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年规划的历史演变与形成

十年规划的历史演变与形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年规划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酝酿时期,主要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第二个阶段,形成时期,主要在1977年。6月底再同各省市自治区一起研究十年规划的意见。7月中旬,提出十年规划初稿,向国务院汇报。为此,中共中央决定,由李先念、余秋里负责,重新修订十年规划纲要,制定八年引进新技术和进口设备的规划及二十三年的设想。

十年规划的历史演变与形成

十年规划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酝酿时期,主要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第二个阶段,形成时期,主要在1977年。

(一)酝酿阶段

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最早是经毛泽东批准、周恩来在第三届人大会上提出的。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三届人大提出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提出着手制定国民经济的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会议要求由国家计委牵头负责落实。

四届人大会议后,邓小平接替因病住院的周恩来,开始全面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1975年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会议,重点讨论研究编制《1976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和1976年计划,这其中就包括第五、第六两个五年计划的设想。邓小平责成各部委抓紧进行准备,由李先念具体总抓,要求计委尽快拿出十年规划方案。[21]

为此,国家计委于1975年3月6日召开了长远规划工作会议。会议对制定长远规划进行了具体的工作部署:第一步是下去搞调查研究,听取地方意见。拟于5月中旬,按6个经济协作区分片开会,会期两三天,要求各地计委学习开滦煤矿、大同煤矿、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公司发动群众、挖掘潜力、制定规划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拟定本地区的十年规划。6月底再同各省市自治区一起研究十年规划的意见。7月中旬,提出十年规划初稿,向国务院汇报。在国家计委统一组织下,国务院22个部委约有500多人,去各地调查研究长远规划,其中有副部长13人。[22]

1975年5月10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关于长远规划工作进行情况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关于1975—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的初步设想。关于经济发展指标,该报告提出,1980年工农业生产指标为:10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8.1%,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4.19%~5.3%,工业总产值年增长8.8%~9.2%;粮食6500亿斤;棉花5700万~6200万担;钢4000万吨;煤炭5.5亿~5.8亿吨;石油1.5亿吨;电3000亿度;乙烯120万吨。1976年到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基建投资2400亿元,财政收入5000亿元。

1975年夏,国务院务虚会议召开,集中讨论了十年规划发展纲要草案。在这次会议上,国家计委以5月向国务院提出的《关于长远规划工作进行情况的报告》中的具体指标为基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976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10月25日,该草案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后决定略加修改后试行一年,再作进一步修订。12月19日,国家计委将《1976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修改稿报告给李先念。这次提出的修改主要在一些具体指标上有所提高,如粮食指标由原来的6500亿斤提高到7500亿至8000亿斤;棉花指标由原来的5700万~6200万担提高到6700万~7200万担;钢产量指标由原来的4000万吨提高到5500万吨;煤炭指标由原来的5.5亿~5.8亿吨提高到7亿~7.5亿吨;石油指标由原来的1.5亿吨提高到2.5亿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976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在对各项工作开展整顿的基础上,1975年10月26日至1976年1月2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会议,重点讨论发展国民经济的十年规划和1976年计划。会议期间,中央政治局审议了国家计委草拟的《1976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决定略加修订后试行一年,再作进一步修订。[23]该草案提出到1980年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这时,由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展,打乱了原定工作部署,这个纲要便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二)形成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从中央到地方,都迫切希望加紧经济建设,尽快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和造成的损失夺回来,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当时经济形势相当严峻工业生产方面,突出的问题是燃料、动力和原材料紧张。为解决这方面的困难,1977年7月,国家计委提出,今后8年,除抓紧“四三方案”在建项目的投产外,再进口一批成套设备、单机和技术专利,总额为65亿美元。1977年7月26日,中央政治局听取国家计委汇报。会后,国家计委修订引进方案,提出在65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引进项目,规模扩大到150亿美元。18日、23日、25日,政治局三次听取国家计委的汇报,肯定了计委修订后的方案。

对此,根据当时对形势的分析,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决定,继续坚持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为此,中共中央决定,由李先念、余秋里负责,重新修订十年规划纲要,制定八年引进新技术和进口设备的规划及二十三年的设想。同年11月24日到12月11日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国家计委对1975年编制的《1976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纲要(草案)》进行修订,提出十年规划纲要的修订草案。修订草案规定:在今后10年里,要建立稳定的农业基础,农业主要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按农业人口达到一人平均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农林牧副渔业达到较高水平。建立产品丰富多彩、物美价廉的轻工业,按人口平均的轻工业品产量有较大增长。建立发达的重工业冶金、燃料、动力、机械等原有工业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钢铁、原煤、原油、发电量等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石油化工电子等新兴工业发展成为比较发达的工业。建立适应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网和邮电通信网,基本实现机车的电气化、内燃化,公路和内河运输、远洋和航空运输都有较大发展。在建成全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基本上建成西南、西北、中南、华东、华北、东北六个大区的经济体系,并把内地建设成强大的战略后方基地[24]工农业生产十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7%,其中工业速度为10%,财政收入十年合计为12800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十年合计为4580亿元,1985年工业生产指标:钢6000万吨,煤9亿吨,化学纤维150万吨。[25]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并下达了国家计委关于《1976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www.xing528.com)

新的十年规划纲要,是在1975年规划纲要基础上修订形成的,与原纲要并无很大差别。例如,原纲要要求10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8.1%,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19%~5.3%,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8%~9.2%;新纲要则要求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5%,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7%,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不包括1976年)。原纲要粮食指标要求10年达到7500亿~8000亿斤,新纲要要求达到8000亿斤;原纲要棉花指标要求为6700万~7200万担,新纲要指标要求为7200万担;原纲要钢产量指标要求为5500万吨,新纲要指标要求为6000万吨;原纲要煤炭指标要求为7亿~7.5亿吨,新纲要指标要求为9亿吨;原纲要石油指标要求为2.5亿吨,新纲要指标相同,等等。新纲要与原纲要一脉相承,只是新纲要有的指标修订得略高些。

1978年2月初,国家计委综合各部门的计划指标和1978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专门向政治局提出了一个“汇报重点”,这构成了《1976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在今后23年,在经济建设战线要组织若干大规模“战役”,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五五”计划后三年,重点战役有两个,分别是农业和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作为铺垫。

第二阶段:在“六五”期间,各项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原油产量达到2.5亿吨。为此,必须开展一场宏大的基本建设战役,在工业方面,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油田、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10个大型化纤厂、10个大型石油化工厂、10个大型化肥厂、6条铁路干线、若干个大型港口

第三阶段:在20世纪末,中国要全面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届时,粮食总产量达到13000亿~15000亿斤,钢产量达到1.3亿~1.5亿吨,赶上和超过某些工业发达国家

1978年2月9日,中央政治局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加速和扩大引进。叶剑英说:我们要在二十三年内完成“四个现代化”,这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干劲要鼓足,气势不可怕。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搞社会主义建设。[26]

1978年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的召开,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全会对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各项文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会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1976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1978年2月26日,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到20世纪末,我国农业主要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要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要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生产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工业生产的主要部分自动化,交通运输大量高速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要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大量采用新型材料新能源,实现主要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27]在这次会议上,原来的计划被修订为:到1980年,粮食产量要达到6700亿斤,棉花产量达到6000万~6750万担。为此,农业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确保按时实现机械化。对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强调要将基本核算单位从生产队到生产大队过渡。到1985年,钢产量要达到6000万吨,原煤产量要达到9亿吨,原油产量要达到2.5亿吨。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要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即在1978年到1985年间,国家需要每年投资700亿元。为了实现十年规划,还提出了一系列大计划: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有10个大钢铁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30个大电站,6条铁路新干线和5个重点港口等。

国家计委《1976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先是在1978年1月经中央政治局批准,后是在1978年3月经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这标志着新规划得到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正式批准,从而具有了法律效力。至此,这一纲要正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新的十年规划纲要(为了与前文的十年规划区别,后文中新的十年规划纲要都简称为“十年规划”)的通过和随后的实践,标志着经济政策相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明显调整,即由过去通过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推动经济建设转向注重完善工业体系和改革及技术引进来促进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