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时间:2023-06-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程效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工程投资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对加快该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目前已初见成效。随着三峡工程建成,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同时,三峡工程建成后,还可为该地区农业发展提供能源和把农产品及时有效地送到消费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长江中游上起湖北省宜昌市,下至江西省九江市(鄱阳湖口),地处我国中部地区的地理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我国实现东西共富,经济全面振兴的战略扁担区。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具有本地区的意义,而且可以支持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加快经济布局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作战略转移,缩小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发展差距具有重大作用和影响。

(一)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和发展设想

长江中游地区主要涉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总面积55.39万km2区内有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等我国主要的商品粮、棉、油、水产品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有武汉、长沙、南昌、宜昌、荆州、沙市、岳阳、湘潭、株洲、黄石、襄樊、鄂州、九江等一批大中城市,工业已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轻纺、建材为主体的、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及一批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武汉、长沙、南昌等大中城市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集中,总体实力强,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其中武汉的科技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3位。据2000年资料统计,全区人口1680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8%;耕地11896.4万hm2,占全国耕地的9.15%;国内生产总值9971.27亿元,占全国的11.15%;粮食产量为6601万t,占全国的14.28%;钢产量1430万t,占全国钢产量的11.1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低于全国和长江流域的平均水平,人均粮食产量高于全国和长江流域的平均水平。说明该地区农业地位突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详见表5-3。

发展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具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科技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相对劣势是洪水威胁严重,能源紧缺,沿江地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迟缓。根据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战略及长江中游地区的布局条件,今后重点发展能源、冶金、石化、机械等产业,加强国家级农业基地建设。在武汉—九江段发展以汽车制造为主的高附加价值工业;在武汉等大中城市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金融、贸易、服务等第三产业。完善陆路交通网,整治和改善长江碍航滩段和不稳定河道(重点是荆江河段),充分发挥长江航道优势。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长沙、南昌、九江、岳阳、宜昌等为次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核心区。同时,还要重点建设好长江中游平原农业生产基地。

表5-3 长江中游主要地区社会经济指标简表(2000年)

注 表中*者为三省全省指标与全国和长江流域平均指标的比例。

(二)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长江中游地区是三峡工程的主要受益区,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巨大效益和建设期的巨额投资都主要集中在这个地区。工程效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工程投资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将对加快该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目前已初见成效。例如湖北省1990~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等于或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后,1994~2000年的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3%~6%。随着三峡工程建成,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1.巨额投资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峡工程静态投资约1150亿元(1993年5月价格,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水库移民400亿元,输变电工程约250亿元),考虑价差、借款利息等因素后的动态投资近2000亿元,加上对口支援资金后,其数额更大。这些资金中约有50%直接投入该地区。巨额投资而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拉动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据湖北省分析[1],三峡工程的巨额投资而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成圆层状由三峡坝区、库区扩展到宜昌市,辐射到荆州、荆门、襄樊、武汉、黄石、鄂州等鄂中、鄂北、鄂东地区,拉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建筑、建材、运输、旅游四大市场的发育和壮大、省内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以及钢结构建桥、升船机制造等新型产业的崛起。全省企业积极参加三峡工程竞标与建设,对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1993~2000年,湖北省承接三峡工程项目的投资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增加值的比重,每年至少在6个百分点以上。因而使湖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3年只占全国平均值的87.73%上升到2000年略超过全国人均GDP的平均值。湖南、江西两省人均GDP占全国平均人均GDP的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增长速度湖南高于江西。长江中游三省人均GDP1993~2000年的变化情况如表5-4及图5-1。

表5-4 长江中游地区人均GDP变化表

(www.xing528.com)

2.巨大效益将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高长江中游地区的防洪标准,提供大量清洁、廉价的能源,改善长江中游干流特别是荆江河段的航道条件,从而保障和促进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图5-1 长江中游地区人均GDP与全国比较

(1)保障和促进长江中游平原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位于荆江河段北岸的江汉平原和南岸的洞庭湖平原,共有耕地约153.3万hm2,人口约1600万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在仅占全国0.92%的面积上,生产出占全国5.6%的粮食、占全国12%的棉花、占全国4.6%的油料和占全国5.9%的水产品。该地区全靠两岸大堤保护,目前堤防的抗洪能力仅为10年一遇,遇超过此频率洪水,即要造成洪水淹没;三峡工程建成后,该河段堤防防洪标准可提高到百年一遇。防洪条件的改善,可以减少洪水灾害的威胁,不仅平均每年可减少约2.67万hm2的耕地淹没,还可以使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转向更有效的经济利用,比目前条件下有更长的发展期或进行更大规模的经营。据有关资料介绍,对粮食和经济作物,最短的生产期为6个月至1年;对果树和改善重大基础设施(如发展灌溉),所需时间长至20~25年;在工业和住宅使用方面,要求有更长的时间(如工厂一般需40年,住宅建筑一般需100年)。同时,三峡工程建成后,还可为该地区农业发展提供能源和把农产品及时有效地送到消费区创造交通条件。因此,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平原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将使该地区农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集约化程度,促进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增强农业生产后劲,巩固和加强该地区在全国粮、棉、油及水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

(2)促进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布局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随着三峡工程建成投产,综合效益的发挥,长江中游地区的区域防洪安全度将大大提高,能源供应得到满足(保证),长江干流航道条件得到改善,必将促进该地区经济布局的合理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发挥,将大大提高该地区的防洪标准,减少洪水灾害,增强区域防洪安全,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不仅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亦有利于沿江地区大型工业项目和城镇的发展布局,对完善沿江产业带将起积极作用。长江中游沿江地带特别是荆江河段两岸地区,虽然农业发达,但受洪水威胁,国家几十年来很少在该地区安排大中型项目,该地区的工业几乎全靠自身积累发展,企业的中小型居多,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产品为主,企业技术结构较低,产品竞争能力低,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经济效益差。荆江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后,即可发挥长江中游沿江地区的市场区位优势、完善运输网络及工农业支撑能力强的优势,有利于产业群及城镇发展,特别是大耗水、大运量工业的布局,使该地区经济布局的合理调整有更大选择空间。

该地区能源短缺,不仅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亦是造成交通运输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大部分煤炭资源需从外区调入,增加了交通压力),致使能源与交通劣势叠加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三峡工程建成后,电站装机容量18200MW,年发电量847亿kW·h。据有关部门制定的三峡电能分配方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可获得三峡电力装机6000MW,年电量约300亿kW·h,约相当于三省1995年发电量的31%;约相当于三省境内已建成的葛洲坝、丹江口、隔河岩、五强溪、万安等5座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的总和;与火电发电比较,每年可节省近2000万t原煤。因此,三峡工程发电效益将大大缓解该地区能源供应和交通运输的紧张局面,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3)三峡工程建成后,不仅根本改善了川江航道条件,而且可以增加长江中游干流河道特别荆江河段的枯水期流量,配合河道整治,可大大改善长江中游航道条件,使长江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使长江水运优势得以发挥,交通制约因素减轻,将吸引沿江工业布局,促进沿江产业群迅速兴起。同时,又将促进该地区与西南、华东地区的物资交流及区内沿江各省、市、县的经济联系,促进商品流通,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3.三峡工程建设将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三峡工程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综合效益,除整体上促进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外,还将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现将葛洲坝工程在优化湖北省生产力布局、促进湖北省生产力布局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宜昌、襄樊为顶点的“金三角”格局的形成中的作用的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湖北省的经济自东向西客观上存在着发展梯度。长期以来,社会生产力在空间分布上明显表现为经济重心偏东,湖北一半以上的工业固定资产存量集中在以武汉、黄石为中心的鄂东地区,而许多重要自然资源(如水能等)的分布却相对集中在鄂西,产业布局与资源分布不配套,资源往往不能就地就近得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经济的集聚效益。将宜昌与黄石不同时期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在1970年以前,宜昌市市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与黄石差距悬殊,尤其是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湖北的东部工业城市;由于第三产业一般配合第二产业的发展进行关联性的相应布局,因此当时宜昌以商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下。

葛洲坝工程的建设不仅使鄂西丰富的水电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巨额的投入以及巨大的物质需求,形成庞大的工业产品市场,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提供了充足的工业用原料、材料供应,尤其是工程建成后提供大量的廉价的能源,这些重要条件促使宜昌成为湖北省生产力布局中新的“增长极”。到1984年,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差距被大幅度拉近,其中全民基建新增固定资产宜昌市仅次于武汉,大幅度超过黄石市。1997年,宜昌和黄石二市GDP、人均GDP值分别是789638万元和680742万元、13287元/人和10669元/人,而且宜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黄石的5.9倍,约占全省1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8%。宜昌市经济壮大的同时,由于能源条件、通航条件的改善,一大批大耗能、大耗水、大运量的骨干企业被安排在宜昌周围,使鄂西丰富的水电资源、自然资源、磷铁等富矿的组合优势开始发挥,逐步形成了以特大城市武汉为中心,以大中城市黄石、宜昌、襄樊为顶点“金三角”格局,扭转了湖北省经济重心偏东、资源重心偏西、资源与产业配置不合理的局面,推动了产业布局向平衡的方向拓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