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操兵学研究:孙子兵法与古代兵书的综合应用

曹操兵学研究:孙子兵法与古代兵书的综合应用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对兵学的研究,虽源于他对兵学的深厚兴趣,但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指挥作战的需要。总的来看,曹操对兵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和注释《孙子兵法》。曹操自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在研究诸家兵法的过程中,对东汉以来流传的古代兵书做过系统的鉴选,并将有价值的论述分门别类摘录、抄集成书,以供自己研究和部下使用。曹操对自己的兵学造诣应该颇为自信。

曹操兵学研究:孙子兵法与古代兵书的综合应用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指挥战争、治国理政之暇,曾潜心研究兵学,并摘录诸家兵法编纂成书,特别是花费精力注释整理的《孙子兵法》,对于中国兵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孙子兵法》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曹操对兵学的研究,虽源于他对兵学的深厚兴趣,但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指挥作战的需要。史载其“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2]。即使后来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队统帅,在长期紧张激烈的战争环境中,也能够“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3]。正是好学深思,博采兵家、法家儒家等诸家之长,兼具丰富的政治和战争实践经验,成就了他在政治、军事和思想上自成一家的地位,也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兵学理论。

晚清著名学者姚振宗(1842—1906)所辑《三国艺文志》统计,曹操有关军事学的著作有:《太公阴谋》《司马法注》《孙子略解》《孙子兵法集解》《续孙子兵法》《魏武帝兵书》和《兵书接要》等。总的来看,曹操对兵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和注释《孙子兵法》。曹操所注释的《孙子兵法》,称《孙子略解》,他为《孙子略解》作的自序全文如下:“操闻上古有孤矢之利,《论语》曰‘足兵’,《尚书》八政曰‘师’,《易》曰‘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岁余有孙膑,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4]这个自序包含几个意思:其一,战争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和一种社会活动,其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正视、重视并加以审慎研究;其二,文武二途各有其价值,不可偏废;其三,在战争研究方面,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在各种兵学经典中是最为深邃和价值最大的;其四,对于《孙子兵法》这么重要的一部兵学经典,人们对其重要思想的理解有诸多并不符合其主旨的地方,且《孙子兵法》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曹操才认为有对其进行注释的必要,以纠正其流传过程中的讹误,阐发其“要旨”。

曹操的《孙子略解》,在流传过程中有多种版本。《隋书·经籍志》云:“《孙子兵法》二卷。吴将孙武撰,魏武帝注。”[5]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载,魏武注《孙子》一卷,按《汉艺文志》著录,《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今魏武所注止十三篇。杜牧以为孙武书数十万言,魏武削其繁剩,笔其精粹,而成此书。又曰:唐李筌注《孙子》,以魏武所解多误;陈皞注《孙子》,以曹公注隐微。[6]同为南宋目录学家的陈振孙,在其《直斋书录解题》中说:“《汉志》八十一篇。魏武帝削其繁冗,定为十三篇。”[7]清人孙星衍称:宋雕本《孙子》三卷,魏武帝注。见《汉艺文志》者,《孙子》篇卷不止此。然《史记》已称十三篇,则此为完书,篇多者反由汉人辑录。阮孝绪作《七录》时,《孙子》为上、中、下三卷。[8]在校刊《孙子十家注》时,孙星衍在序中再次强调:兵家言唯《孙子》十三篇最古,称为兵经,比于六艺。而或秘其书,不肯注以传世。魏武始为之注,云撰为《略解》,谦言解其粗略。[9](www.xing528.com)

二是撰写兵学著作。除了研究《孙子兵法》并予以注解,曹操还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撰著兵书。曹操撰写的兵书,最著名者为《魏武帝兵书》十三卷,又称《新书》。《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注云:“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10]又云:“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11]唐人杜牧在《注孙子序》中也说:孙武所论大略用仁义,使机权。曹操所注解,十不释一,盖借其所得自为《新书》。[12]宋代目录学家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也说:“牧以武书大略用仁义,使机权。曹公所注解,十不释一,盖借其所得,自为《新书》耳。”[13]都认为曹操注《孙子》之所以至为简略,是因为他并没有把研究《孙子》的心得全部写在注解里,而是大部分放在自己撰写的兵书《新书》中了。此书在流传过程中有多个版本,如九卷本的《兵书略要》、一卷本的《魏武帝兵法》等。

三是纂辑兵书。曹操自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在研究诸家兵法的过程中,对东汉以来流传的古代兵书做过系统的鉴选,并将有价值的论述分门别类摘录、抄集成书,以供自己研究和部下使用。他纂辑的兵书主要有《兵书接要》《续孙子兵法》《兵书要论》等。《兵书接要》共十卷,此书在流传过程中有许多版本,卷帙和名称均略有差异,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十卷本的《兵书接要》,又著录有三卷本的《兵法接要》、九卷本的《兵书略要》,而且都称“魏武帝撰”。《新唐书·艺文志》则称《兵书接要》七卷,孙武撰。此外,还有三卷本的《兵法接要》,以及南朝萧梁时就已经亡佚的七卷本《兵书要论》。版本、卷帙乃至书名多有不同,说明此书刊刻之众、流传之广。现仅存佚文四则。

《续孙子兵法》是曹操编辑的另外一本兵书,《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二卷。曹操在撰写《孙子略解》时,将孙子十三篇抽出独行单为之注,而当时流行的《孙子兵法》“文烦富”,就是说不止十三篇,所以曹操将十三篇之外的余篇编为《续孙子兵法》。

曹操对自己的兵学造诣应该颇为自信。遇到大将出征,他往往要求将帅们遵循他作的《新书》来排兵布阵,甚至临战的情况下也遥为节制。即使方面大将,也得秉承他的意图行事,因而常被束缚手脚。正因为如此,曹操手下的将帅,除了后来脱颖而出的司马懿外,第一流的将帅并不多。谋臣自郭嘉、荀攸等死后,后继者寥寥。相反,孙权刘备麾下,人才辈出。如孙权建立东吴之初,与周瑜鲁肃若布衣之交,君臣之间推心置腹,在曹操那里则找不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