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创造价值观与劳动价值论

科技创造价值观与劳动价值论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早期,现在,时过境迁,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了。他们提出,用创新价值论或知识价值论替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相反,创新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却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指导进行认真思考,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科技创造价值观与劳动价值论

有西方经济学家提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早期,现在,时过境迁,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了。他们提出,用创新价值论或知识价值论替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1.创新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创新价值论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883—1950年)在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会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引用新的原材料、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这时,一切经济过程都非人化和自动化了,因而劳动者不再是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自动化成为价值的决定者。[1]熊彼特的创新价值论说了价值的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自动化机器的创造;二是由资本家的活动和资本的投入实现的,是资本家领导、组织了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利润就是对资本家领导、组织这种创新活动的报酬,资本家的活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随着科技对生产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因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比如,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其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一书中提出“我们必须创造一种知识价值理论来代替马克思的陈腐过时的劳动价值理论”[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的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3],“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是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4]。由于新科技的财富创造主要体现于自动化机器,所以,有人认为自动化机器会独立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原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哈伯尔梅即宣称(大意):技术和科学已成为主要的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前提不存在了。因为,科学的进步已经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越来越不重要了。又如,英国安乐尼·卡特勒等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今天的资本主义》一书中写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已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消灭价值形成的条件。现在,直接劳动者已不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了。’”[5]

虽然科技创新劳动在人类劳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创新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据此提出了很多尖锐的现实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相反,创新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却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一是熊彼特的创新价值论的最大缺点是,没有说明价值是什么,机器人与人的关系是什么。在生产中,人到底是机器的主人还是机器是人的主人?按照他的逻辑,机器应该是人的主人,这显然是荒谬的。任何先进的机器都是人运用科技手段创造的,其他动物不会创造出自动化机器,自然界也不能像生长树木那样生长出自动化机器,说到底,自动化机器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它怎么能成为超人反客为主去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呢。二是资本家的活动和资本的投入促进了科技创新,而由科技创新带来的利润应该归资本家所有,显然也说不过去。因为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资本家给予资本支持,但资本家不能因此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资本家的资本来源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的原始积累来源于剥夺,不仅在马克思那个年代如此,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产生的资本家也如此,他们的资本是利用权力掠夺国有资产得来的。三是企业家不等同于资本家。我们撇开不劳动的资本家不说,只说参与管理活动的资本家。如果资本家亲自参与管理活动,则他的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参与生产的策划、资本运作、购买新机器、创造适合劳动的环境、劳动力调配以及监督等事务,他与其他劳动力一样,是一个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他利用生产资料占有权进行剥削的活动,通过他的劳动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占为己有。他可能是一个具有企业家素质的资本家,但他仍然是资本家。而企业家只参与生产的管理而不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四是不能把全体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与企业家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等同。企业家通过管理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兼有科技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和管理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两种特性。管理是一种科学工作。它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的人。人的有效的协作劳动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也涉及机器和人的结合性劳动,劳动者使用机器进行劳动,也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管理者可能是一位科学家,他会在实际工作中创立出科学的管理理论;生产管理者也像官员一样,是生产管理实践家。在社会变革中,仅有理论家还不够,还需要社会活动家通过具体活动,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家也如此,他们往往把科学工作者创新的管理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活动。企业家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创造问题,只有在对科学工作者和官员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计量问题探讨清楚后才能被人们明白地认识。现在人们对企业家的劳动性质、价值和剩余价值创造、劳动量等等问题认识不清,认为企业的利润都是企业家创造的,这不仅否定了广大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符合事实。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指导进行认真思考,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本章和第十三章将对科学工作者如何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问题进行探讨,在第十五章将对官员的价值创造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一个基本思路。五是不能把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企业的企业家混为一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监督劳动报酬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监督劳动报酬性质是不一样的,不能相提并论。由于社会主义企业的所有权是全民的,企业全体职工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归社会所有,除去生产资料不变部分的补充和扩大再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添加,其余的剩余价值所转化的利润,用于社会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的生活福利,现在国家把国有企业的一部分股资划归社会保障基金就是明证。企业家的报酬,只能是他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在现阶段,可根据他们对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给予一定的奖罚。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给予科学家以高薪,或者让科学家持股,一方面,一项科研成果因其具有乘数效应可以通过技术工人的劳动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科学家的工资仅是剩余价值的九牛一毛;另一方面,资本家这样做可以在脑力劳动者与技术工人之间制造对立,使资本主义剥削秩序得以巩固。

抛开为资本主义剥削辩护的方面不说,按照创新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的内在逻辑,如果说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动是破坏经济均衡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引起新的均衡的力量,那么新的均衡是什么呢?只能是社会变革。如果说科学技术的创新必然引起生产组织的变化,新的生产组织的变化又是什么呢?只能是生产组织的创新。生产组织创新和社会变革,使社会发展为一种新形态。这种新形态是什么?有西方学者基于科技价值创造的特殊作用,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并且把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来看待。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90年代谈论下一个社会时说:“下一个社会将是一个知识社会,知识将是其主要资源。而知识工人将是其劳动力中的占优势群体。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将是:没有边界,因为知识的流动比资金更容易;向上流动,每一个人通过不难获得的正规教育都能享受这个社会的利益;失败和成功的可能性相等,人人都能获得‘生产手段’,即工作所需的知识,但并非人人都能成功。”[6]德鲁克所描述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中,脑体差别基本消失,这正是马克思所论证的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力论脱节论。自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之后,有人以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实际贡献为依据,提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力论脱节论,这样就否定了列宁所说的劳动者是首要生产力的论断。有人说:“不能将劳动价值论误解为劳动生产力论,它们在马克思学说体系中不属于同一范畴,因而将‘两论’对立起来是站不住的。但‘两论’在马克思学说体系中互不统一却说明了一个事实,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同社会生产力论是脱节的,它说明不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它也从不以此为宗旨。这种情况对资本主义来说算不算劳动价值论的缺陷,人们见解不一,但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肯定不能说是一个优点。”[7]

大家知道,生产力始终只能是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生产能力,不可能是猴子的生产力,所以,不能脱离生产力来谈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相反,马克思始终是以生产力为依据来谈劳动价值的。他在《资本论》的开篇说商品的价值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就是把价值论牢牢地与生产力捆绑在了一起。任何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是劳动者创造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者确实是首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这种人所创造的东西,还能比人更重要吗?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暗含的前提是,在人所创造的劳动生产力中,在人的劳动能力中,科学技术处于第一位。

马克思没有研究如何发展生产力,但他正是在对生产力发展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发现了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趋势,否则,科学社会主义还能称为科学吗?如果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力论脱节,那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对建设社会主义就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如果把科学技术放在一切生产要素的第一位,那么,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将被彻底否定;如果把劳动力与机器等生产资料等同,那么,劳动者将不是劳动过程的主导,而是会说话的“工具”。因此,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力脱节论这种说法既不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符合实际,也不科学。(www.xing528.com)

3.资本品创造价值的“新经济价值”论。我国有学者认为,现代科技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是由于科学技术物化为资本品所致。什么是资本品?“资本品指实际的或物理的资本,像建筑、机器、仪器等可触摸之物,被生产出来又被用于生产其他物品和服务。这里的‘资本’概念主要是指资本品,亦即那些自身是劳动产品、又为进一步生产劳动产品服务的物品。它们既非自然的恩赐,又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8]论者指出,资本品与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不完全相同,它不包括可变资本,大致相当于不变资本,但与劳动工具的概念也有所不同。简要地说,资本品是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物,它既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又是科技的承载体

论者认为,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资源(广义的,包括劳动、自然资源和资本)配置方式,更是社会化生产的现代组织形式。市场经济固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绝对完美的体制,但迄今为止的人类实践证明,它是目前最主要、最有效的社会化生产组织形式。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科技—生产—经济统一体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社会的重要构建,因而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生产力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一体化的生产过程拒绝了那种把生产看成仅仅与劳动过程相联系的观点,这种观点使许多人不承认科学技术已是直接的生产力,因为它不属于狭义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劳动只是现代生产大系统的要素之一,科学技术不仅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禀要素,而且是首要的要素;不仅是直接生产力,也是首要生产力。与科技生产力紧密相关的,是劳动、资源和资本品三个概念。

论者认为,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财富中所提供的有价值的服务(不是积累和提供服务,也不是承担经营企业的风险)。一切劳动都必须有两大因素——体力的付出因素和技巧因素,技巧因素在劳动中比体力因素居于更核心的地位。技巧包括技能和技艺两种。技能是具有创造性和天赋性的东西,比如你可以学习爱因斯坦的物理知识,但你无法学到他的创造技能。技艺可以在劳动过程之外习得,可以用书面符号如文字、图像等表达,在不同的劳动者之间进行传授,然后再应用于劳动过程的技巧。技艺可以被推广、共享和积累。以书面形式存在的技艺不但独立于具体的劳动过程,而且独立于具体的劳动者。例如,草药的配方就是一门技艺,拥有了配方的人不需要专门的技能就可以配制出具有同样效力的草药。在现代,一个新产品的使用说明书也可以被视为客观技艺。客观技艺可以成为认识的独立客体,由此可能上升为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这些独立于劳动过程和劳动者的知识体系又能按自身逻辑独立地发展,不断增殖出新的、更高级的客观技艺——事实上,这已经是一种科技活动。也就是说,客观技艺渐渐长成为现代科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当这些从现代科技中汲取营养的客观技艺再返回到劳动过程中去时,将产出更大的效益。因此,客观技艺的体系化,意味着生产它的脑力劳动成为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类别。另一方面,它又直接是一种生产活动。科技活动以生产客观技艺的方式直接并入生产过程,这是现代社会中“科技—生产”一体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虽然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主要以技艺和客观技艺的形式对劳动起作用,然而,一切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客观技艺的进步,都依赖于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技能。所以,科技工作者是最活跃因素中的最活跃者。

论者认为,科学技术可以作用于自然资源,不断地改变人和自然关系,因而也改变着资源的外延。例如,炼铁技术使铁矿石成为资源,空间技术使外层空间也成为资源。科技作用于自然资源的质料、能源和信息。科技价值之革命性的体现,主要在开发资源方面。开发是比转移更有前景的资源技术。

论者认为,资本品本身是劳动产品,又进一步为生产劳动产品服务。如果资本品的积累不单单是物的积累,而是作为新技术的承载物而投入生产过程,则社会生产就会有成倍乃至成百倍的增长。“由此可见,资本品的巨大魔力不是在于构成它的物自身,而在于它是科学技术的物的承载者。资本品不仅仅是物,而且是科学技术的物化。体现在资本品中的,不是物的资源的积累和转移——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而是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东西。”[9]简略地说,资本品就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机器是动力机、部件、技具按一定工序的组合,自动化流水线和无人工厂是大机器体系的代表。“把资本品——从技具、工序、机器直到大机器体系——视为科学技术的物化,而不仅仅是一般的物,这一认识极为重要。它要求我们重新考虑一个问题:资本品能否创造价值。在经典理论中,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前者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增殖的。后者虽然能增殖,但它仅仅是指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即人力资本,基本不包含资本品。但是,在今天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如果坚持上述论断,就无法解释由资本品积累带来的社会生产能力的数十倍、数百倍提高,并且它并不伴随着人力劳动投入的增加;相反,越是发达的国家,投入的劳动总量反而有所下降,劳动复杂程度也并不更高。资本品正替代劳动,使后者转向服务性行业。因此,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有必要把可变资本的外延扩大,使之包含资本品中物化了的科学技术的那一部分。当然资本品中直接作为物的那一部分,如生产原料、初级产品等等,仍然属于不变资本。但总的来看,资本品是创造财富的。当应用劳动价值于科学技术产品时,困难也很明显,因为科技创造活动是极为高级的脑力劳动,几乎无法约化为一般的简单劳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时,用于苦苦思考的1小时时间,相当于一个普通焊工多少时间的劳动呢?这样的问题找不到定量的回答。同样,在实用性技术发明与非实用性科学发现之间如何比较,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劳动价值中不包含风险收益。然而,科技活动也是一项风险极大的活动。一个世界性难题可能令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却空手而归。按劳动价值论,它们的活动是‘无用劳动’,不创造价值。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如果我们改变态度,假定一切科技活动无论出成果与否,都是有用劳动,这样做又不利于打击科技界那些‘南郭先生’。”[10]“既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价值不能等同于劳动价值,那么资本品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11]

根据上述理由,论者得出结论:“现代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也蕴含着:包括劳动、资本、资源和科技(或说知识)在内,各种生产要素都创造着经济价值。现代科技通过对劳动、资源和资本品的作用和变革,可以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而应当扩展为新的经济价值论。”[12]

上述的“新的经济价值论”与简单地仅凭现象观察就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不同,论者对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进行了理论思考。论者提出的关于技能的见解,涉及天才的思维物质基础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随着生命科学化学等科技进步去解决。但是,很显然,上述论述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一是科技劳动既然是人的一种高级脑力劳动,它就仍然是劳动。作为科技承载体的资本品,是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积累的产物。如果说人类劳动的产物能够自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无疑说的还是物化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二是资本品本身是劳动产品,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的产物。人们可以依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进行财富创造,但人们的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实践检验的方法,不论是通过实验室进行,还是通过生产车间进行,都需要相当数量高素质工人来完成。科技工作者与体力劳动者不是对立的。不论爱因斯坦思考问题的1小时等于普通劳动者劳动多少小时,爱因斯坦的思考也是脑力劳动,爱因斯坦的劳动成果如果不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相结合,就只是存在于头脑中的观念,形不成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如果有的科学家思考某个问题几十年终一无所获,他的劳动是无效劳动。社会对他是否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是另外一个问题,与他的劳动效果不应该混为一谈。三是科技工作者对客观存在认识结果的科研成果是抽象的。如果把客观事物的抽象作为像人一样能自我发展的独立客体,显然是不可理解的。如果科学家把科研成果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以某一科研成果为基础进行抽象演绎,那么,这些科研成果还是由人使用的,不是科研成果自身能演化出新的科研成果。所以,把前人和后人的合作(即后人在前人科学技术积累基础上的研究)与价值和剩余价值创造看作是科学技术本身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的观点肯定是荒谬的。四是论者所述的资本品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说法不能进行定量研究,因而只是一种假说。假说否定不了马克思通过严密逻辑论证和数理演绎的劳动价值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