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风格的艺术表现与影响

民族风格的艺术表现与影响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各自的艺术语言、宗教信仰与表现手法自然各不相同。有很多民族的图案以其独特的风格给某一地区或整个世界的纺织品图案带来深刻的普遍性影响,成为世界纺织品图案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被人们称作民族花样。在纺织品图案的流行时尚中,民族风格经常会出现周期性流行,它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结合当下审美风尚以新的姿态重新演绎。佩兹利图案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民族图案。

民族风格的艺术表现与影响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各自的艺术语言宗教信仰与表现手法自然各不相同。有很多民族的图案以其独特的风格给某一地区或整个世界的纺织品图案带来深刻的普遍性影响,成为世界纺织品图案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被人们称作民族花样。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用黄豆与石灰做防染糊的靛蓝印花,而产生了具有乡土气息的蓝印花布花样。日本人民创造了使用糯米粉作为防染糊料的友禅印花,从而产生了精美纤丽的友禅花样。在纺织品图案的流行时尚中,民族风格经常会出现周期性流行,它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结合当下审美风尚以新的姿态重新演绎。

(一)佩兹利图案

佩兹利图案发祥于克什米尔,因此,又被称为克什米尔图案。佩兹利图案据说源于印度的生命之树的信仰。国外很多专家与学者对于图案的象征与寓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的认为是古巴比伦受松球断面的启示而产生的;有的认为是印度宗教中圣树菩提树果实或叶子的造型;有的则认为是象征拜火教或祆教火焰的图案(图2-21、图2-22)。

图2-21 松果

图2-22 菩提子与菩提叶

起初,克什米尔人把这种图案用提花或色织的形式表现在编织物上,更多地用于克什米尔毛织的披肩上。伊斯兰教把这种图案当作幸福美好的象征(图2-23)。18世纪初期,苏格兰西南部城市PAISLAY的毛织行业用大机器生产的方式,大量采用这种图案织成羊毛披肩、头巾、围脖销售到世界各地。世人就此将克什米尔图案误称为佩兹利图案,还有因音译误翻为波斯图案。由于佩兹利图案都是用涡线构成,故而又被称作佩兹利涡旋图案。这种图案很早就在西亚与欧洲被广泛运用,所以,国外有些专家认为它起源于土耳其。

图2-23 伊斯兰风格佩兹利图案与雕版

佩兹利图案在我国被称为火腿图案,在日本,有人将其叫作勾玉或曲玉(一种月牙形的玉器)图案,非洲也有人将其称作芒果腰果花样。

佩兹利图案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民族图案。最初,常常是用深暗的色彩通过机织或刺绣的方法表现于羊毛织物上。自从被移植到纺织品后,它的表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图案设计师或用密集的涡线处理图案,或用平涂色块处理,或把用线条组成的松球再排列成美丽的图案,抑或用纤细的小花组成松球图案,真是变化万千、琳琅满目。佩兹利图案的配色也极为丰富,可深可浅,可灰暗可明朗,可单色可多彩(图2-24~图2-26)。

图2-24 单独式佩兹利

图2-25 对称式佩兹利

图2-26 复合式佩兹利

佩兹利以其富丽奇谲的造型、多变的组合、各呈异彩的表现形式而博得世界各国的普遍喜爱。除了用于时装面料,还渗透各类民族服饰中,流行面极广,可谓最受宠爱的图案(图2-27)。

(二)蓝印花布花样

我国的蓝印花布是从丝绸印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草木灰或石灰等碱性较强的物质使花纹部分生丝膨胀,然后洗掉碱质和部分丝胶再进行染色。这一技术以后经过不断发展,改用石灰和黄豆粉调制浆料作为防染糊,再用植物染料靛蓝进行染色。蓝印花布在宋、元时称为“药斑布”,到了明朝才称为“花布”,可以说是现代印花布的祖先。新中国成立以前,蓝印花布的生产几乎遍及全国,主要采用手工型纸印花工艺,以其图案丰满、穿插生动、风格古朴、韵味醇美而受到国内外女性的青睐(图2-28、图2-29)。

图2-27 佩兹利图案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图2-28 蓝印工艺中的刻花版

图2-29 亭台花鸟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在日本颇受欢迎,主要作为工艺品的原料、服装面料和制作暖帘(一种挂在商店门前的布帘)的材料。工艺品主要有钱包、化妆盒、阳伞以及各种领包。花样以小型为主,采用点子组成的梅花菊花,可以是散点排列,也可以是格形排列。衣花一般可分衣料与裙料花,裙料多带裙边,仍以小花为主,有时还釆用日本古典小纹图案,如麻叶图案、花菱图案、龟甲图案、镰仓图案、江户小纹等图案。做暖帘的一般采用大花与隐喻吉祥的图案,诸如梅、兰、竹、菊、牡丹、松鹤图案以及龙凤呈祥、彩蝶梅竹等图案(图2-30、图2-31)。

(三)埃及花样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埃及的纺织工艺与印染技术的产生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从已经发现的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中古王朝时期及埃及第十五朝墓穴中出土的几片亚麻挂毡中可以看到用红、蓝、绿构成的莲花、禽兽的纹织图案。公元4~8世纪在埃及被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一段时间内,埃及的纺织品工艺有了相当发展,这在埃及纺织品工艺史上被称为哥普特时代。当时埃及的丝绸一般是从君士坦丁堡进口,织物主要采用人物、天使、花鸟、禽兽、几何图案以及有关基督教的题材。8世纪初,埃及丝绸图案主要为萨珊王朝的波斯图案。与此同时,埃及图案还受到了罗马样式与希腊几何图案的影响,题材有希腊神话、罗马传说、圣经故事等,色调都以深暗的紫色调。

图2-30 梅花纹蓝印花布

图2-31 凤穿牡丹纹蓝印花布

古代埃及的绘画与雕塑艺术几乎都遵循相同的表现方法和类似的题材。在表现上,人物的形象必须脸是侧面的,显出明确的额、鼻、唇的外轮廓;眼却是正面的,有着完整的两个眼角;胸也是正面的,现出双肩与双臂;而腿和脚又是侧面的,充分画出由踵到趾的长度(图2-32)。古埃及的绘画与雕塑实质上是属于宗教艺术,是宗教的宣传工具。为了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必须使用能使所有人易于理解、经过提炼、概括的艺术语言和表现程式,并且使所有埃及艺术家都能遵循这一体系从事创作。古埃及统治者认为简单明确的艺术作品比语言表达更有效,这是古埃及在绘画和雕塑的表现上几乎一致的原因。

古代埃及人认为人在世上活着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死后才能获得永久的幸福,死是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死后生活的世界才是古埃及人的最终目标。他们想象死后生活与人世间非常接近,在他们的陵墓里有大量的浮雕壁画都是描绘世俗生活的场景,如狩猎、捕鱼、播种、收割、碾米、酿酒造船、盖房、纺纱、织布、音乐、舞蹈、祭神等画面。埃及人认为这些壁画与浮雕中的食物与祭品在举行巫术仪式后就会变成实物,以供死者永久享受。所以,有人把埃及艺术称作“为了来世的艺术”。这种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相互渗透的古代埃及艺术是现代埃及纺织品花样的主要内容之一。埃及是世界上使用象形文字最早的国家,每一个词都是一个绘画形象,在古代埃及人看来,文字的书写和形状比语法和拼写重要得多,在他们墓室的壁画与浮雕中充满了这类象形文字的铭文。所以,象形文字是埃及花样的又一组成部分。古代埃及的神灵是以各种各样动物的面貌出现的,出于埃及人对圣兽的崇拜,由于这种崇拜使埃及人创造出无数动物与人相结合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斯芬克司狮身人面像。这些都成了埃及纺织品花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此外,埃及花样中还经常出现象征宇宙的漩涡图案,“卍”图案以及古代陶器、生命之树、古代战争、各种武器和古代度量器具等,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图2-33)。

图2-32 古埃及正身、侧面艺术特点

图2-33 埃及图案

(四)友禅花样

友禅印花传说是日本德川时期元禄年间,在日本京都知恩院门前以卖扇为生的擅长绘画的宫崎友禅法师创始的,“友禅染”是由宫崎友禅而得名的。友禅印花是用毛笔或其他工具将防止友禅染料渗入的防染糊(用糯米制成的糊料)在布上作画然后再染色。

友禅印花后来发展成手描友禅、无线友禅和型友禅。手描友禅是一种直接将花样用手描在坯布上的工艺。型友禅又称“写友禅”或“板扬友禅”。型友禅是将花样雕刻成型纸,纤细的部分用许多头发丝牵住,每套颜色用一张型纸,一般要用30~40张型纸,多的甚至要用近百张型纸。友禅印花按产地又可分加贺友禅,京友禅(京都产)和东京友禅,东京友禅是典型的现代友禅。(www.xing528.com)

大多数友禅花样都是以复合图案出现的。从技法上讲,友禅印花常常与刺绣、扎染等技法相结合。从题材上讲,具有多样性图案的复合。常常是各种花卉图案与几何图案同时出现,各种具象的、写实的与概括的图案同时并存;传统的日本纹织图案与中国唐代图案相结合。具有本民族写生变化特色的平安樱、二阶笠、西海波、龟甲纹、幸菱纹、海松丸、镰仓图案、江户小纹以及表现神社等写生图案,受中国绘画影响的浮世绘等与中国传统图案的雷纹、七宝纹、八仙纹、小葵唐草纹、牡丹唐草纹、石榴唐草纹及乱菊纹等图案同时出现在同一花样中,由于友禅印花采用粳米作糊料,花样可以达到纤细多彩、晕纹漪涟的效果。

友禅花样中用得最广泛的是一种叫“鹿の子”以及“扇文”与“晕纹”“鹿の子”可以组成花朵、“扇纹”以及其他图案。“扇纹”是由褶扇组成,褶扇是日本民族于平安时代在中国蒲扇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镰仓时代开始用于印花图案,图案一般用二把或数把组成圆形图案,或全开或半开或闭合可像花卉图案一样组成各种排列(图2-34、图2-35)。“鹿の子”或称“鹿子绞り”是用扎染而得的花型,后被广泛移用于友禅花样(图2-36、图2-37)。东晋陶渊明在《搜神后记》中记述了“紫缬襦、青裙”,“紫缬”即“鹿胎缬”,青裙即靛蓝染。日本的“鹿の子”是由中国的“鹿胎缬”传入日本而发展的。

友禅印花的花样已被广泛地移用在圆网、平网与其他机械化印花中,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图案设计师都在反复研究其色彩与图案。友禅印花以其细腻独到而颇受欢迎,常常被作为日本风格花样在国际时尚界流行。

图2-34 松鹤扇纹友禅染

图2-35 牡丹枫扇纹友禅染

图2-36 向日葵“鹿の子”友禅染

图2-37 菊水“鹿の子”友禅染

(五)波斯图案

波斯图案源自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642年)时期。萨珊王朝的波斯在丝织、毛织等方面得到了高度发展,纺织品图案也日趋系统、完美。当时波斯正位于东西方交通的要冲,由于与中国的密切交往,波斯在织物图案中吸取了许多中国图案的长处,而波斯图案又给东西方的图案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当时意大利、土耳其等国的丝绸织物与地毯的图案基本都是采用波斯图案。波斯图案对欧洲图案影响深远,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波斯图案的特点是其排列骨架。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采用波形连缀式的骨架,第二种是圆形连续的骨架,第三种是在区划性的框架中安排对称的图案,这种排列开始是为了适应织机条作而形成的。

波斯图案中很大一部分采用波形连缀式的骨架,图案以左右相反地交错处理。以波形线条来表现连续的画面,在曲线骨架中嵌入了蔷薇、玫瑰百合、鸟等图案(图2-38)。圆形连续的排列一般被称作“联珠纹”或“球路纹”(图2-39)。这种联珠象征太阳、世界、丰硕的谷物、生命和佛教的念珠。联珠图案是在圆形的结构外边用联珠围成圆框,在连续的连珠纹中嵌入象征着威武的狮子、鹰、雄鹿、犬以及各种花鸟图案,构图缜密、结构严谨。联珠纹对我国唐代图案的影响十分深远,唐代出现的联珠对鸭纹锦、联珠对鸡纹锦、联珠熊头纹锦、联珠鹿纹锦等都是吸收了波斯图案的风格而产生的。另一种在区划形的框架内,人物或鸟兽夹着一株左右对称的生命之树,树木选择了垂直的线条,从而给造型带来了安定感和和谐感(图2-40)。

图2-38 波形连缀式波斯图案

图2-39 圆形联珠式波斯图案

波斯图案多取材植物图案,例如,椰子、石榴、菠萝、玫瑰、百合花、风信子菖蒲、蔷薇等,采用图案化、变形与写实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呈现繁而不乱、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构图精巧、华丽高雅的视觉效果(图2-41、图2-42)。

(六)印加图案

印加帝国位于中南美西海岸的安第斯地带,即现在的秘鲁境内。安第斯地区曾是最早的世界文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拉丁美洲文化的摇篮。古代秘鲁的文明使世界众多考古学家为之折服,印加图案也随着考古发掘,与其他民族花样同时流行。

图2-40 对兽生命之树波斯图案

图2-41 圆形花卉波斯图案

图2-42 缠枝花卉鹿首波斯图案

秘鲁在公元前约5000年已经有棉花纺织,公元前2500年,纺织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印加图案起源于秘鲁安第斯山岳,所以,又被称为安第斯图案或南美花样。印加图案最初出现在色织布与刺绣花样中,后被大量地移用于纺织品花样与织带图案。

印加图案具有十分独特的图案艺术,它基本保留了人类的原始作画方法。常常用红、黄、绿等艳丽的色彩,用直线条或直线构成的三角形、菱形及多边形等几何结构来组合构成各种动物、植物与人物图案。印加民族信仰圣鸟与圣兽,圣鸟美洲鹰被誉为神鸟,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印加图案,对20世纪20年代的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产生很大影响。原始的Z字纹、十字纹、雷纹、“卍”字纹、回纹以及高度概括的抽象的几何图案也是屡见不鲜,常常排列成直条或横条形,富有连续性的情节(图2-43、图2-44)。

图2-43 人物题材印加图案

图2-44 钻石型几何题材印加图案

(七)印度图案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已经产生了棉花纺织,丝织业也发展得较早,曾产出世界著名的达卡薄洋纱以及金银线织成的金考伯(KINCOB)多重锦。据英国美术研究者贝加考证,认为印度的印花布大约起源于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00年已经能生产精美的印花棉织物麦斯林薄纱。古代印度一直是印花技术比较全面的国家,除了扎染、蜡染、扎经等印花技术外,很早就有木板凸版印花与铜版印花,丰富了印度的织物图案。16~19世纪,印度的印花布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成为欧洲初期印花业的样板。15~16世纪,印度花布在欧洲极为流行,打击了传统的欧洲丝织,甚至带来了经济危机。印度的传统图案对欧洲和世界图案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印度图案以其富丽凝重、精美纤丽而经常出现在世界流行花样之林(图2-45、图2-46)。

图2-45 生命之树题材印度图案

图2-46 生活题材印度图案

典型的印度传统图案大约有二大分支:一种是起源于对生命之树的信仰或印度教故事;另一种则是记录居民生活场景。前者多取材于植物图案,如石榴、百合、菠萝、蔷薇、风信子、椰子、玫瑰和菖蒲等,这些题材经过高度的提炼和概括,用图案化的手法,用卷枝或折枝的形式把图案连续起来,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披肩主要以松叶与松果为主题,以涡旋形的造型使图案产生活泼多变的效果,后来发展成佩兹利图案。历史上由于亚历山大阿拉伯人的入侵,印度受到了阿拉伯与波斯图案十分深刻的影响,至今的印度图案仍能看到波斯图案中左右对称和交错排列的格局。传统的印度图案以土红、靛蓝、米黄、土黄、棕色和黑色为主要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