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自力更生:红旗渠的奇迹

中国自力更生:红旗渠的奇迹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方针,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而我国人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林县当然也离不开这样的历史大背景。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立足本地条件,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面对这种情况,林县人民只好自己制造炸药以满足工程需要。

中国自力更生:红旗渠的奇迹

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方针,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红旗渠修建的时候,正是西方帝国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封锁、压制十分凶狠和前苏联背信弃义、撤退专家、损害我国经济建设的年代;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经济生活最为艰苦的年代。而我国人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林县当然也离不开这样的历史大背景。林县有自己特殊的自然环境,从而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经济任务。

红旗渠上马后,工程规模大,需用建筑材料多,又正值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在百般困难的情况下,物资供应、资金和运输力量都很紧张。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立足本地条件,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广大干部群众知难而进,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缺少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组织民工就地取材烧制;没有水泥,自办水泥厂,自制自用,不断提高制作技术,确保工程所需。这样,节约大量资金,完成了施工任务。下面仅就炸药、石灰、水泥3种材料的自制方法作一介绍。

1.自制炸药。炸药是放炮开渠的重要材料,施工中用量很大。红旗渠总干渠开工后,开挖石方所用的炸药大多为国家标准产品,需要从外地运来。然而,国家供给的数量却非常有限,又因为缺钱,没法到外地大量购买。随着工程的迅速发展,炸药用量急骤增加,而且运输困难,成本较高。面对这种情况,林县人民只好自己制造炸药以满足工程需要。

林县山区早就有“一硝二磺三木炭”自制炸药的传统技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就用土炸药做石雷,抗击敌人。修建红旗渠时,总指挥部从各社队物色制造炸药的能工巧匠,开办了炸药厂,碾炸药造雷管。有的社队把分配给自己的硝酸氨肥料运到工地,试用掺配锯木沫、煤面或牛粪,制造土炸药。通过实践,炸药质量不断提高。1960年2月到1966年4月,总干渠和3条干渠共耗用炸药2740吨,其中自制炸药1215吨。按当时价格计算,买1公斤价为1.60元,自制1公斤只需0.45元,每1公斤相差1.5元,用买1公斤炸药的钱可自制3.56公斤炸药。

自制炸药的品种主要有两种:硝酸铵可燃物混合炸药和黑色炸药。硝酸铵与可燃物混合炸药的爆炸效能略低于标准黄色炸药,但每公斤价格仅0.45元,而标准炸药每公斤价格约1.6元。自制黑色炸药与标准黑色炸药效能基本一样。

第一种,硝酸铵与可燃物混合炸药,成分为硝酸铵与可燃物两种。其重量配合比为:硝酸铵88%~90%,可燃物10%~12%。常用的可燃物为锯木沫和谷糠,但谷糠效果略低,因此,多采用锯木沫作为掺和料。

自制炸药的方法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大体包括干燥、粉碎、混合和包装等工序。

干燥。原材料可在户外太阳晒或户内焙烤来进行干燥。其中可燃物也可用火炒去潮,但以不焦黑为度。而硝酸铵则只能焙干不能火炒。炸药制成后,最大允许湿度为5%。如缺乏鉴定含水量的设备时,可用手摸,以完全没有潮湿的感觉时为合格。

粉碎。将硝酸铵与可燃物分别用石碾或磨面机进行粉碎。粉末必须用净孔径为0.15毫米孔筛过筛。加工成的粉末越细越好。

混合。将过筛后的硝酸铵与可燃物粉沫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反复搅拌至颜色均匀为止。

包装。立即将混合后的炸药包装在防潮的容器内(一般用原包装硝酸铵的塑料袋),存放于干燥通风的库房。

由于硝酸铵吸湿性强,易溶于水,超过许可湿度就难以引爆,所以必须防潮。又因其溶于水后呈现酸性,容易腐蚀金属,所以在加工时,尽量避免与铝、铜、铁、锡等器具接触。亦不宜使用钢、铁筛过筛。硝酸铵与可燃物混合炸药,如果结成硬块后,就不易起爆。因此,使用前一定要把硬块揉成粉状。结块的原因主要是:炸药大量堆放,长期受压受潮,在一定温度下,硝酸铵晶体发热变形,互相团结得更加紧密所致。因此,这种炸药应在室内贮存防潮,并避免长期堆压。

混合炸药不易因摩擦而起爆,对撞击的敏感性也很微弱。虽然明火能使其燃烧,但火势比较温和,只有在密闭的情况下,才会由燃烧变为爆炸。所以,制造、贮存、运输和使用都比较安全可靠。由于这种炸药敏感度低,爆破时必须用雷管和导火线引燃。

第二种,黑色炸药——黑火药,是我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有非常悠久的制造传统。其成分为火硝(即硝石或硝酸钾)、木炭和硫磺,其重量配合比重依次为75%、15%和10%,是一种易燃炸药。

制造时,首先将上述3种原料按配合比称量后,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再用碾子碾成细沫,边碾边洒水,严防生热燃烧。碾成后晒干过筛,晒至含水量不超过1%为宜。过筛时,不宜使用金属网筛,群众常用的是筛粗面的箩筛。

黑火药中的火硝有吸潮性,当含水量大于7%~8%时,就要失效,不能引爆。存料库房必须通风良好,保持干燥,并尽量减少贮存时间。

黑火药对于火焰,甚至金属、石头碰击所发生的热能都很敏感,在贮存或装药过程中,必须断绝一切火源、电源和其他易发火的物质。

在红旗渠施工中,硝酸铵与可燃物混合炸药多用于开挖渠道和较大型的爆破作业;黑火药多用于开采石料。

红旗渠开工后,总指挥部在姚村公社选好了炸药厂厂址,决定把炸药厂分成两个车间,一个是炸药车间,一个是雷管车间,另外有仓库保管和门卫等管理人员。请示过县委后,仅用3天时间,一座崭新的炸药厂厂房就矗立在姚村公社的西北岗上。

有了厂房,用什么造炸药呢?机械从哪里来?工人们自有办法。雷管车间的技术师傅从家里搬来了合绳机,用手工把炸药卷到棉纸里,外边再包一层牛皮纸,往合绳机上一放,两头用人向不同的方向纠动铁鸟,一条条雷管就又快又好地从“土机器”上制造出来,有的民工回家把老婆的捻线砣也拿出来,过去的捻线砣是捻棉线织布用的,有段民谣这样说:“山区老婆不做活,手里拿着捻线砣,走一步,捻一捻,挪一挪,搓一搓。”现在要用捻线砣来做雷管。一把把雷管制成后,再用剪刀将长雷管截成长短一致的尺寸,包扎入箱,与从外边买进来的一模一样,而每条却只是购买价格的2/5,因为只有炸药从外部购进,其他工序全是自己手工完成。

炸药车间任务比较大,这个车间的工人开动脑筋,炒锯末需要铁锅,他们回村把老百姓办红白喜事的大锅抬来了16口。碾炸药需要石碾,这个消息一传出,姚村公社各大队都动员起来了,一下子送来15盘大碾。社员回家,有的取来竹筛,有的取来木箩,有的取来木铲。没有电作动力,姚村公社当即从全社抽调来50头大骡子、大马,让拉碾使用。造炸药的原料,硫磺需要买,其他火硝、锯末一律就地取材。因为用量大,县委作出决定,硝土由全县各公社解决,每天早起派专人收集厕所硝土,专车送往炸药厂;锯末由正在施工建设的县大剧院、城关居民楼、郎磊居民楼、临淇居民楼等工地保证供应,每天每地保证往炸药厂送锯末一吨;同时发动姚村公社社员,凡家有锯末的都送往炸药厂,以质论价,付款收购。这样一天大约收购1.5吨,足以保证炸药厂用料需要。

社员们群策群力,以土代洋,白手起家,使炸药厂很快投入了生产,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日产5000发雷管,两吨炸药。[9]解决了“引漳入林”工地缺炸药使用的燃眉之急。建渠10年来,林县人民“共计自制各种炸药约6890吨,节约投资近800万元”。[10]

2.自烧石灰。石灰是我国人民常用的一种建筑材料,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各地的烧制方法也大同小异。烧石灰的主要原料是含碳酸钙(CaCO3)成分较高的石灰岩(青色或白色)。把石灰石煅烧至900℃以上时,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CaO)和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逸出后,留下的氧化钙即是生石灰(每立方米约重800公斤)。生石灰遇水后,急速吸收水分,放出强热,分解成粉末,即成熟石灰(又名消石灰)。

林县山区,供烧石灰用的石灰岩很多。可沿渠线附近就地取石,设场烧制。在红旗渠施工中,砌石结构较多,需用大量石灰,石灰是建渠砌体的主要黏合材料。在建设红旗渠时,为了使料石牢牢地黏合在一起,渠身坚固不漏水,需要大量石灰泥。粗略计算,总干渠上1米渠道需用石灰2000斤,1公里需用200万斤。红旗渠1500公里长,用灰数字大得惊人。施工开始后,石灰从哪来?因资金困难,水泥价格贵,货源少,买不起,只好自己烧。“引漳入林”工程指挥部党委,要求以公社为单位成立分指挥部,组织人员建窑烧灰。各工段建了许多小窑来烧制石灰。

建设红旗渠初期,各分指挥部的烧窑场上都是采用的传统烧灰法——“鸡蛋窑”烧灰。这种烧灰窑的窑简,像竖起的鸡蛋形状,因此得名。这种窑产灰量小,产量低,一窑只能烧一两万斤,最多也不超过30000斤。而且成本较高,每公斤煤烧石灰3公斤。1公里长的渠道,要建立60多座鸡蛋窑,才能满足工程对石灰的需要。这要占用大量的劳动力。以城关分指挥部为例,在总干渠工地施工的3000多名社员中,长期烧灰人员就达300多人,占总人数的1/10。但是,即使这样,还是不能满足工地用灰需求。况且,渠道工段完成后就要向前伸延,而石灰窑又不能转移。这样就又增加了运输任务。

红旗渠工程上马后,工地的需灰量大大超过了鸡蛋窑的供灰量,经常出现“断灰”现象。有时修渠社员手掂瓦刀,专门等待石灰。尽管烧灰社员做出了最大努力,鸡蛋窑还是无法适应红旗渠施工的需要。没有灰,不能修渠;没有渠,引不来水;没有水,就没有粮。一句话,石灰就是水,石灰就是粮。

能不能从工地上抽调社员扩大烧灰队伍呢?拆东墙补西墙,势必影响工程的进展。只能向灰窑要灰。红旗渠指挥部党委组织各烧灰场的社员,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要求大家闯过石灰这一关。

不能让石灰拖住修建红旗渠的腿,由于修渠的迫切需要,烧灰社员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终于闯出了烧灰的新路子。发明了明窑堆石烧灰法(又叫明窑烧灰法),使红旗渠施工用灰得到了根本解决。

河顺公社的修渠社员创造了“无窑堆石烧灰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建造固定的石灰窑,可依据本工段需要量,任意定规模,就地取材,就地烧制,随用随烧,保证工程需要。每次可烧几百吨,甚至上千吨,红旗渠施工中最多一次曾烧灰达2000吨。这种烧灰法,温度高、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用煤省、时间短,每公斤煤可烧成石灰3.5~4.0公斤。每吨石灰的成本仅8元左右,比小窑烧灰价格大为下降。所以在红旗渠工地上迅速得到推广,保证了工程水泥的需要。

堆石烧灰,是一种新型烧灰法。还以城关分指挥部为例,建设一干渠时,施工社员总数曾达到10万多人,长期烧灰社员才60人。如果采用旧的鸡蛋窑烧灰,最少也得1000人。鸡蛋窑有“窑壳”,不能移动。堆石窑没有窑壳,走到哪里,堆起石头就能烧。鸡蛋窑能办到的,堆石窑都能办到,鸡蛋窑办不到的,堆石窑也能办得到。社员们非常欢迎堆石烧灰法。那么堆石烧灰法是怎样发明的呢?

烧灰窑同烧砖窑一样,是上下两部,里外两层的统一。上部是窑体,装石灰石、煤饼,下部点火通风。窑体又分窑筒和窑壳,窑壳决定窑筒的容量,决定烧灰量。如果把窑壳扩大,烧灰量不就增加了吗?扩大窑壳是一个门路。于是烧灰场上就建立了一部分大壳窑。这个办法倒也灵验,使一窑的烧灰量由原来2~3万斤提高到6~7万斤。

这仅仅是改造灰窑的第一步,还远远不能满足工地对石灰的需要。为了继续前进,大家都在继续动脑筋。扩大窑壳,增加了产量,是因为使窑壳向横的方面发展了。如果再使窑壳向纵的方面发展,会不会进一步增加产量呢?有的烧灰社员又提出了新的设想:把现有窑体拦腰截断,在上半部多垒一部分灰石,使窑体冒尖,把平顶窑变为“冒尖窑”。这样将窑体加高,可以增加石灰的产量。

这个设想马上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社员们一个个积极准备进行试验,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大家本着从易到难的精神,注意不使“尖”冒得太高,增加试验的把握。为了确保“窑尖”的温度,在冒尖部分的外皮上又加上一层泥巴。(www.xing528.com)

试验结果证明,这个办法是切实可行的。冒尖窑烧出的石灰,从质量上看,与平顶窑没有什么区别,从数量上看却要大得多,窑烧灰量又由6~7万斤,提高到十几万斤,翻了一番。建渠工地上石灰供不应求的现象比以前缓和了。

冒尖窑的试烧成功,鸡蛋窑冒尖就是堆石窑吗?还不是。这种窑被群众称为“半明窑”或“半堆石窑”。从这种窑到堆石窑,还要做一项关键的工作,就是——打破“壳壳”。

红旗渠的施工是分段进行的。这一段在这儿施工,任务完成后,又移到新的地段。在转移时,施工社员们把工具一带就搬家了。而建一座灰窑是很不容易的,建立一个烧灰场要费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工地移动时,一走就扔了,大家有点惋惜的心情。能不能不建窑就把石灰烧出来呢?眼下的任务,是应当对灰窑来一个根本的改革。大家对烧灰的全过程认真分析。分析灰石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石灰的,从而找出烧灰的新方法。灰石转化为石灰,是因为有适当的温度。煤饼燃烧放出热量,对它加以调节,就能造成所需的温度。在这里,温度是重要的,没有适当的温度,灰石是不能转化为石灰的。

石灰窑有很厚的外壳,才保证了适当、足够的温度。但也正是这个外壳,限制了烧灰量,使建设烧灰场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看来,改革烧灰法,问题就在外壳上。于是烧灰社员们就在外壳上打主意。如果能找出既节省人力物力,容量又不受限制的保温办法,外壳就可以扔掉。“冒尖窑”就是生动的例子。冒尖部分和窑筒部分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保温办法,同样达到使灰石向石灰转化的目的。冒尖窑的“尖”,从实质上看,就是对窑筒的否定。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有人大胆提出新的设想:打破壳壳,抛掉窑筒,只要冒尖部分,将其扩大,变窑筒烧灰为堆石烧灰。如果这个办法能行,烧灰量就不再受限制了。因为没了窑壳,施工场地移动,也就不会造成人为的物力浪费了。那么去掉窑壳,能不能保证足够的温度呢?只有试试看了。经指挥部党委请示批准后,堆石烧灰经过8~9天的时间,烧出了第一“窑”。这一“窑”引起了一场争论。有人认为是“失败”,有人认为是“成功”。原来,堆石窑虽然烧出了一部分好灰,但窑中心却烧得像炼铁炉里流出来的炉渣,油光发亮,把灰烧焦了。就整个窑看,是半熟半焦。认为是失败的人说堆石烧灰烧出了一尊“琉璃菩萨”;而大多数人则认为堆石烧灰是可行的。因为温度这一使灰石向石灰转化的基本条件,不是不足,而是绰绰有余。烧焦了,说明温度过高,说明节约的潜力还很大。减少煤量,不就烧出好灰了吗?

大家没有气馁。又经过多次试验,堆石烧灰法终于成功,烧灰量由一窑几万斤、10万多斤,一跃达到100多万斤,彻底改变了建渠工地石灰供应不足的现象,还避免了因工程转移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受到了广大社员的称赞。由于“堆石烧灰”没有窑体,所以也称为“明窑烧灰”,而把“鸡蛋窑”烧灰叫做“暗窑烧灰”。

堆石烧灰的过程还需要不断完善。因为还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要么半边生、半边熟,要么下边生、上边熟,还有的这次烧不透,下回又烧成“琉璃菩萨”。什么原因呢?烧灰的社员没有马上搞清楚。

石灰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红旗渠工程的质量。烧灰社员们决心攻下这一质量关。为了弄清半边生、半边熟、下面生、上面熟以及半熟半焦的原因,烧灰社员在每拆一座烧好的窑时,都从顶端至底部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明窑烧灰中尽管每窑由不同的原因造成了石灰质量不十分理想的结果,但点火不均匀却是共同存在的毛病。由于点火不均匀,煤饼燃烧就有先有后,火力有大有小,这是石灰质量不理想的直接原因。那么点火为什么会不均匀呢?原来,堆石烧灰沿用了暗窑烧灰的点火法:先挖好风道口,接着堆石堆煤饼,然后从风道口将煤饼点燃。暗窑小,点火容易,堆石窑大,不容易使整个窑底的煤饼一齐燃烧;煤在里边,在暗处,人们又很难在一开始就准确地判断出煤饼是否同时点燃或全部点燃,结果造成点火不匀。

一座烧灰百万斤的堆石窑,光堆石就得好几天。堆好灰石、煤饼后,从点燃到最上一层煤、石燃烧,也得好几天。有些社员烧过木炭,烧木炭也是先点火而后平地起堆。堆石烧灰能不能也采用这种方法,革掉鸡蛋窑留下来的最后一道痕迹?试验很快成功了。

石灰质量的好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除了受原材料的杂质含量影响外,主要与煅烧工艺有关。创造良好的排气条件,保持均匀而适宜的温度,是烧灰工艺的关键。另外,还有季节、气候、风向、风力,煤的质量等。建渠工地经常移动,所以总有许多未知数摆在烧灰社员的面前。但是,由于大家摸清了烧灰的规律,就能运用自如,使堆石烧灰搞得越来越好。烧灰社员终于彻底驯服了堆石烧灰。从垒底座到烧成石灰,一般有10天时间即可完成,其中净烧灰时间只有7~8天。一般情况,料物运距不超过200米,料堆越大,成本越低。从而克服了不少过去难以克服的问题,使石灰质量大大提高。[11]

烧灰社员在实践中发明的明窑烧灰法,从根本上保证了红旗渠建设用灰的需要。“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社员们用堆石窑烧了四亿二千多万斤石灰,等于烧掉一架大山。”[12]蜿蜒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终于用石头和石灰建设成功。

3.自制水泥。水泥是红旗渠工程建设的重要建材之一,工地每天需要上百吨的水泥,当时在修建总干渠和3条干渠时,经济困难,水泥货源有限,不仅缺钱,确实也没有地方买。造水泥并不困难,把石灰石和白干土烧好,之后粉碎就行了。林县有的是石灰石和白干土,水泥原料有的是,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去外边采购。因此,在红旗渠工程建设中,多项工程仍使用古老的传统工艺,重要建筑物采用水泥砂浆砌筑。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在资金少水泥供应不足的情况下,1962年,对1958年始建的水泥厂进行扩建,建钢壳立窑一座,购进24吨磨料机、生料机、烘干机各两台。1964年又进行扩建规模,培训技术人员,改进操作技术,提高水泥生产质量,有力地支持了红旗渠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任村等公社还自办小水泥厂,土法上马,石磙碾料,用箩筛粉,制造水泥,补充了工程上石灰的需要。其具体方法是:

首先,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好烧结炉,没有粉碎机,就用石碾代替,从城关公社拉了10盘大碾,在厂房里一字儿排开;怕粉碎不好,难一达到标准,又买了上百张的丝箩,经过碾碎的烧结粉再一箩一箩地细筛;没有钱买机械,用人代替,社员们一班干4个小时,轮流着休息,轮流着干,筛一遍达不到标号,返回到碾子上再碾,碾下来再筛,经过多次碾筛,直至达到标准。他们还把自己生产的水泥拿到周围村上,叫老百姓试验使用,反复鉴定,终于获得成功。

水泥厂的社员们很辛苦,他们没明没夜地挖土、劈石、烧结粉碎,可他们不叫苦,不喊累,个个干得蛮得劲,还乐哈哈地说快板、唱歌。

同时,总指挥部还办机械厂、荆编厂、车辆修配厂等,总之,“引漳入林”工地需要什么就办什么厂。他们信守一条原则,能不花的钱一分不花,能自己造的东西就不去花钱买,能用土法代替的决不买洋东西,旧的能用的决不添新的,能修修补补用的东西决不仍掉,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何况日子并不富裕。一个钱分成两半花,用节省的每一分钱,投入到必须投入的地方去。他们只认一条理,有了人,就什么都有了,人可以劈倒太行山,人可以踏开一条渠,人可以让高山低头让路,人可以逼漳河水流上高山。工具大都是自己修的,“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因此,昔日走村串户的黑铁匠,几盘烘炉一垒,砧子一支,大锤一抡,就办成了机械厂;几个荆条、柳条、苇席编织匠一聚,编织刀子一拿,就办成了荆编厂;几个补胎的,几个修自行车的,往一处一合,就办起了车辆修理厂。不用拿现钱,用工分算账。只要需要,铁锤、钢钎、荆筐、箩头、车胎、小车零件就都有了,叫啥时修好,就啥时修好,不用跑路,不用搞价打嘴官司,还有质量保证。因为谁都知道,“引漳入林”,这是在给自己干活,马虎不得,偷懒不得。对此,工地上有人写了一首诗称赞说:“自力更生是个宝,人人献技开了脑。艰苦奋斗力量大,众手浇开幸福花。”[13]

土法施工也很有特色。红旗渠建设中,渡槽、涵洞的拱券任务很大,为了克服经济和物料供应的困难,民工开动脑筋找窍门,土法上马,技术革新,力争少花钱、多办事。他们充分利用山区石料丰富的自然优势,把大小渡槽、涵洞修建成石拱结构,施工中创造简易拱架法,既解决了缺乏木料困难,又节约了大量资金。渡槽施工,缺少起吊设备和脚手架,民工们就站立在渡槽墩上垒砌,不搭脚手架,创造土吊车代替起重机。现就简易拱架法和土吊车分述如下:

简易拱架法就是在砌筑石拱券过程中,下面必须有支撑,把石拱全部重量承托起来,这种支撑结构叫做拱架,也叫做拱胎。红旗渠工程本着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原则,采取3种形式的拱胎法,统称简易拱架法。

①堆砌拱胎法。凡孔高不超过5米的石拱,一般采用堆砌拱胎法。用块石、石渣等将拱券下面的空间全部堆填起来。内部填料可就地取材,如土、沙、卵石、块石、石渣等均可应用,其中以块石、石渣为最好,因为它侧压力小,并且不用夯实。若使用土料填筑,应分层夯实,以防止拱胎沉陷,造成变形。拱胎填成后,再在表面抹一层两厘米左右厚的麦秸泥,表面要求光滑平整,待其干硬后,即可安砌拱石。拱胎堆砌质量,直接影响拱券的外形和压力强度,施工时要求很严格。

②活动拱架法。对于较长的涵洞、暗洞和隧洞内的石拱衬砌,多采用活动拱架做拱胎。就是先用木料或钢材做成梯形活动拱架。附加必要的螺栓等铆固铁件。在拱架上面再用木料将圆弧培垫起来,合成一个完整的拱胎。对于跨度较大的石拱,也可以做成半圆形拱架,用木料和钢筋联合组成。一个施工面制作两个或三个拱架交替使用。如暗洞较长,可以几个施工面同时施工。

③立柱拱架法。石拱拱架除低孔可以使用堆砌拱胎外,高于5米的孔洞,因填料过多,又不稳定,不宜再用此法。此外,砌筑石拱时,要求各孔同时施工,使用活动拱架就有困难。因此,创造立柱拱架法,节省了大量木料。搭设拱架时,将两根大梁端部穿进拱墩上预留的孔内,在大梁上安放料石,料石上再架起两根次梁,然后用两根立柱从地脚支撑起来。

每孔放置两排拱架,拱架中间用小圆木横向连结。拱梁搭好后,连接梁端,钉上略是弧形的拱木内胎。在内胎木上,顺孔向上、下游方向,从拱脚开始向拱冠处铺设圆木外胎,并固定在内胎木上。顶部拱冠处排列的小圆木,不必铺满,可留下小空隙,用小片石、石渣等塞紧填平以节省木料,其上再铺抹一层麦秸泥就成简易的拱架了。使用简易拱架法,节省了很多木料。

砌筑拱墩、拱券时,按常规要在拱墩周围和拱券两侧,设立操作脚手架,以便操作人员垒砌较高部位时运进施工材料。红旗渠同时有多处渡槽施工,需要上万立方米的木料。要解决这样庞大数量的木料是相当困难的。群众大胆革新,创造了无脚手架砌石法和土制起重设备运料法,保证了渡槽工程顺利进展。

无脚手架砌筑拱墩时,7~8人分成两组,各站在墩子上一侧,分别从上游向下游砌筑,交错施工,互不干扰。砌拱券时,人站在拱胎上面操作。

在修建渡槽工程中,修渠社员们还创造了土吊车,这是解决提升物料所创造的简易、适用、节约及高工效的土机械,在红旗渠工地上广为使用。

土吊车是群众根据挑杆打水的道理制成的。将一根较长的木柱的一端埋在地下,上部连一横杆,其上部和下部各系一个单滑轮,横杆一端起吊料石或灰浆,另一端用人力向下拉。起重绳索用粗麻绳或钢丝绳。穿过两道滑轮,用绞磨起重。竖起来后,顶部用4根麻绳固定吊杆。这种土吊车比较费人力,但在起重时,不仅可以向上提升,而且还可以左右摆动,把建筑材料安全、准确送到指定地点。夺丰渡槽工地,大量推广这种土吊车,促进了工程的迅速进展。提升机、土吊车既构造简单,又满足了工程需要,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效。

有些工地的社员还自己动手制造了木绞磨,或用旧式马拉轧花车改装成绞磨来代替机械设备。

空运线的制作。在总干渠第一期工程中,河顺公社分指挥部3000多民工负责闯老虎嘴的工程。他们隔河住在马塔村,他们原在河中架起3座木桥,但被河水冲走两座。大量的施工物料要通过一座桥运过河,影响施工进度。为了确保汛前完成任务,他们在仙女峰山腰反复试验架起空运线,把一桶桶水,一筐筐石灰,从浊漳河北岸运过来。为了减轻民工拉空运线的劳动强度,把水打木轮驱动水磨的原理,引用做空运线当动力,紧接着在全营推广这一革新办法,架起11条空运线。河顺公社分指挥部以“苦干加巧干”先进营,连连夺得优胜战旗。

土水平仪测量。就是用三线一吊法测量渠线,其方法是使用一个脸盆,盆里盛满水,水上边浮一块木板,木板上是一个水平仪,随着水的波动,水银珠向两边倾斜,当水银珠停留在正中间时,说明脸盆的水已成水平;脸盆下边,是一个用3根木棍支着的木架,木架当中吊着一根线,线的下端坠着一个铁砣,铁砣的下端成锥形,锥尖对准三角架的地面中心,这说明水平是固定好了,没有误差;渠道的正前方是用人扶着的一根棍子,有红的黑的道道,显示着厘米尺度。技术人员站在土水平仪后,根据具体情况指挥着扶棍子的人将手往上提、往下降、向左移、向右移,就可以测量出来比较准确的数据。在红旗渠工地上各营部都有这样的人才,他们称这种测量法叫土水平仪测量法。这种土仪器得到人们的喜爱:“千军万马战太行,肩扛红旗上山岗——没有仪器咋测量?自力更生土代洋。酸枣林里砍号柱,利如尖刀硬如钢;白杨林里选标杆,红漆白道亮堂堂。再刨木板平又方,木板做成水平床,木板放到水盆上,水平仪器出了厂。”这样的土仪器效果怎么样呢?“测高山,测平地,测南测北测四方。测高测低都如意,测天测地全在行。”[14]技术人员依靠土水平仪测量法,使工作顺利开展。

从1960年2月到1966年4月的6年间,红旗渠总干渠和3条干渠共用水泥6705吨,其中自己制造5170吨,占总用量的77.1%;共用炸药2740吨,自己制造1215吨,占总用量的44.3%,节约投资145.8万元;共用石灰14.5万吨,全由工地民工自己烧制,节约投资232万元;工具坏了自己修,节约投资113.36万元;技术革新节省投资797万元;工地还抽人清除人粪便,不但讲了卫生,还收集起来晒干,卖钱5.76万元用于生产,以上共节约1293.92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7.9%。[15]

在修建红旗渠工程的10年中,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林县人民的积极投资。“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1025.98万元,占14.99%,县、社、队投资5837.66万元,占85.06%,在县、社、队的投资中,自筹现金及物料折款2099.48万元,占30.58%,农户投工折款3740.17万元(投工按每日1元计算),占54.88%。按投资主体划分,中央政府投资不足15%,县、社、队投资为30.58%,农户投资近55%。”[16]因此,红旗渠工程主要是以林县农户投资为主。

自力更生体现了自强意识,正是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林县人民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民族精神的底蕴,并经过多少代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的经验积累,才明白了“苦熬不苦干,苦熬无穷期”的道理。自力更生是红旗渠精神的精髓,它生动地体现了代表群众利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精神。在那样的经济困难情况下,需要坚持自力更生。只有这样,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才敢于直面劈山造渠的巨大困难,吃野菜,睡岩石,劈山不止,终于修成了红旗渠,引来了漳河水,创造出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修渠正是千百年来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精神的突出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