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漆齿和文身表达爱意

用漆齿和文身表达爱意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云南,有漆齿习俗的少数民族几乎同时具有文身的习俗。现在,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傣族等仍然保留有文身的习俗。文身不限于男子,这在云南少数民中也是比较特殊的。德昂族文身历史久远,多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上虎、鹿、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也有刺傣族经文符咒的。德昂族普遍认为,文身强化了男子汉的雄性气质,使人显得更加威风,更加英武帅气。

用漆齿和文身表达爱意

衣裙服装、饰物佩件可以脱下来再穿戴回去,与身体是分离的,而体饰却是脱不下、分不开的。云南少数民族的体饰,最引人注目而且直到现在还“活”在日常生活中的,是漆齿、文身和文面。

按照世界当下流行的观念,人们普遍遵循的牙齿的审美标准是洁白、整齐,但云南的部分少数民族却历来有漆齿的习俗,他们以黑色的牙齿为美,常常把牙齿染成黑色,使牙齿变得又黑又亮,或者是包金包银。直到现在,保持着漆齿习俗的民族还有傣族基诺族佤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拉祜族等。

漆齿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并不是指给牙齿上漆,准确地说是指染齿,也就是使牙齿变成黑色。通过大量田野调查,我们发现云南少数民族染齿的方法大致有四种:一是嚼槟榔。槟榔是一种棕榈科常绿乔木,种子名“槟榔籽”,含有槟榔碱和鞣酸,中医认为有消积、杀虫、下气、行水等作用,性温,味苦辛。云南南部有出产。云南南部边疆不少民族都喜欢嚼槟榔,初时满嘴红色,吐出的唾沫也是红的,时间一长,牙齿就被染黑了。二是嚼槟榔的代用品。也称之为“槟榔”,是用某些树皮、树叶、芦叶、野草等汁液熬成,加上熟石灰搅拌,成糊状时舀在笋壳上,冷凝成圆饼状。嚼时还要加上草烟、石灰等物以增加刺激性。长期咀嚼也会使牙齿变黑。三是用特制的烟膏涂染。用此法必先制烟膏。取一些硬质木材,以含脂多者为佳,燃烧以起黑烟,用硬竹片或金属片在烟上熏接,形成的黑色烟膏就可刮下备用。染齿时,用细棍把烟膏涂到牙齿上即可。四是通过包和镶的办法,用金属片把牙齿包裹成金色或者银色。云南少数民族多用金箔、银箔包齿,吃饭和睡觉时取下。此法现在已不多用。前三种方法都是使牙齿变黑,外地人把烟膏当成“漆”,因而认为是“漆齿”。

漆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是民族学文化学者长期想弄清楚的问题。询问染齿的人,大多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为了保护牙齿。查证相关史料,其实早就有此说法:“僰人……以染齿为贵,用酸性物,如木瓜者齼其齿,而以松烟梗染黑之,约一星期即成。……亦有逐日嚼槟榔,将齿染黑者,非一年半载不成黑色。此种染齿之人,亦少牙痛虫症。盖僰人饭后嚼槟榔,用石灰、芦叶同嚼,石灰、芦叶味涩而凉,故少齿疾发生。”[1]从实际情况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上生产生活困难,用不上牙膏牙刷,牙齿能那么好,染齿保护牙齿的功用是值得肯定的。

无疑地,在现代社会,牙齿在审美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而又黑又亮的一口牙齿,究竟应该怎么看?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曾诚心诚意地请教过一位染齿的傣族大嫂,她没有正面回答,却反问道:“马的牙齿又大又白,你说美吗?”经过交谈,了解到她的潜台词是:“汉人牙齿像马的一样白,多难看哟!”可以说,这反映了老一辈少数民族的审美观念。现在的年轻人,早已经用上了牙膏牙刷,仍坚持染齿的,更多地则是为了表达爱意。《镇康德昂族》一书认为,染齿是青年男女成年并开始交往恋爱的标志:“漆齿,实为染齿,多系妇女所为。古时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男女成丁之时,三五成群相约结伴染齿,不经染齿者不能参加公开社交活动。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男女从十四五岁开始,就有用木烟染齿的习惯,认为把牙齿染得越黑越美,因此结婚时新娘是特别要把牙齿染黑的。”[2]对此,一些民族学调查研究学者也曾经作过细致的描述。

基诺族研究学者杜玉亭这样写道:“基诺族……有用栎木烟脂染齿的习俗,其法是将燃烧后的栎木放在竹筒内,上面盖着铁锅片,待铁片上的烟脂成发光的黑漆状时,即手持铁锅片的栎木烟脂染齿。染齿也是一种互相爱慕和尊敬的表示。青年男女在一起相聚时,姑娘常把铁锅片端到自己爱慕的青年面前请其染齿。此俗是基诺族的古老传统,据说不习此俗者死后将不受祖先的鬼魂的欢迎。”[3]

布朗族研究学者颜思久讲述,布朗族少女长到十五六岁,父亲就送给女儿一个竹篾板凳、一个小篾箩、一套新衣服,还为她准备一块染牙齿用的铁锅片,为姑娘作好谈恋爱、找意中人的准备。“秋收后的黄昏时分,姑娘穿着筒裙和紧身短衫,特别打扮一番,三五成群地在火塘边纺线或者编草排,等待男青年们的来访。夜幕终于降临,一群小伙子吹着呜呜的短笛或弹着叮咚作响的三弦来了,姑娘们连忙让座招呼。她们一边谈笑一边用红毛树枝在铁锅片上烧取黑烟,帮助男青年们染牙齿。或在每年的宗教节日期间,男女青年聚会,互相帮助染牙齿。经过染牙齿后的人,才算进入了成年,从此获得了恋爱、婚姻的权利。”[4]在云南的不少少数民族中,年轻人帮助异姓染牙齿,或者允许异性朋友为自己染牙齿,十分明显地,就是一种爱意的表达。

在云南,有漆齿习俗的少数民族几乎同时具有文身的习俗。文身,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也就是在皮肤上刺花纹,使出血,涂以黑汁或蓝汁,痊愈后花纹便永远留在皮肤之上。花纹多为青黑色,故也称之为“刺青”。《礼记》中就有“东方曰夷,披发文身”的记载。我国历代典籍中对云南少数民族文身文面的记述就更多了。现在,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傣族等仍然保留有文身的习俗。最近几年,男子在手臂上、胸膛上文图案或花朵的更是呈越来越多的趋势。有的女子也文臂,但图案较为小巧精制。

布朗族男子历来有文身的习俗,所文部位为腿部、胸部、背部、手臂等处,图案多样,除一般的几何图案外,还喜欢文飞禽走兽的形象。布朗族妇女一般不文身。所以当问到文身的目的时,他们回答说文身就是为了区别男女。同时,还有很多人认为,文身是为了好看和美观。

佤族文身比布朗族还要普遍,多数男子都文身,不少妇女也文身。文身不限于男子,这在云南少数民中也是比较特殊的。佤族男子文身,其图案与村寨和神林中常见到的自然崇拜物一致,多在胸部文一个水牛头,此外还文三角形、十字花点、小鸟、龙、虎等,小的图案多刺在脖颈下、脊背上、四肢上。妇女的文身多刺在颈下、胳膊和腿上。佤族文身的目的,文牛头自然是牛头崇拜的反映。但很多人认为,刺了青,才显得英武和帅气。

德昂族男子也喜欢文身。德昂族文身历史久远,多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上虎、鹿、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也有刺傣族经文符咒的。德昂族普遍认为,文身强化了男子汉的雄性气质,使人显得更加威风,更加英武帅气。

几个民族比较起来,文身历史最悠久、现在文身最普遍、在生活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还首推傣族。傣族男子在胸部、手臂上文黑色或者蓝色花纹图案。其实,对不少傣族男子来说,不仅是人们看得见的手臂和胸部文满图案,就是看不见的腰部、脊背和大腿,也文满了图案。傣族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嘎墨”,也就是刺墨和刺青。傣族文身的历史很长,从来就是“以故无老幼,无不身首彰然者”。所文的图案,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动物类,有象、豹、龙、马、鹿、猴等。一类是图案类,有云文、方形、圆形、花卉等。一类是文字类,主要是傣文符咒或者成句成段的佛经。一类是线条或者点划,有直线、曲线、水波线条、大小文点等。上述图案,视其大小灵活安排,也有结合起来互相搭配的,多由经师和家庭根据需要决定。过去,贵族多用红色颜料文刺,一般的人用青黑色。现在见到的多为青黑色。(www.xing528.com)

由于文身时要经受针刺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要经受很多次,所以文身的人要有特别的忍耐力。那些浑身文满各种图案的人,在傣族地区特别受人尊重。不少人认为,文身的动机是对傣族英雄的崇拜。有一个传说印证了这一说法。传说傣族在天上还没有太阳的时候,是靠一颗挂在菩提树上的宝珠照明的。后来,突然出现一个魔鬼,把宝珠偷走了,使傣家人失去了光明和温暖。寨子里一个叫宛纳帕的小伙子,平时十分机智勇敢,此时决心到天边寻找恶魔,夺回宝珠。他全副武装,告别乡亲和家人,踏上漫漫征程。为了不迷失回家的路,他用藤子打结记事,但时间一长就不方便了。他见路边有一种树,流下黑汁,就用树浆把见到的景物画在身上,但下雨时,雨水又把身上的画冲掉了。宛纳帕无奈,只好用尖刺刺破皮肤,让树浆渗进去,这样雨水就冲不掉了。不久,他的身上腿上,到处刺满了青黑色的花纹。宛纳帕经过千辛万苦,找到恶魔并将其杀死,夺回了宝珠,并凭借身上的刺青回到了家乡。这时,他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他把宝珠挂到菩提树上,傣家人重见光明之时,他离开了人世。傣族男子从此喜欢文身,以此纪念为族人夺回光明的英雄。

在现在的傣族村寨里,男孩到了七八岁就必须进佛寺当小和尚,在接受宗教熏陶教育的同时开始文身。还俗以后,他们一般都已经满身文饰了。这样,当过小和尚、满身文饰的男孩就被人认为成熟了、成人了,是有教养、有知识、有地位的人,也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反之,没有文身的人,就是没有教养、没有知识、没有地位的“生人”,没有一个小仆哨会看上这样的人的。因为文身得一步步地进行,要经受多次针刺的痛苦,有的时候还会发炎红肿,因而意志不坚强的男孩子往往不能坚持下去,因此傣族地区普遍认为,文身的人比不文身的人勇敢坚强,文身多的人比文身少的人勇敢坚强。在选择对象的姑娘眼里,更是这样。当笔者问一些小伙子文身时的感受时,他们说虽然当时十分痛苦,但不后悔,因为“不文身找不到女友”。他们说:“不文身或者文身很少的人,在我们这里吃不开,做什么都低人一等。姑娘们甚至不把这些人当作男人,会经常耻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傣族姑娘在选择对象时,不但要考虑男方有没有文身,而且还要考虑文身的多少、部位和所刺的花纹。小伙子为了爱情也就宁愿忍受痛苦进行多次文身。

文身当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别,那就是把文饰刺在脸上,也就是文面。历史上,云南少数民族文面的不少,但上面提到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傣族等现在都只文身而不文面。20世纪50年代后还保留文面习俗的,只有独龙江流域的独龙族妇女。如今,文面的独龙族妇女都已经是老年人,很少有年轻人文面了。

据一些实地调查的资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前,独龙族姑娘到十二三岁就开始文面。由于独龙江上下游各地习惯不同,文面的图案、部位、大小都不一样。有的地方只文嘴唇四周,有的文到额头,有的则文满整个面孔,因而有大文面和小文面之分。独龙江上游上江地区的独龙族妇女,满脸都文,也就是鼻梁、两颊、上下唇周围都文上菱形图案及线条,称大文面;独龙江下游下江一带的独龙族妇女则只文嘴唇周围和下颌二三路,像男子下垂的胡须,称小文面。

独龙族妇女文面一般有四种原因:其一,文面源于某种原始崇拜和巫术活动,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认为文面可以避邪;其二,文面是不同氏族、家族集团的标志;其三,文面是为了防止独龙江北面察瓦龙藏族土司抢逼独龙族妇女为奴;其四,妇女文面是为了装饰,因男人有胡须,而女人只有靠文面使自己漂亮。氏族、家族集团的标志主要表现为文面图案的不同,而不涉及文面本身存在不存在。因此,原始崇拜可能是文面的古老原因,而审美的考虑是后来派生的结果。不论持何种观点,文面现象的存在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现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文面现象,甚至世界各民族中的文面现象,已经很难见到,文面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习俗正在消失。因此,现有的资料和活着的案例,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让其在服饰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注释】

[1]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著:《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38—539页。

[2]政协镇康县文史委、镇康县民宗局编:《镇康德昂族》,2009年,第136页。

[3]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编著:《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39页。

[4]《民族文化》编辑室编:《风情奇趣录》(第一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