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开发与实践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开发与实践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典型工作任务同时也构成职业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开发与实践

在“三赛二查”制度的推动下,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一校一方案”,走特色专业发展之路,按照企业焊接生产岗位设置,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系统开发了基于“焊接方法”的课程体系。

3.2.1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思路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是建立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以企业用人要求为基准的逆向建构思维。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实出学生能力训练、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完成具体项目需要,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融合职业标准内容的课程设计模式。

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方法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方法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整合工作过程、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开发出符合学生学习过程与学校教学实际的课程。所谓“典型工作任务”就是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咨询、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和功能。典型工作任务同时也构成职业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课程。一个专业(职业)大约有10-20个学习领域。

三、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过程

开发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一般需要经过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和学习情境设计四个过程,如图3-1所示。

图3-1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示意图

1.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分析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前期工作。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全方位调研,获得职业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职业岗位、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过程特征、岗位专业特色等等。进行职业分析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切忌脱离实际,任凭个人主观判断分析。

2.行动领域归纳

行动领域,是指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基础,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采用工作过程描述的方式,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通过分析归纳调研资料,形成相应智能结构的教学分析,实现由需求向教育功能的转换,建立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对这些理论教学和技术技能训练目标的分解,确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划分整合职业行动领域。

3.学习领域转换

学习领域,是指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转换就是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课程,即以工作过程作为基本参照点,分析职业工作过程、描述职业行动领域、评价选择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

4.学习情境设计(www.xing528.com)

学习情境是指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产品等。学习情境设计包括任务设计、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环境、考核评价和学习资源等内容。一个学习领域多个学习情境载体的实现应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最后,需要组织课程鉴定,检查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是否统一,对课程自身价值作出判断。

3.2.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

一、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一般焊接产品的制造流程以及各岗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产品图样→工艺人员编制工艺(含试验)→生产管理人员配置各种资源并做好制造加工的准备→冷作工(划线工、下料工、成形工、机加工、装配工)进行焊前各工序的加工→焊工完成焊接工作→质检员进行无损检测→热处理工(含喷砂工)、油漆工等进行焊后各项处理→交货,整个生产过程由设计师(员)、工艺师(员)、调度员、普通钳工、冷作钣金工、焊工、油漆工、热处理工、检验员等完成,焊工主要负责产品的焊接及相关工作。针对焊工工作任务和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了突出其核心能力,我们设计开发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将传统的核心专业学课课程重构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见图3-2所示。每一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都体现了特定完整的工作过程:安全技术→材料选择→焊接设备调试与使用→工艺实施→质量检验。

图3-2 学科体系课程重构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焊接专业基础、专业发展与综合能力的需要,并考虑焊接及相应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所涵盖的《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冶金学》、《电弧焊基础》、《焊接质量检测》等课程,按照焊接方法、设备、工艺相近的原则进行解构、重构、序化、创新,构建成《焊条电弧焊》、《熔化极气体保护焊》、《钨极氩弧焊》、《非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切割技术》、《焊接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如图3-3),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专业课程体系。

3.2.3 构建了能力叠加理论和“层次—模块”课程结构理论

图3-3 学科体系改造为方法主线的课程体系框图

以企业用人要求、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焊接技术领域发展态势为基准,参照焊接技术和操作规程,按照基于焊接方法定课程模块,基于企业产品定训练项目,基于作业流程确定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教学与培训对接,课程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由于焊接方法较多,学生在校时间精力有限,不可以样样学懂学通,所以学生可以在学精一种焊接方法的基础上,再学另一种、另二种方法,应用能力叠加理论和“层次—模块”课程结构理论,如图3-4所示,使自己成为新生代工匠。而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只适应于一、二种焊接方法,换句话说,有些企业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多,有些企业使用氩弧焊多,有些企业适应焊条电弧,这样使我们培养的学生针对性更强、更专。

图3-4 能力叠加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