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军思想:法治与诚信

治军思想:法治与诚信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尹宾商首先强调了治军思想的重要性。“煦”有温暖和恩惠之意,可知尹宾商对“善卒”的重视。与此同时,尹宾商主张在实际治军过程中,要分辨情况并对症下药。除了“煦”之外,“信”也是治军的必要手段。尹宾商指出,善治国者,不欺其民,善治家者,不欺其亲,“君子以信为大宝”。[349]在尹宾商眼中,以“信”治兵则可以无敌,这虽有夸大之嫌,却足以说明其对“信”的重视。在“整”字条,尹宾商对此进行了集中论述。

治军思想:法治与诚信

尹宾商首先强调了治军思想的重要性。在论兵三十六字条中,有煦、整、集、信、诛、制等字条,就治理军队而展开。

在“煦”字条,尹宾商借引用孙子“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341]一语,重点论述了关爱士卒的重要性。“煦”有温暖和恩惠之意,可知尹宾商对“善卒”的重视。他首先是以秦穆公宽恕待人而得到回报的例子,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宽恕和谅解。当初,秦穆公得知自己的坐骑被人杀了,非但没有怪罪杀马之人,反倒是赐给其美酒,这令杀马之人深受感动,并在三年后秦穆公遇难时,勇敢地站出来解救了秦穆公。尹宾商由此发出感慨:“人君且然,而况于将乎?”[342]作为将帅,如果学会用真情感人,将士卒视为“婴儿”或“爱子”,那就一定会获得士卒的支持。与此同时,尹宾商主张在实际治军过程中,要分辨情况并对症下药。管理对象不同,治军手段也要有所区别。尹宾商对此进行了总结:“故古之良将,贤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饥者,给食而饲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343]对各种拊循士卒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尹宾商也进行了探讨:“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米未炊,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拽,将不言热;夏不操扇,冬不披裘,雨不张盖,财不私己,劳必共众。凡以拊循士卒而致其死命也。”[344]为了进一步增加说服力,尹宾商接连举出吴起李广等古代名将的“善卒”故事,说明“能爱人之生者,可使人舍生而赴死;能亲人之身者,能使人捐身以犯难”[345]的道理。总之,身为将帅,一定要和士卒做到同甘共苦,才能赢得人心,令其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命。

除了“煦”之外,“信”也是治军的必要手段。尹宾商指出,善治国者,不欺其民,善治家者,不欺其亲,“君子以信为大宝”。[346]之所以自古以来都有“贼臣必欺其君,逆子必欺其父,傲弟必欺其兄,权虏必欺其主”[347]等各种情况出现,就是因为互相之间缺少必要的“信”。人与人相处,“信”始终带有相互的性质,也就是说,上不信下,则下不信上,由此必然带来上下离心,直至失败。在历史上,“齐桓不背曹沫之盟,晋文不渝伐原之信,魏文不愆虞人之期,秦孝不吝徙木之赏”[348],由此而被称为千古之韪。由此可见,“信”的作用不容忽视,尹宾商认为,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军,都必须对此足够重视:“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惟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兵,则无敌矣。”[349]在尹宾商眼中,以“信”治兵则可以无敌,这虽有夸大之嫌,却足以说明其对“信”的重视。接下来,尹宾商又接连列举九则重“信”的典故,从西周的周武王到汉末的诸葛亮,再到北宋的种世衡等,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信”对于治军的重要作用。

将帅在管理部队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且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所以,孙子论治军,主张“令文齐武”,即文、武两种手段都要使用。《兵》也是如此。除“恩”“信”等手段之外,尹宾商还主张采用“诛杀”这种严厉手段,指出:“严家必有怒笞,而后无格虏;强国必有重典,而后无奸民。”[350]在他看来,士兵就是为杀人而生,战争更是死亡的游戏,军队就是聚集了一群必须杀人的特殊群体:“聚杀人之人,而习夫杀人之事。”[351]这些桀骜不训、狂放不羁之人聚集一处,必然非常难以管理。因此,必须伏钺临众,“必诛杀以示威武”[352]。杀人固然为一种很有震慑力的治军手段,但也要讲究方法。尹宾商总结了各种“当杀”之人,具体为:“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杀一人而万人喜者,杀之。当杀,虽甚贵幸而有可听之援,勿赦;当杀,虽甚亲昵而有可恋之情,勿赦;当杀,虽甚勇敢而有可怜之才,勿赦。”[353]如果通过杀人可以整肃军纪,则必须杀。如果所杀对象早已为众人所痛恨,更要毫不犹豫地杀。而且,在行使惩罚之时,不能讲究情面,不能心生怜悯,必须果断而威严,令其成为治军利器。在“诛”字条,尹宾商列举出历史上从严治军的经典案例多达十八则,在所有字条中数量最多,这也从侧面说明作者对“诛”这一惩罚手段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文武并用,还是恩威并施,都是为了使军容严整,追求军队的整齐划一。在“整”字条,尹宾商对此进行了集中论述。他首先指出,历来兵家都追求军容严整:“善行师行军者必整。”[354]接下来,尹宾商重点论述了保持军容严整的重要作用:“整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御,退不可追;前后应节,左右应麾;与之安,不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也。”[355]在他看来,军容严整的队伍,按兵不动时会很有秩序,担负军事行动时则会威风凛凛。这样的队伍,如果对敌发起进攻,则战无不克。因为他们能够始终保持团结一心,始终是无法分割的整体。

尹宾商用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的著名一战——鄢陵之战,进一步对此进行论证。鄢陵之战中,晋军将领郄至看到楚军阵容不整,断定楚军必败。战争结果证明,郄至的判断非常准确。郄至之所以能准确预见战争胜负,就是因为他看到了军容严整对于战争的决定性意义。类似的例证还有很多,尹宾商对战争史上一些经典战例进行回顾和总结,然后指出了他对“整”的理解:“夫一人之身,举百万之众,俯首伏喙,束肩敛息而莫敢仰视,法制整也。”[356]拥有如此严整之师,即便是不懂战阵的匹夫来领导,同样可以“申之以法令,威之以赏罚”[357],手下没有人敢于违抗军令。(www.xing528.com)

将帅是军队之魂,其领导能力与指挥水平,对战争胜负往往产生直接影响。在《兵》中,尹宾商也对将帅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了探讨。在他看来,将帅首先要善于集众人之所长,即“集众之明”,同时也要果敢决策,即“断而敢行”。尹宾商指出,天下并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裘衣,正是因为人类具有“集之众白”[358]的能力,使得白色的毛发集中起来,为我所用。作为个体的人,同样也是“莫不有长,莫不有短”[359],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作为优秀的将领,一定要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把众人的优点集中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集众人之明,无畏乎离娄矣;集众人之勇,无畏乎孟贲矣;集众人之力,无畏乎乌获矣。”[360]

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固然是一种美德,但也有可能因为面对众多不同意见而造成犹豫不决。所以,尹宾商在强调“集众之明”的同时,也提醒将帅注意“自用其智”。他以动物为喻,说明犹豫的危害:一只犹豫不决的猛虎,甚至不如果断出击的蜂虿,“猛虎之犹豫,不如蜂虿之必螫”。[361]同样的道理,鼠首两端的勇士,不如勇敢的妇孺之辈。狐疑是将帅之大忌,也经常由此而导致失败:“疑事无名,疑行无功,天下未有疑而不败者也。”[362]因此,果断精神是将帅的必备品质:“进兵贵果,果而勿矜,果而勿愎,果而勿懈,果而勿葸,果之为言断也。断而敢行,鬼神且避之,天下无坚敌矣。”[363]

不仅果断精神非常重要,甚至“独断”也在某些场合成为必要。在“独”字条,尹宾商指出,“独”并非完全是贬义词:“独非自负其勇,自用其智,自恃其众也。”[364]可见必要时候的“独”,恰恰能看见胜负之所在。身为将帅,一定要有“四独”精神:“嘿运方略,偏裨罔闻,是为独见;发言盈庭,片语折衷,是为独断;躬冒矢石,屹然不移,是为独立;单骑前进,尽屏驺从,是为独往。独见者,见人所不见;独断者,断人所不断;独立者,立人所难立;独往者,往人所难往。”[365]也就是说,将帅必须既有“独见”,又能“独断”,既能“独立”,又能“独往”。这种“独”,在尹宾商看来,是一名优秀将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在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时,将帅必须能够果敢决策,决不能因为犹豫不决而错失战机。

“谲”这个字听起来不好听,但在尹宾商看来,也是将帅所要具备的素质:“兵以正出,而谲用之求胜而已。”[366]比如晋文公,即使是被孔子讥为“谲而不正”[367],但他却是春秋五霸中的佼佼者。由此可见,必须辩证看待将帅的“诡谲”。如果是用在保卫疆土的正道,则是战争谋略的具体体现,而不必以仁义之道斥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