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碳生产率研究综述

国内碳生产率研究综述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关于碳生产率的研究包括如下四方面:一是对碳生产率指标的分解。二是对碳生产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关系的探讨。三是对碳生产率的测度指标的研究。四是对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碳生产率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研究主要集中于碳生产率与碳排放总量关系的定量研究,以及在不同情景下碳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的研究,并没有将碳生产率作为要素生产率进行经济学方面的分析。

国内碳生产率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碳生产率的研究包括如下四方面:

一是对碳生产率指标的分解。我国学者何建坤和苏明山(2009)将碳生产率的年增长率近似表述为GDP 年增长率与二氧化碳年减排率之和,认为碳生产率的年增长率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与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是对碳生产率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关系的探讨。谌伟,诸大建和白竹岚(2009)对上海市碳排放总量和碳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动态分析,认为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它们之间具有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碳排放总量增加会促进碳生产率的增长,但碳生产率提高并非碳排放总量增长的原因。

三是对碳生产率的测度指标的研究。刘国平和曹莉萍(2011)将碳生产率划分为基于经济绩效的狭义碳生产率和基于福利绩效的广义碳生产率,通过情景分析,认为中国应采取“C 模式”(碳排放低增长的模式)以实现经济社会福利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发展。(www.xing528.com)

四是对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何建坤和苏明山(2009)的研究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高、制造业产品的增加值率低、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高以及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等因素是导致我国碳生产率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因素。魏梅,曹明福和江金荣(2010)的研究发现R&D 投入、能源价格、公共投资对碳排放效率有正向影响,对外开放、产业结构以及技术溢出对碳排放有负向影响,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潘家华和张丽峰(2011)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脱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减排对策。彭文强和赵凯(2012)分析了碳生产率在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差异,构造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区域碳生产率的收敛性,并分析了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对收敛的影响。饶畅(2013)的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与碳生产率之间存在U 形的非线性关系。林善浪等(2013)的研究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产业结构对我国区域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碳生产率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研究主要集中于碳生产率与碳排放总量关系的定量研究,以及在不同情景下碳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的研究,并没有将碳生产率作为要素生产率进行经济学方面的分析。而且,基本上是从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层面对碳生产率与碳排放总量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并没有专门针对能源密集型行业或部门碳生产率的系统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