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市健康服务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宁波市健康服务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目前宁波市的心脑血管病、肿瘤、康复护理及针对老年人群体的专科医疗资源极其匮乏。这一新常态的出现对宁波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宁波市的健康服务已围绕着健康促进这一中心的服务模式做出一定努力,但总体在健康服务发展理念、健康服务资源投入、健康服务供给等方面仍缺乏创新,真正实现以健康促进中心的服务模式仍需较大努力。

宁波市健康服务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一)健康服务资源与服务能力供需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宁波经济发展水平已相当于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现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城乡间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仍存在差距。宁波市区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7.66张,而其余各县市则均未达到5张,尤其是象山、宁海的配置水平较低,分别为3.04张和2.96张;部分三级医院虽有分院设置于城郊或新城,但仍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

医疗资源的结构布局不合理,一些专科的临床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难以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随着宁波市慢性病流行趋势的发展及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居民对慢性病诊疗、康复疗养、老年护理等健康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但目前宁波市的心脑血管病、肿瘤、康复护理及针对老年人群体的专科医疗资源极其匮乏。

宁波市三级甲等医院数量虽占优势,但在医疗技术水平、医学教学、医学相关学术科研等方面与深圳、厦门等其他计划单列市及周边的杭州温州、苏州等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宁波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符合。首先,分级诊疗的逐步推进,将对公立高等级医院应承担的疑难病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但受制于高端人才不足、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宁波市公立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品质尚不能够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需要,重大疾病、疑难疾病患者人群外流的现象仍然明显。其次,由于此类医院医生仍需承担大量常见病诊疗服务,限制了其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医疗教学、援外支边等任务的执行能力,限制了宁波市高等级综合医院的发展能力,也成为宁波市向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迈进不得不考虑的一块绊脚石。

随着“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居民就医体验显著提升。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加之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缺医少药”,部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备配置不全,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影响了居民的就医意愿。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对健康的日益重视,部分高收入群体产生了高端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现阶段宁波市民营医疗卫生发展相对缓慢,服务环境、专业人员素质、医疗服务技术水平等均无法满足相应的需求,加之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要求,使得特需人群的需求被抑制。

国际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宁波市提出了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依托,以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牵引动力,把宁波市建设成“一带一路”的海陆连通枢纽和重要支点的战略目标。随着港口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进,宁波市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工作将逐渐增多。这一新常态的出现对宁波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宁波市医疗机构国际化程度仍处于初级水平,主要是以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和宁波市第一医院国际医疗保健中心为窗口,开展较少的国际医疗卫生服务。此外,宁波市公共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在宁波市大力开展港口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尚不能够提供公共卫生方面的有效保障。

(二)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整合型、连续式健康服务模式仍未真正建立

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防治分家只有转变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促进健康的新型健康服务,并贯穿于健康状态变化的全过程中,方可应对当今慢性病“井喷”且患者低龄化、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等现象带来的严峻挑战,这也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必要手段。

当前宁波市的健康服务已围绕着健康促进这一中心的服务模式做出一定努力,但总体在健康服务发展理念、健康服务资源投入、健康服务供给等方面仍缺乏创新,真正实现以健康促进中心的服务模式仍需较大努力。首先,医疗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及医疗保险资金中对预防保健性等健康促进类服务投入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了抑制了居民对此类服务的利用。其次,凸显健康促进核心思想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虽然在签约率上处于全省前列,但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开发不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间结合度欠佳,加之签约居民对于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认识存在误区,对于家庭医生服务职责、内容和方式认识不清等,导致这一服务利用程度不高。最后,公共卫生服务形式缺乏创新,各类传染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但慢性病防治的效果并不明显。

在应对慢性病负担不断加重及老龄化趋势越发加重等健康服务挑战方面,仍然存在综合(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缺乏有效协作机制的局面,未能有效向居民提供可覆盖疾病发生发展全周期的集预防、治疗、康复、长期护理为体系的连续式服务。慢性病防控工作存在明显的条块分割,在横向层面上未有效做到预防、干预、治疗及管理的整合,在纵向层面上亦缺乏基层机构与上级医院服务间的纵向整合的局面。此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也未能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各服务项目间缺乏有效信息交流。居民在疾病发生发展不同周期中所寻求或接受的健康服务过程信息未能充分整合,导致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服务模式未能建立,极大地影响了各类健康服务供给的效率及效果,也影响了居民利用健康服务的获得感。(www.xing528.com)

(三)合理的就医秩序尚未形成

现阶段宁波市主要依靠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即通过实施不同等级机构医疗服务差异化定价、医保差异化支付等手段助推分级诊疗的落实。但宁波市居民经济收入水平较高,且部分人群的就医习惯和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并不会因为医保差额支付而有所改变。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宁波市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数占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次数比例为52.43%,较上年略有下降。因此,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仍需要长期的努力。

从总体上分析当前分级诊疗工作推进缓慢的原因,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仍不能取得居民的高度信任,且城乡间医疗服务能力的差距仍然较大。二是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额度和比例差距不大,对患者分级诊疗激励作用有限。三是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相近,不足以对患者就诊流向选择造成很大影响。四是大多数街道、乡镇双向转诊标准缺乏、路径不畅,转诊信息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另外,患者自由就医习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健康知识和科学就医意识相对薄弱,有公信力的健康知识宣传平台缺乏,也是分级诊疗工作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54]

(四)中医药服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随着中医药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及浙江省、宁波市等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中医药发展鼓励和扶持政策,宁波市中医药服务能力近年来已明显提升,治未病门诊的开设亦体现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服务理念。但相对于健康服务事业总体快速发展及市民对中医药服务快速增长的需求还需加紧努力,在中医药服务投入、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发展规模、基层中医药服务创新等方面均存在进一步改善空间,尤其是中医药服务在慢性病防治、亚健康状态调理、身体机能康复等领域应有的特色仍未能有效体现。

此外,公立医疗系统以外的市场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亟待规范。其一,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令人担忧,由于缺乏相关从业资格或人员培训标准,部分未接受过中医专业知识系统培训的人员通过足疗店、美容院的超范围经营进入这一服务领域开展拔罐、刮痧、推拿、按摩等服务,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甚至有可能使原有的健康问题加重。其二,中药膏方质量参差不齐,膏方医师技术水平欠佳,膏方加工企业质量控制不足。

(五)儿童、老年人健康服务模式有待创新

近年来随着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北部院区的建成及市内多家二级医院儿科门诊的设立,宁波市儿童看病难问题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随着宁波市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童医疗服务需求增长迅速,宁波市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数量供给不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且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与同级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在为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及健康促进服务方面仍须积极做出努力。近年来,宁波市儿童人群中的主要健康问题表现为肥胖率及近视率不断增加,体适能水平有所下降,意外伤害、心理健康问题亦不容忽视。而现有的儿童健康保健服务仍主要集中于龋齿营养不良性疾病防治方面,这与儿童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已不相匹配,在儿童体重管理、体适能提升等方面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此外,尽管当前宁波市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已超全国及浙江省平均水平,但仍不能较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且受限于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服务机制尚未建立,养老机构内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资源严重匮乏等原因,机构养老服务中的医疗服务能力在应对老年人健康需求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增加了养老服务的供给量,但在服务内容及服务模式上同样存在解决老年人健康问题能力不足的短板。采用社区居家养老形式的老年人多为慢性病高危人群及慢性病稳定期患者人群,对慢性病预防及治疗服务需求强烈,而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多集中于生活照顾或精神照料层面,服务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交流不足,不能有效整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老年人健康管理及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服务,影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健康服务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