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萨科齐的外交努力推动欧洲条约签署

萨科齐的外交努力推动欧洲条约签署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月,欧盟27国已就“简版欧宪”达成协议,萨科齐在8月27日的使节会议上保证,法国将是首批通过“简版欧宪”的国家之一,并再次敦促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加紧工作,以保证新条约能够在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前生效。在爱尔兰、波兰、捷克等国家,通过和签署《里斯本条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萨科齐通过外交手段,极力促成了《里斯本条约》在全体成员国获得签署。

萨科齐的外交努力推动欧洲条约签署

2007年5月6日,在其当选法兰西总统后的第一次演说中,萨科齐就阐述了未来欧盟政策的主线。首先,他提到了要保护欧洲,建议建立一个强大的欧洲来抵御全球化带来的危害。其次,他还重点谈到了法国“重返欧洲”的构想。[7]执政后,萨科齐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实施其欧洲外交:一是极力推动《里斯本条约》在全体欧盟国家中获得通过并签署,推动欧盟一体化建设;二是加强法德关系,同德国合作,在相关问题上共同体现欧洲声音;三是启动“地中海联盟”,借重欧盟“南下”提升法国在欧盟的地位,保障和扩大法国在地中海、中东、北非地区的利益。另外,萨科齐时期,英、法在军事合作上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签订了防务合作协议,英、法大步迈向军事一体化。

(一)推动《里斯本条约》,促进欧盟一体化

2004年10月,欧盟25国首脑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这是欧盟的首部宪法条约,旨在保证欧盟的有效运作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发展。根据有关规定,《欧盟宪法条约》将在所有成员国批准后,于2006年11月1日正式生效。然而,2005年夏,法国和荷兰两个欧盟创始成员国在全民公决中先后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使得这部被寄予厚望的宪法条约陷入困境。制宪危机导致欧盟政治行为乏力,使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重创。

为了推动欧盟发展,改善欧盟建设停滞不前的状态,打破欧盟宪法被否决后的欧洲僵局,同时为改变欧盟宪法危机导致的法国在欧盟内部影响力下降的局面,萨科齐上任后,特别是在法国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他积极斡旋,建议制定强调欧盟体制建设的“简版欧宪”,也就是将宪法条约文本拆分开来,以便能够不经过全民公决,直接递交法国议会批准。2007年5月萨科齐一上任,便在出访德国时提出了制定“简版欧宪”的建议。8月,欧盟27国已就“简版欧宪”达成协议,萨科齐在8月27日的使节会议上保证,法国将是首批通过“简版欧宪”的国家之一,并再次敦促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加紧工作,以保证新条约能够在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前生效。

“欧洲必须实行政治一体化,否则,欧洲将不成其为欧洲”[8]是法国总统萨科齐2007年9月中旬在匈牙利重申的观点。法国是欧盟轮值主席国,同时又是《里斯本条约》的主要倡导者,其总统萨科齐对《里斯本条约》的存亡尤为重视。在多方努力下,2007年12月13日《里斯本条约》由欧盟各国首脑在里斯本签署,随后交由各成员国批准。

在爱尔兰、波兰、捷克等国家,通过和签署《里斯本条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萨科齐通过外交手段,极力促成了《里斯本条约》在全体成员国获得签署。爱尔兰是欧盟27国中唯一对《里斯本条约》进行公投的国家。2008年6月,爱尔兰公投中以53.4%对46.6%的公决结果,否决了《里斯本条约》,使得欧盟一体化进程再度遭遇重大挫折。[9]在2008年7月10日召开的欧洲议会上,萨科齐曾表示希望欧盟能够在2008年10月或者12月解决爱尔兰问题。他还放出讯息说:“我们必须要推动爱尔兰人,同时也要清楚,2009年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将在什么情况下以及根据什么条约来组织进行。”[10]除此之外,萨科齐本人于2008年7月21日访问爱尔兰,与爱尔兰各界进行对话。萨科齐还呼吁爱尔兰再次对《里斯本条约》进行公投。2009年10月2日,旨在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里斯本条约》在爱尔兰全民公投中获绝对多数支持而通过。另外,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2008年7月1日表示,他暂时不会签署《里斯本条约》,因为该条约目前无法得到所有欧盟国家的认可。法国总统萨科齐对此表示,他“不能想象”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亲自草签了《里斯本条约》之后却拒绝签字批准该条约。不过,在爱尔兰通过《里斯本条约》后,2009年10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Lech Kaczynski)签署了《里斯本条约》。继爱尔兰和波兰之后,捷克是最后一个签署《里斯本条约》的国家。萨科齐2009年10月15日表示,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克劳斯(Vaclav Klaus)拒绝签署《里斯本条约》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除此之外,萨科齐态度强硬,在一些外交场合使用了一些威胁性的话语,比如从捷克撤回工厂,甚至威胁将捷克从欧盟中开除。最后迫于多方压力,2009年11月3日,捷克总统克劳斯签署了《里斯本条约》。至此,《里斯本条约》获得所有成员国的签署和通过。

社科院欧盟法研究室主任程卫东认为:《里斯本条约》是欧洲近十年新一轮改革的结果,它的批准和生效,首先是解决了欧盟内部关于机构与机制的争议,解决了扩大后欧盟如何有效运作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欧盟可以更关注于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比如,推动欧盟所关注的气候谈判,关注对外事务以及内部的整合。《里斯本条约》提高了欧盟的决策效率和民主合法性。在《里斯本条约》之前,欧盟的特定多数通常需要2/3的多数,这样达成一致相对比较困难,而且还有不少领域实行的是一致通过的表决机制。所以,决策效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在欧盟扩大之后,沿用旧的决策机制将会严重影响欧洲运作的效率。而新的表决机制,一是降低了特定多数的门槛;《里斯本条约》增加了多数表决制适用的领域。从总体上看,无疑它将促进欧盟决策效率的提高。从民主合法性上来看,欧盟的民主赤字问题一直备受批评,《里斯本条约》增加了欧洲议会在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国内议会也更多地参与了欧盟的立法,特别是在辅助性问题上享有一定的发言权。此外,一定数量的民众获得了向委员会要求提议的权利,这些将增加欧盟的民主合法性。《里斯本条约》简化了欧盟的结构,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立的三个支柱的架构合而为一。这个组织的名称将统一为欧盟,而不再是欧共体与欧盟并存的局面,这将有助于民众以及外界对欧盟的理解与认知。第四个积极影响,欧盟获得了法律人格,这将有助于它处理对外关系,也有助于其他国家和组织与欧盟进行合作与交往。《里斯本条约》下,欧盟的对外行动能力与协调能力将大大增强,除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外,欧盟将对外关系的其他领域集合在一起。专门设立高级代表兼任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职位,负责协调对外关系的各个方面。此外,还设立了欧盟对外行动局,协助高级代表工作。这些都将有助于欧盟在对外关系领域进行统一协调的行动。[11]

萨科齐曾强调,欧洲的雄心不能仅仅是繁荣富强、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欧洲必须在当今世界发出政治上的声音。新条约的通过,使欧洲政治一体化重新看到了希望。《里斯本条约》为欧盟扩大后有效运作提供了持久、稳定的框架。回顾《里斯本条约》的前后经过和萨科齐的外交努力,可以发现在推动《里斯本条约》、促进欧盟政治一体化建设中,萨科齐的政策目标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萨科齐想要再一次让法国成为欧洲大陆融合过程的主角。《里斯本条约》最终签署生效的过程以及《里斯本条约》对解决欧盟制度问题的推动作用,这些都毫无疑问地有助于法国重新在欧盟占据主导地位。其次,萨科齐想在欧盟体制的平衡中加强欧盟理事会,削弱欧盟委员会。萨科齐的欧洲观更大程度倾向于政府间形式,而不是共同体形式。在萨科齐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法国总统的行动主义风头完全掩盖了欧盟委员会的角色。另外,萨科齐还想给布鲁塞尔一种全新的执政风格,更加放松、更加快速、更加有效的方式。萨科齐在《欧盟改革:我们需要怎么进行》一文中强调:“我们必须确保欧盟运行得更加高效、开放,人民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欧盟服务于他们国家的利益……”[12]最后,萨科齐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建立一个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主导作用的欧盟,通过欧盟的声音,放大法国的声音。在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半年,萨科齐较好地实施了这一构想,让世界听到了法国的声音。但是随后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后的外交战略调整以及在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鹤立鸡群的表现,似乎都缩小了欧盟的作用空间和影响力。

(二)推动法德关系发展

对于法德关系,罗伯特·舒曼基金会主席让-多米尼克·朱利亚尼(Jean-Dominique Giuliani)作出了很好的总结,他认为:法德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首先,法德有着相同的共同体观念,比如法德可以就外交和防务进行对话,而且在这方面德国一般会听从法国的观点;其次,在经济方面,法国承认德国经济的主导权;在全球问题上,比如核不扩散问题、中东问题或跨大西洋关系上,法德尽管立场不一定一致,但至少是最接近的,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利益。最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上,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过去几年一致不被看好的德国莱茵模式再次备受关注,法国也同样给予这一模式高度重视。[13]那么萨科齐上台之后,到底是如何处理法德关系的?

新生代领导人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延续了法德关系间惯有的争吵和妥协,在曲折中推动法德关系上行。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特别是欧债危机后,伴随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在“法德核心”中,两国的地位比较,法国地位有所下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得法德关系在相互竞争和合作中日趋紧密;2010年2月萨科齐和默克尔在第十二届法德两国内阁联席会议后,宣布了《法德2020年合作日程》,为两国未来十年的合作制定了一份详细而宏伟的蓝图,作为欧盟的传统“发动机”,法德关系的主旋律仍是合作。

第一,萨科齐时期法国对德国维系着竞争与合作,法德关系在波动中发展。法国人眼中,德国具有双重身份:德国既是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法国最有力的合作者,也是法国欧盟领导地位最大的竞争者。萨科齐在就任总统的当天晚上就飞往德国会晤默克尔总理,把法德关系继续向前推进。萨科齐和默克尔都明白法德合作的重要性,尽管两国始终存在分歧和不完全信任,但两国关系还是保持着某种平衡。在欧盟事务中,“法德轴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欧盟在联合国哥本哈根大会上有关气候变化的立场,以及欧盟新领导人的任命上,比如,任命赫尔曼·范龙佩(Herman Van Rompuy)为欧盟理事会常任主席,凯瑟琳·阿什顿(Catherine Ashton)为外交政策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14]面对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法德两国在救市方案和银行监管等相关问题上协调立场,以便在G8和G20等国际论坛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在两国合作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两国的竞争和分歧,两国分别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有不同的主张和政策设计。萨科齐和默克尔之间的关系也不时出现紧张,在不同的问题上存有误解和分歧,有时甚至出现长达几个月的相互冷漠期。例如,法国和德国是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最大的股东,近年来德国一直反对法国获得更大的控股权。萨科齐上台后,首次以总统身份访问德国时就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法德在该公司控股上的分歧,并称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法德间的争议和分歧更多来自于欧盟内地位之争和国家利益之争。具体表现在德国对萨科齐“地中海联盟”构想的抵制,双方在经济危机下的金融和经济拯救方案上的分歧。比如在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方面,由于法国经济不振,萨科齐对欧洲央行实行稳定货币的政策颇有不满,对其施加政治压力,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欧洲央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则明确反对。在欧盟建设上,德国重视“东进”,主张土耳其加入欧盟,而法国历来重视“南下”,反对土耳其入盟。这一切表明,一段时间以来,德法关系中出现了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的倾向,欧盟建设的支柱——“德法轴心”受到忽视,因而冲突或明或暗,几乎不断。另外,柏林媒体方面也对萨科齐总统“善变”和“法国中心主义”外交风格进行了严厉的批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萨科齐与默克尔真正意识到“法德轴心”对于两国和整个欧洲的重要性,两人都极力夺回由于双方在一段时期内的相互猜疑和否定而导致法德关系中“浪费的时间”。[15]为应对经济危机,萨科齐意识到金融监管和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张需要德国的支持,故对德国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积极寻求双方的协作。法国Natixis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帕特里克·阿尔杜斯(Patrick Artus)主编的题为《德国:适合法国的模式》的书中提到,德国经济的强势出口能力、德国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它的财政能力及其降低成本的政策,都是法国经济需要借鉴的。[16]曾任法国外交部欧洲事务副部长的布鲁诺·勒梅尔(Bruno Le Maire)经历了萨科齐对德政策的这段变化,他对《费加罗报》透露说,萨科齐当时意识到,法国为解决金融危机提出的一些单方面提议无法在国际会议上引起重视,法国只有与德国联手才能让世界听到自己的声音。奥巴马在伦敦G20峰会上向法德两国让步,同意加强金融监管,这充分证明了法德联手的巨大能量。[17]后来,法德多次在G8、G20峰会上协调一致,共同代表欧洲声音。

第二,萨科齐时期法德在商贸领域继续保持合作。自1961年起,50年来法国一直是德国第一大贸易国,超过荷兰和中国。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10年3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法国和德国贸易额为1524亿欧元,比2009年增长13.2%。2010年法国仍然是德国第一大贸易国。2010年德国向法国出口达907亿欧元,法国位居德国出口目的国第一,2010年德国从法国进口618亿欧元。[18]

第三,萨科齐时期欧盟(EU)内部权力平衡已经发生新的转移,法德地位有了变化。就两国在欧盟中的领导地位而言,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特别是欧债危机后,伴随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法国的地位相对下降。英国《经济学人》2010年12月9日撰文指出,欧元危机清楚无误地显示,欧盟(EU)内部权力平衡已经发生新的转移。文章表示,法国在与德国的较量中败下阵来。[19]现在,欧洲的中心是德国,而非法国。此观点在法国政府的经济研究观察中心(COE-Rexecode)2011年1月20日提交的报告中也得到了验证。法国政府的机构研究结果指出“在过去的10年中,两国差距正在加大”。法国赖以竞争的低价优势也失去作用,呼吁法国各界乃至全体民众共同努力缩小与德国的差距。报告指出,法国过去10年的出口从相当于德国的55%下降至40%,呼吁起草法案提升法国企业、工人以及所有法国市民的竞争力。COE-Rexecode指出,法国与德国之间企业成本和利润率之间存在差距,政府制定的关于劳动力市场的政策也有差别,令法国落后于德国。法国的劳动法复杂且存在限制性,增加了法国企业成本。COE-Rexecode称,它对500个欧洲的商品买方市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法国已经失去了唯一能与德国竞争的低价优势。该机构称,德国生产的商品的质量认可度高,压制了法国的价格优势。并且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方面,德国似乎比其他欧洲国家取得了更大的进展,尤其在借助了工业成本较低的优势作用下,出口方面表现突出。该机构建议,法国应该将税收改革作为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首选途径。法国政府正在考虑将其税收体制以及其他一些方面向德国靠拢。COE-Rexecode称,法国必须快速作出决定,缩减工业成本,这也就需要就工资水平、工作时间和人员就业进行协商。该机构还呼吁在实施经济政策时加大对人力资本相关方面的重视。法国COE-Rexecode研究所的一项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法国工资成本持续走高是法国相较于德国在竞争中失利的一大重要原因。该份报告将于1月20日递交给法国工业部长Eric Besson。报告明确指出,自2000年,法国工业部门平均每小时工资成本增长速度比德国快约10%。十年前,法国出口贸易占德国出口贸易的55%,而今占40%。在2003年至2008年间,法国出口贸易平均价格涨幅比德国高8%。COERexecode研究所又做进一步分析:法德竞争中,法国失利还有其他原因。德国自统一后,有条不紊地实施了一系列增强竞争力战略计划,控制公共赤字、改革劳动力市场、适度调整工资;在此期间,法国却准备缩短工作时间,实施35小时工作制。COERexecode称,35小时工作制阻碍了法国竞争力的提高。[20]法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呼吁努力追赶德国。

第四,萨科齐时期法德关系在相互竞争和合作中日趋紧密,在未来有合作强化的趋势。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得法德关系在相互竞争和合作中日趋紧密;2010年2月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第十二届法德两国内阁联席会议后,宣布了《法德2020年合作日程》,为两国未来十年的合作制定了一份详细而宏伟的蓝图。2月4日萨科齐和默克尔在爱丽舍宫共同主持召开第十二届法德两国内阁联席会议,确立了两国未来10年的合作方向。双方在会后发表的《法德2020年合作日程》中公布了80项具体合作措施,内容涉及外交政策、国防安全、经济金融、能源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在2010年增设法德可再生能源署、在斯特拉斯堡和斯图加特等城市建立跨境电动汽车示范点、两国共同发射嗅碳卫星和研制新一代阿丽亚娜火箭等。《法德2020年合作日程》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全面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不仅涵盖经济政策、气候变化、外交与防务、教育与科研等诸多领域,而且每个议题都规定了具体的合作事宜,没有停留在原则表态的层面。[21]

2010年5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6日联名致信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e Manuel Barroso),提出欧元区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三项建议,以防类似希腊危机重演。三项建议包括:一、加强欧元区财政政策监管机制,包括对欧元区成员国财政违规进行有效制裁以及各国财政预算框架更好地与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协调一致;二、监管范围要延伸到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竞争力问题,包括改善欧盟经济政策建议的有效性方面;三、在维护各国对财政政策负责的前提下,为今后战胜危机制定一个坚实的行动框架。默克尔和萨科齐还强调,欧元区各国要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加强对经济统计数字品质的监督,建议建立欧洲自主的信用评级机构;同时推动二十国集团关于金融市场调整的进度以及阻止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22]

2010年6月,德法两国就拟议成立的欧洲经济政府达成一致,认为这一新的协调机制应包括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但必要时可以举行欧元区16国会晤。这是一段时间来两国就此问题出现意见分歧后的首次明确表态。此前,法国主张经济政府只包括欧元区16个成员国,并成立相应的秘书处。默克尔说,欧洲内部市场不应分裂,而且不应产生一等成员和二等成员。双方还一致表示,不设立新的机构,而是应“实用地、有效地”解决问题。萨科齐表示,双方“各让了一步”。双方还协调了两国在6月底20国集团峰会上的立场,宣布将共同写信给东道主、20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加拿大总理哈珀,要求实行银行税、金融交易税。[23]种种迹象表明,法德关系在相互竞争和合作中日趋紧密,在未来有合作强化的趋势。

第五,萨科齐时期“德法轴心”的主要运作机制日益完善。默克尔和萨科齐时期,自从德国和法国领导人相继更迭后,双方依然重视两国的沟通与合作。为推动欧洲建设,德法首脑一般两个月左右会晤一次,协调立场,多年来已成惯例。双方部长级磋商更是频繁。2009年萨科齐建议设立“法德共同部长”,参加双方的内阁会议,但德国政府认为不合适。两国经过进一步磋商,作出了“由相关部长参加对方内阁会议”的折中决定。法德关系虽然波折不断,但两国合作稳步发展,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共同发挥着轴心作用,可以说,法德两国关系目前已经具有了一种制度上的稳定性,足以确保两国间保持顺畅的对话与沟通,内阁联席会议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0年7月,继法国经济、财政与就业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2010年3月应邀参加了德国内阁会议之后,德国财长朔伊布勒参加法国内阁会议,体现了法德共同管理欧洲的立场。除了法德部长参加对方内阁会议这一政策协调方式外,法德两国高层次磋商非常频繁,德国总理与法国总统经常会晤,而两国部长理事会几乎包括了双方的所有部长,这些行动表明,萨科齐时期,“德法轴心”的主要运作机制日益完善。(www.xing528.com)

(三)推进“地中海联盟”计划

萨科齐上任后,面对法美关系不睦(伊拉克问题上不同的立场)、法国在欧盟内部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的局面,加之法国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不得不迅速调整外交战略,在保证外交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尽快寻找新的外交突破口。为此,萨科齐致力于推进“地中海联盟”计划。

1.萨科齐“地中海联盟”外交构想

地中海地区是对法国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之一,它是法国通向中东和非洲的必经之地。地中海沿岸国家包括叙利亚、土耳其、马耳他、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塞浦路斯、埃及、约旦、黎巴嫩、以色列这11个北非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以及中东国家,地中海地区是当前对欧洲安全最具威胁的多事地区。法国既是欧洲国家也是地中海国家,法国同其他地中海沿岸国家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历史渊源上,无论在经济利益方面还是安全利益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萨科齐从竞选总统开始,就一直反复强调建立“地中海联盟”的重要性,他把建立“地中海联盟”的设想同当年法国提出欧洲一体化设想的重要战略意义相提并论。萨科齐认为,地中海应当成为欧洲与非洲的纽带,“地中海联盟”应当在经济贸易共同发展、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协调解决移民问题和推行民主化问题上发挥作用。建立“地中海联盟”计划是萨科齐在竞选总统时提出的构想,加强和扩大这一地区的合作是萨科齐任内的一个重要外交目标。

萨科齐积极推进“地中海联盟”,可以看作希拉克时期的地中海地区政策的延续和发展。早在希拉克时期,法国便定下了在这个地区的政策目标:通过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建立一个把沿岸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地中海共同体”和一个“欧盟—地中海大自由贸易区”,将这个地区变成欧盟的一个安全稳定的外沿。为此,法国联合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积极推动欧盟一项富有进取性的南下战略。[24]希拉克说:“在推倒了东西的一堵墙之后,欧洲现在应该在南面建起一座横贯地中海的大桥。”并表示:“法国的强烈愿望是在海洋和周围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恢复其真正的使命,使它周围的人们能够汇合、交流和进行和平交往。”[25]在希拉克的努力下,1995年11月欧盟和地中海沿岸12国在巴塞罗那举行外长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巴塞罗那宣言》,决定加强地中海沿岸的政治和安全、经济和金融、文化及人道三大领域的全面合作,争取于2010年前建立“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26]巴塞罗那会议的最大成果就是确立了“巴塞罗那进程”,即欧盟和地中海沿岸国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塞浦路斯、埃及、以色列、约旦、黎巴嫩、马耳他、叙利亚、土耳其这11个北非和中东国家以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建立在经济、能源、移民、民主制等方面的合作关系,远期目标是建立该地区范围的自由贸易区。[27]

对法国总统萨科齐而言,把地中海周边国家团结起来,组建一个“地中海联盟”,这无疑是萨科齐竞选期间提出的最为耀眼的外交构想。“地中海联盟”计划最初由萨科齐的特别顾问亨利·盖诺(Henri Guaino)提出,萨科齐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并在竞选总统期间大力推崇这一外交主张。2007年,萨科齐在竞选法国总统过程中,在“巴塞罗那进程”基础上提出了“地中海联盟”的设想,将成员国范围缩小到地中海西部的北非国家。因为来自北非的非法移民一直是法国的心腹之患。[28]加强与北非及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政府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法国的非法移民问题;此外,北非地区对发展核能的潜在需求也是法国寻求建立“地中海联盟”的现实利益考虑。[29]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国,以及临近这一地区的苏丹和几内亚湾地区,均是世界上重要的原油产区,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也可保障法国的能源供给渠道,基于这些考虑,萨科齐提出建立与“巴塞罗那进程”并行的、只吸收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地中海联盟”。[30]萨科齐希望“地中海联盟”成为联结欧洲和非洲的枢纽,法国可以通过充当这个联盟的“火车头”扩大自己在欧、非两大洲的影响力。萨科齐最初的构想——“地中海联盟”的成员仅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这将使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欧盟重要成员国被排斥在外。通过“地中海联盟”的成员身份上的限定,萨科齐可以确保在“地中海联盟”中的核心地位和实现该联盟对法国的战略意义。法国在最初的“地中海联盟”蓝本里有诸多设想,包括模仿欧洲投资银行的模式建立“地中海投资银行”,为地中海国家的发展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组建一个核能机构,由法国提供核能方面的智力支持;成立“地中海大学”进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建立一个环保机构监控水质和其他资源的使用,[31]等等。萨科齐最初追求的是地中海周边国家一体化。

2.萨科齐推动“地中海联盟”的努力

萨科齐在竞选总统时,就极力推捧新的“地中海联盟”主张,并在上任后不久就大张旗鼓地为推进“地中海联盟”四处奔走,争取地中海国家的支持。在经过同欧盟成员国的斗争和相互妥协后,萨科齐的“地中海联盟”得到了欧盟成员国的支持,并最终成形。

就任总统后,萨科齐迅速拉开了外交政策调整的序幕,并将推动“地中海联盟”排在了外交日程表的前列。2007年7月10日至11日,法国总统萨科齐访问了位于地中海南岸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以寻求北非国家对建立“地中海联盟”计划的支持。这是他自2007年5月出任法国总统以来首次出访欧洲以外国家。[32]在阿尔及利亚,萨科齐与阿尔及利亚总统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Abdelaziz Bouteflika)就“地中海联盟”计划交换了意见,并希望在2008年举行的地中海沿岸国家首脑会议上正式推出这一计划。萨科齐说,这个计划旨在把地中海地区建成和平与安全的区域。他还与布特弗利卡探讨了如何在这一计划的框架内促进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的伙伴关系问题。在突尼斯,萨科齐同突尼斯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Zine al-Abidine Ben Ali)就建立“地中海联盟”计划进行了讨论。本·阿里对这一计划表示欢迎,但希望在有关各方之间进行广泛深入的协商,以便统一目标,实现本地区的团结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地区和平、安全、稳定与合作。在结束北非之行之前,萨科齐在突尼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总统都热情支持他提出的“地中海联盟”计划。他还于2007年8月初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讨论了这一计划。[33]2007年7月25日至27日,萨科齐又访问了利比亚、塞内加尔和加蓬。在上任不到3周的时间里,萨科齐两次踏访地中海周边的非洲大陆,可以看出他对地中海地区和非洲国家的重视。

从萨科齐最初的“地中海联盟”计划提出之后,它的可行性受到世界各国外交分析家的怀疑,由于“地中海联盟”关系到地中海国家、欧盟和法国的多边利益,其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首先,萨科齐“地中海联盟”计划招致以德国为首的欧盟国家的反对。德国政府担心,法国的“单干”做法会削弱欧盟共同的外交政策,影响传统的“德法轴心”的运转,并造成欧盟分裂。德国总理默克尔就曾质疑说:“如果一部分欧盟成员国在欧盟以外建设第二个联盟,而把另一部分成员国排除在外,这将是一个严重的考验。”[34]德国媒体认为,萨科齐此举是为了抬高法国在欧盟的地位,以平衡德国在欧盟东扩后上升的影响;而此前德法两国在欧盟货币政策、核能利用、汽车排放新标准以及非洲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分歧,以至于两国媒体认为“德法关系出了问题”。[35]德国认为,法国拉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南欧国家出来“单干”,与北非和中东的地中海沿岸国家组建一个新的联盟,将严重损害欧盟的整体利益,尤其是会影响德国在欧盟内部的地位。[36]对于萨科齐的一意孤行,德国始终表示强烈不满。2008年2月,在法国执政党“人民运动联盟”的一次大会上,德国总理默克尔不无愤怒地表示,欧盟内部不能“有的国家对地中海感兴趣,而其他国家对乌克兰感兴趣”。[37]据法国《快报》杂志网站称,德国一名外交官证实,原定2008年3月3日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召开的法德峰会之所以推迟到6月9日,真实原因是德国对法国“地中海联盟”计划不满。对此,法国方面称,这只是因为法国领导人的时间安排问题。[38]其次,萨科齐的“地中海联盟”计划还因为地中海周边多个国家对此并无兴趣,有的国家甚至表示强烈反对而难以推行。批评最为强烈的土耳其认为,法国希望通过组建“地中海联盟”并让土耳其在这一联盟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达到更有效地阻止土耳其加入欧盟的目的。最后,地中海周边多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也给“地中海联盟”计划的实施带来了影响,例如,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长期因西撒哈拉沙漠问题交恶,封锁双方国界已经十余年;以色列和地中海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更是一个主要障碍。2008年6月,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地中海国家论坛,阿拉伯国家就要求分析以色列进入地中海联盟的相关后果。阿尔及利亚外交部长穆拉德·梅德西(Mourad Medelci)指出,“地中海联盟”并无法使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常化。[39]再者,由于法国不可能独自承担维持联盟运转庞大的经费,还得仰仗欧盟的财政支持,因此这个“地中海联盟”实为欧盟框架下的“盟中之盟”,[40]其运作要受到欧盟成员国的多方影响,法国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2008年地中海峰会召开之前,欧盟内部对“地中海联盟”构想也有反对声音,一些国家认为这会给欧盟带来额外的财政负担,还会造成欧盟机构重叠臃肿。英国以及奥地利、波兰和芬兰等北欧国家对此更是充满怀疑,英国认为,强烈反对土耳其加入欧盟的法国要把土耳其拉进“地中海联盟”内,实际上是不让土耳其加入欧盟的圆滑计策而已。

2008年3月欧盟召开高峰会议时,法国不得不接受,“地中海联盟”的计划主要是振兴由欧盟与地中海南部国家于1995年成立的巴塞罗那进程。2008年3月初,为消除分歧,默克尔和萨科齐在德国汉诺威举行了会晤,双方随后宣布,两国在“地中海联盟”问题上已取得一致,即:“地中海联盟”计划将不超出“巴塞罗那进程”的框架之外,不增加欧盟财政投入,并允许全体欧盟成员国参加,默克尔随后宣布,将亲赴巴黎参加“地中海联盟”成立大会。[41]2008年3月14日欧盟春季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就建立“地中海联盟”达成一致,以加强和推进“巴塞罗那进程”,与地中海国家建立更密切的关系。欧盟春季首脑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地中海联盟”的原则计划,并一致同意所有欧盟成员国和地中海沿岸国家都被涵盖其中。

2008年6月10日利比亚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Omar Mouammer al Gadhafi)在阿拉伯国家高峰会议开幕仪式上,否决了萨科齐大力倡导的“地中海联盟”。卡扎菲指出“地中海联盟”是一个过渡计划,注定会失败。他表示,“我们亲爱的朋友萨科齐的创举已经被欧洲坚决拒绝”。[42]卡扎菲强调,“地中海联盟”可能破坏非洲和阿拉伯的统合关系,同时与现有组织竞争。“我们是阿拉伯联盟和非洲联盟的会员国,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冒可能使我们分裂的风险,我们的欧洲合作伙伴必须了解这一点。”[43]“地中海联盟”计划被萨科齐最感乐观的卡扎菲否决,是出乎萨科齐意料的,“地中海联盟”不仅在欧洲联盟内受到德国的掣肘,“地中海联盟”预定会员国利比亚的否决对萨科齐而言更是一大打击。

2008年7月13日下午,包括以色列、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16个地中海沿岸非欧盟成员国以及27个欧盟成员国在内的43国领导人在巴黎出席地中海峰会,宣布成立“地中海联盟”。与会领导人在会上通过联合声明,决定正式启动旨在加强欧盟和中东、北非国家的合作关系,促进地中海地区国家的和平、安全与繁荣的“地中海联盟”计划。联合声明还决定今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地中海峰会,采用双主席国轮值机制,每期从欧盟成员国和地中海国家中各选一个国家共同组成轮值国。法国总统萨科齐说,“地中海联盟”计划旨在深化欧盟和地中海沿岸国家间的合作,以实现该地区的和平、安全和繁荣为目标。该计划确定了6个重点合作项目,包括地中海太阳能计划、跨地中海学生交流项目、地中海污染治理、沿海和陆地公路建设、民事保护以及地中海商业发展项目。

3.对萨科齐“地中海联盟”的评析

对法国而言,2008年7月13日,最终成形的“地中海联盟”事实上包括了16个地中海沿岸非欧盟成员国以及27个欧盟成员国,而欧盟成员国中,德国以及中东欧国家与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力主“南下”的国家因地缘等因素对该联盟的诉求各有不同,对其发展方向也有不同的规划,法国的主导地位受到制约。这种结构并非萨科齐愿意看到的,这实际上是妥协下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萨科齐最初的“地中海联盟”的设想是失败了。我们认为,当前“地中海联盟”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故而这一联盟的生存和发展困难重重,未来作用的发挥有待观察;但是它给予了地中海地区国家一个集中谈判的机会和平台,至少具有象征意义。《广州日报》报道:“地中海联盟成立前夕,已在外交上取得突破。在法国总统萨科齐的穿针引线下,黎巴嫩和叙利亚12日建交并在对方首都互设大使馆,以结束两国自20世纪40年代独立以来长期无正常外交关系的局面。而一些长期对抗国家如以色列和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土耳其和希腊也首次展开会谈。”[44]

法国在推进“地中海联盟”中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期间发展过程和最后结局与萨科齐的最初设想尽管大有出入,但是推动联盟成立这一过程,还是向世人展现了法国的大国地位、号召力及国际协调和组织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