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经》各译本的时代背景分析

《茶经》各译本的时代背景分析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使是《茶经》,也是直到1935年才有了乌克斯的节译本。《茶经》的第一个英语全译本直到1974年才由美国译者卡朋特翻译出来。经过几十年的隔离,随着外交关系的正常化,西方民众产生了了解中国的兴趣,这也为《茶经》译本在西方的接受创建了比较好的环境。卡朋特的译本出版25年后,《茶经》中国译者的译本,作为“大中华文库”系列典籍之一,于2009年在中国出版,另有国外茶爱好者翻译的译本于2015年在《国际茶亭》上刊出。

《茶经》各译本的时代背景分析

中国茶在西方的传播来看,早在17世纪和18世纪茶便成为西方非常流行的饮品。此外,西方也出现了一些对茶的功能、种植、类型、制造、饮用方式以及饮茶习俗的介绍。这些介绍虽然只是零散的记述,但也让西方民众对茶有了基本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对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作品的陌生感,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茶文化典籍译本。可以说,17世纪和18世纪西方掀起的中国热和饮茶热潮为中国茶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所谓趁热打铁,如果当时有人及时将系统介绍中国茶叶知识和茶文化内涵的中国茶文化典籍译介出去,必然能够获得广泛接受和传播,也可以奠定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的至高地位。然而,遗憾的是,茶文化典籍的翻译在当时并未引起汉学家的注意。相较于《论语》《道德经》这样的思想文化典籍,茶文化典籍并未受到重视。即使是《茶经》,也是直到1935年才有了乌克斯的节译本。乌克斯在其茶学著作《茶叶全书》中加入了《茶经》的节译片段,但只是非常简单地介绍了《茶经》各章节的梗概。

《茶经》的第一个英语全译本直到1974年才由美国译者卡朋特翻译出来。当时茶已进入西方两三百年,成为西方社会的日常饮品,人们对茶虽然已褪去了17世纪和18世纪时的新奇感,但由于茶和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时一本来自茶的起源国度的茶叶著作也比较能够获得受众的接受,特别是茶爱好者和茶研究者。

此外,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虽然茶在西方已经非常流行,但也仅限于作为一种日常生活饮品,一种能够带来经济价值的物质商品。虽然西方已经发展出自己的茶文化,但西方各国不同的茶文化主要还是体现在饮茶习惯和饮茶方式的物质层面,并未达到个人修养和精神寄托这一层次。对饮茶中涉及的礼仪的认知也是来自1906年日本茶人冈仓天心用英文撰写的《茶之书》中向西方介绍的日本茶道[13]而《茶之书》自1906年在美国出版以来,一百多年来一版再版,数十个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直至今天,其出版数量还在明显增加,由此可见该书在西方的受欢迎程度。《茶之书》在追溯茶的起源演变过程时,曾详细介绍了陆羽的《茶经》,高度肯定了陆羽在茶的发展历史上的地位。[14]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会引起其读者对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因此,1974年卡朋特《茶经》全译本在美国出版之时,作为第一本《茶经》英文翻译,且不论其翻译准确性如何,在当时的环境下,它应该是能够为西方读者所接受的。后来西方关于中国茶和茶文化的介绍也有对卡朋特译本的引用,如斯科特(Wilson William Scott)的《一尝真理、禅宗和饮茶艺术》(The One Taste of Truth,Zen and the Art of Drinking Tea),无为海(Aaron Fisher)的《喝茶是修行:茶道,通往内观世界的方便之门》(The Way of Tea:Reflections on a Life with Tea)等英文茶书。

卡朋特译本于1974年出版,刚好在尼克松访华的两年之后。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在此影响下,西方各国纷纷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经过几十年的隔离,随着外交关系的正常化,西方民众产生了了解中国的兴趣,这也为《茶经》译本在西方的接受创建了比较好的环境。不过总体而言,出于政治历史的原因,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兴趣还没有达到很强烈的程度,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如宣传推广的缺失,卡朋特的译本并未在西方产生明显影响。

卡朋特的译本出版25年后,《茶经》中国译者的译本,作为“大中华文库”系列典籍之一,于2009年在中国出版,另有国外茶爱好者翻译的译本于2015年在《国际茶亭》上刊出。而这个时候的社会环境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很大变化。(www.xing528.com)

在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国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宣传、对外文化贸易等途径,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塑造中国文化大国形象。这个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条件。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文化逐步消除了近代以来的弱势地位,再次有了较强的感召力;二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使外国人产生了了解中国文化的现实需要。[15]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开幕式上中国文化的精彩呈现大大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目光,其中“中国画卷”展示的中国传统茶文化更是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使得茶文化成为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名片

此外,近年来,中国通过汉语教学、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电影招待会、学术研讨会、文化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茶文化也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走出国门。例如,浙江农林大学的茶文化学院就通过茶艺表演、话剧演出、纪录片拍摄等形式来进行中国茶文化的国际推广,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而所有这些活动,必然会让西方读者对中国茶文化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

在21世纪,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却并不和谐人类在自然资源的争夺、国际秩序的平衡、意识形态的认知、宗教文明的信仰等许多问题上纷争不断,导致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领土争端、地区冲突、恐怖主义、贫困蔓延、自杀增多、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问题,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并由此引发了人类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16]在这样的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精神的需求便会更为强烈。而茶这样一种日常饮品,因为其精神内涵,刚好可以作为人们生活压力的缓冲和心灵的慰藉[17]。这也是介绍茶的精神文化的《茶之书》在西方的出版在近十年达到了最高峰的原因。而英文读者对《茶之书》需求的急速增长也说明了西方读者对茶文化的关注度在大大提高。虽然《茶之书》介绍的是日本茶道,但日本茶道和中国古代茶文化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是茶文化的源头,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思想为一体,三者之间互为补充,和谐共存。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日本茶道主要反映了佛家的禅宗思想,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18];中国茶文化既受儒家、佛家思想影响,也受道家追求清静无为的思想的影响,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这刚好契合了西方自由主义和生态环保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西方人来说更有吸引力。因此可以说,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日本茶道在西方的传播,引发了西方民众对茶精神层面的追求,这恰好为中国茶文化典籍翻译和茶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遗憾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的《茶经》译本却并未获得足够理想的传播效果,2009年的译本距今已出版十年,在西方却很少为人们所知,在西方几乎找不到提及这一《茶经》英文全译本的文献。而根据WorldCat统计,该译本在全世界只有20个图书馆收藏,其中美国18个图书馆,瑞士、加拿大各1个。至于2015年网络版的《茶经》英译本,也是如此,虽然是网络出版,但在各大搜索引擎上几乎搜不到该译本的介绍和评价,这也说明这一译本并未进入大众视野。在有利的传播环境下却未能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该就是《茶经》整个翻译传播过程涉及的各个要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