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03-2007年:资管业随着权益市场兴起迅猛发展

2003-2007年:资管业随着权益市场兴起迅猛发展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证券公司客户资管业务试行办法》出台,并于2004年实施。随着2005年年底牛市到来,上证综指一路上涨至2007年10月的6124点。随之,公募基金市场也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基金数量从2006年年底的308只扩充至2007年年底的346只,规模达到3万亿元。2007年6月20日,证监会颁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基金公司可以公开募集资金投资海外权益市场,QDII基金的推出恰好赶上基金抢购潮。

2003-2007年:资管业随着权益市场兴起迅猛发展

财经》杂志曝光后,基金投资交易日趋规范化。交易室从基金后台运作中独立出来,不同基金之间建立“防火墙”,杜绝“交易对倒”等行为。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首次引入“好人举手”制度(本质是机构的自律承诺)。这种情况下,各类证券投资机构在获得经营证券投资基金业务资格之前,必须置于社会各方的监督之下,自觉规范投资行为。

穷则变,变则通,开放式基金取代封闭式基金登上了舞台。2001年9月,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成立,标志着中国基金行业进入了开放式基金时代。后续基金产品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创新。在产品类型上,2002年9月,首只债券基金南方宝元设立;2003年12月,首批货币基金,博时现金收益、华安富利、招商现金增值成立。在客户选择上,2002年,近10家基金管理公司向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竞标社保基金管理人,最终南方、博时、华夏、长盛、鹏华、嘉实6家基金公司最终被选为首批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

2003年,资本市场整体还是熊市行情,但公募基金成功挖掘出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银行等五大板块,即“五朵金花”的投资价值,这一年公募基金重新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同年7月,以瑞士银行为代表的QFII在中国做了第一笔下单,首批下单的标的是宝钢股份、上港集团、外运发展和中兴通讯。

随着业务法规的逐步落地,以及对于证券行业的整顿,券商资管日渐规范。2003年《证券公司客户资管业务试行办法》出台,并于2004年实施。它明确了证券公司的资管业务范围,包括定向资管业务、集合资管业务和专项资管业务三类,制定了基本业务规范、风险控制和监管措施等准则,对证券公司资管业务影响深远。

银行理财产品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发行。2004年2月,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发行了内地第一只外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标志着内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破冰。2005年,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暂行规定》等制度,规范银行理财业务。(www.xing528.com)

随着2005年年底牛市到来,上证综指一路上涨至2007年10月的6124点。随之,公募基金市场也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基金数量从2006年年底的308只扩充至2007年年底的346只,规模达到3万亿元。权益大牛市下,银行理财也想参与其中。2006年6月,中信银行首倡人民币理财产品利用信托模式进行新股申购投资,人民币理财资金进入权益市场。

但对债券交易者而言,这一时期却显得落寞。在流动性整体偏紧的时期,2006年有多只货币基金出现日收益为负的情况。由于货币基金投资门槛低、客户范围广,在货币基金产品层面打破刚性兑付会严重影响产品在投资者心中的口碑。所以相关公募基金公司都不约而同用自家的风险准备金赔付了客户。之后这种方法成为货币基金领域的行业惯例。

信托的资管业务也在这一阶段被正名。2007年,《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颁布,明确将“信托投资公司”更名为“信托公司”,对信托投资业务予以限制。但参与资本市场业务,信托公司只能赚一道手续费,规模也很难扩张。

本土资本市场的成功为中国资管机构带来了很大信心,“走出去”也成为探索的战略。2007年6月20日,证监会颁布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基金公司可以公开募集资金投资海外权益市场,QDII基金的推出恰好赶上基金抢购潮。然而,基金“出海”后却遭遇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净值一地鸡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