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8省定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实现可持续发展

18省定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7年11月10日,省委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确定了18个深度贫困县,包括:宕昌县、西和县、礼县、文县、武都区、庄浪县、静宁县、通渭县、岷县、渭源县、张家川县、秦安县、麦积区、古浪县、环县、镇原县、会宁县、靖远县。“十三五”期间靖远县一揽子统筹安排1.84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安置及后续产业脱贫。

18省定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7年11月10日,省委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确定了18个深度贫困县,包括:宕昌县、西和县、礼县、文县、武都区、庄浪县、静宁县、通渭县、岷县、渭源县、张家川县、秦安县、麦积区、古浪县、环县、镇原县、会宁县、靖远县。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基础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薄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重难点。为此,甘肃省整合全省55个厅局、部门集中发力。产业扶贫、贫困村整体提升、技能提升培训、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安居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兜底保障、内源扶贫[6]“十大行动”在全省展开。各厅局对照十大行动,发挥各自优势,确立扶贫项目。市县乡村逐级落实,无缝对接。市州一级分类施策,建立“一村一品[7]、一户一策”清单式帮扶机制,量身定制脱贫菜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拉长短板,补齐弱项,脱贫攻坚取得良好的成效。

1.陇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最南端,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地处秦巴山地,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受自然条件制约,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陇南市的深度贫困县有武都区、文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在脱贫攻坚战中,陇南市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短板是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弱项是产业发展滞后。根据这一实际,陇南市精准施策,使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陇南市集中力量,从改善交通入手,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实施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安全人饮等工程,紧盯贫困群众住房、上学、就医等扶贫要素,精准、精细、精微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使贫困村面貌和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为弥补产业发展滞后的短板,陇南把产业扶贫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放产业到户扶持资金和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为产业增收提供资金保障,发展了纹党、花椒茶叶核桃油橄榄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片带和贫困村产业示范点(园)。值得一提的是陇南市的电商扶贫发展迅速,成为全省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大亮点。例如,文县积极拓展电商扶贫渠道,依托国家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项目,引进湘鲁集团、彭州康盛源公司发展“双椒”产业,与中天药业签约了“纹党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建设项目”,引进并入股“甘肃味道”,对农产品统一包装上市。武都区建成了阿里巴巴在甘肃的首家产业带,开办各类网店、微店,使产销对接体系更加完善。截至2020年末,陇南市共开办网店1.4万多家,累计销售200多亿元,仅2019年电商对贫困群众的收入贡献额就达到了840元[8],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经过持续努力,陇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效果显著,83.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0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34元,年均增速位居秦巴山特困片区18个市州之首[9]。陇南市连续荣获“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全国“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等殊荣。

2.陇中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甘肃中部地区在六盘山、陇山以西,秦岭以北,黄河以南,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境内群山连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干旱少雨,自然环境严酷,境内深度贫困县均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主要有天水市麦积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秦安县,白银市会宁县、靖远县,定西市渭源县,武威市古浪县。为快速改善贫困面貌,各县深入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重点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贫困群众住房、医疗、教育有保障,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扶贫模式。

天水市把发展助农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作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示范引导、区域推进”的原则,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产业片区。例如,麦积区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流转土地等方式,按照宜苗则苗、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先后建成果树、苗木、花卉、蔬菜种植等特色农业产业园,形成了渭河(颍川河)流域浅山区花牛苹果、中山流域及三阳川片区鲜食葡萄、梁峁区早实核桃、高山区花椒、东路林区林缘区中蜂和木耳种植、河谷川道区设施蔬菜、渭河流域浅山区航天蔬菜的产业布局。秦安县坚持做大做强林果主导产业,统筹推进适宜种植区域全覆盖和提质增效两大工程。张家川县深入实施六大特色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以及清真餐饮、转移就业、特色种植业助推脱贫攻坚四个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针对助农产业应对自然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天水市积极引入保险期货银行金融要素参与产业发展,利用“保险+期货”等多种金融工具稳定产业收益,秦安县苹果“保险+期货”项目连续两年做到了全国县域地区规模最大。2019年麦积区实现所有贫困户、贫困户所有种养产业、全区所有种养加产业门类保险“三个全覆盖”,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保障全区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白银市的会宁县和靖远县因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脱贫难度较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县深度聚焦基础设施欠账短板,推进完成自来水入户、高标准农田建设、村组道路硬化,农村D级危房消除、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新建贫困村幼儿园,建设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乡村舞台”、无害化厕所等,使贫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靖远县作为白银市易地搬迁的主要安置点,承担了全市近一半易地搬迁任务,在易地搬迁扶贫方面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靖远县一揽子统筹安排1.84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安置及后续产业脱贫。统筹整合各类资金18亿元,整村、整乡推进搬迁,集中安排好住房建设、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在迁入地创造新的就业条件,在迁出区实施土地流转、生态恢复等多元增收办法。在后续产业扶贫上,一方面持续建设脱贫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确保贫困户“一户一座棚”或“一人五只基础母羊”或“一人一亩枸杞”及其他特色产业达标覆盖。组建县农业投资公司、文化旅游业投资公司、东湾特色小镇开发公司等国有公司,建成并规范运营农民专业合作社1284个;另一方面实践创新扶贫模式,坚持“多条腿走路”,探索走出了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的新路子。通过易地搬迁,占全县近三分之一的贫困群众,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劳作,社区居住、园区就业”的脱贫梦。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定西市渭源县视察,做出了“让我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渭源县牢记总书记嘱托,聚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安全饮水达标率、行政村通畅率、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行政村有线宽带覆盖率均达到100%,全面消除了农村危房,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儿童巩固率达到100%,实现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为实现富民目标,渭源县大力开展产业扶贫,运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发展模式,由18家龙头企业、1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2.18万户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与全县所有从事生产经营的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探索形成了资产收益分配模式,建立了稳定的带贫机制。经过不懈努力,八年来渭源县135个贫困村、2.5万户10.2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全面实现了脱贫目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www.xing528.com)

武威市古浪县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位于河西走廊东端,乌鞘岭北麓,腾格里沙漠南缘,自然条件极度恶劣。2013年贫困发生率高达39.8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4个百分点[11],是甘肃省脱贫攻坚的难点所在。为了离开苦瘠的大山,古浪县探索出了一条通过易地搬迁谋发展的新路子。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举全县之力开始易地扶贫搬迁。在搬迁过程中,整合易地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生态功能区补偿、扶贫专项、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等各类项目资金,从政策上扶持搬迁安置,减轻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经济压力,每户搬迁群众自筹资金1万至2万元即可搬迁安居。其中古浪县黄花滩建成1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群众达到624万人,同步配套建设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一揽子解决了搬迁群众吃水、行路、上学、就医等问题,建起了幸福家园。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对乡亲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十分欣慰。为了让困难群众既搬得出又住得下,古浪县加快产业培育工程,坚持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果,大力发展“牛、羊、鸡(鸽)、日光温室精细果蔬、枸杞、高原绿色蔬菜、特色制种、食用菌、中药材、花海经济+”等十大特色产业,以产业纽带拉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实现了使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目标。2019年底,古浪县减贫6025户2032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7%,13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12],通过省市逐级严格验收,达到了整县脱贫摘帽的目标。

3.陇东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陇东地区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地带,多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以旱地为主,自然条件严酷,深度贫困县主要有平凉市的庄浪县、静宁县,庆阳的环县。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县立足县情实际,重点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多元化富民产业,使贫困群众告别了危旧房,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硬化路,贫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的能力明显提升,探索形成的“庄浪模式”“环县模式”成为甘肃省脱贫攻坚的典型成功案例。

庄浪县以产业扶贫为抓手,重点扶持发展苹果、洋芋、畜牧、劳务等产业,并于2017年组建了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构建了“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庄浪模式”,带动全县产业多元发展。通过持续努力,庄浪县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2.73%下降到2019年的0.75%[13],并于2019年底正式脱贫摘帽。2018年10月“庄浪模式”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作为农业大县的静宁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优势产区之一,立足地区优势,静宁县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实现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局面。组建了县农业投资发展公司和乡镇产业扶贫公司,大力推行“行政部门+乡镇产业办公室+村两委班子”行政管理和“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市场运作“双轨”运行体系。通过不懈努力,静宁县2014年以来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6.09万人,22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35.88%下降至零[14],于2019年底正式脱贫摘帽。

环县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是庆阳市贫困覆盖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的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环县坚持以全面落实到户产业资金、构建全链条式产业联合体和综合性服务保障体系为抓手,依托土地等资源优势,把草畜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坚持以构建产业联合体为抓手,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331+”[15]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种养加销”一条龙全产业链闭环,创造了草畜产业扶贫的“环县模式”。通过持续努力,环县脱贫效果显著,到2019年9月底,剩余的15个贫困村、1004户3536人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16],实现了不落一村一户一人。

2020年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召开后,面对剩余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最难啃的硬骨头,甘肃省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面落实党中央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总攻动员令,制定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建立督战制度机制,对未摘帽的贫困县和贫困村,以及影响脱贫的突出问题分级挂牌督战,推动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到实处。全省8名省级领导督战剩余8个贫困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督战脱贫难度最大的东乡县和宕昌县,省级分管领导牵头督战重点领域,市州实行“一村一方案”督战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104个贫困村,县、市、区紧盯“三类”重点对象“一对一”包抓作战,形成了“省负总责、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到边到底”的挂牌督战工作体系。

经过不懈努力,甘肃省“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的脱贫成效显著,2017—2019年累计减贫161.34万人[17]。2020年2月28日,甘肃省政府下发《关于批准古浪县等31个县区退出贫困县的通知》,2020年11月21日,甘肃省政府批准镇原县、通渭县、岷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临夏县、东乡县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包括“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在内的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标志着甘肃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