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践创新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践创新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属“三区三州”范围,是全国典型的“多因一果”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样本。研究凉山州的脱贫攻坚实践创新,对促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及后续发展具有良好示范意义。凉山是全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二是普遍的贫困,贫困度广。表现为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区域连片。表现为经济贫困、文化贫困、精神贫困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践创新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属“三区三州”范围,是全国典型的“多因一果”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样本。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春节前夕亲临凉山视察,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凉山寄予厚望”。研究凉山州的脱贫攻坚实践创新,对促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及后续发展具有良好示范意义。

1.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基本情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幅员6.04万平方公里,辖16县1市,其中木里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29.94万,其中彝族人口占比53.62%。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凉山,彝海结盟成为党的民族政策实践的开篇典范。1950年凉山解放,1952年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州,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78年与原西昌专区合并成立新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是全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等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与社会发育进程滞后、落后发展基础与特殊社会问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等问题叠加交织,区域整体贫困程度深。2015年,中央脱贫攻坚号角吹响时,凉山州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有2072个贫困村、贫困人口97万。经过艰苦卓绝的精准扶贫,仅2019年便实现318个贫困村退出、14.2万贫困人口脱贫;5年来累计实现1772个贫困村退出,减贫80.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4%。截至2019年底,凉山州尚有300个村未退出、17.8万人未脱贫,7个县未摘帽。[1]

2.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特点及原因

凉山彝族自治州一直是国家扶贫的重点区域。自“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凉山各族人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扶贫探索,减贫成效显著。但是与其他地方横向比较,凉山州的贫困深度、贫困广度、贫困复杂度十分突出,彻底消除贫困难度很大。

(1)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特点

一是原始的贫困,贫困度深。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在大多数彝族聚居山区,生产生活原始粗放。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对环境、气候自然条件依赖程度大,产出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且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在恶劣环境中获得的微薄回报,大多处于将将满足生存的水平,生产资料的积累、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无从谈起。从生活方式看,很多群众长期延续奴隶社会习俗。住房建造普遍简陋矮小,室内阴暗潮湿,饮食起居以锅庄为中心。多数住房缺少厕所、牲畜圈等功能配套空间,卫生条件极其恶劣。2010年,凉山州人均住房面积27.09平方米,人均住房间数0.77间,而四川省的同期平均值分别为35.12平方米和1.1间。

二是普遍的贫困,贫困度广。表现为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区域连片。1986年以后,凉山州17个县市中的昭觉、美姑、金阳、布拖、雷波、喜德、普格、盐源、木里、冕宁、越西、甘洛12县,先后被列为国家和省定贫困县。201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凉山的扶贫工作进入省级发展战略。[2]2012年2月昭觉、布拖、美姑、金阳、雷波、越西、喜德、普格8个县被纳入乌蒙山片区规划,面积1.7万平方公里,涉及农村人口154.2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0.7万人。[3]东部的普格、布拖、金阳、昭觉、美姑5县,彝族人口占比80%以上,贫困发生率在30%以上。[4]

三是综合的贫困,贫困现象复杂。表现为经济贫困、文化贫困、精神贫困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部分贫困群众秉承重死轻生的人生态度、及时行乐生活态度、重农抑商的发展态度、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财富态度、义气为重的社交态度、敬鬼拜神的社会风气和多子多福的生育态度,均对减贫形成挑战。在凉山地区,宗族势力林立,民间斗殴时有发生。群众法治观念单薄,叠加经济穷困,贩毒吸毒问题一度极为突出,并进一步导致艾滋病传播及高发。贫困群众接受教育的观念淡薄,2010年凉山州15岁以上文盲比例为19.31%,而四川平均水平为6.55%。超生问题严重,2010年凉山州的少儿抚养比为43.88%,四川平均为25.43%,也远高于同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8.67%和甘孜藏族自治州34.57%的水平。

四是富饶的贫困。凉山州丰富的资源和经济的薄弱形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悖论。凉山州战略资源得天独厚,是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核心区域。清洁能源富甲天下,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7000多万千瓦、占全国的15%。生态旅游资源绚丽多彩,邛海泸山、泸沽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闻名中外。绿色农业资源丰富多样,是全国农产品优势区、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的最适宜区。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彝族火把节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备选名录,彝族文化、藏乡文化、摩梭风情等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5]

(2)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成因

凉山州的贫困成因复杂,是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文化教育、基础社会、民族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呈现。

一是高寒山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束缚生产力,阻断经济增长的路径。凉山地处川西南横断山系东北缘,介于四川盆地和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地形崎岖,峰峦重叠,河谷幽深,高差悬殊,72%的面积为高山地貌。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导致通道建设极其困难,交通受阻,三分之二的县不通高速高速公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凉山州绝大多数贫困村处在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生产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方式原始。自行发展起来的经济处于低水平循环平衡中,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积累有限,增长可能性低。

二是政治体制直接过渡后社会发育层次仍然较低。20世纪50年代,党领导凉山彝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在政治上实现了从奴隶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直接跨越。但经济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过程与规律,政治制度的变革并未自动带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匹配适应。

三是陈腐观念不良习俗制约发展观念及发展成效。低水平的生产力导致社会剩余劳动和产品有限,商品经济极不发达。长期的自然经济形态形成了“重农轻商”的观念。区域宗族势力林立,民族内部战争不断,形成好勇斗狠的社会风气,不利于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更阻碍统一市场形成。消费观念落后,百姓满足于当期的快感,缺乏物质积累的观念,形成共吃共喝、轻功利、重人际的文化心态。

四是人口快速增长与教育供给不足造成劳动力素质整体低下。生产力有限增长前提下,人口快速增长不利于减贫。在生育政策对少数民族的照顾和民族传统生育观念共同作用下,凉山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四川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孩子多,人均获得的教育资源有限。凉山州人口整体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部分深度贫困县只有4.4年,不少村寨的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比超过七成,普通话交流不畅。[6]教育的缺失导致劳动力素质低下、技能简单,外出务工受到诸多制约,就业减贫效果有限。

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

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凉山州到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从产业和就业、教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12个方面提出了34条更精准、更细致的政策举措。[7]

(1)生产销售就业并重,产业就业扶持加力[8]

一是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提升产品品质,挖掘品牌和市场潜力,将凉山山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苦荞、烟草马铃薯、高原水果、肉牛羊等特色种养业,巩固提升核桃花椒、板栗等特色经济林基地质量。针对特色产业提质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当地遴选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统筹协调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进行对口帮扶。高质量产品需要品牌加持。重点培育凉山州优质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大凉山”,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2020年贫困县“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突破50个。凉山州的会理石榴、盐源苹果、雷波脐橙、椒魁青花椒制品等多个品牌农产品已取得良好市场反响。

二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建设特色产品生产的多方合作共赢机制。在凉山州建设益农信息社,打通销售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水平,化解菜贱伤农、产品附加值低和农户增产不增收的难题。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飞地园区”、产业融合园区建设,推进州内和“飞地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合作。成都•大凉山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已选址简阳,凉山—乐山飞地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昭觉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贫困村以脱贫产业资金入股,2020年惠及贫困户821户3244人。支持贫困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新建一批农业主题公园和美丽休闲乡村,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实现三产深度融合。

三是三大抓手协同用力,提升就业扶贫成效。以就业技能培训全覆盖、拓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渠道、做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为抓手,提升贫困群众就业水平。针对凉山州贫困劳动力总量偏大、就业规模偏小、培训需求突出的问题,组织内地技工院校开展对口培训、订单培训,鼓励园区、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贫困村建立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五个名单”,仅2018年上半年已开展“送岗位下乡入村”、专场招聘会等200余场活动,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贫困劳动力1.6万人。大力开发乡村保洁、道路维护、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对9682名贫困劳动力进行托底安置。加强省内外对口帮扶,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联合广东共同促进贫困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

(2)教育筑基提质凝志,培育生存发展能力[9]

一是三大举措打好基础,筑牢教育体系根系。全面加强学前教育建设,支持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幼儿园,发展出“一村一幼”“一村多幼”等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规范“一村一幼”辅导员管理,依法落实社会保险。统筹“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深度贫困县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教育专项工程,新建、改扩建6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着力全面化解“大班额”,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精准解决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全面统筹教职工编制,实施贫困县义务教育3000名教师编制保障工程,通过全省统筹教师编制和设立临时机动编制,切实保障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配备需求。

二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经过多年发展,凉山州教育扶贫的重心逐步向“教得好、学得好”转变,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扶贫的新目标。有序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试点,充分发挥“学前学会普通话”在控辍保学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深度贫困县“一村一幼”辅导员能力,通过集中系统培训和跟岗学习等形式,帮助“一村一幼”辅导员提升普通话水平和保教素养。除进一步补充正规教师、加大支教活动力度、增强对口帮扶强度之外,创新性地实施“银龄教师”支教计划提升教学质量。

三是凝聚学习改变命运共识,扶智扶志积极作为。实施“扶贫进校园”“走出大山看世界”等教育扶志扶贫项目。“扶贫进校园”项目利用班会、团队会等多种形式,向中小学生讲解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基本形势、主要政策等,通过小手拉大手,使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紧迫性,营造脱贫攻坚良好氛围。“走出大山看世界”项目通过组织大山深处的彝区孩子参观大城市大学博物馆科技馆等,激发更强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推进扶智和扶志各项工作,凝聚起教育优化生活、学习改变命运的共识。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在现有招生总规模内适度扩大贫困县“9+3”免费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每年招生6000人左右。同时,优先满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就读“9+3”免费职业教育学校。受过职业教育的孩子毕业就业后,个人和家庭的情况会迅速得到改善,也能让其周围的人看到教育对于脱贫攻坚的意义。

(3)明确医疗卫生抓手,绘制健康保障路径[10]

一是保基本,支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填平补齐。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让贫困人群不再受疾病困扰。支持凉山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远程诊疗平台建设,实现贫困县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县级中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控机构达到二级及以上水平,每个乡镇有1所达标卫生院,每个村有1所达标卫生室。针对基层卫生人员缺乏问题,推进县域内相关卫生事业单位编制岗位统筹使用,在乡镇卫生院事业编制总量不减的前提下,由县级卫生计生部门在编制总量内统筹调剂使用。对符合条件的村医实行乡聘村用,依法落实社会保险。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前,原则上乡村医生不得离开现岗位。持续实施定向医学生(本科)定向培养项目和民族地区定向医学生(专科)免费培养项目,依据需求增加对凉山州的招生计划。

二是抓生育,实施生育秩序整治引导群众按政策生育。生育秩序整治是凉山州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据统计,凉山州10个贫困县2010—2015年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8.9‰,远远高于四川全省9‰的平均水平,政策外多孩生育率达19.1%,大大超出3.6%的四川省平均水平。为有效扭转生育秩序混乱,凉山州于2017年开展生育秩序整治,包括乡村干部包村包户、专业技术人员一对一、卫生计生部门领导干部联系和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等系列措施相继出台。截至2020年,符合政策生育率和长效节育率明显提高,四孩及以上政策外多孩逐年下降,生育秩序混乱无序、放任自流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扭转。

三是防艾滋,加大投入加强技术支持强化防艾治艾。加强预防干预、抗病毒治疗管理、母婴阻断等方面的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大凉山州艾滋病防治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宣传干预、检验检测、诱导期治疗、抗病毒治疗、治疗激励及医疗费用兜底。重点抓好5个方面工作:压实各级疾控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职责;加大对口帮扶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优势,组织艾滋病预防干预、抗病毒治疗、预防母婴传播、基层卫生、计划生育5支队伍下沉指导;把抗病毒治疗作为当前最好的预防策略不动摇,2020年底抗病毒治疗覆盖率达95.62%;把预防母婴传播作为政治任务,实行“一把手”院长负责制,母婴传播率下降到3.42%;强化督导问责,将防治工作好坏与干部政绩评价、职务任免挂钩。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安居乐业福地[11](www.xing528.com)

一是内容新,不少政策首次提出。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综合考量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条件是否达到。采用多地多部门联合查看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推动“自主搬迁户”的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三建四改”纳入彝家新寨建设内容,着重强调住房的功能属性,让所有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明确住得好的标准。交通精准扶贫新举措不断。凉山州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规划的待建项目与藏区项目执行统一标准,普通国道按项目全额建安费安排,通村硬化路按每公里70万元安排。对贫困县纳入全省“十三五”规划的普通省道待建项目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投入,对建成投用早、破损严重的通乡油路整治修复给予补助。

二是力度大,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将省内其他地方当年易地扶贫搬迁结余指标用于凉山州,同时将“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22.5万人的搬迁指标优先用于凉山州的深度贫困县。电力保障方面,确保通过电网供电的脱贫户到户电压达到国家标准。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2019年完成项目规划投资4970万元,后续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凉山州贫困村的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升级。信息通信方面,制订并实施凉山州信息通信扶贫三年方案,细化明确通信网络建设三项工程目标任务、时间表、路线图和保障措施,2020年底实现村村通光纤和村村通4G。开展农村资费专项降费,推出专属套餐,同等服务条件下比城市套餐低30%。

三是举措实,打“组合拳”补短板。进行凉山州交通攻坚大会战,补交通建设板块短板,帮助凉山州交通“提速”。实施第二轮、第三轮“凉推”方案,内容包含泸黄、宜攀、乐西、峨汉等多条高速建设或扩容改造;国道227线棉垭至李子坪等多个国省干线公路项目以及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建设。“十三五”时期已实现各县至州府西昌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完成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两个100%”兜底任务。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困扰,让凉山州更多的特色农产品快速、便捷地走出山区。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既支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又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还进一步明确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的任务。

(5)保障新政量身定制,提升帮扶措施含金量[12]

一是国土政策为脱贫“找钱”,凉山变为“热土”。保障凉山州建设用地指标和加大增减挂钩支持力度,允许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市州和限定范围内跨省流转,释放凉山深度贫困地区的土地财力。收益主要用于支持聚居点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2017年,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购买雷波县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903亩,既解决了成都用地不足的问题,又让雷波县获得2.6亿元指标收益。2018年1月,浙江嘉善与四川木里签订框架协议,嘉善拟在3年内以每亩72万元价格,向木里购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3000亩,助推当地尽早脱贫。贫困县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产生的节余指标,可在省域内流转使用,使土地从资源变资产和资本的路径更清晰更灵活,也进一步促进凉山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化利用。在用地保障方面,贫困县省级以下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发展等建设项目,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可纳入重大建设项目范围,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办理用地预审,并按照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二是金融支持为产业打底,从“输血”到“造血”。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向凉山州倾斜配置。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健全省级金融机构与凉山州融资对接工作机制,组织省级金融机构到凉山州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扶贫专项融资对接活动。推广“政担银企户”财政金融互动扶贫模式,进一步完善扶贫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对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创新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指导,将扶贫产品物流、销售纳入金融重点支持范围。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应贷尽贷。实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行政村“分片包干、整村推进”责任书签订和金融精准扶贫到村联络员制度100%全覆盖。推广“重信用、轻资产”的“5221”贫困户信用评分体系(即诚信度50%、家庭劳动力20%、劳动技能20%、上年度人均纯收入10%)。针对凉山州实际情况,开展彝族信用家支评定,聘请家支中德高望重的“德古”参与信用评级和征信宣传,协助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通过“绿色通道”支持凉山州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开展特色农业保险,试点目标价格保险、收入保险、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扶贫贷款保证保险等险种,适当降低保费标准。

三是从“输血”到“造血”,减税降费“放大招”。进一步为凉山企业减税,在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促进凉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吸引社会资本和外来投资。具体包括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民族自治地区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农村金融发展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和易地扶贫搬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单列单算,增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财政保障能力的“营养”,2018年省财政下达凉山州均衡性转移支付单列单算补助7亿元。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措施、切实加大脱贫攻坚财政投入。进一步提升凉山特色农业保险奖补标准,积极支持凉山规范合理使用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优先安排用于脱贫攻坚。

(6)汇聚多方脱贫合力,坚决攻克贫困堡垒[13]

一是“外选”“内育”加强人才支撑。在现有帮扶机制基础上,统筹组建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派往州级和贫困县,实现“一县一队”全覆盖。为凉山州“量身定制”综合帮扶工作队:从省直部门和有关市县,新增选派3500多名精兵强将,覆盖脱贫攻坚、产业就业、易地搬迁、禁毒防艾、控辍保学、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加上原来选派的2200多人共5700多人,组成11支综合帮扶工作队,派驻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治理帮扶工作,极大地充实了凉山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的领导力量、专业力量和基层力量。深入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通过培训交流锻炼培养一批、返乡创业回引建设一批、定向培养输送一批、激励奖励留住一批等方式,打造一支稳得住、留得下、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才队伍。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旅游、规划、环保、会计、电子商务、工业经济等10个重点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具体实施方案,以及人才定向培养、人才在职培训、人才招引、人才援助等24项重点工程正全面推进。

二是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从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干部选派交流力度、深化产业扶持等多方面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在深化产业扶持上,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飞地经济”,引导各类企业到凉山州投资兴业,共建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扶贫车间”。在教育上,共享优质资源,提出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帮扶地建异地“高中班”和“中职班”,更强调帮扶的系统性。加强禁毒防艾工作交流和技术支持,联合实施专项打击整治毒品行动,更注重帮扶的针对性。党政层面的协作上,东部地区向每个贫困县安排1名处级干部挂任党政领导,凉山州选派干部到佛山市、湖州市挂职学习。

三是集聚社会资源参与帮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动员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帮扶,实现贫困县每县有1个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定点帮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产业扶贫、扶智与扶志、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技能培训、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捐资助学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自2015年“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已有4917家民营企业和商(协)会结对帮扶4867个贫困村,共投入资金64.79亿元,受益群众达60余万人。截至2018年6月底,11家省内重点民营企业与凉山11个深度贫困县签署了帮扶协议;117家省工商联联系的民营企业、商(协)会与凉山11个深度贫困县的167个贫困村面对面建起“万企帮万村”帮扶关系。

4.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攻坚深度贫困的成效及启示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地考察指导,为深度贫困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2018年,凉山脱贫攻坚再创佳绩,实现19.9万人脱贫、500个贫困村退出。凉山州累计有1454个贫困村退出、65.9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7.1%。[14]

支撑凉山州脱贫成效的,是各方面工作的创新开展和持续积累。截至2019年上半年,脱贫攻坚各方面工作均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对口帮扶精准落地。佛凉东西部扶贫协作、湖州对口支援、省内对口帮扶等工作成效明显。累计选派各级对口帮扶干部1.13万名、新增3558名。二是投入保障力度空前。投入23个扶贫专项资金254亿元,增长23.9%,其中佛山扶贫协作资金6.85亿元,增长5.6倍。落实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政府债券83.9亿元。“四项扶贫基金”规模达14.1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7.4亿元。实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收益3.8亿元。三是基础条件大幅改善。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1.2万人,建成彝家新寨302个、藏区新居1675户,改造农村危房2.3万户、土坯房8.82万户,66.6%的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新改建县乡村道3819.5公里,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分别达99.6%和99.8%,结束了“溜索时代”。完成惠及38.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8.1万人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退出贫困村互联网接入实现全覆盖。四是增收能力稳步提升。8.6万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以购代捐”认购金额1.5亿元,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6.1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561个,新增63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达标。2290户7364名自发搬迁贫困人口脱贫,2000名麻风病人、2.61万名残疾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帮扶计划,17.6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兜底。五是“四治”攻坚强力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启动实施,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失辍学化解率达97.5%。新增吸毒、外流贩毒人数分别下降51%、74.6%,布拖、昭觉和越西3个国家毒品问题重点地区分别实现降级摘帽。11个重点县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1.94%,提高3.06个百分点。六是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开展“习总书记来到我们村”等系列宣讲活动,依托“农民夜校”培训群众191.9万人次,轮训适龄贫困劳动力5.35万人,创建省州级“四好”村913个、星级“四好”文明家庭20.2万户。七是作风转变深入推进。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创新开展“清卡行动”,清退追缴资金2314.5万元,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全面深化。[15]

梳理凉山州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进程,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一是易地扶贫搬迁是有效途径,应对居住在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户做到“应搬尽搬”。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增加群众就业收入是长远之计。三是注重教育的根本性作用,除建好房、修好路和把产业发展起来外,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育来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四是需要对特殊难题实施靶向治疗。五是必须要有过硬的作风保障,才能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16]

[1]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凉山概况[EB/OL](.2020-02-02).http://www.lsz.gov.cn/wcls/lsgk/lsgk_21388/201806/t20180619_602897.html.

[2]“一个意见、两个规划”指《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彝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重新印发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和10个专题方案的通知》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2010—2020年)》。资料来源:http://www.sc.gov.cn/10462/11555/11563/2012/10/17/10232983.shtml.

[3]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凉山:扶贫开发大事记[EB/OL](.2020-02-02).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95/2012/8/23/10223264.shtml.

[4]光明日报调研组.凉山州打出“组合拳”,摘穷帽、奔小康的梦想照进凉山深处[N].光明日报,2020-03-06.

[5]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凉山概况[EB/OL](.2020-02-02).http://www.lsz.gov.cn/wcls/lsgk/lsgk_21388/201806/t20180619_602897.html.

[6]光明日报调研组.凉山州打出“组合拳”,摘穷帽、奔小康的梦想照进凉山深处[N].光明日报,2020-03-06.

[7]侯冲.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N].四川日报,2018-06-21.

[8]庞峰伟,朱雪黎,刘春华.靠山吃山大山如何种出“金宝贝”——《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解读①[N].四川日报,2018-06-25.

[9]吴浩,江云涵.让凉山的孩子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解读②[N].四川日报,2018-06-27.

[10]范川,石小宏.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过去——《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解读③[N].四川日报,2018-07-09.

[11]罗之飏,王眉灵,李欣忆.让大凉山成为安居乐业福地——《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解读④[N].四川日报,2018-07-10.

[12]寇敏芳,张舒,魏冯为.凉山“量身定制”高含金量新政——《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解读⑤[N].四川日报,2018-07-12.

[13]林凌,梁现瑞,侯冲.汇聚合力决战脱贫攻坚不胜不休——《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解读⑥[N].四川日报,2018-07-16.

[14]尹力.奋战大凉山脱贫攻坚这一年[J].求是,2019(7):44-51.

[15]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脱贫攻坚[EB/OL](.2019-07-19).http://www.lsz.gov.cn/wcls/lsgk/csqk/201907/t20190719_1228099.html.

[16]尹力.奋战大凉山脱贫攻坚这一年[J].求是,2019(7):44-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