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港澳电视艺术发展简介

台港澳电视艺术发展简介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电视艺术作为中国电视艺术的一部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与祖国大陆是分离的,出现了各自独立发展的局面。随着日方技术人员的陆续退出,该公司完全由台方认股,电视发展的规模迅速扩大。香港电视剧产生的影响更大,全球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其播出权。[57]香港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主要是以通俗和娱乐为主。澳门电视台建立后,每天晚上自18点播送节目到23点左右,每周播出电视节目约40小时。

台港澳电视艺术发展简介

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电视艺术作为中国电视艺术的一部分,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与祖国大陆是分离的,出现了各自独立发展的局面。[55]

台湾省的电视业开始于20世纪的50年代初期,兴起于60年代初期,电视剧在60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至80年代才获得全面的发展。1962年2月14日成立的“国立教育电视试验广播电台”成为台湾的第一个电视台,几乎同时,与日本合作成立了“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视”),并于1962年10月3日试播。随着日方技术人员的陆续退出,该公司完全由台方认股,电视发展的规模迅速扩大。1968年,以“中国广播公司”为核心,集资成立了“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视”);1970年4月,台湾电视台直播了彩色电视节目《群星会》;1971年2月,在原来教育台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华电视台”(简称“华视”)。从此,“台视”、“中视”和“华视”在台湾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在电视艺术,主要是在电视剧艺术的推动方面,三家电视台中的“中视”比较具有影响,“中视”最先推出了电视连续剧《晶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视”又因引进香港武打片和电视连续剧走在其他电视台的前面。“华视”于1974年播放的古装武侠连续剧《包青天》和《保镖》分别达350集和256集,在当时创下了电视收视率的最高记录。台湾的女作家琼瑶是港台电视言情剧的代表人物,她创作的大量言情畅销小说,被改编成言情电视连续剧,如电视连续剧《婉君》就是这种言情类型的电视剧的代表。[56]

香港电视开始于1957年,从第一家电视台“丽的”的诞生,到1996年凤凰卫视的出现,50年来,电视业在香港发展迅速。香港电视综艺节目如《你猜,我猜,猜猜猜》等,对内地电视节目影响较大。香港电视剧产生的影响更大,全球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其播出权。[57]香港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主要是以通俗和娱乐为主。1983年,中央台播出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随后又播出了《陈真》等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电视剧。香港武侠电视剧对内地观众影响不小,金庸的武侠代表作《射雕英雄传》曾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成为香港地区武侠电视剧的代表作。[58]

澳门电视台于1984年5月13日正式开始播映,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澳门没有自己的电视台,居民靠接收香港电视台节目获得娱乐服务”[59]。澳门电视台建立后,每天晚上自18点播送节目到23点左右,每周播出电视节目约40小时。澳门电视台“主要播放葡萄牙语英语和汉语进口影片、电视系列片和特别节目”[60]。1989年澳门电视台开始向香港播出,香港有1/3的地区可以收看到澳门的节目。[61]

【注释】

[1]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2]赵玉明、王福顺主编:《广播电视词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3]赵玉明、王福顺主编:《广播电视词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4]关于中国电影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划分,主要参见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5]参见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149~155页。

[6]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页。

[7]参见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337~395页。

[8]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2~423页。

[9]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3页。

[10]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3~424页。

[11]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378页。

[12]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378页。

[13]参见王志敏:《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136页。

[14]本节外国电影艺术发展阶段的划分参见刘树林、朱少玲主编:《世界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9~13页相关内容。

[15]尹鸿、邓光辉:《世界电影史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6页。

[16][苏联]库卡尔金:《卓别林评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17]刘树林、朱少玲主编:《世界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99页。

[18]刘树林、朱少玲主编:《世界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09页。

[19][美]鲍德威尔:《评〈公民凯恩〉》,转引自《电影参考丛书》(3),北京电影学院出版社,第126页。

[20]参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等编:《电影艺术讲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第454~455页。

[21]参见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112页。

[22]参见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114页。

[23]参见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115页。

[24]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第88页。

[25]参见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

[26]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第113页。

[27]《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页。

[28]参见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30~132页。

[29]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www.xing528.com)

[30]《新好莱坞电影》,见http://baike.baidu.com/view/923007.htm.

[31]参见乌兰主编:《世界著名导演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第220~222页。

[32]本节内容主要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的“美国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75~276页。

[33]《新好莱坞电影》,见http://baike.baidu.com/view/923007.htm.

[34]参见李亦中、吕晓明主编:《美国电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15页。

[35]参见李亦中、吕晓明主编:《美国电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15~16页。

[36]本节内容主要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的“日本电影”、“印度电影”、“伊朗电影”相关词条,以及《当代电影》和《电影艺术》等刊物中的相关内容。

[37]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的“日本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330页。

[38]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的“印度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450~452页。

[39]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的“伊朗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441页。

[40]本节内容主要参见高鑫主编:《影视艺术欣赏·电视艺术的足迹(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41]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42]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43]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

[44]参见高鑫主编:《影视艺术欣赏·电视艺术的足迹(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45]参见高鑫主编:《影视艺术欣赏·电视艺术的足迹(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46]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47]参见高鑫主编:《影视艺术欣赏·电视艺术的足迹(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48]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9页。

[49]参见高鑫主编:《影视艺术欣赏·电视艺术的足迹(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50]参见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9页。

[51]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52]参见高鑫主编:《影视艺术欣赏·电视艺术的足迹(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53]参见曾庆瑞:《2002年中国电视剧作品述评(上)》,《现代传播》2003年第3期。

[54]张凤铸:《精深精湛精良——评析中国电视剧的八次轰动效应》,《现代传播》2003年第2~3期。

[55]参见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

[56]参见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70~74页。

[57]参见高鑫主编:《影视艺术欣赏·港台电视剧》,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58]参见高鑫主编:《影视艺术欣赏·港台电视剧》,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206页。

[59]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60]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61]参见:《澳门电视台》,见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Organize/DL/DL-20031201142507.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