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资源观理论:实现资源优化的方法和路径

企业资源观理论:实现资源优化的方法和路径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2.1.3 资源与能力尽管资源观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用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但对该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资源”和“能力”的界定仍缺乏统一的观点。

企业资源观理论:实现资源优化的方法和路径

4.2.1.1 资源观理论概述

资源观(Resource-based view,RBV)理论根植于潘罗斯(Penrose,1959)的研究,兴起于维尔纳(Wernerfelt,1984),从企业内部的视角,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可以为企业提供经济租金(Wernerfelt,1984;Conner,1991)的异质资源的集合,将研究焦点集中于企业内部来考察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可持续性,资源观已成为近年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分析框架之一。资源观理论与波特(Porter,1980;1985)的竞争优势理论存在很大的区别,后者从企业所处产业的结构、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竞争定位的视角来考察企业的竞争优势。由此不难看出,资源观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企业存在不同?企业是如何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Rumelt,1984;Barney,1996)。资源观认为企业内部资源的异质性是企业获利能力、竞争优势培育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设置资源位势壁垒(Resource Position Barriers)或隔离机制(Isolating Mechanisms)来获取经济租金(Economic Rents)[1](方刚,2008)。理论界普遍认为可以用经济租金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按照经济租金的不同来源,马奥尼等(Mahoney & Pandiam,1992)将企业的经济租金分为基于固定供给稀缺要素的李嘉图租金、基于冒险与企业家精神的熊彼特租金和基于通过市场位势保护阻止新进入者的垄断租金三类。在资源观理论的分析框架下,企业经济租金的占有和保持过程也就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而上述三种租金的占有、保持均是企业通过拥有异质性资源或行为而获得的(方刚,2008)。

上述的这些研究围绕“企业为什么不同”而展开,后来的学者致力于回答“企业如何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问题,如德里克等(Dierickx & Cool,1989)研究认为资源的存量(Stock)是企业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租金的源泉,即企业的竞争优势根本上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那些不可交易的、不可替代的和不可模仿的资源。此外,巴内等(Barney,1991;Peteraf,1993)给出了资源观视角下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经典分析框架,从而形成后续资源观理论发展的基础。巴内(Barney,1991)的主要贡献在于识别出了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的属性,即有价值、难以模仿、稀缺和难以替代,如图4-5所示。彼得瑞夫(Peteraf,1993)的分析框架不仅给出了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需具备的四个条件:(1)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2)资源的异质性;(3)对竞争的事前限制;(4)对竞争的事后限制,且对企业拥有资源和经济租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释,如图4-6所示。

图4-6 彼得瑞夫(Peteraf,1993)的资源观分析框架

然而,后来学者对巴内(Barney,1991)提出的企业竞争力获取的静态分析框架提出质疑,认为巴内(Barney,1991)只考察了企业资源的拥有,而没有将企业拥有资源和利用资源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虽然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仅拥有资源本身对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维持是远远不够的,为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经济租金,企业还应具有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蒂斯等(Teece,Pisano,& Shuen,1997)提出“动态能力”概念,从而开辟了资源观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支——能力观,从动态的视角强调利用资源的过程在企业形成竞争优势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Prahalad & Hamel,1990;Prahalad &Hamel,1994)。能力观认为企业能力(Capability)是企业基于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对其进行配置的过程,该过程是通过企业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长期的互动而形成的(方刚,2008)。阿密特和舒梅克尔(Amit & Schoemaker,1993)认为企业能力具有难以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是企业异质性的表征,从而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综上所述,资源观阐释了“企业为什么不同?”、“企业如何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等问题,认为企业异质性源自企业所拥有资源的异质性;能力观则从动态的视角强调企业利用资源的过程和技能在企业竞争优势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鉴于本研究中既涉及酒店企业资源,又涉及酒店能力(包括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资源”和“能力”两个概念的辨析与联系进行阐释。

4.2.1.2 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尽管已有大量文献对资源理论进行了研究,但至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对资源的统一清晰的界定(吴波,2011)。在资源概念的定义研究中涉及一个重要概念——能力,能力概念的提出与资源密不可分。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存在差异,企业的生存不仅取决于静态的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还取决于对这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能力,对企业所拥有资源、技能和知识的整合能力(Prahalad & Hamel,1990)。学者们对资源概念的界定和分类的不同观点如表4-3所示。(www.xing528.com)

对于能力是否属于资源的划分并无对错之分,有些学者在研究中用能力来指代企业流程和惯例本身,如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 Winter,1982)在研究中将能力认为是一种惯例(Routine)。王喜庆(2004)将相关研究中的资源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资源包含能力,以获取足够的分析空间来灵活处理由于定义不一致带来的不同文献逻辑兼容的问题;狭义的资源定义不包含能力。本研究借鉴格兰特(Grant,1991)提出的“资源—能力—绩效”研究框架,因此需对资源和能力两个概念进行区分。

表4-3 学者对资源概念的界定和分类

资料来源:吴波(2011)及本研究整理。

4.2.1.3 资源与能力

尽管资源观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用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但对该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资源(Resource)”和“能力(Capability)”的界定仍缺乏统一的观点(方刚,2008)。为本书后续研究,需明确区分资源观理论框架下的“资源”和“能力”两个概念。

格兰特(Grant,1991)提出区分资源和能力的基本原则来对两个概念加以辨别。格兰特(Grant,1991)将企业资源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过程便可创造企业的能力,形成企业竞争优势。此外,阿密特和舒梅克尔(Amit & Schoemaker,1991)认为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或企业所控制的可利用因素的存量(Stock)”,而能力是指在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物质、人力、技术等资源基础上所进行的活动。拉索和福茨(Russo & Fouts,1997)将“能力”看作是使用企业资源的可重复进行的行为范式,并将“能力”界定为企业所具有的能够集聚(Assemble)、整合(Integrate)和配置(Deploy)有价值的资源来协同运作,从而创造竞争优势的可能性(方刚,2008)。

总体而言,资源是企业经济租金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是企业运作流程的输入和输出,是从静态的视角审视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因素;而能力嵌入在企业对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是企业各种资源相互交错、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从动态的视角审视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因素。基于此,不难发现资源和能力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分析方法的静态与动态的区别(方刚,2008)。此外,马卡多克(Makadok,2001)认为二者另外一方面的差异在于对企业获取经济租金的机制问题上的观点,基于资源特性的观点认为企业通过获取资源来享有经济租金,而强调能力的学者认为企业经济租金来自企业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对资源进行配置的能力。

尽管资源和能力两个概念存在这些差异,但在对企业进行考察时仍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正如格兰特(Grant,1991)所述,资源是能力的来源,而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基于此,结合上一章质性研究的结论,我们有理由将酒店内部资源因素纳入到酒店创新(企业能力,尤其是企业动态能力之一)的分析框架中,只有将资源和能力都纳入研究范围,才能有效回答“酒店企业间的创新表现为什么存在差异?”和“酒店企业是如何形成创新能力的?”这两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