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然的主旋律与文艺服务原则

天然的主旋律与文艺服务原则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七年到“文革”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革”结束后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直至改革开放以来所倡导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当时虽无“主旋律”概念之名,但主管部门成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却已有行动之实。

天然的主旋律与文艺服务原则

1.军事题材电视剧与主旋律的天然血缘关系

从主导文化传播角度观察,军事电视剧承接的实质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90年代“主旋律电影”的宣教任务。如果再往上追溯,90年代后的军事影视剧是“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延续。其实,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史看,“革命历史题材”不仅是中国影视剧表现的中心,也是1949 以后几乎所有文艺作品的重心

在当代中国,主流话语对文艺的要求经历过三个阶段。十七年到“文革”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革”结束后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直至改革开放以来所倡导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三阶段的要求虽在表层显示出越来越宽松和开放的姿态,但其内在“文以载道”的“教化”目的却始终如一。回溯革命历史题材——主旋律概念生发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军事电视剧的美学特征。

对所谓“革命历史题材”,当代文学史家洪子诚先生有过细致考证:“在50 至70年代,说到现代中国的‘历史’,指的大致是‘革命历史’;而‘革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尽管“革命历史题材”有时也延伸涵盖至辛亥革命,但学界其实已将其约定俗成为中共产生、发展、壮大以至胜利的“专题史”,承担着向民众“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的任务。[5]

改革开放后,“革命历史题材”逐渐蜕变为“主旋律”,而“主旋律”其实就是主流国家话语。在主流话语潜意识中,尽管自身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与生俱来,但因影像过于强大的潜移默化功能,主流话语对影像的作用倒是从未被小觑过。[6]相反,从新中国成立始,主流话语一直试图借助这种最为直观的艺术形式,使“历史仿佛‘客观’地呈现在观影者面前,观影者于是将自我体验为历史的‘见证人’,将影像的历史读解为实在的历史,使这些作品具有了一种历史文献感。这些影片对文献性与故事性、纪实性与戏剧性、历史观与生命观、历史事件与人物个性、史与诗的特殊理解和处理,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电影类型。”[7]也正因为叙事目的“教化性”的潜在一致,“革命历史题材”与“主旋律”可以顺利实现“无缝”对接。

在90年代军事电视剧兴盛之前,这些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影片早就建构过一个庞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系列,其内容几乎囊括中共自成立以来所有重大历史时期的斗争,以至近乎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影像版中共党史”。总之,这些影片告诉民众,在开天辟地的惊雷声中,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里,在正确思想、英明领袖、无畏勇士群像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这个孱弱帝国摆脱数百年来的屈辱地位、才能缔造一个新国家、实现民族复兴进而走上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之路。也就是说,主流话语除力图通过直观化载体确立自己合理合法又合目的的形象外,还期望能够“一石二鸟”,即这些影片不仅可以激励民众建设一个新国家,还可能为他们重新树立一套进入新时代人生观和价值标准。

20世纪80年代是主旋律电影与军事电视剧的发轫期。具体说,1987年是提倡主旋律的确切年份。当时虽无“主旋律”概念之名,但主管部门成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却已有行动之实。[8]

从“概念”内涵来说,“什么是主旋律?主旋律原指多声部音乐中起主导作用的曲调,其他声部只起到润色、丰富烘托、补充的作用。文艺创作中,借用‘主旋律’这一概念,就是鼓励艺术家努力表现反映社会进步主潮的时代精神。”[9]主导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是在1987年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此次会议的另一个口号是“三性统一”(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1989年,广电部召开的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也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之后便成为广大电视剧创作人员努力的方向。”[10]

改革开放后“主旋律概念”有一个嬗变过程。80年代中期,电影理论界在阐释主旋律时一般直接引用官方的有关标准论述,认为主旋律目的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实,此观点基本可适用所有主旋律文艺形式,而不单单只对电影。(www.xing528.com)

90年代初,一本权威期刊对主旋律的阐释仍略显空洞:“电影创作的主旋律,概括地说,应该是通过具体作品体现出一种紧跟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时代潮流,热爱祖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反映沸腾的现实生活,强烈表现无私奉献精神,基调昂扬向上,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11]到90年代中期,关于其内涵的界定逐渐清晰:“主旋律完整的提法是:时代的主旋律。……应该从作品对社会产生的意义来考察,它主要指的是作品的思想倾向或者说是指作品的思想品格,如果一部作品的思想倾向能在社会上产生正确的导向,如果一部作品的思想品格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陶冶群众、净化心灵,我们就可以说它表现了时代主旋律的精神。”[12]从“发扬集体主义”、试图“催人奋进”到着眼“陶冶净化”,主旋律“功能性”的不断蜕变,显示出主流话语对时代变迁的某种妥协和让步。2001年,主旋律的“丰富内涵”被官方正式阐释、概括为“最深刻和最具时代精神”的“四种思想”,或曰“四个一切”:“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电视剧创作中要充分体现这四种思想和精神。”[13]

2.国家精神的具体体现与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

军事电视剧作为主旋律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其价值就在于它是进行有效社会控制,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主要方式和工具之一。其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即是以历史“书写”未来。因为“理想光芒,映射历史,也照进现实。面对从物质到精神的个体化生存时代的到来,面对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在民间越来越被淡漠的现实,面对长期的和平环境酿成的从肌肉到神经的松弛和对危机的麻木不仁,军事题材作品自觉不自觉地在扮演着主流价值坚守者和弘扬者的角色,忧患意识的宣讲者。”[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事电视剧宏大的历史视野逐步形成,《长征》《延安颂》《八路军》《雄关漫道》《中国命运的决战》等,构成主旋律电视剧历史进程的坐标点。这些剧作在叙述历史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创作目的的“方向感”:在回顾艰难征战岁月的同时,注重对历史精神的深入挖掘,关注历史意蕴与现实意义之间的联系,着重弘扬长征精神、八路军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主旋律价值中的精髓部分,军事电视剧“将视野投向今天正直接承传着的那段创世纪的辉煌历史和今天还记忆着的那些创世纪的伟人,历史在这里成为一种现实的意识形态话语……。”[15]因此,弘扬主旋律,成为军事电视剧坚持自身美学品格的一个基本价值观,也彰显了军事电视剧作为主旋律所具有的重要功能。总之,这些剧作试图告诉民众,在开天辟地的惊雷声中,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里,在正确思想、英明领袖、无畏勇士群像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这个孱弱帝国摆脱数百年来的屈辱地位、才能缔造一个新国家、实现民族复兴进而走上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之路。也就是说,主流话语除力图通过军事电视剧这种直观载体,在确立自己合理合法又合目的的形象外,还期望能够“一石二鸟”,即这些影片不仅可以激励民众建设一个新国家,还可能为他们重新树立一套进入新时代的人生观和价值标准。

正如时任广电部部长的孙家正所说:“实践证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1.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2.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展示中华民族形象、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视艺术画廊中独具魅力的灿烂篇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无论从美学观点还是历史观点来看,其特殊的认识、教育和审美功能,是其他题材作品难以替代的,它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影视艺术的宝库,并显示出了巨大的创作潜力和发展前景。”[16]

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坚守主流价值观,以不变应付万变是80年代以来军事题材电视剧遵循的大原则。作为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剧坚守主流价值观是其传统和本色。尽管30年来的军事电视剧在形式上求变,在创作上求新,但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其灵魂仍然是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长期以来,主流文化话语通过对社会中的每个个人进行询唤,使之逐渐向社会主体认同,从而把社会成员纳入到稳定的社会模式中,是人们自觉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所肯定的一切既存的东西,抵制那些对现行社会秩序加以破坏的行为。受主流文化话语的长期而极为深刻的影响,全社会形成了突出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普遍性社会心理。”[17]军事电视剧通过一定的审美手段、情感手段、传播手段展现出一个民族独有的信念、理想、价值观,它通过具体而真切的影像,广泛传播了中国的革命遗产和文化精髓,成为中国文化综合实力核心打造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军事题材电视剧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当中得到社会关注,很重要的是它确实承担了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这样的使命,军队天然是国家符号,作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言人,军队是当之无愧的,无论是它的帽徽,它的形象,军人手里的武器,它的姿态,它的状态,它都是国家形象的代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军队题材的作品,天然的有各种各样传达主流意识的优势。”[18]

总之,“长期以来,军事影视一直负有较重的意识形态宣传使命,或是对战争性质的刻意揭示,或是对英雄的高调赞歌,虽然有饱满的时代热情,直奔主题的成分毕竟较多。”[19]尽管如此,面对个体化生存时代的到来,面对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在民间越来越被淡漠的现实,面对今天这个浮躁的、充斥着收视泡沫的媒体时代,人们表面上获得快乐的同时似乎也变得更加迷茫和厌倦,大众需要真正的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依托,具有优秀传统的军事电视剧在新时代能够担当起这个重任,军事电视剧在历史中不断找寻和重温民族的英雄之魂和国家精神,扮演着主流价值的坚守者和主导文化弘扬者的角色。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国家精神的弘扬,既是国家振兴的需要,也是个体精神信仰的需要,作为主旋律的军事剧如何使二者结合起来将是今后一个重要而长期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