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智力的要素维度和优化方法

文化智力的要素维度和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Earley和Ang最早提出文化智力包括认知、动机、行为三个维度。个体“脑、身、心”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彼此相互制约;文化智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4]。元认知文化智力是较高层次的个人知识和策略技能。元认知对于文化智力的重大意义在于元认知能力对于结构不完善领域的作用十分重要。具有元认知文化智力的人会刻意在交往前或交往过程中熟悉他人的文化重点。

文化智力的要素维度和优化方法

Earley和Ang(2003)最早提出文化智力包括认知、动机、行为三个维度(图3-1)。认知包括陈述式知识、程序式知识、推理式知识、模式认知、外部扫描、自我知觉;动机包括自我效能、坚持、目标、价值增强、价值观质疑、心理协调;行为包括全部技能、实践和惯例、习惯、新近习得行为[3]。Earley和Mosakowsk(2004)进一步将文化智力描述为“脑、身、心”的结合。“头脑”对应认知,是指新来者制定学习策略,理解文化差异,在看似不同的、独立的文化之间寻找共识,了解不同文化的内在一致性。“身体”对应行为,是以恰当的行为举止融入不同文化,如善于模仿语言和肢体语言,表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态度,以赢得对方的信任。“内心”对应动机,就是相信自己能够理解陌生文化,有能力克服各种障碍和挫折以适应新文化;具有强烈跨文化动机的人会努力化解危机,最终融入跨文化情境。个体“脑、身、心”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彼此相互制约;文化智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4]

图3-1 文化智力的结构维度(Earley&Ang,2003)

Peterson(2004)从操作层面解释了文化智力的结构,认为文化智力是与不同国家的客户和伙伴保持沟通、保持融洽关系、改善工作环境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空间能力、情感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5]。Tan(2004)则指出文化智力是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对文化的战略思考,文化智力是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首先对新文化产生足够的意识,并充满自信去学习和运用新文化,最终根据环境要求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行为是思考和动机的结果,是文化智力的关键,如果没有行为结果,文化智力就毫无意义[6]

基于Ting-Toomey(1999)提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7],Thomas(2006)从不同角度提出文化智力的三维结构(图3-2),指出文化智力的结构包括知识、专注力和行为维度。知识有助于辨别不同文化类型,分辨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文化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专注力是指持续关注个人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行为是指在知识和专注力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行为来适应所处的环境。其中专注力是连接知识和行为的重要桥梁。从静态角度看,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跨文化情境中有效互动的能力,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从动态角度看,文化智力是一个非线性的、随着时间不断更新、发展的连续性过程,体现为S形曲线[8]

图3-2  Thomas(2006)文化智力结构

在传统智力(如一般智力、情绪智力)研究基础上,Earley和Ang(2003)基于Sternberg(1986)的四维智力框架,在三维文化智力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维度,即元认知维度,提出了文化智力的四维结构,即文化智力也由元认知、认知、动机与行为四个维度构成(表3-2),这样文化智力的结构与传统智力结构如出一辙。四维结构在后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元认知、认知文化智力被统称为精神性文化智力(Mental Cultural Intelligence)[9]

表3-2 文化智力四维度要素

(一)元认知文化智力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认知过程的能力。它与监管、约束、运用个人的认知知识有关。元认知文化智力是较高层次的个人知识和策略技能。这个概念可以溯源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源于Flavell(1976;1979)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所做的研究,研究关注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在认知管理和监控进程的区别。这一研究成果受到理论文献和实证文献的广泛支持。文献涉及两类研究: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概念与成功的跨文化适应有联系[10]。Smith和Bond(1999)的研究关注跨文化交往中的相似概念,称之为元文

Flavell,J.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10):906-911.化意识。跨文化适应过程就是对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为何学、学习受何种因素影响等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而这些文化意识都是元认知作用的结果[11]。(www.xing528.com)

元认知对于文化智力的重大意义在于元认知能力对于结构不完善领域的作用十分重要。准确地说,它有助于人们在陌生环境下发现、关注、理解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从而尝试运用、驾驭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具有高元认知能力的个体能更好地理解、意会语言和非语言信号,调整自己的行为。

元认知文化智力反映的是人们用来获得、理解文化知识的心理过程,包括识别和控制有关文化的心理过程,相关能力涉及规划、控制、修正和改善对某些国家或群体内部文化规范的心理模式。具有元认知文化智力的人会刻意在交往前或交往过程中熟悉他人的文化重点。他们质疑最初的文化假设,在交往期间和之后调整自己的心理模式。元认知是对认知的控制和修正过程,可以理解为“深思熟虑的思考”或“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认知文化智力

认知指接受、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过程,是人们成功完成一项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力、思维和想象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认知文化智力包括收集和加工新文化中的信息并且体会本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差异的能力。认知文化智力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能力,是对某一文化相关知识的获取,反映的是对不同文化的规范、传统、习俗的认知和学习,同时也包括对某些文化与亚文化经济法律社会制度的识别。认知文化智力有助于人们理解文化相同点和差异之处。

根据Earley和Ang(2003)的观点,有五方面因素作用于认知文化智力:判断和决策、归纳推理、社会知觉、具体的文化信息、认知弹性。判断和决策是一种认知过程,并涉及一系列的选择,即在跨文化背景下依据东道主行为来决定什么行为适合什么场合。归纳推理是指人们在跨文化环境中,从看似零乱、没有逻辑的信息中得到有参考价值的东西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运用现有的知识、应对新环境下不确定性的能力。社会知觉是在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或群体特征的知觉。包括表情、语言、姿态等外部特征的印象,还包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在动机、意图、观点、信念、个性特点等内心本质的推测和判断。具体的文化信息是认知文化智力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文化的普遍现象,也包括不同国家的特殊文化、法律、社会制度等知识,还包括不同的工作体制等。认知弹性以不同文化的概念知识和实际解读为基础,在情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个体就能运用这些概念知识理解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出有针对性的、适宜的反应。

(三)动机文化智力

动机文化智力是指个体融入到其他文化中去的愿望和自我效能感。跨文化背景下,仅仅掌握必要的技能不足以完成跨文化适应,只有具有足够的动力去进行有意义的交往,才能实现跨文化适应。动机实际上是文化和跨文化适应之间的纽带。Earley和Ang(2003)吸收了三方面理论来解释国际商务人士与新文化互动的动力机制: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1977b)[12],目标设定理论(Locke和Latham,1990)[13],文化的自我表征理论(Erez和Earley,1993)[14]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跨文化背景下,个体差异与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的跨文化经验相互作用,激励个人朝着跨文化适应的目标努力。动机是跨文化适应行为的原因,而不是行为的结果。根据目标设定理论,目标具有激励作用,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跨文化背景下商务人士将自己的行为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跨文化适应。自我表征理论认为人们的自我意识通过社会交往得到提升和强化。在跨文化背景下,缺乏外部刺激和反馈的个人可能也缺乏在新文化中有效交往的动力,因而文化胜任力不强。具有强烈自我提高动机的个人强烈希望获得对自己的积极反馈或评价,因而更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努力避免伤及他人面子,更主动去了解新文化,以获得更多的自我提高机会。

动机文化智力表现为自觉遵循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愿望以及自我效能、目标设定。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固守原有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对文化智力具有负面影响。自我效能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该行为的持久程度;它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目标设定能引导有目的的行为,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外部刺激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一般而言,个体会选择有能力驾驭的环境,而回避无法控制的环境。

(四)行为文化智力

行为文化智力是使用适切的语言或非语言行为,以适应不同文化,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交往的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人们基于认知和动机表现出来的行为可能与本国文化显著不同,导致种种问题。不具备一定的元认知、认知、动机文化智力,就不具备高水平的行为文化智力。高水平文化智力是通过适切行为表现出来的。没有适切的行为表现,文化智力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行为文化智力是认知和动机的产物。Hall(1959;1966)在他早期有关跨文化适应的文献中曾经强调:从跨文化交流角度看,适切的行为非常重要,它与陌生人是否获得正确的认知和情感导向无关,而与他是否在东道国履行了合适的角色有关。符合规范的行为应该是明智的、公开的、社会的行为,必须包含自我呈现、语言产出和非语言交流行为这些要素[15]。有效的行为必须是明智的,它意味着个体对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应该完成什么任务具有良好的认知。有效的行为必须是公开的,因为只有适应新环境的行为有目共睹时,个体才能从中受益。有效的行为必须是社会的,因为行为必须融入特定的文化背景。两种不同的文化可能产生类似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的涵义可能完全相反,某一文化得体的行为完全可能被另一文化曲解为不妥。

自我呈现、语言产出、非语言交流行为是行为文化智力三要素。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即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人们往往选择符合社会情境或交际情景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积极评价。这种积极、有利的形象有助于人际交往的成功。外语能力即为语言产出,没有一定的外语能力就不可能拥有高水平的文化智商。外语能力也是研究跨文化适应极为关注的能力。外语可以即学即用,不一定要完美和流利,运用得当可以获得本地人的好感。非语言交流行为也是行为文化智力的另一个重要技能。恰当的肢体语言会赢得东道主的好感,反之可能适得其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