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兵学通史:注重实际的建军治军思想

中国兵学通史:注重实际的建军治军思想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瓦岗军从一支“旦夕偷生草间”的小股义军,最终发展成为隋末农民起义军的反隋中坚,屡败隋军主力,其中缘由不一而足,而李密颇具实效性的建军治军思想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李密的真实意图并非只是夺取荥阳,而是夺占荥阳附近的粮仓。古代兵家历来重视治军,强调从严治军。李密投身瓦岗、执掌义军领导权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高度重视治军,尤其注重严格的军事训练。

中国兵学通史:注重实际的建军治军思想

瓦岗军从一支“旦夕偷生草间”的小股义军,最终发展成为隋末农民起义军的反隋中坚,屡败隋军主力,其中缘由不一而足,而李密颇具实效性的建军治军思想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第一,以粮养军扩军的建军思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人的这一番话道出了粮草对于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孙子强调“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95],《管子》认为“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96]辛弃疾认为“用兵制胜,以粮为先”[97],《草庐经略》指出“三军之事,莫重于食矣”[98]。由此可见,历代兵家都高度重视粮草,认为它对军队生存、发展以及作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密加入瓦岗军之后,随着起义队伍不断扩大,粮草供应日趋紧张,制约了瓦岗军的发展壮大。李密适时向翟让提出建议:“今兵众既多,粮无所出,若旷日持久,则人马困弊,大敌一临,死亡无日矣!未若直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勇马肥,然后与人争利。”[99]荥阳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李密的真实意图并非只是夺取荥阳,而是夺占荥阳附近的粮仓。因此,当瓦岗军攻占荥阳之后,李密着眼建军大计,从长远规划瓦岗军的建设出发,向翟让提出了夺取大粮仓以壮大义军队伍的建议:“今东都士庶,中外离心,留守诸官,政令不一。明公亲率大众,直掩兴洛仓,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100]翟让采纳了这一建议,瓦岗军先后攻取了兴洛仓(亦称洛口仓,在今河南巩义东北)和回洛仓(在今河南洛阳隋洛阳故城北)两大粮仓,随即开仓赈济饥民,“开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101],远近民众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李密在乱世中抓住了“粮草”这一影响军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夺取粮仓,解决了瓦岗军的生存问题;通过赈济饥民,争取了大量民众参军,从而解决了军队兵员补给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瓦岗军的发展问题,起义军由此成为一支拥有强大实力、可以影响时局的农民武装力量。

第二,号令严明的治军思想。古代兵家历来重视治军,强调从严治军。《吴子》主张“以治为胜”[102],要求军队做到“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103],以此打造一支后人所谓的“节制之师”。他们认为从严治军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严明军纪,令行禁止,“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104]。《黄石公三略》更是明确地指出:“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105]认为只有做到号令严明,才能树立将帅的威信。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即使将领没有出众的指挥才能,通常也不会打败仗;反之,一支治军不严、纪律松弛的军队,即使将领拥有超群的指挥才能,也不可能打胜仗。李密投身瓦岗、执掌义军领导权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高度重视治军,尤其注重严格的军事训练。在他提出诱敌伏击作战方案,并率军击败隋朝张须陀军之后,翟让不由得对其军事才能刮目相看,于是让李密别统一军,号称“蒲山公营”。在拥有独立建制的军队后,李密严于治军,史称“军阵整肃,凡号令兵士,虽盛夏皆若背负霜雪”[106]。正是由于他从严治军,才锻造出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瓦岗起义军。(www.xing528.com)

第三,重视人才,善用降将,广泛收揽各路人才。孙子明确提出“将者,国之辅也”[107],充分肯定了将帅对于国家安危存亡的极端重要性。《六韬》也认为“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108],进一步强调了将帅的作用。正由于将领是一种特殊人才,具有其他人才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所以如何收揽与使用将领便成为军队统帅的头等大事。李密在成为瓦岗军主要领导人之后,注重招揽人才而不问其出身,从身经百战的猛将到行走江湖的侠士、深居大山的奇人均诚心结纳,希图全部收于麾下。隋恭帝义宁元年(617),李密派遣军队突袭攻占黎阳仓,开仓赈济饥民,大量民众投身义军,军威大振。这时,泰山道士徐洪客献书一封给李密,建议他“乘进取之机,因士马之锐,沿流东指,直向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下”[109]。李密看后大为折服,非常赏识徐洪客此番豪壮之语,于是写信给他,想将其收于帐下,但最终以不知道其行踪而作罢。由此可见,李密不问人才来自何方,只要有一技之长,即使是僻居深山的道士也极力招引。

李密在战胜攻取之后,尤其注重招收降将,对于卓有才能的降将更是委以重任。隋朝虎贲郎将裴仁基率其子裴行俨归降后,李密立即授他为上柱国,封为河东郡公,可以说给予了很高的待遇。裴仁基富有韬略,在邙山之战前提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此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110]尽管李密没有采纳其建议,但也充分认可这一方案,只是由于瓦岗军众将求战心切,导致未能付诸实施。李密爱才惜才,即使对方没有归降之意,甚至对自己有大不敬也能容忍。隋恭帝曾派遣江都郡丞冯慈明前往东都,被李密部下截获。李密久闻其大名,劝他与自己共图大事,结果遭到拒绝。李密将他囚禁起来,他设法逃到雍丘(今河南杞县),又被瓦岗军抓获,李密“义而释之”[111]。在攻打洛口时,隋将张季珣坚守不降,瓦岗军历数月才攻陷城池。张季珣见李密不肯拜,曰:“天子爪牙,何容拜贼!”[112]尽管如此,李密仍然想劝其投降,以为自己所用。虽然没有成功,但由此亦可看出李密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