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混合策略对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混合策略对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影《艺伎回忆录》稍带任意性的混合策略,让各国观众在观看时仍保持着相当大的防御和抵触心理。好莱坞一相情愿地以为混合策略会为电影赢得更多国际观众,却不料因为混合策略使用不当而导致电影的面目暧昧不清,影响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华语电影也逐步认识到混合策略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混合策略的应用,应该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

混合策略对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混合策略

全球化进程一方面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它对各地差异性越来越敏感。于是同质化与差异性、全球化与地方化、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在这一进程中发生不同组合、混杂与融合。这种文化整合不仅开启了“文化的世界橱窗,让相距遥远的异域文化直接比肩而存,而且提供了一个场所,让文化的碰撞发出更嘈杂的音调”。[14]文化间的接触、碰撞和融合导致了文化的“混合性”,它与全球化、跨国性、跨地域性紧密相关,而传统的地域性、认同感和记忆开始动摇。传统的认同感在与全球跨国资本相冲击后,呈现出断裂的特征,历史的片段也成为“文化混合”的素材,成为一种被贩卖的商品。

何谓“文化混合”?比斯特认为:“文化混合指的是亚洲、非洲、美洲、欧洲文化的混合:混合就是将全球化文化制作成全球性杂烩——在这过程中对边缘与中心、全球性与本土性、独裁霸权与少数派政治组织与反文化或亚文化之间的那种等级进行一种模糊、反稳定化或者颠覆。”[15]电影的制作策略上来看,电影要想实现跨文化传播,就要采用这种“文化混合”策略。

好莱坞电影《艺伎回忆录》就是糅和了东方的文化元素和西方的商业元素,在文化上是混杂的,它混合了日本故事、中国演员和美国制作。在当今多元化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将不同社会和文化元素在媒介内容上结合,是提升跨区域、跨文化和跨民族魅力的关键。文化混杂策略意味着按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来配置故事、场景、人物、明星,从而有机融合各种文化元素,扩大电影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适应面。不过文化混杂策略倘若元素配置不当,反而会影响产品的艺术质量。电影《艺伎回忆录》稍带任意性的混合策略,让各国观众在观看时仍保持着相当大的防御和抵触心理。中国人不愿因这部电影而将民族恩怨一笔勾销,对中国演员扮演日本艺伎充满敌意;日本人不愿让这部好莱坞电影扭曲了自家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他们认为这是好莱坞对日本艺伎的歪曲理解;美国人虽然处在风口浪尖,也小心翼翼维护着自己的地位,但他们的商业利益并没有如愿。这些反映在表面上是个体对影片的喜好,在深层次上体现的则是三国在文化接受和文化认同层面的差异。好莱坞一相情愿地以为混合策略会为电影赢得更多国际观众,却不料因为混合策略使用不当而导致电影的面目暧昧不清,影响了观众的审美心理。

华语电影也逐步认识到混合策略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一批华语电影纷纷冲破了地域和国家的限制,参与到国际化的潮流中。从制作和投资来看,电影《无极》是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和美国四国共同投资制作;《七剑》是香港和韩国投资;《十面埋伏》是中国大陆、美国和中国香港合拍;《墨攻》是中国大陆、中国香港、韩国、日本四地联手制作等等。这样从资金来源和制作过程来看,华语电影已经具备混合性了。

为了保证票房收入,同时也因为制作阶段的混合性影响到演出者的构成,明星们也由“本土化”转为“国际化”,从而导致了演职人员的混合性。电影《神话》主演中就有中国香港的功夫巨星成龙、在华人圈中享有盛名的韩国女明星金喜善和印度打女玛丽卡·西拉瓦特。电影《无极》中有中国香港明星谢霆锋、张柏芝,中国大陆演员刘烨、韩国明星张东健、日本演员真田广之等。这些跨地域的明星们为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普及作用。同时,电影演员的跨地域性,让观众不仅能感觉到中国元素,还能感觉到日本元素、韩国元素,给电影带来新鲜感,为电影带来更多的附加值

img39

图3-4 电影《十面埋伏》中艳丽的影像、多元化的制作团队,国际化的营销方式,并没有让它票房成功。因为它的核心——故事,讲述不清(www.xing528.com)

电影《十面埋伏》中的音乐是由日本音乐人梅林茂创作的,主题曲是由国际歌星凯瑟琳·巴特演唱的(见图3—4)。对此,很多人都持异议:“一部中国电影的歌曲,为什么是由一个日本人创作、由一个美国人演唱的英文歌。”[16]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多元化已成为一个常态。是谁创造、是谁演唱、什么语言并不重要,关键是它是否能表现电影主题、能否给电影增加美感。况且,这样的国际化策略,确实对吸引更多国内外观众有一定效果。还有电影《无极》中的音乐由德国出身的堪称好莱坞最高水准的电影音乐家克劳斯·巴特尔负责,电影《墨攻》的背景音乐由日本知名音乐家川井制作。这些音乐为了适应普遍性的大众审美要求,不仅具有中国色彩,也融合了其他元素,形成具有混杂化风格的音乐形式。

电影《卧虎藏龙》从演员到幕后的整个阵容都充分体现了国际化特色。演员有在香港和世界知名的周润发、杨紫琼(出生于马来西亚)和粤语片武打明星郑佩佩,有中国大陆崭露头角的章子怡台湾当红小生张震等。幕后还包括大批的美国工作人员、香港著名武术指导袁和平(已在好莱坞颇负盛名),音乐创作是中国大陆的谭盾(经年活跃在美国音乐界),演奏是台湾的马友友,演唱是华人歌星李玟,歌曲是英文歌A Love Before me。这些混合性的国际化组合,为电影《卧虎藏龙》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打下了基础。

华语电影的混合策略还应用到了电影的细节方面,比如服装化妆、道具、语言、动作设计等。因为电影制作人“国际化”的构成特征,电影为了吸引超越地域和国家的全球观众,自觉地将有些中国元素转变为更为宽广的泛地域元素。如电影《十面埋伏》、《夜宴》、《无极》、《神话》、《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都有意虚化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样使得电影制作人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进行人物造型和场景的设计。

电影《神话》中,成龙扮演的秦朝将军造型很有罗马将军的风范,金喜善的服装造型则是古代中国和韩国的混合,稀释了她的身份和地域性。电影《夜宴》在表现暗杀太子失败后的自杀桥段时,九人依次切腹,而切腹的细节恰恰都是日本武士道严格的切腹流程:“深深地刺入左腹,慢慢地拉向右腹,再拉回来,稍微向上一划。”[17]如此细致地描绘日本武士切腹的过程,却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死亡和身体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差异。

混合策略的应用,应该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因为在混合的过程中,会稀释或者异化本土文化的品质。“大杂烩”也会导致民族文化被选择性地遗忘。在华语电影担负起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时,传播出去的应该是“中国形象”或者是“中华文化”。所以我们的华语电影在制作传统题材电影时应该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根据真实的理念和情感,在适当的空间内进行加工变形,为电影制作提供更为开阔的空间。

混合策略的使用,也影响了华语电影的美学和思想。由于很多华语电影的制作由多个地域或国家参与,资本投入、电影的制作、演职人员,都由各具特色的人来完成。他们不仅要接受中国电影的特色与风格,还要考虑到全球观众的需求。这就要求电影人,为了超越地域、超越国家的普遍性,需要有技巧地表现中国风格,或者改写成人类共同理解的价值体系。这样,华语电影就超出了中国特有的美学和思想,融合了许多新的要素。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使用,注重用一种更加现代的眼光、全球性的思维对文化素材进行再创作,将有中国特色的“美”转化为普遍的“美”,就会产生传统和现代混合的“美”,会增加华语电影的可看性和多样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