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干出来的胜利:红旗渠建设巨大成功

干出来的胜利:红旗渠建设巨大成功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溢流大坝胜利合拢,浊漳河水驯服地流入红旗渠渠源隧洞中,流上了巍峨的太行山腰。在红旗渠总干渠经过的山西境内,有一座大山叫作牛岭山。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上最大的一个隧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由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在林县全县基本形成,林县从此告别了缺水的日子,实现了“定叫山河换新颜”的宏愿。

干出来的胜利:红旗渠建设巨大成功

1960年2月11日,农历元宵佳节,人头攒动,红旗飘扬,精选出来的3.7万名精壮劳力在县委县政府干部带领下,背着行李,扛着工具,推着小车,向太行深处进发,一场人定胜天的战斗在林县打响了!

修渠大军在太行山峦、浊漳河畔摆开劈山引水“长蛇阵”,如何解决后勤供应是一大难题。修渠人并不将此视为问题。没有房子住,住崖洞,管它潮与不潮,冷与不冷;有的地段连崖洞也没有,民工们就干脆到山上割一捆白茅草,在靠山檐下的石头上一铺,就当是床了!缺少灶台,3个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没有粮食,就是吃糠咽菜也要干。最困难的时候,修渠大军每人每天只有300克粗粮,但大家豪迈地说:“米谷菜、萝卜缨、车前子、灰灰菜、马齿菜、桑叶柳叶红薯叶照样可以转化成大干快上的热能!”在林县人关于红旗渠的回忆录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文字:“抬杠断了改做镐把,镐把断了做锤把(炮锤、手锤),锤把断了当柴烧石灰。抬筐、车篓用量大,易砸坏,新的就用铁丝、旧车带包边兜底,用破了再修编,直到用烂后,当柴烧石灰。钢钎用短了改制撬杠(手撬),撬杠短了改手钻,手钻短了加工钢寨。炮锤、手锤用坏了加工上顶,不能复修的炮锤改手锤,不能用的手锤制作钢寨。洋镐、头坏了自己修,用废了再加工成炮锤和瓦刀、勾浆匙。”

面对资金和修渠所用的物资材料的缺乏,林县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缺乏开山所需的炸药,就用石碾子把国家分配下来的化肥硝酸铵和锯末碾细配匀,制成土炸药;没有砌石头所必需的石灰,就自己烧,他们创造出了“无窑堆烧石灰法”,在平地上起灶,一层燃料,一层灰石,一次就烧成石灰上千吨。面对资金困难,林县即组织社队工程队到全国一些城市承揽工程,所得收入作为建渠资金。据统计,从1960年2月到1966年4月,修建红旗渠总干渠和三条干渠总共用掉水泥6 705吨,其中自己制造5 710吨;炸药2 740吨,自己制造1 215吨;石灰14.5万吨,全部自己烧制;自修工具节约113.36万元;技术革新节省投资797万元;人畜的粪便搜集起来晒干卖钱,节约5.76万元用于生产。以上共计1 293万余元,约占投资总额18%。

在修渠过程中,林县人始终洋溢着英勇乐观的大无畏精神。红旗渠引的是浊漳河水,要把河水引入渠内,就得在河上修筑一座拦河溢流坝,合拢截流是其中最为艰巨的任务。1960年2月,渠首拦河坝动工截流时,浊漳河水流湍急,河水冰冷刺骨。为了在汛期之前实现截流,担负截流任务的任城公社500多名青年男女,个个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结成人墙,抗拒急流,“誓逼漳河上高山”。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溢流大坝胜利合拢,浊漳河水驯服地流入红旗渠渠源隧洞中,流上了巍峨的太行山腰。在红旗渠总干渠经过的山西境内,有一座大山叫作牛岭山。牛岭山中有一座方形的山头,向北伸向漳河,朝河的一面是90度的绝壁,有几百米高,经常雾气腾腾,白云缭绕。由于这里除了鸻鹉鸟以外,别的什么鸟都不敢飞上去,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为鸻鹉崖。当地人这样形容它:“鸻鹉崖,鬼门关,上面接青天,下面是深潭。猴子不敢上,禽鸟不敢攀。”红旗渠需要从齐整整如刀切的山巅上通过,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东岗公社组织了70余名强壮劳力,腰系绳索,用荡秋千的办法来到渠线,在坚硬石英岩组成的悬崖峭壁上凌空打钎放炮。由于石质坚硬,他们只好先打成小炮眼,再炮里套炮,打成12个直径1米多、深18米、能装药1 000公斤的连环炮,一齐爆发,使半架山应声而倒,这才在悬崖绝壁上崩出了渠基,使总干渠顺利地通过了各个关卡,把浊漳河水引进了林县。(www.xing528.com)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上最大的一个隧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总干渠修到这里被峭壁凌空的狼牙山挡道,除了钻洞,别无他法。要在这坚硬的石英岩壁上随着山势钻探隧洞,确实是困难重重。由于山上全部是钢铁般坚硬的石头,大锤砸下去,石头没什么反应;借来了一部风钻,虽快多了,可钻头磨损得厉害,每掘进1米,就要废掉133个钻头。要是把这600多米的隧洞打穿,用坏的钻头岂不都堆成小山,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钻头!“悬崖峭壁何所惧,越是艰险越向前。”300多名男女青年放下风钻,又抡起了大锤,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锤一锤地打,一炮一炮地崩。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顽强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钻通了隧洞,坚硬的石英岩为渠水让了路。

修渠人不仅能吃苦耐劳,而且有无限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修建桃园渡桥时,拱胎和路架需要大量木料,在当时物资困难和紧张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发明了“简易拱架法”,建成了一个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渡槽。红旗渠总干渠和露水河西支浊河在白家庄发生交叉矛盾,工程技术人员就设计了一个空心坝,坝中过渠水、坝上行洪水,渠水不犯河水。在开凿青年洞时,为提高工效,发明了“三角炮”“瓦缸窑炮”“连环炮”“立切炮”“抬炮”等爆破凿洞新技术。没有吊装设备,民工就用游杆当“吊车”上石料。开凿4千米长的曙光洞,两头对打不知打到何年,他们就在渠线上打了34个竖井,增加工作面,并战胜了流沙、漏水、排烟、塌方、冒顶等种种困难,只用一年多时间就完成这个红旗渠上最长的隧洞。为了排除因爆炸使山石松裂而可能出现的落石危险,他们创造出“凌空除险”。在物质匮乏的岁月,林县人用最简单的工具,用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土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正是凭借着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以“愚公移山”的英雄气概,通过十年苦战,修渠人共削平山头1 250个,架设渡槽152座,凿通隧道211条,挖砌土石1 515万立方米,使一条1 500千米长的大渠像天河般展现在世人面前。由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在林县全县基本形成,林县从此告别了缺水的日子,实现了“定叫山河换新颜”的宏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