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汴京李和炒栗:历久弥香的传世之作

汴京李和炒栗:历久弥香的传世之作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靖康之难之后,北宋东京以炒栗名闻四方的李和及其家人,作为能工巧匠被金人掳至燕京后,将其技术传至当地,并一直延续下去。清朝北京的炒栗就传自汴京名家李和,依然为全国最好的炒栗。汴京李和炒栗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北宋后期东京名产之一有“旋炒子”“煼栗”,其中以“李和煼栗”名气最大。如此看来,这李和不仅会炒栗子,还善于炒芡实。而千百年来,也只有汴京李和的炒栗子最叫人怀念,没有之一。

汴京李和炒栗:历久弥香的传世之作

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三十三《京师炒栗》中记载:“今京师炒栗最佳,四方皆不能及。按宋人小说,汴京李和炒栗名闻四方……盖金破汴后流转于燕,仍以炒栗世其业耳,然则今京师炒栗是其遗法耶。”靖康之难之后,北宋东京以炒栗名闻四方的李和及其家人,作为能工巧匠被金人掳至燕京后,将其技术传至当地,并一直延续下去。清朝北京的炒栗就传自汴京名家李和,依然为全国最好的炒栗。

汴京李和炒栗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河南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程民生研究,指出糖炒栗子源于北宋东京。北宋后期东京名产之一有“旋炒子”“煼栗”,其中以“李和煼栗”名气最大。笔者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立秋》看到了关于李和的记载,说:“鸡头上市,则梁门里李和家最盛。……士庶买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叶包,糁以麝香,红小索儿系之。卖者虽多,不及李和一色拣银皮子嫩者货之。”这里的鸡头可不是卤鸡头,而是新鲜芡实,俗称“鸡头菱”。芡实是一种多年生睡莲科水生植物,多生于池塘湖泊沿岸浅水之中。西塘有一种特产就是芡实糕,味道很好。陈平原教授考证说因果实呈圆球形,尖端突起,状如鸡头,故名。李于潢在《汴宋竹枝词》,曾咏其事云:明珠的的价难酬,昨夜南风黄嘴浮。似向胸前解罗被,碧荷叶裹嫩鸡头。

如此看来,这李和不仅会炒栗子,还善于炒芡实。

宋代散文大家苏辙晚年得了腰腿痛的毛病,一直治不好。后来,一位山翁授他一秘方,即每天早晨用鲜栗十颗捣碎煎汤饮,连服半月。苏辙食用后果然灵验,不禁赋诗曰:“老去日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经霜斧刃全金气,插手丹田借火光。入口锵鸣初未熟,低头咀噍不容忙。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诗中道出了栗子的食疗功效。

陆游一生坎坷,却能活到八十五岁高龄,这与他一生注重饮食养生有很大关系。他喜欢吃栗子,深谙栗子的养生作用,晚年牙齿松动,还是难以舍弃吃栗子的爱好。他在《夜食炒栗有感》诗中写道:“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来。”陆游自注道:“漏舍待朝,朝士往往食此。”他回忆起当年在大内北门和宁门候早朝,以炒栗充饥之事。南宋的官员在上早朝的时候,竟然可以吃炒栗子之类的果品早点。如此看来,这南宋杭州的炒栗,还是从北宋东京城传过来的,他们怀念的还是旧京师风味的食品。南宋杭州,市面上的栗子食品更多,“秋天有炒栗子”,素点心店有“栗糕”,粉食店中有“栗粽”(《梦粱录》)。此外,亦有用“山栗、橄榄薄切同拌,加盐少许”而成的菜肴,因“有梅花风韵,名梅花脯”。还有用山药、栗子切片后用羊汤等烧成的“金玉羹”(《山家清供》)。而千百年来,也只有汴京李和的炒栗子最叫人怀念,没有之一。(www.xing528.com)

【注释】

[1]指北宋汴京。

[2]即“炒”。

[3]随从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