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历程介绍

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历程介绍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过程是比较曲折的。“十五”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实施的前五年,正是我国“十五”时期。“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 。为了解决“十五”时期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以至更长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三大重点任务。

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历程介绍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过程是比较曲折的。在前面的阶段划分中,已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在这里不再复述。我们着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历程。

(1)改革开放以来到20 世纪末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从改革开放到20 世纪末,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成绩。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带动了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农村总体上实现了温饱并向小康社会迈进,农产品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如何提高乡镇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在水、地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保持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确保粮食安全?如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如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些问题是当时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然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

(2)“十五”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发展(2001—2005年)。进入新世纪,在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的大背景下,《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明确提出我国农业科技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向为生产、加工与生态协调发展服务转变;三是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四是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为农产品增产特别是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并且提出“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要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科技行动”,解决100 项左右的重大农业关键技术。一是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二是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三是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实施节水农业科技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五是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实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动,遏制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七是实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科技行动,推进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八是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九是实施农业科技能力建设科技行动,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实力和后劲;十是实施人才培养科技行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实施的前五年,正是我国“十五”时期。“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 。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深入展开,创新了的农技推广机制;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工作成效显著,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6%;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农业科研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科技队伍得到加强,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农业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面对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面对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完全发挥。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除主要农作物育种外,一些畜产品、园艺产品的品种和重大农业装备还主要依赖进口;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技术集成、配套不够;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严重缺乏;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二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统计结果显示,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 比重仅为0.49% 左右,低于1% 的国际平均水平,科研基础条件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新任务的需要。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方式还不完善,一些长期性和基础性农业科技工作尚需建立稳定的支持机制。三是创新和应用体系不完备,还存在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隔、力量分散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科研联合协作不强,导致突破性大成果少;科研和生产还有脱节现象,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仍不紧密;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农业科研与推广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3)“十一五”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发展(2006—2010年)。为了解决“十五”时期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以至更长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三大重点任务。一是组织开展新一代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控、高产高效种养技术与农作制度、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采后处理及精深加工、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节水农业与地力培育、科学施肥与科学用药、草原植被恢复重建与饲草利用、生物质资源转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数字农业等12 项农业科研攻关。二是开展粮田目标产量保障、重要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牧业小区集约化生产、水产良种高效健康养殖、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大宗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精确生产等9 项核心技术集成示范。三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农村信息服务工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科技促进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推进工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技工程、重大植物疫情防控科技工程、“一村一品”产业科技推进工程、科技推广示范工程等9 大科技推广示范工程。(www.xing528.com)

经过五年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农业科技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一是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比“十五”期间增长了4 个百分点。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00 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5% 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0 亿斤以上。二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期间,立足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构建50 个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有效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集聚;立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质提升行动,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立足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重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种养大户、农机手、防疫员和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立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探索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完善联合协作、稳定支持的运行机制,营造广大科技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的良好氛围。三是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一批世界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我国农业科技的竞争力显著提高。顺应农业科技工作国际化趋势,围绕人畜共患疾病、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科技问题,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国内发展需要,在强化资源和产品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技术引进、智力引进力度。发挥我国农业科技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杂交水稻、生物疫苗、小型农机具等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国际化应用,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4)“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发展(2011—2015年)。“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一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越来越重。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为此,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二是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成结构性下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三是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效率,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我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还不够紧密,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有待优化,稳定投入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评价导向不尽合理、科技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科技评价主体有待调整。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障碍。为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这一大背景下,《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实施力度,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撑,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促进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着力突破良种良法配套重大关键技术、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突破农机农艺融合重大关键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突破应对农业灾害重大关键技术、提升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突破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二是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快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进度,着力加大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技术推广力度,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生产环节、农时季节需求,开展关键农时、关键环节的技术服务,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三是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四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完善科研立项、评价、投入与联合协作机制,提高科技管理与资源利用效率,以管理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经过五年的努力,“十二五”期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8%,比“十一五”期间提高了11.8 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比“十一五”期间又增长了4 个百分点。农业科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科技成就举世瞩目,整体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跨越发展,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以及超级稻、转植酸玉米、禽流感疫苗等重大技术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开发与应用研究长足进步,培育了大批优良农业品种,集成推广一批高效、节能、绿色等配套生产技术,农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