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劳动价值创造的方法和计量标准

科技劳动价值创造的方法和计量标准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然要千方百计地转换自然能量、想方设法利用自然能量,对能量的利用成为人们价值创造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劳动时间一定,通过加大劳动量的方法进行价值创造,使用价值形成的时间缩短,劳动生产率提高。

科技劳动价值创造的方法和计量标准

人们创造财富的多寡,在于是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比如劳动量、科学技术、过去劳动的积累、自然生产力、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和协作等等。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诸多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重要:一是增加劳动量,增加做功的能量;二是采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因为在人的天然能量一定的情况下,利用其他事物的能量也需要采用科学技术,所以,在现实中,人们往往采用加大能量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在顺应事物规律基础上进行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计量。如果劳动量相等,由于利用科学知识,可以对事物本体、结构、数量、相互联系、发展规律深入认识,在顺应事物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创造,使劳动速度加快,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产品增多,价值量增加,使单位产品所含的劳动时间缩短。如果把采用科学技术成果前创造财富的过程视为原过程,把采用了科学技术新成果后创造财富的过程视为新过程,新过程的时间短,原过程的时间长,原过程减去新过程的时间差,就是采用科学技术新成果创造的价值。这种情况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ΔK为采用科学新成果前后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差,即新创造的价值;K0为采用科学新成果前使用价值的原生产时间;K1为采用科学新成果后使用价值的新生产时间。

新价值ΔK不是通过增加劳动量创造的,而是人们在加深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后,运用了科学技术新成果使劳动过程缩短的时间。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人们用一定的力推动一个质量为10千克的物体向前滑动50米,用时5分钟。后来人们认识到滚动摩擦系数小于滑动摩擦系数,在这个物体的下面装上轮子,结果用相等的力使这个物体向前运动50米,用时只有3分钟,比原来用同样的力使同样重的物体向前滑动同样距离缩短了2分钟,这个缩短了的2分钟时间,就是人们采用科学新方法所致。人们把这种科学新方法运用于生产实践活动,比如运输,就会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2.加大劳动量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计量。人们利用能量创造价值量的多或少,通过创造的使用价值的多或少表现出来,通过劳动生产率表现出来。人们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然要千方百计地转换自然能量、想方设法利用自然能量,对能量的利用成为人们价值创造的最重要方法之一。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量成正比。投入的劳动量越多,生产的价值也越多。劳动时间一定,通过加大劳动量的方法进行价值创造,使用价值形成的时间缩短,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投入的劳动量越多,可以加大做功的效率,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劳动时间一定,通过加大劳动量以缩短劳动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情况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ΔZ为加大劳动量前后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差,即加大劳动量后新创造的价值;Z0为加大劳动量前使用价值的生产时间;Z1为加大劳动量后使用价值的生产时间;

加大劳动量就是加大劳动力的能量耗费做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者在劳动中不仅可以加大内能量的耗费做功,也可利用外能量做功,如利用自然界的机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等能量做功,把各种自然力如瀑布力、风力、电力、蒸汽力、畜力等都归并于劳动力进行价值创造。这种利用外能量的方法,本身就是科学技术活动。比如,火车原来运行的速度是每小时通过120千米的距离,后来采用了新的科学技术,使火车提速至每小时300千米。提速后火车通过120千米的距离,只需用24分钟。原过程(Z0)需时60分钟,新过程(Z1)需时24分钟,60分钟-24分钟=36分钟。也就是说,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创造出了36分钟的新价值。这个36分钟新价值,不是制造火车的价值,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的火车新功效价值。

进行科学研究也需要消耗能量,不过,这种能量的消耗是在人体内进行的,是一种微观过程,这个过程所形成的价值,就是科研成果的价值。一切人都是科技人。在劳动中,一切人都在用脑思维,用各种方法转化能量做功。在人们利用体外能量做功的机器未被广泛使用之前,每一个人都既是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劳动的人,又是一台精密的做功的机器。

人利用畜力做功与利用外能量做功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说人的活劳动力可以创造剩余价值,马或牛也是活劳动力,它们为什么不创造剩余价值?这是因为,自然力、畜力等等都可以改变事物的存在状态,改变事物转化的过程。只要有过程,就有时间,只要有时间,就有价值。也就是说,自然力和外力都会创造价值。但是,价值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所发明的利用事物的同一性进行使用价值交换的工具,价值只属于人类。其他任何自然物和任何动物包括马、牛、大象等,虽然它们会在人的驱使下干活,但其创造的价值,都只能并归于人对外能量的利用范畴。

人对外能量如何利用,是人的重要的科技活动内容。有的外能量利用很直观,不需要很深层次的认识,不需要耗费人的过多的时间,比如人对使用畜力的认识。有的认识就很不容易,比如人对电力的认识,人从认识自然的电现象到可以利用电做功提高劳动生产率,经过了1000多年。

人在利用自然力包括畜力做功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时,能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要看劳动产品的总价值与投入的生产资料总价值相比较有没有增加。如果产品的总价值多于投入的生产资料总价值,则人的劳动就创造出了剩余价值。但是,如果人们在生产时大量地攫取自然能源物质,把自然能源物质当成无成本或低成本的使用价值来使用,从而获取更多的价值,这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是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的破坏。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但其能源和全球矿产资源消耗量占全球同期的60%左右。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造成的。资本主义把“经济人”的私利性发挥到了极致。而社会主义则是全面地、有效地、协调地、有计划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持科学技术与资源利用的一致性。人的科技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就达到什么程度。比如,人们不能为了少数人发财,而对煤矿进行乱挖乱采,只采富矿,丢弃贫矿;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把有害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毒害其他生物,破坏环境。20世纪法西斯德国发动世界大战军国主义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无不是为了抢劫别国的资源以发展本国的经济。马克思没有论述为什么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量成正比。有人在分析了中国和美国的劳动量和价值量的情况之后提出质疑:中国投入的劳动量比美国的多,为什么创造的GDP比美国的少?只就个人拥有的能量来说,个人的能量在生产中是微乎其微的。人对自然界巨大的能量利用,在生产中越来越重要。美国对自然界能量的利用,是他们创造出大量GDP的重要原因。

3.认识规律和加大能量做功相结合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计量。在现实中,人们常把在科学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创造和加大能量通过做功进行价值创造结合起来,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高。

在科学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重点在发现;在加大能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重点在利用,二者的不同是一目了然的。比如,当人步行时,利用的是自身的能量。一般人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这是人借助内能量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如果人骑自行车,若每小时可走15千米,这还是人利用自身的能量走路,但骑自行车比步行要快,是人步行的3倍。这是人认识到空气有浮力,因而发明了自行车的气胎,利用气胎托起人的重量;还认识到滚动摩擦阻力小,所以把气胎装在自行车的轮子上;人们还认识到力可以通过传动装置作用于自行车的轮子,于是发明了自行车链条。总之,自行车是人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的产物。这种情况我们在以上的论述中用ΔK=K0-K1表示。当人们发现马的能量比人大,马的奔跑速度比人步行快,人就借助马的能量骑马走路。假定人骑马每小时走50千米,是人走路速度的10倍。这种情况我们在以上的论述中用ΔZ=Z0-Z1表示。

虽然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方法与利用外能量加大做功的功率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方法不同,但二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便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人们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这种情况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ΔX为利用科学新方法和加大能量相结合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差,即创造的新价值;X0为使用价值的原生产时间;X1为使用价值的新生产时间。

例如,某个人走一段路程,原来是步行,用了10小时。后来再走这段路程改用骑自行车,用了4小时。骑自行车消耗的是自身的能量,但同样大的能量使骑自行车的速度比人行的速度快,时间缩短,这是采用了科学新方法所致,适用等式ΔK=K0-K1。原时间减去新时间的差,即10小时-4小时=6小时,6小时是利用科学新方法创造的新价值。

假若这个人走这段路不是骑自行车,而是改用骑马,马的能量比人的能量大,速度快,走完这段路用了2小时,适用等式ΔZ=Z0-Z1,原时间减去新时间的差,即10小时-2小时=8小时,8小时就是利用马的能量新创造的价值。

假若这个人走这段路既不是骑自行车,也不是骑马,而是改坐汽车。汽车既是科学新方法的产物,又是利用外能量的装置,速度比骑马更快,走完这段路程仅用了1小时,适用等式ΔX=X0-X1,原时间与新时间的差,即10小时-1小时=9小时,9小时既是利用科学新方法又是加大能量所创造的新价值。

利用外能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因为人们的科学水平有高有低,对能量的利用有大有小,所以利用顺应规律的科学方法与加大能量的方法相结合创造的价值不是简单代数和的关系,即ΔX=X0-X1≠(K0-K1)+(Z0-Z1),即ΔX≠ΔK+ΔZ。

上述举例中,人骑自行车与人步行相比较,走完同样的路程可节省6小时,骑马与人步行相比可节省8小时,坐汽车可节省9小时,显然,坐汽车节省的9小时不是6小时与8小时之和。这是因为人所采用的科学技术不同,利用的外能量不同造成的。

采用科技新方法与加大能量相结合创造价值的情况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X为两种方法创造的新价值;F表示函数;△K表示采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Z表示加大外能量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K和△Z是函数F的两个参数,X的值受△K和△Z两个参数的影响。

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程度与能量利用的情况,是通过劳动生产率来计量的,最终还是通过产品的价值计量的。现在,世界上通行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来计量一个国家创造的财富的总价值,因为财富以使用价值为主要内容,使用价值又以价值的多或少来衡量,GDP虽然以生产总价格来计量,但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总体来说也还是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总价值的。如果世界各国都采用这样的标准,也还是大致可以进行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情况对比的。劳动生产率反映了包括科学技术、劳动力、能源物质利用等综合因素创造财富的情况,所以GDP也大致反映了科学技术利用的情况。但是,它反映不出能源物质利用合理与否、科技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能源物质的来源等情况。至于在利用能源物质和科技成果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是否对别人产生了伤害,也不在GDP反映之列。所以,只有在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人们才有可能制定出真正反映合理利用能源物质、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反映人类价值生产的新标准。

4.消费方法改进的价值创造与计量。在消费时,如果效率一定,由于使用方法的改进,使用价值的使用时间延长,社会财富相对增加。

我们在前面论述过,不论生产者把从市场上买到的商品作为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性消费,还是作为最终的消费品消费,都是以商品的功效价值为基础的。人们创造使用价值是为了使用,是为了使事物发挥其功效。但是,功效本身不是价值,事物发挥功效即使用价值的使用过程形成价值,这个价值是对使用价值功效多或少的量度。有用事物的使用过程是消费过程。在消费中,一方面,是有用事物本身价值的消耗。如果在消费过程中有用事物本身消耗过程时间延长或缩短,则形成价值积累。另一方面,是有用事物发挥功效。人们制造、创造财富,要使其坚固耐用,这是消费者的愿望。消费者在消费时,在使用中爱惜财富,期望延长其功效价值。因此,事物功效价值的延长或缩短,都可被视为价值创造。一件商品的使用期限是一定的,人们总是想方设法使商品的使用期延长。使商品的使用期在原有基础上延长的方法,也是使社会财富增加的科学技术。这种情况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U为采用科学新成果前后某种使用价值被使用的时间差,即新创造的价值;U0为没有采用科学新成果前某种使用价值的使用时间;U1为采用科学新成果后该使用价值的使用时间。

例如,一台电视机的原设计寿命为8年(U0)。由于采用了新的使用方法,使实际使用时间达10年(U1),10年-8年=2年,即科学新方法所创造的新价值(△U)为2年。

使用价值功效的效率,与使用价值功效时间成反比。使用价值发挥作用形成的价值的实现,以社会平均功效时间为标准。有的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社会平均功效时间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不同使用价值不同功效发挥作用形成的不同时间的平均值。慢于即超过社会平均功效时间的功效价值,不能实现;快于即低于社会平均功效时间的功效价值,能够实现。如果科学技术发明的周期缩短,有的使用价值未被使用即被淘汰,使用价值的功效发挥不出来,其功效价值也不能实现。因此,对使用价值的使用,一方面要尽可能使其发挥最大功效,产生最大效果和效率;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快地把使用价值投入使用。例如,专利产品要尽快地产业化。运输业要多拉快跑,在提高运输工具载重量的同时提高其运输速度;研发的电脑手机等产品的新机型要尽快地推广使用;等等。

商品的形成时间或使用时间并无显著地缩短或者延长,但由于组合的技巧使商品的性能改变,这种科技创新的价值计量,也以使用效率为标准。比如,一款新手机,功能增加,效率提高。因为功效以效率为评价标准,所以它的功效大。功效大表示在短时期内办的事情多而快,与旧手机的办事效率相比较,由此所节省的时间,就是使用新手机的新价值创造。

5.科研成果的乘数效应与价值计量。因为科研成果可以与科研成果所覆盖的具有同一性的具体创造财富的劳动相结合,被与这项科研成果所涉及的多项具体劳动所利用而具有乘数效应,所以,当一项科研成果被应用于生产过程后,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也是科研成果受到人们青睐的原因之一。科研成果的乘数效应可用如下价值计量表达式表达:

式中:Ht为多次利用某项科研成果所创造的新价值,ΔX为利用某项科研成果一次所创造的新价值,n为利用某项科研成果的次数。

因为,ΔX=(X0-X1),所以,Ht=n·ΔX=n·(X0-X1)。假定有1000个人在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每个人生产出1个产品需要24小时,总劳动时间为24000小时。由于这1000个人中有一个人是科技人员,他对劳动工艺进行了科技创新,使产品生产过程缩短,劳动生产率提高,他制造1个产品只需12小时,他使生产1个产品的时间缩短了12小时。假如这个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未被推广,另外的999个工人并未掌握他的科技新发明,那么,他们节省的时间就只有12小时,他们的总劳动时间为23988小时(24000小时-12小时)。假如他的研究成果推广并被其他999个工人所接受,每个工人都可以在12小时内生产出1个产品,那么,根据科技劳动创新价值的时间表达式,Ht=1000×(24小时-12小时)=12000小时。他们的总劳动时间为12000小时,由科技创新节省的时间为12000小时。节省的时间也可视为运用科研成果的价值新创造。

如果一项科研成果的研制时间为100小时,运用这项科研成果节省的时间为12000小时,那么,按照专利,科技工作者获得12000小时的价值,是不是不等价交换?回答是肯定的,这种交换是不等价的。这是因为,专利是科研成果的垄断性价格,它将前人积累的无数的劳动价值作为科研活劳动价值的等价,被科研成果的活劳动占有了。科技活劳动的劳动报酬只能取之于他本人所从事的科研成果的那次劳动。

由于科研成果的价值必须通过产品才能显现,所以,科研成果的乘数效应也可通过产品数量来表达。科研成果乘数效应的产品计量表达式:

式中:Hs为采用某项科技新成果增加的产品总数,ΔX′为采用某项科技新成果一次增加的产品数,n为采用某项科技新成果的次数。

例如,上述举例中,1000个工人24小时可生产1000个产品。由于他们中的一个科技人员创新了工艺,使产品形成时间缩短,在24小时时间里生产了2个产品,产品增加数为1个(2个-1个)。那么,在24小时的时间里,这1000个工人的产品数增加了1个,总共生产出1001个产品。当这个科技人员创新的工艺被推广后,被另外的999人所掌握,那么,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这1000个工人在24小时内,每个人都将增加1个产品。根据产品计量表达式,新增加的产品数=1000×(2-1)个=1000个。在24小时内,产品总数达2000个。这便是科技的乘数效应。社会财富的生产在科学的乘数效应中激增。(www.xing528.com)

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科技在财富和价值生产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一方面这种现象表明了人类财富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随着财富和知识的积累,人类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它表明人类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人们为生存而生产和社会强迫性分工的阶段即将成为历史,“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将成为普遍现象。

【注释】

[1]何炼成主编:《价值学说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9页。

[2]高放著:《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14页。

[3]高放著:《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14-115页。

[4]高放著:《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15页。

[5]吴易风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34-535页。

[6]顾信文译自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1年11月3日,载《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

[7]晏智杰著:《经济价值论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6页。

[8]刘大椿:《现代科技何以创造经济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9]刘大椿:《现代科技何以创造经济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0]刘大椿著:《现代科技何以创造经济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1]刘大椿著:《现代科技何以创造经济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2]刘大椿著:《现代科技何以创造经济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3]张泽荣:《劳动价值论需要有新的发展》,《改革》2002年第2期。

[14]易培强:《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两个认识问题——与晏智杰同志商榷》,《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15]卫兴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几个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2期。

[16]卫兴华:《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与认识之我见》,《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17]程恩富、汪桂进、朱奎著:《劳动创造价值的规范与实证研究——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7页。

[18]程恩富、汪桂进、朱奎著:《劳动创造价值的规范与实证研究——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7-218页。

[19]程恩富、汪桂进、朱奎著:《劳动创造价值的规范与实证研究——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8-219页。

[20]程恩富、汪桂进、朱奎著:《劳动创造价值的规范与实证研究——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9页。

[21]程恩富、汪桂进、朱奎著:《劳动创造价值的规范与实证研究——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9-220页。

[22]程恩富、汪桂进、朱奎著:《劳动创造价值的规范与实证研究——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4-225页。

[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1-522页。

[2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58页。

[26]李大耀编著:《遨游太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19页。

[27][俄]АЛ.А.列昂诺维奇著,刘智慧、王建华、邢燕国译,赵秋长校译:《大自然的奥秘》,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第104页。

[28]王海滨:《中国的目标还太保守》,《学习时报》2007年6月25日第12版。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44页。

[3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2页。

[3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2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分册,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