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解入门:注家传世之作

经解入门:注家传世之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非注不明,故治经必须研求古注。云注家者,举凡释经之书,若传、若笺、若疏而赅言之也。[一]然注家之得失不知,则胸中之去取无据,平日无所致力,临时无所折衷。孔疏依注敷衍,毫无足据。乃必有意与郑乖异,甚且不惮改经,改古人相传之故训,以伸其所独见,前人固已有觉之者。其注乃郑康成作,今残本尚题其名。其疏通证明,较为简易,且渊源有自,大体终醇。

经解入门:注家传世之作

经非注不明,故治经必须研求古注。云注家者,举凡释经之书,若传、若笺、若疏而赅言之也。[一]然注家之得失不知,则胸中之去取无据,平日无所致力,临时无所折衷。兹就古注之见存者,稍分优劣,以定趋向。

【笺注】

[一]徐敬修《经学常识》第四章《治经之方法》第一节《古人治经之方法》:“当知体例。何谓体例?曰注,曰疏。注之属:有传,有记,有笺,有注,有诂训,有解诂,有章句,有章指,有集解;疏之属:有义疏,有正义。大抵注不破经,疏不破注;注或迂曲,疏必繁称博引以明之。”(《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一辑第四册第156页)

《周易》注疏本[一]王、韩二注,空言说理,失汉家法。孔疏依注敷衍,毫无足据。外如马、郑逸注,及唐李氏鼎祚《集解》[二]中所采者,皆有师传。王肃说经,好与郑难,皆不免于支离。惟言《易》则本诸父朗,多同郑说,其不同者亦与马融相合,则非难郑可知。康成言《易》皆有本,言爻辰则就嫌穿凿。虞翻五世传《孟氏易》,长于通变,其纳甲则大为无理,且好议郑学,是其短也。自唐而下,多近王辅嗣一派,言汉学者,不取居多。

【笺注】

[一]《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寖流于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弃汉儒,自标新学。至颖达等奉诏作疏,始专崇王注,而众说皆废。是虽弼所未注者,亦委曲旁引以就之。然疏家之体主于诠解注文,不欲有所出入,故皇侃《礼疏》或乖郑义,颖达至斥为狐不首丘,叶不归根,其墨守专门,固通例然也。至于诠释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诸经正义根据典籍,源委粲然,则由王注扫弃旧文,无古义之可引,亦非考证之疏矣。(《文渊阁四库全书》卷首提要)

[二]《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撰。鼎祚《唐书》无传,始末未详,惟据序末结衔,知其官为秘书省著作郎。

【附录】

清卢文弨《龙城札记》卷一《王肃解经故与郑康成异》:王肃不好郑氏学。人之所见不同,亦何害?乃必有意与郑乖异,甚且不惮改经,改古人相传之故训,以伸其所独见,前人固已有觉之者。近武进玉林著《经义杂记》,摘辨尤多。其玄孙镛堂从予学,为予校《毛诗释文》,多本其祖之说,而其自为说,别白是非,亦甚明确。《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毛传有“乐道忘饥”之语。郑笺作疗饥,谓经文必本是疗字,故郑不云乐当为疗。正义云定本作乐饥,知孔颖达本所载经文亦必是疗饥矣。唐石经初刻乐,后觉其误,而改为疗。又证之《文选》王元长《永明十一年秀才文》注,日本足利古本皆是疗饥,《韩诗外传》二引《诗》可以療饥,“療”与“”一也。正义引王肃、孙毓皆云可以乐道忘饥。是传中乐道忘饥,乃肃所私撰,而孙毓从之。乐饥二字本相连成文,今乃截乐字为乐道,截饥字为忘饥,毛公必不如是之支离也。又《豳风·东山》“勿士行枚”,经文本作行,毛音衡,横之于口中也。郑就行字读为衔,义亦与毛无异。今笺则云初无行陈衔枚之事,行读为杭,亦肃所改。《释文》于经但云郑音衔,于笺始音户刚反,则郑本不读行为杭明甚。行枚二字亦相连,今又破行为行陈,枚为衔枚,与乐道忘饥语极相似,甚不可通,乃以之诬毛、郑,不亦异乎!

尚书孔安国传,真伪错乱,《辨伪篇》[一]所举二十五篇之传,则枚氏作也。治《尚书》者固所不取。孔氏正义不知其伪,从而附之,其失孰甚。就其所引,则较《易》疏为富。[二]此外,伏生《大传》,郑、王之佚注,皆如散珠可宝[三]司马迁从安国问故,而《史记》多古文家说,贾逵、范宁、杜预诸人,亦得《书》传。其他注之于《书》者,皆(是)[足]援据。所行蔡《传》[四],则取宋人之说为多。

【笺注】

[一]《辨伪篇》,指《群经辨伪》,为本书之第四篇。

[二]《尚书注疏》十九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汉初惟传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后安国得壁中书,较多于伏生所传,又其字体与汉隶异,是为古文。永嘉之乱,古文中绝。晋梅赜乃上《古文尚书》四十五篇,并安国所作传识者疑之。颖达作《正义》,专主安国,翻疑康成等所见古文为伪书,何也?晁公武谓其因梁费甝疏广之,盖六朝诸家《尚书》义疏世多不传,惟是书犹存其崖略云。(《文渊阁四库全书》卷首提要)

[三]按《汉书·艺文志》,伏生所传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隋志》作《尚书大传》三卷,郑康成序谓章句之外别撰大义。自明代以来,仅留《大传》,残本脱略漫漶,殆不可读之。其注乃郑康成作,今残本尚题其名。新、旧《唐书》并作伏生注《大传》,盖史文之误也。(《尚书大传》文渊阁卷首提要)

[四]《书集传》六卷,宋蔡沈撰。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元定之子也。事迹附载《宋史》元定传。庆元己未,朱子属沈作《书传》,至嘉定己巳书成。其疏通证明,较为简易,且渊源有自,大体终醇。

【附录】

清卢文弨《龙城札记》卷一“《伪尚书古文》不可废”条曰:《尚书》伪古文东晋时始出,宋、元以来疑者众矣,近世诸儒攻之尤不遗余力。然虽知其伪,而不可去也。善乎白田王氏之言曰:“东晋所上之书,疑为王肃、束晢、皇甫谧辈所拟作。其时未经永嘉之乱,古书多在,采摭缀缉,无一字无所本,特其文气缓弱,又辞意不相连属,时事不相对,值有以识其非真,而古圣贤之格言大训往往在焉,有断断不可以废者。至于姚方兴之二十八字,昔人已明言其伪,直当黜之无疑。”案:此为持平之论。后人可不必更置喙矣。王氏名懋竑,字予中,宝应人,进士,由教授特召授翰林院编修。其文已梓者仅九卷,考证经史,极明确,闻所著尚多,惜无由尽见之。

《诗》惟毛公独得古义,三家异同,足资考订。郑玄笺《诗》,实以宗毛为主,即下己意,亦有识别。人以郑好易毛议之,则孔疏莫辞其咎,何也?郑君申毛之处,疏有未达,即以郑为异,则疏之咎也。王肃述毛意在难郑,往往大背毛意,毛传所引仲梁子、孟仲子、高子之类,则引师说解经,并非别出异义。荀子说《诗》,本得《诗》传,其义较精,三家、孙毓[一]、陆玑[二]得失相参,元朗《释文》、《音义》尽善。其最古者:《尔雅》所释,《左氏》所引,《论语》、《孟子》之所述。至唐以后,惟王应麟[三]《诗地理考》[四]为可。朱子之废《诗序》,则其误有不待言。

【笺注】

[一]孙毓,字休朗,西晋北海平昌(今山东诸城西北)人,官至长沙太守,撰《毛诗异同评》十卷。

[二]陆玑,字符恪,三国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吴太子中庶子,乌程令。著有《草本鸟兽鱼虫疏》二卷。

[三]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厚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九岁通六经,淳祐元年举进士。初,应麟登第,言曰:“今之事举子业者,沽名誉,得则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于是闭门发愤,誓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假馆阁书读之。宝祐四年中是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著有《深宁集》、《困学纪闻》、《玉海》等。事迹见《宋史》本传。

[四]《诗地理考》六卷,宋王应麟撰。其书全录郑氏《诗谱》,又旁采《尔雅》、《说文》、《地志》、《水经》以及先儒之言,凡涉于诗中川谷地名者荟萃成编,然皆兼采诸书,案而不断,故得失往往并存。

“三礼”惟康成为折衷,故礼学先儒即称“郑学”,讥其改字,议其引纬,皆不知者之谈。公彦二疏,不及《礼记正义》之详核,《仪礼疏》则不在孔下。杜子春[一]、郑司农[二]、郑大夫[三]、卢植[四]、射慈[五]、马融[六]诸儒之散见于注疏者,虽存异义,亦多有合于郑。王肃之说,则本以难郑。郊祀[七]、朝庙[八]诸议,皆为后世之制。自唐而下,惟宋卫湜《礼记集说》[九]为长。祥道《礼书》[十]、陈澔《集说》[十一],其原本汉儒者则得,其依据宋人者则失。盖《礼》不能以宋儒之臆度而得也。

【笺注】

[一]杜子春(约前30—约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西汉末向刘歆学习周礼》,东汉儒者郑众、贾逵并从受业。自此,《周礼》之学始传。按:钟褱《考古录》卷三“缑氏”条云:“《隋书·经籍志》谓河南缑氏及杜子春受业于刘歆。褱按:误分缑氏、杜子春为二人,不知杜子春乃河南缑氏人也。缑氏,县名,见《郡国志》,今《通志》《通考》并相沿不改,未免贻误后学。”

[二]郑司农,即郑众(?—83),字仲师,河南开封人。郑兴子。幼从父受《左氏春秋》,明《三统历》,作《春秋难记条例》,兼通《易》、《诗》,知名于世。永平初辟司空府,以明经给事中,再迁越骑司马,复留给事中。是时北匈奴遣使求和亲,八年显宗遣众持节使匈奴,众至北庭,虏欲令拜,众不为屈。及归,召众为军司马,使与虎贲中郎将马廖击车师,至敦煌拜为中郎将,迁武威太守。汉章帝建初六年(81)为大司农。事迹见《后汉书》卷六十六、孙星衍所撰《郑司农年谱》。

[三]郑大夫,即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东汉初学者。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王莽天凤中(14—19),从刘歆讲正大义,歆美兴才,使撰条例、章句、训诂及校《三统历》。更始立,以司直李松行丞相事先入长安,松以兴为长史。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长于历数。自杜林、桓谭、卫宏之属莫不斟酌焉。世言左氏者多祖兴,而贾逵自传其父业,故有郑贾之学。事迹见《后汉书》卷六十六。

[四]卢植(?—190),字子干,涿郡(今属河北)人。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建安中,曹操北讨柳城,过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事迹见《后汉书》本传。

[五]射慈,吴齐王傅,撰《丧服变除图》五卷。

[六]马融(79—166),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从京兆挚恂游学,博通经籍。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但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事迹见《后汉书》本传。

[七]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谓大祀,祀为群祀。《汉书·郊祀志下》:“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祭天于南郊,就阳之义也;瘗地于北郊,即阴之象也。”

[八]朝庙:祭奠于宗庙。

[九]《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卫湜撰。湜字正叔,吴郡人。其书始作于开禧、嘉定间。首尾阅三十余载,故采摭群言,最为赅博,去取亦最为精审。自郑注而下,所取凡一百四十四家,其他书之涉于《礼记》者所采录不在此数焉,亦可云礼家之渊海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一)

[十]《礼书》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撰。祥道字用之,福州人。官至秘书省正字。其中多掊击郑学……盖祥道与陆佃皆王安石客。安石说经,既创造新义,务异先儒,故祥道与佃亦皆排斥旧说。然宗其大致,则贯通经传,缕析条分,前图后说,考订详悉。公武亦称其书甚精博,廌亦称其礼学通博,一时少及,则其书固甚为当世所推重,不以安石之故废之矣。

[十一]《礼记集说》十卷,元陈澔撰。澔字可大,都昌人。宋亡不仕,教授乡里,学者称云庄先生。其书衍绎旧闻,附以己见,欲以坦明之说取便初学,而于度数品节择焉不精,语焉不详,后人病之。

《春秋公羊》:何(邱)[劭]公[一]深得大义,确守师说,以为谬诞者非是。徐疏则微嫌冗沓[二]。《穀梁》:范注亦慎且密[三],杨[疏]则与徐不相高下[四]。《左氏》:杜注名为“集解”[五],实则多弃古说。贾逵、服虔之注间存正义,则孔氏之功多也[六]。至其回护杜注,疏例当然,不可以此为责。杜预《释例》则颇有功左氏[七]。而自唐而下,其掊击“三传”、妄立己意者,皆可以得罪《春秋》论。《春秋》之义固具于《公》、《穀》,《春秋》之事固具于《左氏》,而束“三传”于高阁,可乎哉?

【笺注】

[一]何劭公,即何休(129—182),字劭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休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以列卿子诏拜郎中。进退必以礼,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休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但释传而不释经,与杜注异例。又注训《孝经》、《论语》。休善历算,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党禁解,又辟司徒,乃拜议郎,屡陈忠言,再迁谏议大夫。

[二]徐彦,不知时代,一说当属北朝学者,参见赵伯雄《春秋学史》第四章(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徐彦疏中多自设问答,文繁语复。

[三]晋范宁《集解》,《晋书》本传称宁此书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今考书中乃多引邈注,未详其故。

[四]唐杨士勋,始末不可考。孔颖达《左传正义序》称与故四门博士杨士勋参定,则亦贞观中人。其书不及颖达书之赅洽,然诸儒言《左传》者多,言《公》、《穀》者少,既乏凭借之资,又《左传》成于众手,此书出于一人,复鲜佐助之力,详略殊观,固其宜也。

[五]《春秋左氏传注疏》六十卷,晋杜预注。《左氏传》出于汉初,而立于学官最晚,其于释经则义略而事详,预为经传集解,世称左氏功臣,而清儒多有非议。如惠栋《春秋左传补注自序》云:“栋曾王父朴庵先生幼通《左氏春秋》,至耄不衰。尝因杜氏之未备者,作《补注》一卷,传序相授,于今四世矣。窃谓《春秋》‘三传’,左氏先著竹帛,名为古学,故所载古文为多。晋、宋以来,郑、贾之学渐微,而服、杜盛行。及孔颖达奉敕为《春秋正义》,又专为杜氏一家之学。值五代之乱,服氏遂亡。尝见郑康成之《周礼》、韦宏嗣之《国语》纯采先儒之说,末乃下以己意,令读者可以考得失而审异同。自杜元凯为《春秋集解》,虽根本前修,而不著其说,又其持论间与诸儒相违。于是乐逊《序义》、刘炫《规过》之书出焉。栋少习是书,长闻庭训,每谓杜氏解经,颇多违误。因刺取经传,附以先世遗闻,广为《补注》六卷,用以博异说,袪俗议,宗韦、郑之遗,前修不掩,效乐、刘之意,有失必规,其中于古今文之同异者,尤悉焉。”马宗梿《春秋左传补注自序》亦云:“贾、服之注《左传》,犹康成之注六艺,精确不可移易矣。其地名有京相璠为之注释,郦元《水经注》引之,于三家说融洽贯通,《左传》学思过半矣。元凯《集解》于汉、晋诸儒解未能择善而从,其地理又未能揆度远近,妄为影附,此刘光伯《规过》之书所由作也。东吴惠先生栋遵四代之家学,广搜贾、服、京君之注,援引秦、汉子书为证,继先儒之绝学,为左氏之功臣。余服膺廿载,于惠君《补注》间有遗漏,复妄参末议焉。效子慎之作解谊,家法是守;鄙冲远之为疏证,曲说鲜通。”

[六]唐孔颖达疏。其后沈文阿、苏宽、刘炫皆据杜说,沈氏义例粗可,苏氏惟攻贾服,刘氏好规杜失。颖达参取沈、刘之说,两义俱违,则断以己意,务引经稽传,以曲畅《集解》之旨,盖又杜氏之功臣也。

[七]《春秋释例》十五卷,晋杜预撰。是书以经之条贯必出于传,传之义例总归于凡。《左传》称凡者五十,其别四十有九,皆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因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亦有旧史所不书,适合仲尼之意者,仲尼即以为义。非互相比较,则褒贬不明,故别集诸例及地名、谱第、历数相与为部,先列经传数条,以包通其余,而传所述之凡系焉,更以己意申之,名曰《释例》。《春秋》以《左传》为根本,《左传》以杜解为门径;《集解》又以是书为羽翼。缘是以求笔削之旨,亦可云考古之津梁,穷经之渊薮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六)

《孝经》:玄宗注遵用今文,而古文后乃渐微,是其罪也[一]。邢疏[二]无足长短,所遗郑小同注,古义存焉。司马光之《指解》[三],朱子之《刊误》[四],窃不取也。

【笺注】

[一]《孝经》有今文、古文二本:今文称郑玄注,其说传自荀昶,而《郑志》不载其名;古文称孔安国注,其书出自刘炫,而《隋书》已言其伪。至唐开元七年三月,诏令群儒质定,右庶子刘知幾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国子祭酒司马贞主今文,摘《闺门章》文句凡鄙、《庶人章》割制旧文,妄加子曰字及注中脱衣就功诸语以驳孔,其文具载《唐会要》中。厥后今文行而古文废。

[二]邢昺《孝经注疏序》:《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尚以辞高旨远,后学难尽讨论,今特剪截元疏,旁引诸书,分义错经,会合归趣,一依讲说,次第解释,号之为讲义也。

[三]《古文孝经指解》一卷,宋司马光撰,范祖禹又续为之说。《宋中兴艺文志》曰:“自唐明皇时排毁古文,以闺门一章为鄙俗,而古文遂废。至司马光始取古文为《指解》。”又范祖禹《进孝经说札子》曰:“仁宗朝司马光在馆阁为《古文指解》表上之。臣妄以所见,又为之说。”光所解及祖禹所说读者,观其宏旨,以求天经地义之原足矣,其今文古文之争,直谓贤者之过可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二)

[四]《孝经刊误》一卷,宋朱子撰,书成于淳熙十三年,朱子年五十七,主管华州云台观时作也。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二)

【附录】

清冯景《解舂集诗文抄》文抄卷十《读孝经》:何休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本《钩命决》之文)而汪端明以为此书多出后人附会,朱子亦作《孝经刊误》,盖以其书非复孔氏之旧也。善乎归震川之言曰:宋、元大儒卓然独见,其所去者是矣,而所存者又未必纯乎孔氏之旧也,则莫若俱存之。夫《孝经》十八章,河间颜芝所藏,芝子贞之所出也,而《古文孝经》多《闺门》一章,则孔氏壁中所藏鲁三老之所献也,正宜并存以待学者之自择,则真伪不可掩,奈何卒以颜本为定也。唐开元中,史官刘知幾议宜行孔传,废郑注,证其非康成者十有二,司马贞等排之,卒行郑学。后明皇自注,元行冲造疏,颁于天下,遂以十八章为定,今《石台孝经》是也。则《古孝经》之废自此始矣。桓谭《新论》云:《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余字,唯是《闺门》一章,既出孔壁古文,流传汉魏,未之有改。司马贞独以为隋刘炫伪作而黜之,岂非有见于唐朝闺门不肃而为国讳邪?所谓逢君之恶,其罪大者也。于是乎马嵬之祸不旋踵。王安石谓《春秋》断烂朝报,不列学官,而宋遂北辕。呜呼,唐则闺门之教废,宋则复雠之义亡也。小人侮圣人之言,而祸及家国,悲夫!惟司马君实确信古文,以谓《孝经》、《尚书》俱出壁中,今人皆知《尚书》之真,而疑《孝经》之伪,何异信脍可啖,而疑炙之不可食也。顾吾所望于学者,岂徒诵读云尔哉?

《论语》:何注本[一]集安国、包咸、马、郑、王诸家之成,间参己意,而古意犹备。邢氏之疏[二]则尚不如皇侃之善。退之《笔解》[三],伪托无疑,祥道《全解》[四],驳杂奚似?

【笺注】

[一]《论语集解》十卷,魏何晏撰。何晏字平叔,南阳人。官魏尚书驸马都尉。

[二]宋邢昺疏。昺初擢九经及第,咸平二年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昺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等校定群经义疏。盖唐人止为五经疏而不及《孝经》、《论语》,至是始成之。晏所采孔安国而下凡若干家,皆古训。昺复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为之疏,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之际详矣。朱子《集注》出,义理更为精深,亦实始基于此。自谓凡见于注疏者不复更详是也。(文渊阁四库本《论语注疏》卷首提要)

[三]《论语笔解》二卷,旧本题唐韩愈、李翱同撰。中间所注以“韩曰”、“李曰”为别。(《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二许勃《论语笔解序》:昌黎文公著《笔解论语》一十卷,其间“翱曰”者,盖李习之同与切磨,世所传率多讹舛,始愈笔大义,则示翱,翱从而交相明辨,非独韩制此书也。噫,齐、鲁之门人所记善言既有同异,汉、魏学者注集繁阔,罕造其精,今观韩、李二学勤拳渊微,可谓窥圣人之堂奥矣,岂章句之技所可究极其旨哉?予缮校旧本数家,得其纯粹,欲以广传,故序以发之。○清方成珪《韩集笺正》卷首:“今所传《论语笔解》出后人伪托。愚按:世传《笔解》止二卷,晁氏《读书附志》云:今本‘李曰’原本实作‘翱曰’,或即习之所编次,而附以己说与?”○清程大中《四书逸笺》卷二“宰予昼寝”条:“《论语笔解》一卷,托名昌黎,文义甚粗浅。昼寝章读寝为寝室之寝,昼,胡卦反,言宰予绘画寝室,故夫子叹其不可雕,不可杇。考梁武帝解此章已是如此,不始于《笔解》也。”

[四]《论语全解》十卷,宋陈祥道撰。祥道字用之,福州人。元祐中为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李廌《师友谈》记载其本末甚详。祥道长于“三礼”之学,所作《礼书》,世多称其精博,故诠释《论语》,亦于礼制最为明晰。惟其学术本宗信王氏,故往往杂据庄子之说以作证佐,殊非解经之体,然其间征引详核,可取者多,固不容以一眚掩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

《孟子》:赵注[一]可称完善,孙奭之疏[二]则陋甚也。

【笺注】

[一]赵注,即《孟子正义》,十四卷,汉赵岐注。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遭党锢十余岁,中平元年征拜仪郎,举敦煌太守,后迁太仆终太常。事迹见《后汉书》本传。是注即岐避难北海时在孙宾家夹柱中所作。汉儒注经多明训诂名物,惟此注笺释文句,乃似后世之口义,与古学稍殊。(《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

[二]孙奭之疏,旧本题宋孙奭撰《孟子疏》。孙奭字宗古,博平人。太宗端拱中九经及第。仁宗时官至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事迹见《宋史》本传。其疏虽亦称奭作,而《朱子语录》则谓邵武士人假托,蔡季通识其人。今考《宋史·邢昺传》,称昺于咸平二年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穀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不云有《孟子正义》。《涑水纪闻》载奭所定著,有《论语》、《孝经》、《尔雅正义》,亦不云有《孟子正义》,其不出奭手确然可信。其疏皆敷衍语气,如乡塾讲章,故《朱子语录》谓其全不似疏体,不曾解出名物制度,只绕缠赵岐之说。至岐注好用古事为比,疏多不得其根据。至于单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事出《庄子》,亦不能举,则弇陋太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

《尔雅》:郭注[一]去古未远,其所不知,善在能阙。疏[二]亦就范,间采樊、李诸家,尤为有得。郑樵之注[三],无足算也。

【笺注】

[一]《尔雅注疏》十一卷,晋郭璞注。治《尔雅》者,自犍为文学而下共十余家,璞荟萃为注,陆德明谓其洽闻强识,为世所重,自是以后为解义者甚多,《释文》而外,传者甚少。(文渊阁四库本《尔雅注疏》卷首提要)

[二]宋邢昺等疏。晁公武曰:旧有孙炎、高琏疏,以其浅略,命昺等别著此书。其后若陆佃之《埤雅》、罗愿之《尔雅翼》,又因邢疏而广之者也。(文渊阁四库本《尔雅注疏》卷首提要)

清卢文弨《龙城札记》卷一《王肃解经故与郑康成异》:王肃不好郑氏学。人之所见不同,亦何害?乃必有意与郑乖异,甚且不惮改经,改古人相传之故训,以伸其所独见,前人固已有觉之者。近武进臧玉林著《经义杂记》,摘辨尤多。其玄孙镛堂从予学,为予校《毛诗释文》,多本其祖之说,而其自为说,别白是非,亦甚明确。《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毛传有“乐道忘饥”之语。郑笺作疗饥,谓经文必本是疗字,故郑不云乐当为疗。正义云定本作乐饥,知孔颖达本所载经文亦必是疗饥矣。唐石经初刻乐,后觉其误,而改为疗。又证之《文选》王元长《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日本足利古本皆是疗饥,《韩诗外传》二引《诗》可以療饥,“療”与“”一也。正义引王肃、孙毓皆云可以乐道忘饥。是传中乐道忘饥,乃肃所私撰,而孙毓从之。乐饥二字本相连成文,今乃截乐字为乐道,截饥字为忘饥,毛公必不如是之支离也。又《豳风·东山》“勿士行枚”,经文本作行,毛音衡,横之于口中也。郑就行字读为衔,义亦与毛无异。今笺则云初无行陈衔枚之事,行读为杭,亦肃所改。《释文》于经但云郑音衔,于笺始音户刚反,则郑本不读行为杭明甚。行枚二字亦相连,今又破行为行陈,枚为衔枚,与乐道忘饥语极相似,甚不可通,乃以之诬毛、郑,不亦异乎!

《尚书》孔安国传,真伪错乱,《辨伪篇》[一]所举二十五篇之传,则枚氏作也。治《尚书》者固所不取。孔氏正义不知其伪,从而附之,其失孰甚。就其所引,则较《易》疏为富。[二]此外,伏生《大传》,郑、王之佚注,皆如散珠可宝[三]。司马迁从安国问故,而《史记》多古文家说,贾逵、范宁、杜预诸人,亦得《书》传。其他注之于《书》者,皆(是)[足]援据。所行蔡《传》[四],则取宋人之说为多。

【笺注】

[一]《辨伪篇》,指《群经辨伪》,为本书之第四篇。

[二]《尚书注疏》十九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汉初惟传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后安国得壁中书,较多于伏生所传,又其字体与汉隶异,是为古文。永嘉之乱,古文中绝。晋梅赜乃上《古文尚书》四十五篇,并安国所作传识者疑之。颖达作《正义》,专主安国,翻疑康成等所见古文为伪书,何也?晁公武谓其因梁费甝疏广之,盖六朝诸家《尚书》义疏世多不传,惟是书犹存其崖略云。(《文渊阁四库全书》卷首提要)

[三]按《汉书·艺文志》,伏生所传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隋志》作《尚书大传》三卷,郑康成序谓章句之外别撰大义。自明代以来,仅留《大传》,残本脱略漫漶,殆不可读之。其注乃郑康成作,今残本尚题其名。新、旧《唐书》并作伏生注《大传》,盖史文之误也。(《尚书大传》文渊阁卷首提要)

[四]《书集传》六卷,宋蔡沈撰。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元定之子也。事迹附载《宋史》元定传。庆元己未,朱子属沈作《书传》,至嘉定己巳书成。其疏通证明,较为简易,且渊源有自,大体终醇。

【附录】

清卢文弨《龙城札记》卷一“《伪尚书古文》不可废”条曰:《尚书》伪古文东晋时始出,宋、元以来疑者众矣,近世诸儒攻之尤不遗余力。然虽知其伪,而不可去也。善乎白田王氏之言曰:“东晋所上之书,疑为王肃、束晢、皇甫谧辈所拟作。其时未经永嘉之乱,古书多在,采摭缀缉,无一字无所本,特其文气缓弱,又辞意不相连属,时事不相对,值有以识其非真,而古圣贤之格言大训往往在焉,有断断不可以废者。至于姚方兴之二十八字,昔人已明言其伪,直当黜之无疑。”案:此为持平之论。后人可不必更置喙矣。王氏名懋竑,字予中,宝应人,进士,由教授特召授翰林院编修。其文已梓者仅九卷,考证经史,极明确,闻所著尚多,惜无由尽见之。

《诗》惟毛公独得古义,三家异同,足资考订。郑玄笺《诗》,实以宗毛为主,即下己意,亦有识别。人以郑好易毛议之,则孔疏莫辞其咎,何也?郑君申毛之处,疏有未达,即以郑为异,则疏之咎也。王肃述毛意在难郑,往往大背毛意,毛传所引仲梁子、孟仲子、高子之类,则引师说解经,并非别出异义。荀子说《诗》,本得《诗》传,其义较精,三家、孙毓[一]、陆玑[二]得失相参,元朗《释文》、《音义》尽善。其最古者:《尔雅》所释,《左氏》所引,《论语》、《孟子》之所述。至唐以后,惟王应麟[三]《诗地理考》[四]为可。朱子之废《诗序》,则其误有不待言。

【笺注】

[一]孙毓,字休朗,西晋北海平昌(今山东诸城西北)人,官至长沙太守,撰《毛诗异同评》十卷。

[二]陆玑,字符恪,三国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吴太子中庶子,乌程令。著有《草本鸟兽鱼虫疏》二卷。

[三]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厚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九岁通六经,淳祐元年举进士。初,应麟登第,言曰:“今之事举子业者,沽名誉,得则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于是闭门发愤,誓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假馆阁书读之。宝祐四年中是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著有《深宁集》、《困学纪闻》、《玉海》等。事迹见《宋史》本传。

[四]《诗地理考》六卷,宋王应麟撰。其书全录郑氏《诗谱》,又旁采《尔雅》、《说文》、《地志》、《水经》以及先儒之言,凡涉于诗中川谷地名者荟萃成编,然皆兼采诸书,案而不断,故得失往往并存。

“三礼”惟康成为折衷,故礼学先儒即称“郑学”,讥其改字,议其引纬,皆不知者之谈。公彦二疏,不及《礼记正义》之详核,《仪礼疏》则不在孔下。杜子春[一]、郑司农[二]、郑大夫[三]、卢植[四]、射慈[五]、马融[六]诸儒之散见于注疏者,虽存异义,亦多有合于郑。王肃之说,则本以难郑。郊祀[七]、朝庙[八]诸议,皆为后世之制。自唐而下,惟宋卫湜《礼记集说》[九]为长。祥道《礼书》[十]、陈澔《集说》[十一],其原本汉儒者则得,其依据宋人者则失。盖《礼》不能以宋儒之臆度而得也。

【笺注】

[一]杜子春(约前30—约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西汉末向刘歆学习《周礼》,东汉儒者郑众、贾逵并从受业。自此,《周礼》之学始传。按:钟褱《考古录》卷三“缑氏”条云:“《隋书·经籍志》谓河南缑氏及杜子春受业于刘歆。褱按:误分缑氏、杜子春为二人,不知杜子春乃河南缑氏人也。缑氏,县名,见《郡国志》,今《通志》《通考》并相沿不改,未免贻误后学。”

[二]郑司农,即郑众(?—83),字仲师,河南开封人。郑兴子。幼从父受《左氏春秋》,明《三统历》,作《春秋难记条例》,兼通《易》、《诗》,知名于世。永平初辟司空府,以明经给事中,再迁越骑司马,复留给事中。是时北匈奴遣使求和亲,八年显宗遣众持节使匈奴,众至北庭,虏欲令拜,众不为屈。及归,召众为军司马,使与虎贲中郎将马廖击车师,至敦煌拜为中郎将,迁武威太守。汉章帝建初六年(81)为大司农。事迹见《后汉书》卷六十六、孙星衍所撰《郑司农年谱》。

[三]郑大夫,即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东汉初学者。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王莽天凤中(14—19),从刘歆讲正大义,歆美兴才,使撰条例、章句、训诂及校《三统历》。更始立,以司直李松行丞相事先入长安,松以兴为长史。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长于历数。自杜林、桓谭、卫宏之属莫不斟酌焉。世言左氏者多祖兴,而贾逵自传其父业,故有郑贾之学。事迹见《后汉书》卷六十六。

[四]卢植(?—190),字子干,涿郡(今属河北)人。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建安中,曹操北讨柳城,过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事迹见《后汉书》本传。

[五]射慈,吴齐王傅,撰《丧服变除图》五卷。

[六]马融(79—166),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从京兆挚恂游学,博通经籍。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但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事迹见《后汉书》本传。

[七]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谓大祀,祀为群祀。《汉书·郊祀志下》:“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祭天于南郊,就阳之义也;瘗地于北郊,即阴之象也。”

[八]朝庙:祭奠于宗庙。

[九]《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卫湜撰。湜字正叔,吴郡人。其书始作于开禧、嘉定间。首尾阅三十余载,故采摭群言,最为赅博,去取亦最为精审。自郑注而下,所取凡一百四十四家,其他书之涉于《礼记》者所采录不在此数焉,亦可云礼家之渊海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一)

[十]《礼书》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撰。祥道字用之,福州人。官至秘书省正字。其中多掊击郑学……盖祥道与陆佃皆王安石客。安石说经,既创造新义,务异先儒,故祥道与佃亦皆排斥旧说。然宗其大致,则贯通经传,缕析条分,前图后说,考订详悉。公武亦称其书甚精博,廌亦称其礼学通博,一时少及,则其书固甚为当世所推重,不以安石之故废之矣。

[十一]《礼记集说》十卷,元陈澔撰。澔字可大,都昌人。宋亡不仕,教授乡里,学者称云庄先生。其书衍绎旧闻,附以己见,欲以坦明之说取便初学,而于度数品节择焉不精,语焉不详,后人病之。

《春秋公羊》:何(邱)[劭]公[一]深得大义,确守师说,以为谬诞者非是。徐疏则微嫌冗沓[二]。《穀梁》:范注亦慎且密[三],杨[疏]则与徐不相高下[四]。《左氏》:杜注名为“集解”[五],实则多弃古说。贾逵、服虔之注间存正义,则孔氏之功多也[六]。至其回护杜注,疏例当然,不可以此为责。杜预《释例》则颇有功左氏[七]。而自唐而下,其掊击“三传”、妄立己意者,皆可以得罪《春秋》论。《春秋》之义固具于《公》、《穀》,《春秋》之事固具于《左氏》,而束“三传”于高阁,可乎哉?

【笺注】

[一]何劭公,即何休(129—182),字劭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休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以列卿子诏拜郎中。进退必以礼,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休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但释传而不释经,与杜注异例。又注训《孝经》、《论语》。休善历算,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党禁解,又辟司徒,乃拜议郎,屡陈忠言,再迁谏议大夫。

[二]徐彦,不知时代,一说当属北朝学者,参见赵伯雄《春秋学史》第四章(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徐彦疏中多自设问答,文繁语复。

[三]晋范宁《集解》,《晋书》本传称宁此书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今考书中乃多引邈注,未详其故。

[四]唐杨士勋,始末不可考。孔颖达《左传正义序》称与故四门博士杨士勋参定,则亦贞观中人。其书不及颖达书之赅洽,然诸儒言《左传》者多,言《公》、《穀》者少,既乏凭借之资,又《左传》成于众手,此书出于一人,复鲜佐助之力,详略殊观,固其宜也。(www.xing528.com)

[五]《春秋左氏传注疏》六十卷,晋杜预注。《左氏传》出于汉初,而立于学官最晚,其于释经则义略而事详,预为经传集解,世称左氏功臣,而清儒多有非议。如惠栋《春秋左传补注自序》云:“栋曾王父朴庵先生幼通《左氏春秋》,至耄不衰。尝因杜氏之未备者,作《补注》一卷,传序相授,于今四世矣。窃谓《春秋》‘三传’,左氏先著竹帛,名为古学,故所载古文为多。晋、宋以来,郑、贾之学渐微,而服、杜盛行。及孔颖达奉敕为《春秋正义》,又专为杜氏一家之学。值五代之乱,服氏遂亡。尝见郑康成之《周礼》、韦宏嗣之《国语》纯采先儒之说,末乃下以己意,令读者可以考得失而审异同。自杜元凯为《春秋集解》,虽根本前修,而不著其说,又其持论间与诸儒相违。于是乐逊《序义》、刘炫《规过》之书出焉。栋少习是书,长闻庭训,每谓杜氏解经,颇多违误。因刺取经传,附以先世遗闻,广为《补注》六卷,用以博异说,袪俗议,宗韦、郑之遗,前修不掩,效乐、刘之意,有失必规,其中于古今文之同异者,尤悉焉。”马宗梿《春秋左传补注自序》亦云:“贾、服之注《左传》,犹康成之注六艺,精确不可移易矣。其地名有京相璠为之注释,郦元《水经注》引之,于三家说融洽贯通,《左传》学思过半矣。元凯《集解》于汉、晋诸儒解未能择善而从,其地理又未能揆度远近,妄为影附,此刘光伯《规过》之书所由作也。东吴惠先生栋遵四代之家学,广搜贾、服、京君之注,援引秦、汉子书为证,继先儒之绝学,为左氏之功臣。余服膺廿载,于惠君《补注》间有遗漏,复妄参末议焉。效子慎之作解谊,家法是守;鄙冲远之为疏证,曲说鲜通。”

[六]唐孔颖达疏。其后沈文阿、苏宽、刘炫皆据杜说,沈氏义例粗可,苏氏惟攻贾服,刘氏好规杜失。颖达参取沈、刘之说,两义俱违,则断以己意,务引经稽传,以曲畅《集解》之旨,盖又杜氏之功臣也。

[七]《春秋释例》十五卷,晋杜预撰。是书以经之条贯必出于传,传之义例总归于凡。《左传》称凡者五十,其别四十有九,皆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因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亦有旧史所不书,适合仲尼之意者,仲尼即以为义。非互相比较,则褒贬不明,故别集诸例及地名、谱第、历数相与为部,先列经传数条,以包通其余,而传所述之凡系焉,更以己意申之,名曰《释例》。《春秋》以《左传》为根本,《左传》以杜解为门径;《集解》又以是书为羽翼。缘是以求笔削之旨,亦可云考古之津梁,穷经之渊薮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六)

《孝经》:玄宗注遵用今文,而古文后乃渐微,是其罪也[一]。邢疏[二]无足长短,所遗郑小同注,古义存焉。司马光之《指解》[三],朱子之《刊误》[四],窃不取也。

【笺注】

[一]《孝经》有今文、古文二本:今文称郑玄注,其说传自荀昶,而《郑志》不载其名;古文称孔安国注,其书出自刘炫,而《隋书》已言其伪。至唐开元七年三月,诏令群儒质定,右庶子刘知幾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国子祭酒司马贞主今文,摘《闺门章》文句凡鄙、《庶人章》割制旧文,妄加子曰字及注中脱衣就功诸语以驳孔,其文具载《唐会要》中。厥后今文行而古文废。

[二]邢昺《孝经注疏序》:《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尚以辞高旨远,后学难尽讨论,今特剪截元疏,旁引诸书,分义错经,会合归趣,一依讲说,次第解释,号之为讲义也。

[三]《古文孝经指解》一卷,宋司马光撰,范祖禹又续为之说。《宋中兴艺文志》曰:“自唐明皇时排毁古文,以闺门一章为鄙俗,而古文遂废。至司马光始取古文为《指解》。”又范祖禹《进孝经说札子》曰:“仁宗朝司马光在馆阁为《古文指解》表上之。臣妄以所见,又为之说。”光所解及祖禹所说读者,观其宏旨,以求天经地义之原足矣,其今文古文之争,直谓贤者之过可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二)

[四]《孝经刊误》一卷,宋朱子撰,书成于淳熙十三年,朱子年五十七,主管华州云台观时作也。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二)

【附录】

清冯景《解舂集诗文抄》文抄卷十《读孝经》:何休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本《钩命决》之文)而汪端明以为此书多出后人附会,朱子亦作《孝经刊误》,盖以其书非复孔氏之旧也。善乎归震川之言曰:宋、元大儒卓然独见,其所去者是矣,而所存者又未必纯乎孔氏之旧也,则莫若俱存之。夫《孝经》十八章,河间颜芝所藏,芝子贞之所出也,而《古文孝经》多《闺门》一章,则孔氏壁中所藏鲁三老之所献也,正宜并存以待学者之自择,则真伪不可掩,奈何卒以颜本为定也。唐开元中,史官刘知幾议宜行孔传,废郑注,证其非康成者十有二,司马贞等排之,卒行郑学。后明皇自注,元行冲造疏,颁于天下,遂以十八章为定,今《石台孝经》是也。则《古孝经》之废自此始矣。桓谭《新论》云:《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余字,唯是《闺门》一章,既出孔壁古文,流传汉魏,未之有改。司马贞独以为隋刘炫伪作而黜之,岂非有见于唐朝闺门不肃而为国讳邪?所谓逢君之恶,其罪大者也。于是乎马嵬之祸不旋踵。王安石谓《春秋》断烂朝报,不列学官,而宋遂北辕。呜呼,唐则闺门之教废,宋则复雠之义亡也。小人侮圣人之言,而祸及家国,悲夫!惟司马君实确信古文,以谓《孝经》、《尚书》俱出壁中,今人皆知《尚书》之真,而疑《孝经》之伪,何异信脍可啖,而疑炙之不可食也。顾吾所望于学者,岂徒诵读云尔哉?

《论语》:何注本[一]集安国、包咸、马、郑、王诸家之成,间参己意,而古意犹备。邢氏之疏[二]则尚不如皇侃之善。退之《笔解》[三],伪托无疑,祥道《全解》[四],驳杂奚似?

【笺注】

[一]《论语集解》十卷,魏何晏撰。何晏字平叔,南阳人。官魏尚书驸马都尉。

[二]宋邢昺疏。昺初擢九经及第,咸平二年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昺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等校定群经义疏。盖唐人止为五经疏而不及《孝经》、《论语》,至是始成之。晏所采孔安国而下凡若干家,皆古训。昺复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为之疏,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之际详矣。朱子《集注》出,义理更为精深,亦实始基于此。自谓凡见于注疏者不复更详是也。(文渊阁四库本《论语注疏》卷首提要)

[三]《论语笔解》二卷,旧本题唐韩愈、李翱同撰。中间所注以“韩曰”、“李曰”为别。(《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二许勃《论语笔解序》:昌黎文公著《笔解论语》一十卷,其间“翱曰”者,盖李习之同与切磨,世所传率多讹舛,始愈笔大义,则示翱,翱从而交相明辨,非独韩制此书也。噫,齐、鲁之门人所记善言既有同异,汉、魏学者注集繁阔,罕造其精,今观韩、李二学勤拳渊微,可谓窥圣人之堂奥矣,岂章句之技所可究极其旨哉?予缮校旧本数家,得其纯粹,欲以广传,故序以发之。○清方成珪《韩集笺正》卷首:“今所传《论语笔解》出后人伪托。愚按:世传《笔解》止二卷,晁氏《读书附志》云:今本‘李曰’原本实作‘翱曰’,或即习之所编次,而附以己说与?”○清程大中《四书逸笺》卷二“宰予昼寝”条:“《论语笔解》一卷,托名昌黎,文义甚粗浅。昼寝章读寝为寝室之寝,昼,胡卦反,言宰予绘画寝室,故夫子叹其不可雕,不可杇。考梁武帝解此章已是如此,不始于《笔解》也。”

[四]《论语全解》十卷,宋陈祥道撰。祥道字用之,福州人。元祐中为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李廌《师友谈》记载其本末甚详。祥道长于“三礼”之学,所作《礼书》,世多称其精博,故诠释《论语》,亦于礼制最为明晰。惟其学术本宗信王氏,故往往杂据庄子之说以作证佐,殊非解经之体,然其间征引详核,可取者多,固不容以一眚掩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

《孟子》:赵注[一]可称完善,孙奭之疏[二]则陋甚也。

【笺注】

[一]赵注,即《孟子正义》,十四卷,汉赵岐注。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遭党锢十余岁,中平元年征拜仪郎,举敦煌太守,后迁太仆终太常。事迹见《后汉书》本传。是注即岐避难北海时在孙宾家夹柱中所作。汉儒注经多明训诂名物,惟此注笺释文句,乃似后世之口义,与古学稍殊。(《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

[二]孙奭之疏,旧本题宋孙奭撰《孟子疏》。孙奭字宗古,博平人。太宗端拱中九经及第。仁宗时官至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事迹见《宋史》本传。其疏虽亦称奭作,而《朱子语录》则谓邵武士人假托,蔡季通识其人。今考《宋史·邢昺传》,称昺于咸平二年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穀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不云有《孟子正义》。《涑水纪闻》载奭所定著,有《论语》、《孝经》、《尔雅正义》,亦不云有《孟子正义》,其不出奭手确然可信。其疏皆敷衍语气,如乡塾讲章,故《朱子语录》谓其全不似疏体,不曾解出名物制度,只绕缠赵岐之说。至岐注好用古事为比,疏多不得其根据。至于单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事出《庄子》,亦不能举,则弇陋太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

《尔雅》:郭注[一]去古未远,其所不知,善在能阙。疏[二]亦就范,间采樊、李诸家,尤为有得。郑樵之注[三],无足算也。

【笺注】

[一]《尔雅注疏》十一卷,晋郭璞注。治《尔雅》者,自犍为文学而下共十余家,璞荟萃为注,陆德明谓其洽闻强识,为世所重,自是以后为解义者甚多,《释文》而外,传者甚少。(文渊阁四库本《尔雅注疏》卷首提要)

[二]宋邢昺等疏。晁公武曰:旧有孙炎、高琏疏,以其浅略,命昺等别著此书。其后若陆佃之《埤雅》、罗愿之《尔雅翼》,又因邢疏而广之者也。(文渊阁四库本《尔雅注疏》卷首提要)

清卢文弨《龙城札记》卷一《王肃解经故与郑康成异》:王肃不好郑氏学。人之所见不同,亦何害?乃必有意与郑乖异,甚且不惮改经,改古人相传之故训,以伸其所独见,前人固已有觉之者。近武进臧玉林著《经义杂记》,摘辨尤多。其玄孙镛堂从予学,为予校《毛诗释文》,多本其祖之说,而其自为说,别白是非,亦甚明确。《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毛传有“乐道忘饥”之语。郑笺作疗饥,谓经文必本是疗字,故郑不云乐当为疗。正义云定本作乐饥,知孔颖达本所载经文亦必是疗饥矣。唐石经初刻乐,后觉其误,而改为疗。又证之《文选》王元长《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注,日本足利古本皆是疗饥,《韩诗外传》二引《诗》可以療饥,“療”与“”一也。正义引王肃、孙毓皆云可以乐道忘饥。是传中乐道忘饥,乃肃所私撰,而孙毓从之。乐饥二字本相连成文,今乃截乐字为乐道,截饥字为忘饥,毛公必不如是之支离也。又《豳风·东山》“勿士行枚”,经文本作行,毛音衡,横之于口中也。郑就行字读为衔,义亦与毛无异。今笺则云初无行陈衔枚之事,行读为杭,亦肃所改。《释文》于经但云郑音衔,于笺始音户刚反,则郑本不读行为杭明甚。行枚二字亦相连,今又破行为行陈,枚为衔枚,与乐道忘饥语极相似,甚不可通,乃以之诬毛、郑,不亦异乎!

《尚书》孔安国传,真伪错乱,《辨伪篇》[一]所举二十五篇之传,则枚氏作也。治《尚书》者固所不取。孔氏正义不知其伪,从而附之,其失孰甚。就其所引,则较《易》疏为富。[二]此外,伏生《大传》,郑、王之佚注,皆如散珠可宝[三]。司马迁从安国问故,而《史记》多古文家说,贾逵、范宁、杜预诸人,亦得《书》传。其他注之于《书》者,皆(是)[足]援据。所行蔡《传》[四],则取宋人之说为多。

【笺注】

[一]《辨伪篇》,指《群经辨伪》,为本书之第四篇。

[二]《尚书注疏》十九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汉初惟传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后安国得壁中书,较多于伏生所传,又其字体与汉隶异,是为古文。永嘉之乱,古文中绝。晋梅赜乃上《古文尚书》四十五篇,并安国所作传识者疑之。颖达作《正义》,专主安国,翻疑康成等所见古文为伪书,何也?晁公武谓其因梁费甝疏广之,盖六朝诸家《尚书》义疏世多不传,惟是书犹存其崖略云。(《文渊阁四库全书》卷首提要)

[三]按《汉书·艺文志》,伏生所传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隋志》作《尚书大传》三卷,郑康成序谓章句之外别撰大义。自明代以来,仅留《大传》,残本脱略漫漶,殆不可读之。其注乃郑康成作,今残本尚题其名。新、旧《唐书》并作伏生注《大传》,盖史文之误也。(《尚书大传》文渊阁卷首提要)

[四]《书集传》六卷,宋蔡沈撰。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元定之子也。事迹附载《宋史》元定传。庆元己未,朱子属沈作《书传》,至嘉定己巳书成。其疏通证明,较为简易,且渊源有自,大体终醇。

【附录】

清卢文弨《龙城札记》卷一“《伪尚书古文》不可废”条曰:《尚书》伪古文东晋时始出,宋、元以来疑者众矣,近世诸儒攻之尤不遗余力。然虽知其伪,而不可去也。善乎白田王氏之言曰:“东晋所上之书,疑为王肃、束晢、皇甫谧辈所拟作。其时未经永嘉之乱,古书多在,采摭缀缉,无一字无所本,特其文气缓弱,又辞意不相连属,时事不相对,值有以识其非真,而古圣贤之格言大训往往在焉,有断断不可以废者。至于姚方兴之二十八字,昔人已明言其伪,直当黜之无疑。”案:此为持平之论。后人可不必更置喙矣。王氏名懋竑,字予中,宝应人,进士,由教授特召授翰林院编修。其文已梓者仅九卷,考证经史,极明确,闻所著尚多,惜无由尽见之。

《诗》惟毛公独得古义,三家异同,足资考订。郑玄笺《诗》,实以宗毛为主,即下己意,亦有识别。人以郑好易毛议之,则孔疏莫辞其咎,何也?郑君申毛之处,疏有未达,即以郑为异,则疏之咎也。王肃述毛意在难郑,往往大背毛意,毛传所引仲梁子、孟仲子、高子之类,则引师说解经,并非别出异义。荀子说《诗》,本得《诗》传,其义较精,三家、孙毓[一]、陆玑[二]得失相参,元朗《释文》、《音义》尽善。其最古者:《尔雅》所释,《左氏》所引,《论语》、《孟子》之所述。至唐以后,惟王应麟[三]《诗地理考》[四]为可。朱子之废《诗序》,则其误有不待言。

【笺注】

[一]孙毓,字休朗,西晋北海平昌(今山东诸城西北)人,官至长沙太守,撰《毛诗异同评》十卷。

[二]陆玑,字符恪,三国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吴太子中庶子,乌程令。著有《草本鸟兽鱼虫疏》二卷。

[三]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厚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九岁通六经,淳祐元年举进士。初,应麟登第,言曰:“今之事举子业者,沽名誉,得则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于是闭门发愤,誓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假馆阁书读之。宝祐四年中是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著有《深宁集》、《困学纪闻》、《玉海》等。事迹见《宋史》本传。

[四]《诗地理考》六卷,宋王应麟撰。其书全录郑氏《诗谱》,又旁采《尔雅》、《说文》、《地志》、《水经》以及先儒之言,凡涉于诗中川谷地名者荟萃成编,然皆兼采诸书,案而不断,故得失往往并存。

“三礼”惟康成为折衷,故礼学先儒即称“郑学”,讥其改字,议其引纬,皆不知者之谈。公彦二疏,不及《礼记正义》之详核,《仪礼疏》则不在孔下。杜子春[一]、郑司农[二]、郑大夫[三]、卢植[四]、射慈[五]、马融[六]诸儒之散见于注疏者,虽存异义,亦多有合于郑。王肃之说,则本以难郑。郊祀[七]、朝庙[八]诸议,皆为后世之制。自唐而下,惟宋卫湜《礼记集说》[九]为长。祥道《礼书》[十]、陈澔《集说》[十一],其原本汉儒者则得,其依据宋人者则失。盖《礼》不能以宋儒之臆度而得也。

【笺注】

[一]杜子春(约前30—约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西汉末向刘歆学习《周礼》,东汉儒者郑众、贾逵并从受业。自此,《周礼》之学始传。按:钟褱《考古录》卷三“缑氏”条云:“《隋书·经籍志》谓河南缑氏及杜子春受业于刘歆。褱按:误分缑氏、杜子春为二人,不知杜子春乃河南缑氏人也。缑氏,县名,见《郡国志》,今《通志》《通考》并相沿不改,未免贻误后学。”

[二]郑司农,即郑众(?—83),字仲师,河南开封人。郑兴子。幼从父受《左氏春秋》,明《三统历》,作《春秋难记条例》,兼通《易》、《诗》,知名于世。永平初辟司空府,以明经给事中,再迁越骑司马,复留给事中。是时北匈奴遣使求和亲,八年显宗遣众持节使匈奴,众至北庭,虏欲令拜,众不为屈。及归,召众为军司马,使与虎贲中郎将马廖击车师,至敦煌拜为中郎将,迁武威太守。汉章帝建初六年(81)为大司农。事迹见《后汉书》卷六十六、孙星衍所撰《郑司农年谱》。

[三]郑大夫,即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东汉初学者。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王莽天凤中(14—19),从刘歆讲正大义,歆美兴才,使撰条例、章句、训诂及校《三统历》。更始立,以司直李松行丞相事先入长安,松以兴为长史。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长于历数。自杜林、桓谭、卫宏之属莫不斟酌焉。世言左氏者多祖兴,而贾逵自传其父业,故有郑贾之学。事迹见《后汉书》卷六十六。

[四]卢植(?—190),字子干,涿郡(今属河北)人。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建安中,曹操北讨柳城,过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事迹见《后汉书》本传。

[五]射慈,吴齐王傅,撰《丧服变除图》五卷。

[六]马融(79—166),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从京兆挚恂游学,博通经籍。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但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事迹见《后汉书》本传。

[七]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谓大祀,祀为群祀。《汉书·郊祀志下》:“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祭天于南郊,就阳之义也;瘗地于北郊,即阴之象也。”

[八]朝庙:祭奠于宗庙。

[九]《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卫湜撰。湜字正叔,吴郡人。其书始作于开禧、嘉定间。首尾阅三十余载,故采摭群言,最为赅博,去取亦最为精审。自郑注而下,所取凡一百四十四家,其他书之涉于《礼记》者所采录不在此数焉,亦可云礼家之渊海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一)

[十]《礼书》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撰。祥道字用之,福州人。官至秘书省正字。其中多掊击郑学……盖祥道与陆佃皆王安石客。安石说经,既创造新义,务异先儒,故祥道与佃亦皆排斥旧说。然宗其大致,则贯通经传,缕析条分,前图后说,考订详悉。公武亦称其书甚精博,廌亦称其礼学通博,一时少及,则其书固甚为当世所推重,不以安石之故废之矣。

[十一]《礼记集说》十卷,元陈澔撰。澔字可大,都昌人。宋亡不仕,教授乡里,学者称云庄先生。其书衍绎旧闻,附以己见,欲以坦明之说取便初学,而于度数品节择焉不精,语焉不详,后人病之。

《春秋公羊》:何(邱)[劭]公[一]深得大义,确守师说,以为谬诞者非是。徐疏则微嫌冗沓[二]。《穀梁》:范注亦慎且密[三],杨[疏]则与徐不相高下[四]。《左氏》:杜注名为“集解”[五],实则多弃古说。贾逵、服虔之注间存正义,则孔氏之功多也[六]。至其回护杜注,疏例当然,不可以此为责。杜预《释例》则颇有功左氏[七]。而自唐而下,其掊击“三传”、妄立己意者,皆可以得罪《春秋》论。《春秋》之义固具于《公》、《穀》,《春秋》之事固具于《左氏》,而束“三传”于高阁,可乎哉?

【笺注】

[一]何劭公,即何休(129—182),字劭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休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以列卿子诏拜郎中。进退必以礼,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休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但释传而不释经,与杜注异例。又注训《孝经》、《论语》。休善历算,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党禁解,又辟司徒,乃拜议郎,屡陈忠言,再迁谏议大夫。

[二]徐彦,不知时代,一说当属北朝学者,参见赵伯雄《春秋学史》第四章(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徐彦疏中多自设问答,文繁语复。

[三]晋范宁《集解》,《晋书》本传称宁此书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今考书中乃多引邈注,未详其故。

[四]唐杨士勋,始末不可考。孔颖达《左传正义序》称与故四门博士杨士勋参定,则亦贞观中人。其书不及颖达书之赅洽,然诸儒言《左传》者多,言《公》、《穀》者少,既乏凭借之资,又《左传》成于众手,此书出于一人,复鲜佐助之力,详略殊观,固其宜也。

[五]《春秋左氏传注疏》六十卷,晋杜预注。《左氏传》出于汉初,而立于学官最晚,其于释经则义略而事详,预为经传集解,世称左氏功臣,而清儒多有非议。如惠栋《春秋左传补注自序》云:“栋曾王父朴庵先生幼通《左氏春秋》,至耄不衰。尝因杜氏之未备者,作《补注》一卷,传序相授,于今四世矣。窃谓《春秋》‘三传’,左氏先著竹帛,名为古学,故所载古文为多。晋、宋以来,郑、贾之学渐微,而服、杜盛行。及孔颖达奉敕为《春秋正义》,又专为杜氏一家之学。值五代之乱,服氏遂亡。尝见郑康成之《周礼》、韦宏嗣之《国语》纯采先儒之说,末乃下以己意,令读者可以考得失而审异同。自杜元凯为《春秋集解》,虽根本前修,而不著其说,又其持论间与诸儒相违。于是乐逊《序义》、刘炫《规过》之书出焉。栋少习是书,长闻庭训,每谓杜氏解经,颇多违误。因刺取经传,附以先世遗闻,广为《补注》六卷,用以博异说,袪俗议,宗韦、郑之遗,前修不掩,效乐、刘之意,有失必规,其中于古今文之同异者,尤悉焉。”马宗梿《春秋左传补注自序》亦云:“贾、服之注《左传》,犹康成之注六艺,精确不可移易矣。其地名有京相璠为之注释,郦元《水经注》引之,于三家说融洽贯通,《左传》学思过半矣。元凯《集解》于汉、晋诸儒解未能择善而从,其地理又未能揆度远近,妄为影附,此刘光伯《规过》之书所由作也。东吴惠先生栋遵四代之家学,广搜贾、服、京君之注,援引秦、汉子书为证,继先儒之绝学,为左氏之功臣。余服膺廿载,于惠君《补注》间有遗漏,复妄参末议焉。效子慎之作解谊,家法是守;鄙冲远之为疏证,曲说鲜通。”

[六]唐孔颖达疏。其后沈文阿、苏宽、刘炫皆据杜说,沈氏义例粗可,苏氏惟攻贾服,刘氏好规杜失。颖达参取沈、刘之说,两义俱违,则断以己意,务引经稽传,以曲畅《集解》之旨,盖又杜氏之功臣也。

[七]《春秋释例》十五卷,晋杜预撰。是书以经之条贯必出于传,传之义例总归于凡。《左传》称凡者五十,其别四十有九,皆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因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曰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亦有旧史所不书,适合仲尼之意者,仲尼即以为义。非互相比较,则褒贬不明,故别集诸例及地名、谱第、历数相与为部,先列经传数条,以包通其余,而传所述之凡系焉,更以己意申之,名曰《释例》。《春秋》以《左传》为根本,《左传》以杜解为门径;《集解》又以是书为羽翼。缘是以求笔削之旨,亦可云考古之津梁,穷经之渊薮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六)

《孝经》:玄宗注遵用今文,而古文后乃渐微,是其罪也[一]。邢疏[二]无足长短,所遗郑小同注,古义存焉。司马光之《指解》[三],朱子之《刊误》[四],窃不取也。

【笺注】

[一]《孝经》有今文、古文二本:今文称郑玄注,其说传自荀昶,而《郑志》不载其名;古文称孔安国注,其书出自刘炫,而《隋书》已言其伪。至唐开元七年三月,诏令群儒质定,右庶子刘知幾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国子祭酒司马贞主今文,摘《闺门章》文句凡鄙、《庶人章》割制旧文,妄加子曰字及注中脱衣就功诸语以驳孔,其文具载《唐会要》中。厥后今文行而古文废。

[二]邢昺《孝经注疏序》:《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尚以辞高旨远,后学难尽讨论,今特剪截元疏,旁引诸书,分义错经,会合归趣,一依讲说,次第解释,号之为讲义也。

[三]《古文孝经指解》一卷,宋司马光撰,范祖禹又续为之说。《宋中兴艺文志》曰:“自唐明皇时排毁古文,以闺门一章为鄙俗,而古文遂废。至司马光始取古文为《指解》。”又范祖禹《进孝经说札子》曰:“仁宗朝司马光在馆阁为《古文指解》表上之。臣妄以所见,又为之说。”光所解及祖禹所说读者,观其宏旨,以求天经地义之原足矣,其今文古文之争,直谓贤者之过可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二)

[四]《孝经刊误》一卷,宋朱子撰,书成于淳熙十三年,朱子年五十七,主管华州云台观时作也。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二)

【附录】

清冯景《解舂集诗文抄》文抄卷十《读孝经》:何休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本《钩命决》之文)而汪端明以为此书多出后人附会,朱子亦作《孝经刊误》,盖以其书非复孔氏之旧也。善乎归震川之言曰:宋、元大儒卓然独见,其所去者是矣,而所存者又未必纯乎孔氏之旧也,则莫若俱存之。夫《孝经》十八章,河间颜芝所藏,芝子贞之所出也,而《古文孝经》多《闺门》一章,则孔氏壁中所藏鲁三老之所献也,正宜并存以待学者之自择,则真伪不可掩,奈何卒以颜本为定也。唐开元中,史官刘知幾议宜行孔传,废郑注,证其非康成者十有二,司马贞等排之,卒行郑学。后明皇自注,元行冲造疏,颁于天下,遂以十八章为定,今《石台孝经》是也。则《古孝经》之废自此始矣。桓谭《新论》云:《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余字,唯是《闺门》一章,既出孔壁古文,流传汉魏,未之有改。司马贞独以为隋刘炫伪作而黜之,岂非有见于唐朝闺门不肃而为国讳邪?所谓逢君之恶,其罪大者也。于是乎马嵬之祸不旋踵。王安石谓《春秋》断烂朝报,不列学官,而宋遂北辕。呜呼,唐则闺门之教废,宋则复雠之义亡也。小人侮圣人之言,而祸及家国,悲夫!惟司马君实确信古文,以谓《孝经》、《尚书》俱出壁中,今人皆知《尚书》之真,而疑《孝经》之伪,何异信脍可啖,而疑炙之不可食也。顾吾所望于学者,岂徒诵读云尔哉?

《论语》:何注本[一]集安国、包咸、马、郑、王诸家之成,间参己意,而古意犹备。邢氏之疏[二]则尚不如皇侃之善。退之《笔解》[三],伪托无疑,祥道《全解》[四],驳杂奚似?

【笺注】

[一]《论语集解》十卷,魏何晏撰。何晏字平叔,南阳人。官魏尚书驸马都尉。

[二]宋邢昺疏。昺初擢九经及第,咸平二年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昺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等校定群经义疏。盖唐人止为五经疏而不及《孝经》、《论语》,至是始成之。晏所采孔安国而下凡若干家,皆古训。昺复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为之疏,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之际详矣。朱子《集注》出,义理更为精深,亦实始基于此。自谓凡见于注疏者不复更详是也。(文渊阁四库本《论语注疏》卷首提要)

[三]《论语笔解》二卷,旧本题唐韩愈、李翱同撰。中间所注以“韩曰”、“李曰”为别。(《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二许勃《论语笔解序》:昌黎文公著《笔解论语》一十卷,其间“翱曰”者,盖李习之同与切磨,世所传率多讹舛,始愈笔大义,则示翱,翱从而交相明辨,非独韩制此书也。噫,齐、鲁之门人所记善言既有同异,汉、魏学者注集繁阔,罕造其精,今观韩、李二学勤拳渊微,可谓窥圣人之堂奥矣,岂章句之技所可究极其旨哉?予缮校旧本数家,得其纯粹,欲以广传,故序以发之。○清方成珪《韩集笺正》卷首:“今所传《论语笔解》出后人伪托。愚按:世传《笔解》止二卷,晁氏《读书附志》云:今本‘李曰’原本实作‘翱曰’,或即习之所编次,而附以己说与?”○清程大中《四书逸笺》卷二“宰予昼寝”条:“《论语笔解》一卷,托名昌黎,文义甚粗浅。昼寝章读寝为寝室之寝,昼,胡卦反,言宰予绘画寝室,故夫子叹其不可雕,不可杇。考梁武帝解此章已是如此,不始于《笔解》也。”

[四]《论语全解》十卷,宋陈祥道撰。祥道字用之,福州人。元祐中为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李廌《师友谈》记载其本末甚详。祥道长于“三礼”之学,所作《礼书》,世多称其精博,故诠释《论语》,亦于礼制最为明晰。惟其学术本宗信王氏,故往往杂据庄子之说以作证佐,殊非解经之体,然其间征引详核,可取者多,固不容以一眚掩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

《孟子》:赵注[一]可称完善,孙奭之疏[二]则陋甚也。

【笺注】

[一]赵注,即《孟子正义》,十四卷,汉赵岐注。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遭党锢十余岁,中平元年征拜仪郎,举敦煌太守,后迁太仆终太常。事迹见《后汉书》本传。是注即岐避难北海时在孙宾家夹柱中所作。汉儒注经多明训诂名物,惟此注笺释文句,乃似后世之口义,与古学稍殊。(《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

[二]孙奭之疏,旧本题宋孙奭撰《孟子疏》。孙奭字宗古,博平人。太宗端拱中九经及第。仁宗时官至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事迹见《宋史》本传。其疏虽亦称奭作,而《朱子语录》则谓邵武士人假托,蔡季通识其人。今考《宋史·邢昺传》,称昺于咸平二年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穀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不云有《孟子正义》。《涑水纪闻》载奭所定著,有《论语》、《孝经》、《尔雅正义》,亦不云有《孟子正义》,其不出奭手确然可信。其疏皆敷衍语气,如乡塾讲章,故《朱子语录》谓其全不似疏体,不曾解出名物制度,只绕缠赵岐之说。至岐注好用古事为比,疏多不得其根据。至于单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事出《庄子》,亦不能举,则弇陋太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

《尔雅》:郭注[一]去古未远,其所不知,善在能阙。疏[二]亦就范,间采樊、李诸家,尤为有得。郑樵之注[三],无足算也。

【笺注】

[一]《尔雅注疏》十一卷,晋郭璞注。治《尔雅》者,自犍为文学而下共十余家,璞荟萃为注,陆德明谓其洽闻强识,为世所重,自是以后为解义者甚多,《释文》而外,传者甚少。(文渊阁四库本《尔雅注疏》卷首提要)

[二]宋邢昺等疏。晁公武曰:旧有孙炎、高琏疏,以其浅略,命昺等别著此书。其后若陆佃之《埤雅》、罗愿之《尔雅翼》,又因邢疏而广之者也。(文渊阁四库本《尔雅注疏》卷首提要)

[三]《尔雅郑注》,一作《尔雅注》,三卷,宋郑樵撰。樵字渔仲,莆田人。居夹漈山中,因以为号。又自称西溪逸民。绍兴间,入为枢密院编修。樵以博洽傲睨一时,遂至肆作聪明,诋毛、郑,其《诗辨妄》一书,开数百年杜撰说经之捷径,为通儒之所深非。惟作是书,乃通其所可通,阙其所不可通,文似简略,而绝无穿凿附会之失,于说《尔雅》家为善本。中间驳正旧文,如后序中所列糊、言、襺袍、衮黼四条,峩峩、丁丁、嘤嘤三条,注中所列《释诂》台、朕、阳之予为我,赉、畀、卜之予为与一条,阅阅、噰噰当入《释训》一条,《释亲》据《左传》辨正娣姒一条,《释天》谓景风句上脱文一条,星名脱实沈、鹑首、鹑尾三次一条,《释水》天子造舟一条,《释鱼》鲤鳣一条,《释虫》食根蟊一条,蝮虺首大如臂一条,皆极精确。惟鱼谓之丁一条,务牵引假借,以就其《六书略》之说,据涷雨二字,谓《尔雅》作于《离骚》后。又坚执作《尔雅》者江南人,凡郭璞所云蜀语、河中语者,悉驳辨之,是则偏僻之过,习气犹未尽除,别白观之可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

外此,总释群经,班氏之《白虎通义》[一],扬子之《方言》,许氏之《说文解字》、《五经异义》,《郑志》,陆氏之《释文》,古义咸在,精核靡遗。

【笺注】

[一]《白虎通义》二卷,汉班固撰。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同异焉,会终坐事系狱,博士赵博、校书郎班固、贾逵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八)

若乃智者百密,不无一疏,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诸家之善,未必无疵。其不纯者,融有得当,则在善学者之详审焉。

[三]《尔雅郑注》,一作《尔雅注》,三卷,宋郑樵撰。樵字渔仲,莆田人。居夹漈山中,因以为号。又自称西溪逸民。绍兴间,入为枢密院编修。樵以博洽傲睨一时,遂至肆作聪明,诋毛、郑,其《诗辨妄》一书,开数百年杜撰说经之捷径,为通儒之所深非。惟作是书,乃通其所可通,阙其所不可通,文似简略,而绝无穿凿附会之失,于说《尔雅》家为善本。中间驳正旧文,如后序中所列糊、言、襺袍、衮黼四条,峩峩、丁丁、嘤嘤三条,注中所列《释诂》台、朕、阳之予为我,赉、畀、卜之予为与一条,阅阅、噰噰当入《释训》一条,《释亲》据《左传》辨正娣姒一条,《释天》谓景风句上脱文一条,星名脱实沈、鹑首、鹑尾三次一条,《释水》天子造舟一条,《释鱼》鲤鳣一条,《释虫》食根蟊一条,蝮虺首大如臂一条,皆极精确。惟鱼谓之丁一条,务牵引假借,以就其《六书略》之说,据涷雨二字,谓《尔雅》作于《离骚》后。又坚执作《尔雅》者江南人,凡郭璞所云蜀语、河中语者,悉驳辨之,是则偏僻之过,习气犹未尽除,别白观之可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

外此,总释群经,班氏之《白虎通义》[一],扬子之《方言》,许氏之《说文解字》、《五经异义》,《郑志》,陆氏之《释文》,古义咸在,精核靡遗。

【笺注】

[一]《白虎通义》二卷,汉班固撰。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同异焉,会终坐事系狱,博士赵博、校书郎班固、贾逵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八)

若乃智者百密,不无一疏,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诸家之善,未必无疵。其不纯者,融有得当,则在善学者之详审焉。

[三]《尔雅郑注》,一作《尔雅注》,三卷,宋郑樵撰。樵字渔仲,莆田人。居夹漈山中,因以为号。又自称西溪逸民。绍兴间,入为枢密院编修。樵以博洽傲睨一时,遂至肆作聪明,诋毛、郑,其《诗辨妄》一书,开数百年杜撰说经之捷径,为通儒之所深非。惟作是书,乃通其所可通,阙其所不可通,文似简略,而绝无穿凿附会之失,于说《尔雅》家为善本。中间驳正旧文,如后序中所列糊、言、襺袍、衮黼四条,峩峩、丁丁、嘤嘤三条,注中所列《释诂》台、朕、阳之予为我,赉、畀、卜之予为与一条,阅阅、噰噰当入《释训》一条,《释亲》据《左传》辨正娣姒一条,《释天》谓景风句上脱文一条,星名脱实沈、鹑首、鹑尾三次一条,《释水》天子造舟一条,《释鱼》鲤鳣一条,《释虫》食根蟊一条,蝮虺首大如臂一条,皆极精确。惟鱼谓之丁一条,务牵引假借,以就其《六书略》之说,据涷雨二字,谓《尔雅》作于《离骚》后。又坚执作《尔雅》者江南人,凡郭璞所云蜀语、河中语者,悉驳辨之,是则偏僻之过,习气犹未尽除,别白观之可矣。(《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

外此,总释群经,班氏之《白虎通义》[一],扬子之《方言》,许氏之《说文解字》、《五经异义》,《郑志》,陆氏之《释文》,古义咸在,精核靡遗。

【笺注】

[一]《白虎通义》二卷,汉班固撰。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世则,于是诏诸儒于白虎观,论考同异焉,会终坐事系狱,博士赵博、校书郎班固、贾逵等以终深晓《春秋》学,多异闻,表请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八)

若乃智者百密,不无一疏,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诸家之善,未必无疵。其不纯者,融有得当,则在善学者之详审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