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媒体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及转变探析

传统媒体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及转变探析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媒体文化传播策略如何改革?(二)传播产品的“微型”任何文化的传播都是以产品的形式来进行的。官方微博发布的各类信息应尽量接近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围观、转发、评论等行为,形成交流状态,才能真正实现地方传统媒体开办官方微博的最初目的。除发布日常信息外,还可以在形成良好传播局面后增加调查、讨论等内容,通过围绕城市文化,设置相关讨论主题来引发围观者的思考,实现借助官方微博传播城市文化的目的。

传统媒体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及转变探析

面对新的传播环境传统媒体一方面要强化自身文化传播的担当意识,另一方面也要调整自身的媒体角色,在资源整合者的重新定位下,借助微博、微信、互联网络提供的新的发展平台,在以附着的方式实现“微”时段传播的同时,发掘文化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加强官方微博的经营和管理,更好地为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一)传播角色的“微调”

微环境不仅改变了媒体传播文化的行为方式,也推动着媒体调整自身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角色与定位。传统媒体具备可信度高、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这样的优势,适度“微”调传播角色,改变长期形成的“喉舌”等刻板形象,做大众的“贴心人”“小棉袄”,打造出平民化的传播平台。在传播文化方面,传统媒体不仅应坚守传播者的角色地位,同时也应强化资源整合者、产品开发者的角色,主动承担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媒介资源整合的任务。

某一地域的文化是多样的,每一种文化也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如齐齐哈尔市有冰雪文化、鹤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人们对某一文化也会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自由局面,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众声喧哗、没有主线的景象,最终削弱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因此,具备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应主动承担起文化资源整合的责任,将政府机构、文化传承者艺术创作者、理论研究人员、社会媒体等整合为一体,传递出关于文化的认知最强音。例如,齐齐哈尔市鹤文化资源丰富,历届政府都着力将“鹤文化”打造成城市名片,曾举办“观鹤节”“鹤文化艺术节”“鹤文化与城市发展论坛”等活动。

传统媒体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开掘方面也比一般的受众要更强势。传统媒体文化传播策略如何改革?具有官方色彩的传统媒体应以包容的心态,充分与私营媒体公司、各种民间团体开展合作,调动社会知名人士、广大市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以传统媒体为龙头的全社会一起传播城市文化的共识。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开发这些社会资源的价值,开发与高校、传媒公司、民间艺术团体、知名艺人的多种合作,吸纳更多的普通人参与进来。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传统媒体更好地实现了传播城市文化的职责,也提升了媒体自身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二)传播产品的“微型”

任何文化的传播都是以产品的形式来进行的。大制作意味着长周期、高投入,如电影电视剧、大型舞台剧、动画剧集等;“微型”意味着微制作、微投入、微时长,如微剧本、微电影、微视、微雕刻、微语录、微诗歌等。在开发文化传播产品时,应该两者兼顾。以大制作实现大震撼、大影响,形成短期的轰动效应;以“微型”制作吸引普通人参与进来,形成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产品。

传统媒体作为资源整合者、文化传播者,应该有意识地与本地高校、传媒公司、社会团体、居民社区等开展合作,充分开发微电影、微视、微剧本、微小说、微创意、微语录、微雕刻、微书法等相关微型文化产品,产品可以涉及文学戏剧舞蹈、绘画、雕刻等各类文艺领域。各类传统媒体可结合自身媒体特性,开展相关的微作品征集、展览、评比等活动,以此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传播的格局。如纸媒可以推出微剧本、微小说、微语录、微书法、微摄影等作品的征集、展览、评比、奖励等活动,电视媒体则可以开展微电影、微视、微创意等相关活动,而广播媒体也可以开展微作品朗诵、微广播剧展听等,各类媒体间又可以互相配合、打通合作,共同为各类活动搭建合理的传播平台。

(三)传播方式的“附着”(www.xing528.com)

电视传播机构可以通过兴办新的电视栏目来传播地方文化。这样的点子是好的,但一档电视栏目的顺利播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如节目创意、市场调查、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实际操作时会压力极大。这对于资金、人力、物力都有限的市级电视媒体,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与其开办一档前景未知的新栏目,不如充分利用已有的栏目,开发附着化文化传播新路径。

这样的做法是值得推广开来的。诸如微电影、微雕刻、微创意设计等相关活动能够实现,那么这种“附着化”的传播路径,不仅为这些微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即使是现有的各类艺术作品,如舞蹈、书法、绘画、诗歌、歌曲、音乐、剧本、电影、动画等,都可以经二次加工为“微型”产品后,“附着”于已有的广播电视知名栏目、报纸的副刊等时段、版面上,发挥名牌带动传播效能,用以传播地方文化。

(四)传播渠道的“微扩”

微环境下的受众还具有阅读渠道网络化的特质。随着wifi网络的四处延伸及受众可使用终端的多样化,随身、随时、随地、随意成为受众接受信息的新趋势,微博、微信是受众经常接触的传播载体。传统媒体开办官方微博、微信成为一种潮流,特别是受传播范围限制的地方媒体,借助微博、微信打破地域传播的魔咒,实现“跨界”传播的完美“逆袭”,是传播渠道“微”扩张的典型体现。

很多报刊、电台、杂志在相继开办官方微博后,借助新的传播渠道来提升与受众的接触率。这些官方微博在节目预告、信息收集、意见反馈、吸引关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地方传统媒体开办官方微博热情高,但开办之后对官方微博的建设和管理却稍显滞后。如果没有后续的建设经营精力的投入,要实现跨区域传播的“逆袭”是有很大难度的。地方传统媒体不缺少本地的各类信息,但缺少借助微博来传递信息的意识;不缺少媒体从业者,但缺少管理微博、网站的专门人员。

(五)设置专门的微博管理者

微博管理者负责日常广播的发布和信息反馈的处理。官方微博发布的各类信息应尽量接近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围观、转发、评论等行为,形成交流状态,才能真正实现地方传统媒体开办官方微博的最初目的。除发布日常信息外,还可以在形成良好传播局面后增加调查、讨论等内容,通过围绕城市文化,设置相关讨论主题来引发围观者的思考,实现借助官方微博传播城市文化的目的。

现在的媒介资源越来越丰富,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机报、微博、网站、电子报纸等实现了人们多终端接收信息的愿望。传统媒体也应整合已有的媒介资源,开发微博、微信、手机报、电子报纸、在线节目等产品,在多个终端上向用户推介内容和形象。各类传统媒体开展的“微”活动、开发的“微”产品,都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进行网络化、病毒式营销传播,扩大活动本身的吸附力,提高活动的被关注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