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测定脂肪过氧化值和酸价,评估油脂安全性

测定脂肪过氧化值和酸价,评估油脂安全性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实验中过氧化值的测定采用碘量法,即在酸性条件下,脂肪中的过氧化物与过量的碘化钾反应生成I2,用Na2S2O3滴定生成的I2,求出每千克油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称为脂肪的过氧化值。

测定脂肪过氧化值和酸价,评估油脂安全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不同加工及氧化处理过程中油脂的过氧化值和酸价的测定,了解这两种影响油脂质量重要因素的形成过程,理解不同的加工处理及贮藏条件对油脂的氧化程度的差异,并通过实验分析不同贮藏、加工方法对品质量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反应机制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

脂肪氧化的初级产物是氢过氧化物ROOH,因此通过测定脂肪中氢过氧化物的量,可以评价脂肪的氧化程度。同时ROOH可进一步分解,产生小分子的醛、酮、酸等,因此酸价也是评价脂肪变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实验中过氧化值的测定采用碘量法,即在酸性条件下,脂肪中的过氧化物与过量的碘化钾反应生成I2,用Na2S2O3滴定生成的I2,求出每千克油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称为脂肪的过氧化值(POV)。

三、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1.材料

新鲜色拉油、各种产生过氧化物和酸价的油,如炸鸡油、抽油烟机油、久存的油等。

2.仪器设备

锥形瓶滴定管、碘量瓶、滴定管。

3.试剂

(1)0.1mol/L KOH标准溶液

(2)1%酚酞指示剂。

(3)中性乙醇乙醚混合液 乙醇、乙醚按1∶2混合,使用前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mol/L KOH溶液中和至呈淡红色。

(4)饱和碘化钾溶液 称取14g碘化钾,加水10mL水溶解,必要时微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贮于棕色瓶中,临用时配制。

(5)三氯甲烷—冰醋酸混合液 量取40mL三氯甲烷,60mL冰醋酸,混匀。

(6)0.002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7)1%淀粉指示剂 称取可溶性淀粉1g,加少许水调成糊状,倒入100mL沸水中调匀、煮沸,临用时配制。

四、实验步骤

1.过氧化值的测定

称取新鲜花生油2g、加工油2g或红花油0.5g,分别置于干燥的250mL三角瓶中,加入10mL三氯甲烷,再加15mL冰乙酸混合,轻轻摇动使油脂溶解,加入1mL饱和碘化钾溶液,迅速盖塞摇匀,置暗处放5min。加水50mL,充分摇匀,用0.01mol/L Na2S2O3标准液滴定至接近终点,加入3~4滴淀粉指示剂,蓝色消失,记下体积(mL)。

2.酸价的测定

称取新鲜色拉油3~4g、加工油2g或红花油4g分别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已调至中性的乙醚—乙醇混合液(2∶1)50mL,(用0.1mol/L KOH调至微红),摇动瓶使之溶解,加三滴酚酞指示剂,用0.01mol/L氢氧化钾溶液滴定至出现微红色30s不消失,记下消耗碱液体积(mL)。

五、结果与讨论

(1)过氧化值(POV)计算如式(4-3)所示。

式中 C——Na2S2O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mol/L;

V——消耗Na2S2O3溶液体积,mL;

m——称取油脂质量,g。

(2)酸价 计算如式(4-4)所示。(www.xing528.com)

式中 C——氢氧化钾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V——消耗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mL;

56.1——氢氧化钾的摩尔质量;

m——称取油脂质量,g。

六、注意事项

(1)油脂酸价测定时注意

①当试样颜色较深,终点难以判断时,可减少试样用量或稀释试样;也可采用百里酚酞作指示剂,终点由无色变为蓝色;

②氢氧化钾标准溶液也可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但计算公式不变,即仍以氢氧化钾的摩尔质量计算。

(2)油脂过氧化值测定时注意

①过氧化值若采用mmol/kg表示,则可按式POV(mmol/kg)×0.01269=POV(%)即式POV(mmol/kg)= POV(%)×78.8换算;

②当过氧化值较高时,可减少取样量,或改用浓度稍大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以使滴定体积处于最佳范围。过氧化值较低时,可用微量滴定管进行滴定。固态油样可微热溶解,并适当多加一些溶剂。

思考题

1.油脂酸价的定义?酸价的高低对油脂品质有何影响?油脂中游离脂肪酸与酸价的关系?

2.过氧化值的定义?测定油脂中过氧化值的意义?

3.分析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大小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说明: 现行标准《低芥酸菜籽色拉油》(NY/T 1273-2007)中规定,过氧化值不超过5.0mmol/kg,酸价不超过0.2mgKOH/g。

参考文献

[1]黄雅婷.稻谷脂肪酸值测定方法的改进[J].农产品加工,2019(11):37-39.

[2]戴晨伟,王化杰,吴明华.气相色谱法测定合成气厌氧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3):111-115.

[3]王小平,朱玉林.稻谷脂肪酸值测定方法的改进与探讨[J].粮食加工,2019,44(3):44-46.

[4]李俊峰,商梦洁,陶双双,等.花生酸化油的理化性质测定及脂肪酸组成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3):38-42.

[5]王诗语,赵彬,郭士刚,等.中间馏分油中脂肪酸甲酯含量测定不确定度的评估[J].当代化工,2019,48(4):778-781.

[6]孙翠霞,张正尧,鹿尘.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中的37种脂肪酸含量[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3):275-277.

[7]赵佳慧.一种耐高温淀粉酶对淀粉分子理化特性的影响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D].长春:长春大学,2018.

[8]曹世娜,孙强,黄纪念,等.芝麻脂肪氧化酶活性测定[J].河南农业科学,2017,46(11):48-51.

[9]王慧,崔文礼,张从合,等.68份小麦脂肪氧化酶活性和戊聚糖含量的测定和聚类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41(1):100-104.

[10]刘邻渭.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1]Marcela L. Martinez,Miguel A. Mattea,Damian M. Maestri. Pressing and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of walnut oil[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8(88):399-4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