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产业布局与城市化模式,实现减量开发

优化产业布局与城市化模式,实现减量开发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城市化模式,能够减少出行次数和平均距离,从源头上降低石油消费增长。模型分析表明,通过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发展紧凑型城市和城市群,可以有效降低货运周转量需求。目前,从美国到中国的长距离运输,各公司也通过改进物流组织来节约能源和资金。如美国是典型的蔓延性城市,居民通勤时间较长。

优化产业布局与城市化模式,实现减量开发

交通领域能源需求既取决于消费侧个体选择因素,也与供给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城镇公共交通体系等有关。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受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驱动,客货交通出行需求都会持续增长。但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城市化模式,能够减少出行次数和平均距离,从源头上降低石油消费增长。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尽管人均GDP水平比较接近,但不同国家人均石油消费峰值存在数倍差距,这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重要借鉴。

具体而言,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降低工业化发展对重化工行业的依赖,选择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模式,能够明显降低煤炭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运输需求,并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距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货运强度虽在不断改进,但还比较高。目前,我国单位GDP货物运输强度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3倍以上,是日本的10倍以上,具有相当大的下降潜力和空间。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货运结构中,煤炭、铁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周转量占50%左右。与重工业和低附加值制造业,如采矿和纺织业相比,高附加值商品和服务业对增加货运周转量所起的作用小。在强化政策情景下,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在“去产能”进程中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我国货物运输需求增长速度可以明显减缓。另外,由于城镇化模式和产业布局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很多产业都是布局在劳动力丰富、科学技术先进的城市周边。如果未来选择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则可缩短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距离,减少基础原材料、城市所需生活必需品等货物的运输距离,从而减少货运周转量。模型分析表明,通过加快产业升级、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发展紧凑型城市和城市群,可以有效降低货运周转量需求。到2035年和2050年,在强化政策情景下,货运周转量比在基准情景下能够分别下降14%和22%(见图5-1)。

图5-1 不同情景下货运周转量对比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附加值产品运输量增加,对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际最佳实践看,利用大数据分析、云处理可以优化物流路线,发展物流信息平台共享可减少空车行驶,推广创新的包装和产品设计可以增加货物运载率,上述措施都可以在满足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同时,减少货运周转量。例如在河南省安阳市,政府开发了一个装载广告系统来匹配货物载量和可用的卡车,同时建立了卡车与货物装载的GPS跟踪和监测,用来投放服务和装载广告的门户网站,在这种情况下,运货人和卡车主可以直接联系,利用互联网平台协助寻找客户。通过该措施,货车空驶率从53%降低到了38%,节省燃料高达5 200万升,相当于节省人民币3.16亿元。目前,从美国到中国的长距离运输,各公司也通过改进物流组织来节约能源和资金。中外运化工公司在重新设计其分销网络时,把卡车运输距离削减了一半,每年少行驶240万公里,运输费用降低了近2/3,柴油燃料消耗下降了60%。

在城市化方面,通过引导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紧凑型城市,推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向多中心、混合功能、小街区模式发展,积极发展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购物等,也能够大幅降低机动化出行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开发区、新区、新城、大学城、物流园等经济功能区规划布局在城市近郊。受开发模式和规划布局的影响,这些经济功能区功能单一,居住、公共服务、就业、医院学校等配套不完善,不得不依赖老城区,就业和居住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分离,导致大量的“潮汐流”、钟摆式通勤流、被动式的交通需求,导致能源资源和碳排放的产生。城市居住与就业地点空间分离的结果是居民通勤距离和时间的增加。如美国是典型的蔓延性城市,居民通勤时间较长。据2005年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2005年美国通勤时间最长的城市是费城,时长是38.3分钟,其次是纽约华盛顿,时长分别为34.2分钟、33.4分钟。与美国相比,北京的单程通勤时长平均达38分钟,通勤时间超过40分钟的人群占比为43.7%。(www.xing528.com)

在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模式之上,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向多中心、混合功能、小街区的模式发展,可有效减少居民外出购物、上班、走亲访友等的出行距离。同时,通过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能够增加非机动化出行的次数和比重,降低城市机动车出行需求。此外,互联网购物和网上银行等以网络为基础的服务业将一定程度替代交通需求,信息化办公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和“SOHO”(家居办公)的工作方式,都可以减少城市内部出行需求。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反思和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以宜居程度为核心的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等理念。丹麦哥本哈根还把发展自行车道作为城市规划优先任务,提出打造全球最好的骑行环境,并在2010年制定的《哥本哈根市自行车战略2011—2025》中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保持自行车出行占日常通勤出行的5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城市自行车出行人数比重在10%以内(见图5-2)。此外,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升级发展关键阶段,彻底改变“摊大饼”式发展模式,探索高效宜居的紧凑型发展道路,在从源头节约能源、土地、水等各类资源方面都具有很大潜力。

图5-2 2017年我国不同省市骑行人数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自行车协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