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船舶海工产业集群的培育地标及对策建议

船舶海工产业集群的培育地标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后一段时期,南通应全面贯彻海洋强国战略,紧抓中国制造2025建设机遇,在船舶海工领域打造上下游配套齐全、技术先进的地标性产业集群;加快由船舶海工产业大市向强市的跨越,将南通建设成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基地。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船舶海工产业集群的培育地标及对策建议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在产业增长速度、市场占有率和生产效率方面将产生较强的正面影响,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今后一段时期,南通应全面贯彻海洋强国战略,紧抓中国制造2025建设机遇,在船舶海工领域打造上下游配套齐全、技术先进的地标性产业集群;加快由船舶海工产业大市向强市的跨越,将南通建设成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基地。

1.培育龙头企业,引领集群发展

(1)规划引领,提供贴身服务。借鉴深圳成功经验,制定《龙头企业认定评价指标》和《龙头企业培育计划》,确立重点培育对象。结合每家企业的特点制定企业成长路线图,从政策扶持、金融服务、平台支撑三个方面提供专业化精准服务。在投资方面,鼓励企业通过扩股、转让、重组等形式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在财政方面,根据企业当年上缴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的额度,对造船、海工装备、船配、修船等企业予以奖励,奖励资金用于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以此培育具有全球市场影响力和控制力的领军企业以及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标志性产品与品牌。

(2)兼并重组,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从省内外经验来看,一批实力强的企业抓住国际船市变化有利于行业调整的时机,通过兼并重组增强了企业实力。比如,江南造船和长兴重工的整合、浙江欧华全资收购德兴船舶公司、中航技收购山东威海船厂70%的股权、中国重工和中国船舶(即南北船)的内部资产重组等。南通可以依托近期成立的“濠海高端装备产业基金”实施企业兼并重组,促进大型企业通过资源资产整合,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或形成大型综合船舶集团,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同时促进中小型企业摆脱生存困境,以此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由“链”到“网”,构建全球生产网络

(1)推进载体建设。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应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中、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快崇川区中远板块、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港闸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园(开发区)、通州船舶海工钢结构园、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如皋港船舶修造及海洋工程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促进园区间错位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加大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可借鉴天津滨海新区经验,依托园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配套物流、工程服务、涉海保险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培育引进一批知识产权评估、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中介服务组织;在金融领域,率先建立船舶海工金融中心。

(2)优化产业链招商。通过并购、合资、租赁等方式,招引国内外有影响力、有技术的企业入驻,加快腾笼换凤步伐。坚定不移走高端化路线,大力发展智能船舶、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船型;完善船用曲轴港口及船用机械、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等高层次产业链条,促进全产业链向高端转型,配套业向系统集成转变;加快形成绿色节能型VLCC、VLOC的批量生产能力;加强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汽车运输船、化学品船、LPG船等产品的接单与建造,发展海工核心关键配套设备。以此构建“规划布局合理、产业链条完整、协作配合紧密、创新能力强劲”的船舶海工产业体系,形成“龙头带动引领、产业细分板块与产业全链条互为依托”的发展格局。(www.xing528.com)

(3)布局全球化网络。第一步,拓展产业链的幅度,由“产业链”向“产业网络”演变,最终形成横向与纵向交叉的复杂化立体网络。从国外经验来看,日本船舶海工企业早在2010年,就制定了“进军海外”的战略,巴西是其选择的第一落脚点。2012年,日本川崎重工与巴西船企EED签署造船合作协议;2013年,日本IHI、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三井造船及日本邮船等8家公司成立联合组织“J-DeEP”,组团进军巴西海上大型浮式装置接单大战,日本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布局并扩大产业网络的做法值得借鉴。第二步,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同时,构建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中国制造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借鉴南车收购英国SMD公司(深海机器人业务)等知名企业成功经验,并购或收购国外企业及品牌,提升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企业在全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成为全球生产网络节点的基础上,搭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生存的全球价值网络。实现从“被动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到“主动构建全球生产网络”和“撬动国际知识网络”的跃升。

3.优化创新生态,深化智能制造

(1)推进“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建成若干国家级船舶海工相关重点实验室、检测机构等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借鉴中国工程院上海交通大学共同成立“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经验,支持鼓励企业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协同打造船舶海工科创联盟与研发平台,强化行业共性技术、关键瓶颈环节的攻关,让船舶海工科技如虎添翼。多措并举,推进海上天然气处理装备、FPSO、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特种海工船(风电安装船、铺管船等)、绿色船舶技术、海工模块等的研发。

(2)支持创新国际化。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探索实施“跨境科技创新伙伴计划”和“跨境共建科技创新园区计划”;依托中创区,探索建立跨境虚拟大学园和国际人才离岸创新中心。同时,从投资前期费用资助、中长期贷款贴息到运营费用补助等,“全过程”扶持南通船舶海工企业到海外科技创新高地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和国际专利布局,促使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

(3)推动智能制造。从海外经验来看,日本2016年提出了“i-Shipping”概念,即将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运用到船舶运营和维修中,通过及时反馈信息达到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一体化的效果,全面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可借鉴日本经验,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针对船舶海工行业在数字化、自动化和精益生产等方面的短板,以“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精细化等高精尖技术”为主攻方向,做好“互联网+智能制造”顶层设计,在自动化装备、资源与工艺数据库、质量设计与控制上“全面补课”,在数字化工艺协同设计、生产计划管理与执行控制、物料追溯系统、信息系统集成上“重点普及”,在船舶海工虚拟与制造系统集成、物联网全要素数据采集与分析、中间产品智能生产单元与流水线上“引领示范”,实现由智能车间到智能船厂,再到船舶智能制造联盟“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作者:冯俊,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