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尚家沟的居住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明显差别

尚家沟的居住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明显差别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村里老人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尚家沟人们的居住条件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富裕村民多修建“拔廊房子”,而贫困人家则居住“齐头房子”[12]。1951年,尚家沟实施土地改革运动,定为地主的陈秀林、陈兴理、陈兴财、陈兴业和周希贤等村民,除留下两三间自家居住的房屋之外,其余的房屋都被分给了贫下中农。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情况下,人们也开始关注居住条件。

尚家沟的居住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明显差别

人们的居住条件和起居环境主要取决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衣食相比,作为物质文化之一的住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变化往往比较缓慢。关于尚家沟村民居住条件的发展变化,我们将从人们的居住房屋和室内陈设两方面加以介绍。整体而言,尚家沟村民居住条件的变迁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土地改革之前显著的贫富差距农业集体时代住房条件的趋于同一,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断翻新,以及2000年之后的重新修建或完全废弃。对此,我们将逐一展示。

村里老人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尚家沟人们的居住条件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富裕村民多修建“拔廊房子”(见第三章《村落秩序》),而贫困人家则居住“齐头房子”[12]。在一定程度上,上泉陈兴源的住房代表了当时家境富裕人家的居住条件,陈兴源家所修建的房子为“大五彩堂屋”,是“拔廊房子”中最好的一种。

陈兴源家的房屋呈“南堂屋、北倒座[13]”布局,庭院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排“大五彩堂屋”。庭院大门在院落东面,为木制,上置门楼,院门一侧为房门,一侧为厨房仓库、车棚和马棚。据村里老人回忆,“大五彩堂屋”高约2.7米,房屋后墙有两层,外为院墙,由黄土夯成,内为房墙,由土坯[14]砌成;房屋的隔墙和门面为木板,上面雕有各种图案。房屋一般安“花窗”,大约1.6米高,1.2米宽,内置“五行套八卦”[15]样式木质格心,上面糊以纤维较粗、质地较软的纸张。房屋门为木质双扇折页门,较高,也比较宽,房门挂“松鹤鹿”毡门帘(用羊毛擀成,上面以黑色毛线构成松、鹤、鹿图案)。屋内陈设主要有面柜、衣柜、炕桌、炕柜、椅子、酒柜家具。睡觉都是石板砌成的土炕,炕上一般依次铺有干草、席子芨芨草席或者竹席)和用羊毛擀制并用红色颜料染就的毛毡。村民夜晚所盖为红色或者绿色毛线制成的、当地人称作“盒被子”的被子,晚上睡觉时,一般一人盖一条或者两人合盖一条被子。冬季取暖主要是火盆,所烧取暖材料多是木头和煤块。其他家境稍逊人家,房屋也为“拔廊房子”,但房屋数量少很多,一般只有“南堂屋”而没有“北倒座”,房屋的修建规格也仅为“小五彩堂屋”,而非“大五彩堂屋”。

与富裕人家相比较,贫困村民的住房条件就差了许多。据老人讲,949年之前,贫困家庭的房屋一般比较矮小,都是“站到地上能摸到房梁”的“齐头房子”。每户修建的齐头房子数量也不多,一般有两到三间。齐头房子由土木混合搭建而成,房屋的后墙、门面、隔墙多用土坯垒砌,房墙之间立有木头柱子。建房时,人们用土坯砌成房墙,上置松木横梁和椽子,椽子上面依次铺柳枝、干草和黄土,最后将泥巴涂抹在黄土之上,修建就算基本完工。贫困人家大多没有院墙,有院墙的,院门也多是篱笆门。齐头房子的门为单扇木质折页门,较矮,也较窄,窗户为“牛肋巴”[16]样式,中间为“横平竖直”一些木条,不像富裕人家那样饰以各种图案的“花窗”。贫困人家土炕上铺干草,上面放芨芨草编制的席子或者竹席,极其困难人家土炕上仅有一些干草。贫困家庭睡觉所盖被子多是毡胎[17],也有人家晚上盖“盒被子”,只是比富裕农户的“盒被子”要破旧得多。一般情况下,贫困人家仅有日常生活所用的炕桌、面缸这些家什。由于家中房屋和土炕上铺盖少,家庭贫困村民多是“晚上五六口人合盖一条盒被子’或者‘毡胎子’”。取暖主要是家中烧炕,也有些村民烧柴草取暖。1949年之前,尚家沟周围的山林均为私人所有,如上泉南侧老鹰屲属于叶家沟的叶家,东岔沟和套牛沟属于马宫保家。家境贫困的村民修建房屋时,多是前往这些人家干活,以此来换取一些木头修建房屋,也有个别家境极差村民只是用土坯和石头搭建房屋。

1951年,尚家沟实施土地改革运动,定为地主的陈秀林、陈兴理、陈兴财、陈兴业和周希贤等村民,除留下两三间自家居住的房屋之外,其余的房屋都被分给了贫下中农。之后的几年里,贫下中农大多拆除了这些房屋,用所得木材在他处重新修建了房子,直到1961年集体食堂解散,除部分富裕中农依然居住原来的“拔廊房子”,居住条件较好之外,其他村民基本都住齐头房子,村民的住房状况没有了之前的显著差别。就屋内陈设而言,与之前相比,村民屋内陈设也基本趋于一致,只是村民炕上铺盖已由芨芨草席变成了竹席,“毡胎子”换成了“盒被子”。让我们感到疑惑的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1年集体食堂解散,在十余年的时间中,为什么尚家沟村民的居住状况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村里老人们反映,农业互助组建立之后粮食产量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但进入人民公社,尤其是集体食堂成立期间,食物的短缺限制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

相对来说,从集体食堂解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这一阶段,尚家沟村民的居住条件多少还是有了一些变化。1961年,延续两年半的集体食堂解散,在此之后,随着各项举措的实施,尚家沟村民日渐摆脱了饿毙的威胁。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情况下,人们也开始关注居住条件。据村民讲,在生产队集体食堂解散之后的四五年时间里,条件较好的村民开始翻修房屋。这一时段村民修建房屋同样是廊檐较短的“齐头房子”,房屋土木结构,后墙、隔档、门面都用土坯砌成,房墙中间立木头柱子,房墙之上依次为房梁、椽子、柳枝、干草、黄土和泥巴。与之前的“齐头房子”相比,突出的变化是房屋的高度有所提升,大致为2.6米,而不似之前“站起来就能够得到房顶”。每家房屋依然不多,基本为两三间,一般都是弟兄几个住在一个院子里。当时的人们依然用“牛肋巴”窗户,只是已经将之前固定的“牛肋巴”窗户改成了可以推拉的“虎张口”[18]样式,“就像是老虎张开嘴一样”,有利于释放生火做饭和油灯照明产生的烟。村民家里取暖和生火做饭基本靠村民垒砌的土炉燃烧柴火、煤块和牛粪等物。根据村民的讲述,这一阶段人们居住环境最为明显的变化在于“铺铺盖盖”方面,村民的炕上不再只是草、席子或几片破败不堪的毯子,而是有了“像样”的毯子和被子。村民讲,村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主要得益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赊销物品,“从外面调来的赊销布、赊销棉花都分给了社员。分得少的做衣服,分得多的就做床铺。从那时候开始,家里炕上铺铺盖盖就好些了。当然不同的人家情况不一样,有的人家分得多,有的人家分得少。”无论如何,从集体食堂解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这一阶段,相对来说,尚家沟村民的居住条件还是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www.xing528.com)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村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衣食需求基本满足之后,人们对居住环境又有了新的需求,绝大多数村民开始新建或者翻修房屋。在农业集体时代,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村民多是兄弟几个居住在同一院落,每家居住房屋也多为两到三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生活条件的进一步好转,很多村民开始搬离老院子”自己建房。自此以后,村里便极少有已经成家的兄弟几人合住同一院落的情况。在这一阶段,村民新建房屋依然是土木结构的“齐头房子”,院墙多用土坯垒砌或用黄土夯制,院门多为木质折页门或者篱笆门,也有部分人家没有院墙。与农业集体时代相比,每户村民所建房屋数量相对较多,一般有书房[19]、套屋(在当地被称为“里屋”)、厨房、小房子[20]和马棚。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村民建房时也开始少量使用砖块,设计成当时比较流行的“三腰线”[21]房屋。在此之后,除了在“三腰线”处使用砖块,村民也开始用砖块垒砌炕洞门和厨房灶台。这一时段村民房屋的窗户依然以从下面可以推开的“虎张口”式“牛肋巴”窗户为主,只是一些村民修建房屋时开始在窗户下面放置两到三块玻璃,也就是上面为“牛肋巴”窗户,下面为玻璃。村民的房门依然为木质折页门,只是书房为对扇折页门,厨房和小房子为单扇折页门。天暖季节,村民会在门上挂花色布料做成的单门帘,天冷季节则多挂用碎布做成的厚门帘。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尚家沟绝大部分村民已经开始使用铁质火炉取暖,燃烧材料也由之前的煤沫制成的方块煤换成了块煤,加之房屋的密封状况有所改善,村民家中保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村民居住房屋有所改善的同时,村民家中铺盖用品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铺盖用品已不再是之前的芨芨草席、毡胎子和盒被子,取而代之的是毛毡、毯子和棉花被子。在村民土炕上,一般是干草、竹席、毛毡、毯子和床单;所盖被子多为白布里子、绸缎面子的棉花被子。在土炕四周的墙上,村民多粘贴一圈报纸或者挂一圈布匹。村民家中一般都置有面柜、炕柜、衣柜、炕桌等等。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在家庭经济条件愈加改善的情况下,部分村民又开始翻修房屋,家境比较富裕的村民多修建“廊檐房子”[22]。村民所修房屋主体依然是土木结构,只是在修建房屋时,用砖块的地方多了起来,除“三腰线”处使用砖块,村民还开始用砖块搭建房屋的柱子和“落脚砖”[23],也有村民开始使用“水刷石[24]门面。在村民修建“廊檐房子”的同时,经济条件稍逊的家庭也修建与“廊檐房子”结构相近的房屋,只是廊檐稍短,且不将廊檐封闭起来。一些家庭经济条件更为富裕的村民修建房屋时,除房屋的后墙、隔墙为土坯外,房屋的门面全为砖块砌成,并在上面铺以瓷砖,也有村民开始在房屋内用红砖铺地。与之前相比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村民所建房屋的窗户大了许多,一般为1米高、2米宽的推拉式双层玻璃窗户。在这一阶段,村民所修房屋的院墙依然是用土坯垒砌而成,只是院门有所扩大,之前所用木质院门或者篱笆门大都换成了铁门。村民指出,院门变大并改为铁门的原因在于,进入90年代之后,除个别家庭之外,绝大部分家庭都购置了三轮车,为了方便三轮车进出,村民便扩建了院门。当然,院门更大显得更加气派,也是一个改大院门的重要原因。就家中铺盖和摆设而言,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绝大部分村民家庭炕上用品一般为毛毡、毛毯、褥子、绸缎被子,家中所用摆设主要有高低柜、大立柜、写字台、面柜,一些家庭中也开始购置沙发茶几等具有现代气息的家具。

进入2000年之后,尚家沟村民房屋呈现荒废与翻修两种发展趋势。随着更多的村民常年外出打工或举家外迁,尚家沟越来越多的房屋院落被废弃。2016年前后,已有超过半数的房屋门窗被土坯封了起来,庭院、房顶长满了荒草,部分房屋也因多年无人居住而坍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村民再次修建自家房屋。村民新建房屋院墙依然多是土坯垒砌而成,院门比较高大,一般宽2米,高2.5米,门柱和门头均由砖块、混凝土修成,上面铺以瓷砖,院门都为铁门。院内地面为水泥铺成,中间多留一块土地用以种花、种菜。2000年之后修建的房屋基本为砖木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廊檐房子”。房屋一般有两间书房(主房)、一到两间小房、一间厨房和一间用来放置杂物的小房子,院子当中一般都搭建有车棚和杂物棚。房屋内部进行了专门的装修,房屋地面铺有地板,有一些家庭还建有洗漱间,洗漱间和厨房墙壁都贴有瓷砖。房屋的顶棚多为PVC材料制成,照明所用灯具也多是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灯饰。房屋大多安装了比较宽大的双层玻璃推拉窗户、落地式窗帘。村民家中一般有电视机冰箱洗衣机、DVD播放器、沙发、茶几、电视柜、书柜、衣柜、写字台、餐桌等家电家具。在很大程度上,2000年之后,很多村民家中摆设已经基本类同于一般城镇家庭。村民家中一般仍然有土炕,也在部分房间中安置了床,有席子、毛毡、毛毯、褥子、床单、被子等铺盖用品。且不说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较,即便是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较,村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在我们前去尚家沟调研的几年时间里,一些家庭的居住条件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无论是房屋的建筑样式、家中陈设还是炕上用品,依然保持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状况。此类家庭多是子女外迁、外嫁或者子女常年外出务工,家中只有老人留守的家庭,也有一些是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遭遇意外而卧病在床的家庭。

我们可以看出,从农业集体化之前不同村民居住环境的截然有别到土地改革之后村民住房趋于同一化,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房屋翻修、重建,再到二十一世纪大量房屋被遗弃,随着社会的发展,尚家沟村民的居住条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充分反映了国家宏观环境变迁之于乡村社会变化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