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城市建设项目评估:关键指标和方法探析

健康城市建设项目评估:关键指标和方法探析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健康城市健康项目是一个长期的、多部门参与的复杂工程,因此健康城市的评估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这就决定了健康城市项目评估是复杂的,也是困难的。对象评估是由健康城市建设项目的成员进行的评估。自我评估是在健康城市系统内部进行的评估,即评估者是项目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方案评估是对健康城市计划或规划进行评估。这三种评估应分阶段贯穿于健康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健康城市建设项目评估:关键指标和方法探析

健康城市健康项目是一个长期的、多部门参与的复杂工程,因此健康城市的评估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这就决定了健康城市项目评估是复杂的,也是困难的。但是定期的评估对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总结项目成果并进行效果评价、推进项目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实践中,各地区已开始一些探索。

健康城市项目评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短期影响和落实评估,这一阶段侧重健康城市项目的落实情况,尤其要确保项目根据指南和标准实施,例如跨部门合作等。第二阶段即中期健康评估,主要关注与健康和环境有关的间接成果,例如公众健康/安全政策的落实、改善饮水供给、对妇幼人群的财政支持等。第三阶段即健康和发展成果评估,强调特殊个体、公众或环境健康成果,例如某种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下降、河水质量的改善、自我感知的健康状况的改善等。[60]

(一)健康城市评估方法分类

健康城市评估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周向红等参考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将健康城市评估方法分为三类: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对象评估、社会评估、自我评估;方案评估、执行评估、终结评估。[61]

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根据评估实施的方式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正式评估是指由专业的评估机构或人员所进行的评估。在评估中,需要制订完整的评估程序和方案,这种评估的方法、手段更加科学、先进,评估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非正式评估对评估者没有专门的要求,评估程序和方法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所搜集的评估资料不要求完整、充分,因此评估结果不一定非常可靠。但该评估方式更加灵活,操作更加简单易行,适用性更强。

在实践中,两种方式可结合起来使用,以正式评估为主,将非正式评估作为前期准备和必要补充。

2.对象评估、社会评估、自我评估

根据评估者的身份可以划分为对象评估、社会评估、自我评估。

对象评估是由健康城市建设项目的成员进行的评估。因为是建设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对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最真切的感受。评估资料获取较为方便,对项目成果的估计也最为真切。但这种评估方法的受众只是社会的一部分,虽然提供的资料真切,但成果的推广性存在一定问题。

社会评估是指由其他人员进行的评估,一般可分为政府等部门委托进行的专业评估和社会成员自行组织的评估。政府部门可委托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专业的企业等进行评估。由于是外界进行评估,相对来说会更加客观真实,评估机构也会遵循一定的评估程序、标准进行评估,并且评估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可有效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自我评估是在健康城市系统内部进行的评估,即评估者是项目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这种评估可获得第一手资料,评估者对项目过程更为了解,因此评估结果也更加可靠,可直接用于项目计划的调整。

3.方案评估、执行评估、终结评估

根据评估实施的阶段分类,可分为方案评估、执行评估、终结评估。

方案评估是对健康城市计划或规划进行评估。评估者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项目的运行,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预判。这种评估可用来指导项目方案的调整,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项目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程度。

执行评估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估。这种评估可随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方案设计、资金投入、人员配置等问题,评估的结果能立即和直接产生作用,用于项目调整。但执行评估仅是对运行过程进行评估,所以评估带有过渡性和暂时性。

终结评估是指健康城市项目结束后进行的评估。由于项目预定计划已执行完毕,其最终效果、效益已成为客观存在,评估结果是针对项目整体过程及取得的成果等的,可以说是对项目的总结。

健康城市方案评估偏重于对健康城市执行提供指导,健康城市执行评估常用于对健康城市运行进行控制,健康城市终结评估主要对下一阶段健康城市方案制订提供指导。这三种评估应分阶段贯穿于健康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以上三种不同分类的评估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无论是对象评估、社会评估、自我评估,还是方案评估、执行评估、终结评估,都可以是正式评估,也可以是非正式评估;方案评估、执行评估、终结评估可以与对象评估、社会评估、自我评估结合起来。

(二)常用的评估方法

国际上,关于健康城市评估的方法尚未统一,但有一些较为通用的指标和试行方案,这些方案可有效了解健康城市建设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1.国外常用的评估方法

在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是《城市健康描述:一个项目的评估》等书籍。在评价过程中,西方国家已将管理学领域的戴明循环(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ROCEED(教育/环境干预中应用健康城市、法规及组织的手段)模式、BAUM模式(侧重在不同阶段的转折点进行过程评价)、TAKANO(提供观察—计划—实施—观察的整体观点)等导入健康城市评价活动中。

(1)SPIRIT框架

国际健康城市联盟提出采用SPIRIT框架,评估城市建设是否符合标准。SPIRIT框架主要包括场所手段(setting approach)、可持续性(sustainable)、政治承诺(political commitment)、政策(policy)、社会参与(community participation)、信息(information)、创新意识(innovation)、资源(resource)、研究(research)、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跨部门合作(intersectoral)、培训(training)等12个方面,全面综合地评价健康城市策略的各个方面,涵盖了政策、环境、社会、行为、医学干预等范畴,使各方面得以协调推进,保证健康城市健康项目的有序开展。[62]

由该框架开发出的健康城市评估问卷包括10大类问题:城市基本信息、健康落实方案、持续性、政治承诺、政策/社区/参与、信息、革新、资源/研究、基础设施和跨部门、培训,各大类又包含多个问题,共计45项。该评估以三年为一个周期。[63]2008年、2010年国际健康城市联盟又修订出版了健康城市评估问卷的第二版和第三版,内容修改为10大类41项问题。

(2)“星型评估方法”和“健康温度计”

Raul Guimaraes设计了一种“星型评估方法”[64],该评估方法能较为有效地对项目过程中的信息沟通和网络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荷兰鹿特丹市提出“健康温度计”(The Health Barometer)评估方法,该方法非常直观、有效。“健康温度计”评估方法的指标体系可分为六个扇面:健康情况、人口统计学特征、健康照护、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及社会状况,每个面又包括2~5个指标(见表3-9)。[65]

表3-9 健康温度计指标概况

2.我国常用的评估方法

我国上海、北京、大连、苏州等一些城市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已有一段时间,评估也已成为健康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常见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我评估。项目组根据健康城市计划或规划,对照评价指标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评估的主要形式,政府职能部门可收集到政策执行效果的第一手资料。上海在健康城市建设中期进行评估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市民对健康城市建设的知晓度、满意度等指标,调查对象包括16~60岁社区常住居民,区、县两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干部,社区卫生服务者、居委会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区重点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等。采取随机抽样,面对面的调查方法。

(2)上级评估。由政府部门等组成评估小组,对照项目指标,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上级评估是抽样式评估,是对自我评估的补充。该方法在我国仍是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上级部门可通过查阅资料,包括文件、照片、影像资料等,了解健康城市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情况、主要职能部门工作进展、指标完成情况、特色工作开展情况等。

(3)外部评估。由专门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评估机构等对照项目任务进行评估,这些单位与被评估单位无直接利益关系或隶属关系,评估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与国外健康城市建设相比,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具有地域开阔、人群多样、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等特点,因此,我国健康城市的评估与国外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均存在一定的区别。我国需根据实际情况,探索评估的新方法,例如在建设过程中,需强调规划评估。因为规划是指导工作的决策性、纲领性文件。纲领性文件的偏差将导致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同时,需重视过程评估,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项目计划进行调整完善。在效果评估时,应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阶段决策的依据,而不仅仅是成果展示。

(陈聪诚)

【注释】

[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750.

[2]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40-44.

[3]弗雷德里克·E.博得斯顿.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

[4]宋言奇.世界健康城市建设的新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2008(4):118-121.

[5]朱小丽.论现代城市治理的政府职能转变[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2.

[6]孙统达,王仁元.社区卫生管理实践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07.

[7]毛宗福,姜潮.管理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81.

[8]周向红.健康城市: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6-89.

[9]李忠阳,傅华.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9.

[10]周向红.健康城市: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9-90.

[11]陈柳钦.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3):50-63.

[12]周向红.健康城市: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0-91.

[13]陈柳钦.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3):50-63.

[14]陈钊娇,许亮文.健康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研究[J].健康研究,2013,33(1):5-9.(www.xing528.com)

[15]陈柳钦.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3):50-63.

[16]陈钊娇,许亮文.健康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研究[J].健康研究,2013,33(1):5-9.

[17]曲凌雁.“合作伙伴组织”政策的发展与创新——英国城市治理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3(6):73-81.

[18]周向红.健康城市: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5.

[19]周向红.加拿大健康城市经验与教训研究[J].城市规划,2007,31(9):64-70.

[20]郑继伟.区域视角下的健康发展战略选择——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97-298.

[21]李丽萍,彭实铖.发达国家的健康城市模式[J].城乡建设,2007(5):70-72.

[22]赵秀萍:基于合作治理的苏州健康城市建设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20-21.

[23]刘晨宇,罗萌.新加坡城市综合治理环境保护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4):118-122.

[24]全国爱卫会.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的通知:全爱卫发〔2014〕3号[EB/OL].(2014-05-15)[2017-12-16].http://www.nhfpc.gov.cn/jkj/s5898/201405/a8ce63259ee640729671917865467a88.shtml.

[25]全国爱卫会.关于印发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的通知:全爱卫发〔2018〕3号[EB/OL].(2018-04-08)[2018-11-16].http://www.nhfpc.gov.cn/jkj/s5899/201804/fd8c6a7ef3bd41aa9c24e978f5c12db4.shtml.

[26]“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3-69.

[27]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17-12-26].http://www.nhfpc.gov.cn/guihuaxxs/s3586s/201610/21d120c917284007ad9c7aa8e9634bb4.shtml.

[28]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2-26)[2017-12-26].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10/26/c_1119791234.htm.

[29]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07)[2018-03-16].http://beijing.qianlong.com/2017/0915/2032273.shtml.

[30]郑继伟.区域视角下的健康发展战略选择——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04-305.

[31]周向红.健康城市: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5-98.

[32]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15—2017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沪府办发〔2014〕62号[EB/OL].(2014-11-16)[2017-12-16].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9/nw10800/nw11408/nw31831/u26aw40887.html.

[3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06年—2008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沪府办发〔2006〕26号[EB/OL].(2006-08-10)[2017-12-26].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9/nw10800/nw11408/nw15791/u26aw7986.html.

[34]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15-2017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沪府办发〔2014〕62号[EB/OL].(2014-11-16)[2017-12-16].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9/nw10800/nw11408/nw31831/u26aw40887.html.

[35]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苏州、上海健康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J].领导决策信息,2006(41):20-21.

[36]杭州发改委,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健康杭州“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杭发改规划〔2011〕534号[EB/OL].(2011-07-27)[2018-03-26].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7/1/17/art_1256297_5249358.html.

[37]杭州市健康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杭健康〔2016〕3号[EB/OL].(2016-12-30)[2017-12-16].http://www.hzawb.gov.cn/zhengfugongka/16/78/20170310/12131.html.

[38]贾让成.“健康+”:让城市生活更美好[N].宁波日报,2016-09-01(10).

[39]孙统达.健康城市建设:扬起风帆正当时[N].宁波日报,2017-03-09(10).

[40]陈钊娇,许亮文.健康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研究[J].健康研究,2013,33(1):5-9.

[41]孙统达.健康城市建设:扬起风帆正当时[N].宁波日报,2017-03-09(10).

[42]贾让成.“健康+”:让城市生活更美好[N].宁波日报,2016-09-01(10).

[43]陈秋霖.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引健康中国建设[N].内蒙古日报,2015-01-07(1).

[44]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的通知:浙委发〔2016〕36号.[EB/OL].(2016-12-17)[2017-12-16].http://www.zjph.gov.cn/20170316/2017031600005.htm.

[45]医药卫生界.关于积极创建宁波健康城市建设的建议[R].宁波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四十三,2016-02-21.

[46]杨益波.从“十三五”规划看宁波未来五年发展思路[N].中国经济时报,2016-01-01(1).

[47]江捍平.健康与城市:城市现代化的新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76.

[48]民革宁波市委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R].宁波市政协十四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材料之一,2016-02-21.

[49]余晓辰,黄程,吴晨菲.大健康产业宁波咋追风[N].宁波日报,2015-08-10(6).

[50]王鸿春.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6.

[51]翟羽佳,郭倓,尤海菲,等.国际健康城市计划的理论与实践[J].医学与哲学,2014(7):50-53.

[52]余晓辰,黄程,吴晨菲.大健康产业宁波咋追风[N].宁波日报,2015-08-10(6).

[53]刘艳飞.健康管理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142.

[54]郑继伟.区域视角下的健康发展战略选择——以浙江为例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15:213.

[55]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wenty steps for developing a Healthy Cities Project[R].3rd ed.Copenhagen: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7.

[56]李一中.宁波发展新型健康产业集群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9):20-22.

[57]李一中.宁波发展新型健康产业集群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9):20-22.

[58]陈秋霖.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引健康中国建设[N].内蒙古日报,2015-11-07(1).

[59]闫立军,胡琳泊,金小松,等.唐山:迁安启动健康城市细胞工程[N].河北经济日报,2011-04-09(1).

[60]GOLDSTEIN G.WHO Healthy Cities:A global programme.Paper presented at a consultation on the Healthy Cities Programme[R],Nairobi,Kenya,1999.

[61]周向红.健康城市:国际经验与中国方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6-87.

[62]黄敬亨,邢育健,乔磊,等.健康城市运行机制的评估:SPIRIT框架[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1):66-75.

[63]Alliance For Healthy Cities.Evaluation of Healthy City[EB/OL].[2018-04-22].http://www.alliance-healthycities.com/index.html.

[64]GUIMARÃES R.STAR,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process of the Health Cities[J].TERRĀE,2004,1(1):52-59.

[65]吴淑仪,孔宪法.荷兰鹿特丹健康城市介绍[J].台湾健康城市学刊,2005,4(2):75-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