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制造业效率的生产性服务业机制

提升制造业效率的生产性服务业机制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具体来看,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和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制。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劳动分工的扩展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增强生产性服务的差异化程度,促进其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提升制造业效率的生产性服务业机制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逐渐从制造业中独立分化出来成为促进和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和部门;另一方面以中间投入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又越来越多地融入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和组织中去,通过不同渠道渗透到制造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并显著地提高制造业生产和运行效率,提升产品价值。Eswarn和Kot wal(2001)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1]Guerrieri和Meliciani使用OECD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投入产出表研究FCB服务(Financial,Communication,Business Services)的国际竞争力和专业化的影响因素,发现各国的FCB服务用于中间投入的比重增长很快,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需求以及信息通信技术(ICT)是影响FCB服务国际竞争力和专业化的战略性因素。[2]Francois(2008)通过对OECD(1994—2004)面板数据的分析也发现商务服务业的离岸贸易提升了技能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的竞争力,而对非服务投入密集型企业的影响为负面。[3]具体来看,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和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制。

(一)基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分析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市场范围和市场容量也随之拓展,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也逐渐深化。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劳动分工的扩展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增强生产性服务的差异化程度,促进其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但生产性服务是通过市场化模式满足其他生产单位活动的中间需求,而不是用来满足最终需求的,作为过程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获得独立化发展的同时,还要与其他产业和部门结合起来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在工业化阶段,制造业无疑是生产性服务的重要客户。而在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无疑也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端生产性服务要素的投入,二者的融合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

1.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独立出来,不仅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内置成本,还提高了制造业企业适应市场的灵活性和市场竞争

在工业福特主义盛行的工业化阶段,制造业企业往往采取垂直化管理模式,服务环节置于制造业企业内部可能是企业的较优选择。但是随着市场交易环境的变化以及生产技术和基础性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平型网络化或模块化分工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企业间分工合作主要方式。在变化的竞争环境下,对于制造业而言,若依然将服务环节全部置于企业内部,这种内置成本无疑会很高。因此,将企业本身不擅长提供或使用频率不高的服务环节外包给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服务业企业来供给的话,有助于企业将一部分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提升企业的要素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特别在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复杂性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与专业化的高端生产性服务提供商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将有利于实现彼此的良性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企业发展经验和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大型的制造业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多是将自身不擅长的非核心服务环节(如金融服务、法律服务、运输服务等)外部化,而专注于有利于增强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核心业务和环节(如核心技术的研发、关键环节的制造业务以及部分营销业务)。

另外,部分制造业逐渐将制造环节外包出去,而在技术研发环节和市场营销环节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牢牢地将这部分创造价值的高端活动控制在手中,从而使企业逐渐转变为专业化的服务提供商。如美国的GE,IBM等企业就是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适时地将制造业务外包或直接剥离,而专注于研发、营销活动,是成功地实现了企业发展转型的突出典型。

2.社会分工深化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效应,促进产业间良性互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追求专业化而不是范围经济,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原先置于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物流、会计、金融和营销等活动不断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演变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独立市场主体。从整个市场来看,分工越来越细化,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通过“干中学”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生产性服务的供给也越来越富有弹性和效率。将服务活动转化为可编码的、标准化的服务可以提高这类服务的供给效率,在降低服务企业自身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制造业中间投入的成本,提高制造业的获利空间。因此,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产品差异化程度,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通过外部市场采购专业化的市场服务。迈克尔·波特指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即需要有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之匹配,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也取决于高端制造业对其需求程度,这也反映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4]

所以,社会分工的深化,一方面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独立分化出来,另一方面其他部门和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中间需求的持续增长又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和规模化效应日益明显,促使了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种类和数量增加、生产成本下降。而这些能够专业化和规模化供给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一方面通过技术嵌入、技能提升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制造业企业乃至产业集群快速获取和积累更加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知识,并集中资源和精力聚焦于企业的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内部范围不经济性[5];另一方面通过把专业性的商务咨询、金融服务和营销服务导入到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不同环节,使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建立与市场的联系,获取更多的外部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与资源,适应外部市场的变化[6]。因此,对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的增加不仅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还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转型。基于社会分工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机理如图5-1所示。

(二)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虽然社会分工深化是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独立分化出来的重要原因,但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外部专业化服务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大于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才是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化运作的内在动力。只有当生产性服务独立发展产生的外部交易成本低于制造业内部生产带来的组织成本时,内置于制造业内部的服务环节才会外包出去,从而获得独立化发展的市场机会。交易成本也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互动融合的关键变量。一般来说,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制造业内部生产迂回程度会增加,部门之间需要交换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随之产生的交易成本也将呈现上升趋势。而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等途径降低制造业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等相关交易费用,进而帮助制造业企业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具体来看,市场交易成本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影响制造业效率。

1.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和壮大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

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部分。随着先进生产技术和通用的基础性技术的进步,制造业企业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显性成本或会计成本大大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是随着生产迂回性增加,交易成本也如影相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经济中,相比于直接的制造成本来看,企业总成本中交易成本所占的比重则不断提高。诺斯(D.North)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国民收入里有近一半是用于交易的,冯国经在《供应链管理——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一书中也指出,在综合物流业从原料到消费的整个价值链中,制造环节的价值只占1/4,而3/4都是交换环节产生的,而后者也最具有降低成本的空间,被称为能够提供价值增值的“软三元”。[7]宣烨研究发现具有空间集聚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通过竞争效应、学习效应、专业化效应以及外部性等途径降低制造业企业的交易成本。[8]一般来说,一个地区如果具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也较为充分,制造业企业业务外包的市场风险则会较小,这将促使企业更多地选择服务外包。而对于服务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往往比较高,这将给新兴部门的发展、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带来较多的限制和约束。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缓解交易成本上升对制造业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商务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法律、会计以及营销等服务的广泛使用将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的交易成本,便于企业将更多的资源和要素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增加制造业企业智力资本的投入

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首先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而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商务服务业不断与制造业企业结合起来进入生产环节无疑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投入,增强制造业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因为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提供往往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即获得这些知识首先需要长期高额投资,但这些知识一旦获得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其他部门,只要市场足够大,就可以持续获得高额回报。因而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低成本投入这些外部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相较于自营模式可以降低大量的成本支出,而且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知识积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9]另外,在长期的业务交往中,买卖双方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长期伙伴关系(即客户—供应商关系),这在降低彼此交易成本的同时,又有助于形成企业间不断增强的正反馈机制,实现了企业间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基于面板数据,顾乃华等人进行经验分析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那些制造业企业自身无法提供或不便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竞争力提高的带动效应更为明显。[10]因此,大量专业性较强的生产性服务有助于提高制造业企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运行效率。

3.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制造业效率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平台经济快速成长和壮大,而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平台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而显著地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交易费用、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如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运用,一方面使得金融、软件、咨询等服务产品的供给呈现网络化、虚拟化和智能化趋势,突破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供给生产性服务必须“面对面”交流的限制,提高了生产性服务的“可交易”水平,也提高了生产性服务的多样性和供给效率。另一方面,随着软件、计算机服务、信息传输、信息咨询和科研服务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不断融入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制造业企业的敏捷制造、个性化定制生产、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使得制造企业服务采购或外包的范围和空间不断扩大。[11]Mac Pherson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纽约州西部、北部以及市区三大核心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水平大大提升,这些地方的制造业企业大大增加了对异地生产性服务的采购,选择的地理范围拓展到世界各国。[12]因此,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广泛应用显著地降低了制造企业使用和外购生产性服务所受的多方面市场限制和障碍,扩大了市场采购的范围,提高了外包或外购的交易效率,进而促进了制造企业生产和运行效率的提升。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机制如图5-2所示。(www.xing528.com)

图5-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机制

(三)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分析

波特认为在企业价值创造的链条上,并非每个环节都创造相等的价值,实际上企业的价值创造只是来自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业务环节。因此,不同价值链的差异奠定了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也是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业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对生产性服务环节的依赖性必然增强,而对制造加工环节的依赖性则逐渐减弱。相对于早期价值创造活动集中在企业内部完成不同,现在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环节逐渐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经营的单位,生产性服务的外部化趋势明显。而不管是在早期还是现在的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中,生产性服务都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尤其在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中,新产品的研发、工业产品和流程的设计、市场开发等环节都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节点,并且在企业新创造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1.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

制造业企业价值链上基本活动的外包使得独立后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获得规模经济,而制造业企业通过从市场购入这些生产性服务则可以间接地分享外部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规模经济好处,增强本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而支持性活动的外包则有助于生产性服务企业实现专业化效果。比如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等服务活动依靠自身专业化技能和知识积累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生产能力,从而改善和提升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长期的业务往来中容易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报酬递增带来的好处。所以,随着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由内部化逐渐走向外部化的过程中,通过深化社会分工、实现报酬递增效应、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率,激励制造业企业将自身不擅长的业务外包,从而更加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培育。

在市场范围不断拓展的情形下,通过市场的累积因果循环,生产性服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愈加显著,其人力资本水平和服务供给效率得以快速提高,实现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知识的积累,形成新的比较优势,进而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进一步支持和推动制造业升级。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分担风险

面对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制造业企业需要将主要的资源和能力集中在发展核心业务和创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如果企业价值链过长,各个环节都要占有一定的资源和要素,当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企业就很难及时进行调整以应对市场的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在现代制造技术日趋复杂、产品个性化愈加重要的背景下,现代制造业企业要想抢得市场竞争先机就必须集中资源和精力专注于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将价值链上的非核心或自身提供缺乏效率的生产性服务外包给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较高的企业来提供,这无疑是企业提升发展能力的明智选择,因为这样的选择有利于分担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而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在关键部门和核心业务上,又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运行效率。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看法,为了培育和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优势,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业不断将价值链上某些环节和业务外包给其他供给效率较高的专业厂商来提供,从而实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生产率、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目的,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成长壮大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3.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制造企业获取和积累更多知识资本

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日益便利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要想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就必须不断吸引和聚集市场上优秀的人才和关联企业“加盟”到企业的价值创造中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专业化的技术和服务支撑,通过不断嵌入全球价值链并增强价值链的治理能力来实现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成长和壮大。制造业对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强劲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制造业要真正走进和实现“现代智造”,就必须大量采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而制造企业运用ICT技术不仅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更需要大量的富有知识和技能储备的专业性人才来处理和解决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需要与信息服务业结合起来;第二,在产品的生产特征上,柔性生产将会被更多地采用,这使得产品设计更强调个性化,生产过程的组织也更灵活,企业的生产规划和管理的复杂性更高,因而生产中对各类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更迫切;第三,在产品投放市场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与客户接触,因为产品的精细化程度更高,其涉及的售后服务内容也会日益增加,所以需要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

无论从制造业企业对基础性技术的使用、产品的生产组织还是产品的售后服务,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面临的复杂性程度大大增加。而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嵌入到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实际上就是将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不断嵌入到制造企业产品生产和创造中去的过程,而与此同时还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制造业的成本支出,帮助企业获得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如图5-3所示。

图5-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机制

从以上基于社会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价值链理论的分析来看,在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和细化、市场交易成本下降和交易效率提高以及全球价值链不断分解和重组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种类越来越齐全、数量越来越大,其专业化水平和规模化效果日益凸显。作为以中间投入为产品基本属性的生产性服务产业的发展正从多渠道介入到制造产品的价值创造流程中去,一方面低成本地为制造企业“输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使企业有能力去适应复杂多变的技术变革和市场变化,培育和积累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使制造业企业在剥离自身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和环节时有了更多更好的“外购”选择,提高企业的要素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分担企业的市场风险,从而提升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率。

从发达国家产业经济的发展实践来看,基于分工经济的网络效应越来越明显,各个企业乃至整个经济效率提高越来越取决于在不同生产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而不仅仅是某个企业的自身组织效率。所以,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交易成本的增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支出、提升制造业效率,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效率提高的基本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