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要素优势:初级 vs 高级

生产要素优势:初级 vs 高级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波特将生产要素进一步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信、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正日趋下降,高级生产要素的获得和培育对于国际竞争来说更具现实意义。上海是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服务的首选城市之一。

生产要素优势:初级 vs 高级

生产要素条件指的是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基础设施。波特将生产要素进一步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信、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正日趋下降,高级生产要素的获得和培育对于国际竞争来说更具现实意义。从初级要素的角度来看,张江园区具备明显的地域优势,从高级要素角度看,张江园区具备雄厚的人才储备。

(一)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它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中点以及东西向长江的出口处。对内它是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以至内地更大地域的门户,对外它是中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的要道。所以上海是连接海外市场和进军国内市场的重要结点。跨国公司定位于此可以内控中国腹地外联国际市场。同时,上海市交通网络发达,已经建成集航空铁路、公路、海运地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立体交通枢纽,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2000万标准箱,列世界首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拓展了上海对外联系的通道。

张江位于浦东腹地,毗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地理位置优越,既能依托浦东开发的优势平台,又可凭借上海在人才、技术、资金、服务诸方面的综合资源。园内与内环线相连,地铁二号线直达张江,距离虹桥机场25千米,距离浦东国际机场21千米。外高桥港区距园内25千米,距集装箱码头30千米。空港、地铁、城市快速干道形成一张立体交通网。张江从初始就没有上海高校的驻扎,为此张江开通了直达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公交线路。且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等都在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上海交大信息安全学院软件工程学院、复旦微电子学院落户张江。张江处于上海这个具有巨大经济活力且与世界密切联系的地区之中。从交通条件来看,在设立之初就考虑到这一问题,先天条件得天独厚,有利于厂商的驻扎和与外部世界的沟通。

(二)质优价低的人力资本(www.xing528.com)

普遍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即大量工资低廉而相对训练有素的初级劳动力,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年快速提高,目前“人口红利”即便没有消失殆尽,但也是被大量削减。这种情形下,中国的“人力资本红利”开始显现。所谓“人力资本红利”,简单地讲,就是波特所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相比而言的低工资水平,因此,在人力资本方面,中国也是质优价廉的。这一点在上海表现得很明显。上海市是中国人才的高地,众多的高校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本,不少海外归国人员也把上海作为回国驻留的首选城市。上海是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服务的首选城市之一。这些留学归国人才集中在信息技术、现代生物与医药、计算机等专业领域,这与张江高新区的人才需求十分匹配。2011年上海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制定了《上海市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三个“千人计划”[5]为统领,统筹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实现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达到1000人,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达到16万人,留学归国人才达到12万人,上海市重点领域本土人才国际化培训达到5万人。

另外,政府对于张江高新区的人才引进也实行了倾斜政策,实施“人才聚焦”,为张江集聚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中组部在全国批准了67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其中6个在张江高新区内;全国前三批已批准的700多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八分之一(94名)在张江高新区内工作,占全上海市的72.3%,其中创业人才22名,占全市引进创业人才的84.6%,创新人才72名,占全市引进创新人才的69.2%。

除了人才的教育水平和数量优势外,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上海具有低廉的研发成本和人力成本。据研究,中国全职研究员所需费用的绝对数额只有美国的20%—30%,剔除物价等因素,也只有40%—50%;具有低廉的研究成本。这是“人力资本红利”更核心的体现。因此,张江高新区的发展恰好是抓住了中国由“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型的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