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市场因素造成甘肃贫困的现状

经济市场因素造成甘肃贫困的现状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经济市场因素看,甘肃生产方式传统封闭,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市场活力不足,造成甘肃“发展型”贫困。长期封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甘肃农村贫困的长期延续。[22]3.农村市场活力不足农村市场发展滞后、农民参与市场能力较弱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甘肃农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快速发展和增收致富。

经济市场因素造成甘肃贫困的现状

经济市场因素看,甘肃生产方式传统封闭,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市场活力不足,造成甘肃“发展型”贫困。

1.生产方式传统封闭

中国农村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从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方面来看,农户土地产权残缺,抑制了农民经营和投资的积极性。从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方面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地经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从农业生产技术条件方面来看,受生活环境等制约,现代化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没有得到普及。多数农户仍是手工操作,畜力耕种。农户小规模生产必然形成对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天然排斥,因为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营不可能带来规模效益,有时农民在土地上投入越多亏损反而越大,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农户在选择技术投入型或劳动投入型时往往偏重劳动投入型,这极不利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农业生产装备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农户小规模生产不利于引进资金和技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没有足够的能力抵御自然灾害等风险,成为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障碍

就甘肃而言,农村生产方式相对滞后,贫困地区生产方式更为传统封闭。新中国成立初,甘肃农业的耕、种、收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力和畜力,只有很少的胶轮大车和架子车等半机械化的农具用于农业生产。贫困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还是一些相对原始的生产工具,依然沿袭着“二牛抬杠”的传统耕作方式,农村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参与土地劳作,拖拉机、农用车、播种机、收割机等一些机械化的生产工具在贫困家庭无法普及应用。据统计,2010年,甘肃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为6.56台,拥有小型和手扶拖拉机数量为30.67台。[20]大部分贫困乡村、贫困户仍然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处在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被动发展状态之中。长期封闭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甘肃农村贫困的长期延续。

2.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是制约甘肃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因素之一。贫困地区,尤其是特困地区,第一产业农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通常是居高不下,呈现出一种超稳定的态势。甘肃农村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的具体表现是: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上,农业比重偏高,非农产业比例偏低;在农业生产内部,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经济作物生产比例极低。20世纪80年代,居民收入的80%要依靠农业获得,但由于旱作农业靠天吃饭,而甘肃省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属于世界上水资源最贫乏地区之一,再加上土地利用率低,效益十分低下,区域经济难以突破旧模式的束缚,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很难被打破,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农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以民乐县为例,民乐县因深居大山、偏远封闭、气候寒凉、种植作物单一,而使这里成为祁连山浅山区贫困片带。民乐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分山地和倾斜高平原两大类,大部分可耕地都在海拔2200米~2600米,特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土地大部分时间都在“沉睡”。村民们只能种些大麦青稞油菜籽,一年一季,效益低下,亩收入两三百元,遇到干旱、冰雹暴雨等灾害天气,“种了一袋子,收了一帽子”,会出现严重歉收甚至绝收。[21](www.xing528.com)

进入21世纪,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渠道进一步拓展,主要靠种植、养殖业和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从各县区重点贫困乡村的种养业结构看,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洋芋等为主,经济作物规模小、零星分散、结构单一,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农产品的深加工面窄量小,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取得的收入难以增长。养殖业以家庭型、小规模的养猪、养牛和家禽为主,商品意识不浓,形不成规模效益,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效益不佳。劳务输出方面,外出务工者因文化素质低,缺少技能,大多只能到建筑、商贸、餐饮等二、三产业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低下的体力劳动。

有研究者于2015年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果园乡红庄村、陈何村,坪庄乡拱北村、祖祖村,锁南镇巴苏池村调研发现,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和外出打工。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土豆等,农业中除了玉米没有其他经济作物,产业结构水平十分低下,农业收入勉强维持生计。农闲时节,村民会外出打工,外出打工的村民绝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缺少专业技能,只能在农闲时节到新疆酒泉等地从事摘棉花枸杞的低层次务工。“有活的时候我们会出去,出去每个月挣3000~5000元,真正干活的时候也就那么一两个月,其他时间我们就没收入”。有的村民也会做一些倒卖羊皮、挖虫草的小本生意,受资金等因素影响,生意不景气。有些家庭开办小卖部补贴家用,但一天利润只有20元左右。[22]

3.农村市场活力不足

农村市场发展滞后、农民参与市场能力较弱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甘肃农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快速发展和增收致富。在甘肃农村,市场整体上发展还是比较落后,越是贫困的山区,其市场发展越落后。在一些贫困村子,普遍存在集市相对少且离家较远的情况,并且市场能够提供的商品相对较少,而且价格比较高。另外农村的市场相对比较闭塞,农民对于市场信息的掌握经常处于封闭状态,导致农民在农闲季节几乎处于失业状态,没有一个广泛的赚钱门路。市场的封闭性也减少了农产品可被买卖的机会,如遇全国整个农产品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之际,农产品的价格将会远低于其生产成本,农民很难将自己一年的耕种成果变成可用于交换的货币。同时,农户防范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导致产业发展不理想。

农民往往是单打一,由于对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够了解,承担的风险很大,于是产生了两个主要后果:一是农民参与市场交换的欲望很低,二是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处境。以定西地区北川村为例,农民由于缺乏市场意识和政府指导,就盲目种植经济林和大范围的饲养猪,由于交易的市场空间十分有限,市场上猪肉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使很多本来就较为贫困的农民陷入了更深的“贫困陷阱”。

另外,由于缺乏行政、市场等激励手段,社会、经济组织自主积极参与农产品开发的持久社会机制还远未建立,严重存在着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存、销售脱节问题,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不高,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甘肃生产的一些农产品品质优良,但由于品牌建设滞后,消费者难辨真假,并不敢放心购买,“养在深闺人未识”,“好货难卖好价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