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作教学的背景与优势

合作教学的背景与优势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作教学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只有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才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当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因此,合作教学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20世纪40年代末,勒温的学生道奇提出合作与竞争的理论,这对合作教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合作教学的背景与优势

合作教学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紧张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成效显著,因而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合作教学如果不是当代规模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规模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

1.合作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合作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合作与竞争一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重要动力。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客观上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合作。社会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合作的技巧在今日的世界比起竞争的技巧来,对大局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社会对人的合作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发展对人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当代教育必须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对于我国而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缺少形成合作意识的氛围,而合作教学无疑是这种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越来越突出。可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取的班级授课制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教师讲课,或是偶尔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到黑板上板演。针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来说,它既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才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合作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形式

当前,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教科书上规定的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合作不仅是一种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也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当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在合作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既能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又能互帮互助、沟通情感。因此,合作教学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些纲领性的文件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引导我们积极推进合作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3.合作教学的历史渊源(www.xing528.com)

合作教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早在2 000多年前,《诗经·卫风·淇奥》中曾提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国的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学记》中也有“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合作来增长见识,例如,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中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他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曾指出:在封闭的、离群索居的家庭教育中,难以培养出能在社会生活中施展才华的人才;而在学校的群居生活中,儿童能从小熟悉社会、熟悉人情,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运动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洛克、美国的杰斐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提出过合作的思想。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推广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它一经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4.合作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综观国内外有关合作教学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合作教学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深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关注和欢迎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绝非偶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着极其坚实和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群体动力学理论是构建合作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关于群体动力学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作为格式塔学派创始人之一,考夫卡曾经指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而勒温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述:第一,群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这种互赖通常由共同目标而创设),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第二,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成共同的预期目标。

20世纪40年代末,勒温的学生道奇提出合作与竞争的理论,这对合作教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道奇认为,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也就是说,个体目标与他人目标紧密相关,而且一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方目标的实现。而在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个体目标则体现为“排斥性的相互依赖”,虽然个体目标之间联系紧密,但一方目标的实现却阻碍着另一方目标的实现。这是一种消极的相互关系。勒温对此还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合作性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的工作动机,能够相互激励、相互体谅,个体间的信息交流也比较通畅,合作性群体的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

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合作教学的理论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团结的力量。团结可以为个人提供动力,使他们能够互勉,愿意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使他们能够互助,顺利完成小组任务;使他们能够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默契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