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江堰灌区:优化城市工业生活供水供应策略

都江堰灌区:优化城市工业生活供水供应策略

时间:2023-06-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工业生活供水将成为都江堰灌区第二大用水对象。

都江堰灌区:优化城市工业生活供水供应策略

一、转变消费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创建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1)站在时代的高度,把人类对水资源再认识的全新理论和思索在灌区内广为传播,特别是要把都江堰灌区是贫水灌区,灌区内无论是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还是亩均占有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严酷现实,公诸社会引起全社会的深刻关注。从而,改变灌区内长期形成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无节制地索取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广泛树立起节水意识和人水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教育、立法、行政、宣传等综合措施,移风易俗,逐步建立起爱水、节水、保护水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文明和文化氛围。

(3)要把古代人民镌刻在都江堰的创建人李冰石像上的铭文:“珍水万世焉”,作为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文化内涵,使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珍爱自然资源,保持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势态的理念,世代传递,成为都江堰实现21 世纪腾飞的精神资源。

(4)实施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以建设节水型灌区和节水社会为目标的“社会行动工程”,通过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在灌区范围内启动节水为中心的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的社会行动,运用电视、广播、报刊、讲座、艺术、展览和开展亲水周活动等,实现全新的都江堰水利文化建构。

二、开源与节流并重,挖掘水资源潜力

(1)新建灌区的水源调节工程,加大都江堰灌区工程续建配套和渠系整治力度,实现对灌区的节水改造,使灌区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3个百分点(从现状0.43 提高到0.56),实现2015年都江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86 万亩。满足各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对灌区工业、生活农村人畜以及成都市环境和灌区生态用水的需求,并为远期实施毗河引水工程,增加灌溉314 万亩,实现终期灌溉面积达到1500 万亩创造良好的水源条件。同时完成田间节水改造工程350 万亩,把都江堰建设成规模巨大、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节水增效、管理科学的综合利用水利系统工程。其要点如下:

1)修建紫坪铺水库,既从根本上改变都江堰无调节引水的历史,解决平原与灌区工农业枯水期缺水的现状,为灌区发展和节水改造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提高都江堰工程措施调控洪水的能力,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都江堰灌区的防洪抗灾体系。

防洪在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1998年大水后,给人们敲响了警钟。都江堰由于上游无调节水库,洪水得不到拦蓄,加上都江堰灌区内多数渠道又系灌排两用,下游河道及渠道工程防洪标准偏低,防洪基础设施脆弱,经受不住洪灾的袭击,因此要保证都江堰灌区的持续发展,确保汛期灌区的安全,必须建立起可靠的防洪体系。

都江堰灌区的防洪体系包括都江堰渠首的防洪、都江堰灌区的防洪、金马河的防洪、成都平原与成都市的防洪以及紫坪铺水库建成后的防洪。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条例》建立健全各级行政首长防洪工作负责制和有关责任制,对渠首枢纽进行不同流量级的合理调度,要加大投入,整治渠首段的河道及险工。认真做好工程和非工程的防洪规划,逐步落实,务求实效。建立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利用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整体力量,通过立法强化河道管理,达到提高防洪标准、增强群体对灾害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水灾害的目的。

2)建设都江堰渠首鱼嘴枢纽工程,为实现灌区水量灵活自如调度,作为完成上游紫坪铺水库建成后二次调水配水的关键工程。

3)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续建配套新增180万亩的渠系及渠系建筑物,整治、改造老化、病险渠系,续建完善渠系工程建设。疏通都江堰灌区内外江水系六大干渠以及向丘陵扩灌区送水的人民渠1期至6期、7期干渠、东风渠1 期至6 期干渠,主要屯蓄水库充水干渠的通道,实现按设计规模畅通无阻送水。

4)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工程技术措施对干渠、分干渠、灌面万亩以上支渠进行渠道防渗衬砌,整治好分水闸口、渠系建筑物,降低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全面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5)在灌区推广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如U 形槽标准化斗、农毛渠工程、喷灌、低压管道灌溉等模式),带动全灌区田间节水工作,提高田间水利用率,使灌区的整个灌溉水利用系数满足节水灌溉的要求。

6)在实施节水工程建设的同时,要把“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旱、涝、渍综合治理相结合,促进田园化建设,建设灌区农业高产、高效、优质基地

(2)采用非工程措施,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需做好以下工作:

1)进行水价改革,合理调整水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三年内实现农业水费按成本计价,并逐步在丘陵灌区内推行按用水量收费和对超计划用水实行超额收费的办法,用经济手段促进用水户树立节水意识,改变大水漫灌浪费水量的旧习惯。

2)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宣传。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宣传节水的重大意义,普及节水基本知识,使广大用水户懂得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运用,更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增产、增收。改变旧观念,把节水变为自觉的行动,保证节水灌溉普及工作健康发展。

3)培训节水灌溉人才。灌区面广,上下游、平坝和丘陵,在季节、气温、降雨等方面均有差异,另外,节水灌溉技术涉及多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因地制宜推广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模式,除建立示范区进行示范、推广、引导外,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培训班,培养一大批系统掌握节水知识、懂科学、会管理的人才,当好用水户的参谋,及时传授先进节水技术,指导用水户科学规范操作,达到节水、增产目的。

4)进一步优化灌区水量调度。通过建设灌区用水调度中心和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岷江上游和灌区水情资料,通过科学调度,使有限水量发挥最大效益,确保灌区节水灌溉水量调配及时,均衡受益。

灌区以上节水措施近期实施完成后,共计可节水15.6亿m3,相当于修建总容积约22亿m3 大型水库提供的净水量,要建成22亿m3 的库容至少需投资22 亿~30 亿元,其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3)根据预测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到2005年灌区城镇人口为627.53 万人,工业产值2819.6 亿元,到2015年灌区城镇人口764.95 万人,工业产值4592.83 亿元。城市工业生活供水将成为都江堰灌区第二大用水对象。

城镇生活的节水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完善的节水管理机构,制定节水政策,实行计划供水,取消用水包费制,采取水表入户,征收水费、用水增容费、排水费和奖罚制度。在节水技术上采取一水多用,提高空调冷却设备水的重复利用率,推广使用节水型卫生设备和其他节水器具,在一些建筑群及大宾馆等公共事业单位,建设中水道系统,就地处理生活用水,进行重复利用,从而减少新鲜水的用量。

通过计划供水,可在原有用水量基础上压缩1% ~5%;装户表后的居民住宅用水,可节约45% ,采用节水型卫生设备或其他节水器具后,可节水30%~60%。公建市政用水方面的节水潜力更大,目前不少工厂、机关、学校仍是免费用水,故而用水量可高达500~1000L/(人·d),所以对公建市政用水的节水,尚需花大力气来抓。

综上所述,开源和节流将是支撑都江堰可持续发展的两项根本性措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是实现灌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出全新的人水关系的基础。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灌区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四川省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管机关。管理机构应按局、处、站三级专业管理机构理顺建制,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市(地区行政公署)、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都江堰水利工程水事管理和支渠分水枢纽以下水利工程管理,负责组织、指导群众性的用水管理工作。灌区内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随着供水的商品化,逐步在经营管理上打破按行政区划、行政层次、渠系级别划分管理的界限,实行灌区经营管理开放政策,给予经营管理单位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改变各级行政单位干预灌区管理的状况,由各级专管机构组成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的灌区水利产业经营管理集团。再进一步,当紫坪铺水库建成后,设计一个把工程管理、水资源保护及管理、都江堰灌区管理三者融为一体的类似于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全流域性的机构,统一管理岷江水资源、紫坪铺水库工程、都江堰渠首枢纽及灌区。这应当是都江堰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远期目标。

都江堰水利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是都江堰灌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产业结构的调整要适应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灌区的发展将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上新项目、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把实现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良性循环。

优化产业结构把以灌溉为主的发展方向拓宽为供水、水电和水利经营共同发展的综合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以供水产业为推动都江堰灌区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主力,灌溉、供水、水电、水利经营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

(3)建立灌区水利自动化与现代化管理系统。根据都江堰灌区水利自动化与现代化管理系统工程的要求,该系统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水位检测与水量调度自动化系统(即水量测控自动化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相关技术,建立灌区水位检测与数据采集系统,准确检测各个测点的实时水位。一方面为水文提供数据,以便形成各河段的过程线;另一方面为水量自动调度系统提供实时数据。

2)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都江堰灌区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做到以计算机系统为硬件环境,以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对整个都江堰灌区的水文、水利、水情、水量调配与控制进行现代化管理,并实现灌区的办公自动化,为都江堰灌区各级领导提供辅助决策手段。

3)计算机网络系统。灌区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水量测控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和基础。首先在渠首地区建立计算机局域网,以实现管理局的信息集成与共享,并逐步建立覆盖整个灌区的计算机广域网。灌区计算机网络应与国家公共信息网及Internet 相连。

通过上述系统,借助现代科技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测遥感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为支持,实现对雨情、水情、土壤墒情和环境生态的科学把握,达到对灌区的灌溉用水、工业城镇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发电、旅游以及其他用水的优化调度,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保障。(www.xing528.com)

(4)提高水利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灌区要实现向现代化过渡,就要大力提高灌区管理队伍的素质。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的知识更新,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职工队伍科技业务水平的普及和提高,整个灌区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都将成为都江堰灌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从上述几个方面努力不断提高科技和管理对都江堰的影响力。

(5)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助动器,都江堰灌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都江堰水利产业(集团)公司要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在灌溉、供水、水电、水利经营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中注入强大的科技力量。都江堰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中,需要逐步开展下列重要技术工作:

1)开展岷江流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以形成包含都江堰灌区在内的整个岷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指导方针与政策框架,建立适合于灌区县(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操作意义的指标体系。

2)加强可持续发展技术成果的研制与开发。把开发既具有直接经济效益,又具有良好环境效益的技术成果,作为都江堰灌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内容,扩大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土地资源、航运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可供给范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加快可持续发展科技成果的经济运用与产业化进程,利用都江堰灌区的优良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利用已有工业基础,在技术升级的前提下,按照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科技发展政策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发展主导产业,搞活经济。

另外,水利经营是水利管理的两大支柱之一,也是当前水利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以开拓水利综合经营广阔市场的丰盛成果,作为都江堰灌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

四、建立健全灌区水利管理的法制体系

(1)制定和完善法规体系。根据水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建立良好的水环境生态系统为目标,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依法对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进行统一管理,为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厉行节约、全面保护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提供法制支持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统一的水行政执法队伍。根据《行政处罚法》、水利部有关法规法令和《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都江堰水利法制体系建设应在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在灌区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水行政执法队伍,实行归口管理,改善和加强水行政执法,增强执法力度,建立灌区内水行政执法的良性运行体制和机制。

(3)修订《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1)都江堰上游水源调节工程紫坪铺、鱼嘴枢纽工程和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上游其他调蓄工程、径流电站等的运行应满足都江堰灌区农业、工业、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用水调度需求。

2)“经营管理”应根据工程类别划分,实行不同的运作和管理,体现资源水利的原则。

3)制定《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使灌区水利的法制管理全面具体切实到位。

(4)加大法规宣传力度。在加强水行政执法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灌区人民的水法规意识、水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和生态意识,使人人知法懂法,自觉遵守法规。

(5)建立一套适宜的价格机制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格机制

针对都江堰灌区供水价格严重背离供水成本,水费的分配与成本倒挂的现状,建立一套真实反映并有效调节水资源供需的合理的灵活的价格机制,是实现都江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又一个关键。

(1)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格机制,会对都江堰的水资源在地区间、部门间、产业间、产品间的合理优化配置起基础性调控作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起激励作用。

(2)灌区水费价格的制定,要有利于对水利产业比较利益的提高、吸引水利投资实现自身良性循环起促进作用。促进从非工程措施方面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防治水污染自觉性,加速实现都江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3)按照需求管理的原则,统筹考虑各类用水户的需求行为和目标,采用鼓励节约用水价格政策,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六、多渠道多层次筹资

在灌区发展的资金筹集上,采取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多渠道、多层次筹资办法。

实施都江堰水利可持续发展需要足够的经济力量作支撑,要在深化水利改革的过程中,实施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战略中,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有效地建立市场补偿与国家补偿相结合的复合补偿机制。要利用各种资源资产优势,发展水利多种经营,大力开办第三产业,全方位地占领水利市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性的水利市场,扩大资金来源,实现经济上的良性运行。

七、加大防治力度,严格控制水质污染,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改善灌区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1)都江堰灌区水质保护要根据地表水、地下水、上下游以及城市和乡村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保护水质、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2)要把灌区水质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土地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以及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3)要把流域保护和区域保护结合起来,建立灌区水质和水环境监督管理体系,通过经济、行政、法律和社会舆论等,把保护水质和水环境衍化为一种文化行为。

(4)考虑都江堰灌区管理滞后的现状,建议成立一个综合性的流域机构,负责水源保护工作,在这个机构的安排下把都江堰灌区分为岷江上游水源保护区,都江堰水源保护区,成都市重点污染水质控制区。

岷江上游水源是都江堰灌区永葆青春的生命之源,必须保护好这个水源的质地,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的要求。对保护区的保护措施主要是恢复植被,涵养水源;修建工程,调节水量;限制排污治理污染;保护鱼类,促进生态平衡。

都江堰灌区水源水质保护区内,中小城镇居多,污染点较分散,又是岷江重要的综合用水区,因此它的保护措施是:通过径流调节,解决枯水期缺水;严格防止新污染源、防止局部污染扩散;加强对化肥、农药使用的指导和管理,发展生态农业;作好污染控制规划、兴建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以保障下游供水的水质。

成都市由于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已列为全国20 个重点治理城市之一,必须坚持做好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控制污染,不再兴建有污染的工厂;加强旧城区改造;对已有的废水排放要严格管理;对不能达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建立污水处理厂,改善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到2020年时,成都市的污水处理量达到100 万m3/d,处理率为52%,到2050年时,污水处理量达到221万m3/d,处理率为90%,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加强水源监测;及时清除河道中的沉积污淤物;由都江堰提供环境保护用水(净化用水)以稀释污水;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防止地面沉降。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水污染的工程、技术和法律措施,以加强水资源及环境、生态的保护、改善和管理水质、加大排污监督的力度,使整个灌区的水环境治理逐步走上依法治水的轨道,并通过科学手段达到都江堰灌区生态平衡的目标。

在紫坪铺水库和鱼嘴枢纽工程建成之后,灌区环境用水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的问题,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仍然是污染源的治理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建设。

(5)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土流失破坏水土资源,导致土地资源迅速衰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产条件低下,农业生产严重受阻,这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搞好水土保持,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可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土地具有永续的生产能力,使水土资源永续为人类所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对策。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依法防止水土流失;编制好水土保持规划,使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力求全面、有序、科学、合理;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以加快防治水土流失的步伐,力争取得较好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