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历史状况的见证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历史状况的见证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民是日本封建统治者的主要剥削对象。幕府为了防止封建经济瓦解,对他们的活动严加限制。在一些先进地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但新地主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封建领上,必须向领主缴纳年贡,因此他们反对幕藩制度及封建领主制度。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历史状况的见证

一、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

1603年,日本德川家康战胜了各据一方的封建领主,就任征夷大将军,建幕府于江户,开始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天皇及王室公卿住在京都,天皇被剥夺了一切大权,只是日本精神上的统治者。

全国分为大小不一的许多封建领地。天皇及公卿拥有领地。幕府将军是最大的封建领主,其领地面积占全国土地的四分之一。他把其余土地分别授与二百六十多个封建领主。这种大封建领主称为大名,大名的领地称为藩,故大名又称为藩主。大名的领地名义上是由将军分封给他们的,所以要向将军效忠,并向他承担军事上的或其它的义务。大名在藩内是全权的主宰,握有行政、立法、司法及军事大权,藩内居民都处于他的管辖之下。将军和大名都养有许多武士,他们一般都没有领地,主要靠禄米生活,是世袭的职业军人,负有跟随将军或大名作战的义务,享有佩刀特权。在日本严格的封建等级制下,武士以上的封建主属于封建统治阶级。

属于被统治阶级的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及三、四十万“贱民”。

农民是日本封建统治者的主要剥削对象。他们自己没有土地,靠“永久租佃权”使用土地,备受沉重的剥削,除每年交纳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八十的收成作为实物地租外,还要缴纳各种杂税并履行各种义务。农民依附于封建主,被束缚在领主土地上,禁止迁徙和买卖土地,剥夺了他们的各种自由,甚至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受到极严格的限制。

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封建等级中的下层。幕府为了防止封建经济瓦解,对他们的活动严加限制。他们在经济上担负着沉重的赋税,在政治上毫无地位,甚至人身也得不到保障,如果武士认为他们“失礼”,即可根据“格杀勿论”的法律杀死他们。

但是,从十八世纪后半期起,日本的商品经济终于突破了幕府的种种限制,有了较大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过渡到了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内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逐步发展为手工工场。这时,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农作物的种类日益增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产量不断提高。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有了较快增长。在十八至十九世纪之交,生丝产额比十七世纪末增加了四倍。棉织业也有较大发展。十九世纪初,从各地运往大阪的白棉布,比1736年增加了六至八倍。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大大发展。农民不仅开始生产经济作物,而且将一部分农产品作为商品出卖。一些农村商人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城市大批发商的资金,收购农村产品转卖给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大商业高利货资本也有较大发展。他们为大名出售年贡物资、经营专卖物资,从事商品的批发转卖或从经营高利贷中大发其财。有的商人以“换棉”、 “出机”等形式控制了农村家庭手工业。 “换棉”是由商人供给皮棉,叫农民以自己的工具织成布匹,然后付以现金作为报酬。 “出机”是商人供给棉纱和织机,织成后按成品数量付给报酬。这两种情况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分散的工场手工业形式。进一步发展为有的资本家出资雇用贫苦农村妇女即“机织下女”,建立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当时除棉织业、丝织业兴起了手工场外,还相继出现了造纸、榨油、酿酒砂糖陶瓷等手工工场。到十九世纪中叶,全国各生产部门雇佣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约有四百家,个别企业雇佣一百以上的工人。在一些先进地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于是,资本主义关系在城乡普遍生长起来了。

二、封建制度危机的加深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触动了日本封建制度的基础,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加深了封建制度的危机。(www.xing528.com)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产生了资产阶级。一些商人和高利贷者从封建领主那里承包开垦土地出租给农民,或者向贫苦农民放债,当债务人过期无力偿还时便将他们抵押的土地据为己有,成为一种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新地主。但新地主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封建领上,必须向领主缴纳年贡,因此他们反对幕藩制度及封建领主制度。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一些大商人、高利贷者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将军、大名由于财政日益拮据亦不得不向他们借债,允许他们参与藩政,购买武士身份,给予佩刀特权,但是他们的生命财产仍无保障。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受着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所以具有反对封建制度的要求。但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较弱,政治上还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力量,而且大商人、高利贷者既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矛盾,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保守性和妥协性,所以资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未能成为领导力量。

经济变动影响了武士的地位,造成了武士的分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领主的生活更加豪奢糜烂,以致弄得入不敷出。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许多大名经常停发和削减中下级武士的禄米,使许多武士陷于贫困境地。不少武士成为没有固定主人、固定收入的浪人。有的武士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法规的束缚,改业为教师、医生、手工业者,或从事商业活动,甚至有的不顾“身份”投身为商人家中的养子,直接同资产阶级结合起来。下级武士的这种转化,意味着他们脱离统治阶级,从而改变了阶级力量的对比,造成封建阶级关系的进一步解体和封建统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这些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从其新的经济地位及经济利益出发,反对幕府的封建统治,希望实行对自己有利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他们在政治斗争经验和组织能力、以及思想文化水平方面都高于资产阶级。因此,下级武士与资产阶级合流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并能充任反封建的领导力量。

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是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受苦最深的阶级。幕府和大名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不断加重对他们的剥削。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农民的地租普遍提高,劳役增加几倍,甚至提前一、二年收租并增加各种捐税。农民除受封建领主剥削外,还要受高利贷者、新兴地主的沉重剥削。许多农民因无力赎回由于债务抵押给高利贷者的土地而纷纷破产,被迫起而反抗。在1804年到1868年间,农民暴动和起义即达五百零五次。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民起义形成高潮,往往一地发动波及很多地方,参加者少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其矛头直指封建制度。手工业工人和城市贫民也深受压迫剥削,不断掀起暴动,反对封建统治者以及与官吏相勾的投机商。他们的斗争往往是因米价腾贵引起的,日本历史上称为“米骚动”。1837年,大阪发生的大盐平八郎(1793——1837年)领导的市民起义是十九世纪上半期规模最大的一次“米骚动”。大盐平八郎发出传单,号召大阪附近农民和贱民联合行动,打倒幕府及其官吏,减轻农民负担。起义震动了大阪及邻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农民和市民起义虽然均遭镇压,但是沉重打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表明城乡劳动人民已形成为反对幕府封建统治的主力军。

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在统治阶级内部,特别是西南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藩同幕府之间的矛盾亦日趋尖锐。西南地区即使在锁国时代亦和外界有着走私贸易的联系,接受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西南地区工商业发达,农村分化较早。武士阶层分化剧烈,逐渐取得大名的信任,左右藩政,实施了诸如免除武士债务,提倡西学,奖励工商业,开办兵工厂,铸造洋枪洋炮等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反抗幕府的力量。同时幕府为了加强反动统治,挽救封建制度,亦进行了“改革”,力图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恢复自然经济,镇压“兰学”派,加强封建思想意识的统治等。这种反动“改革”,遭到了激烈的反抗,削弱了幕府的统治力量,加深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三、欧、美列强的入侵使民族危机加深

从1639年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以来,日本长期闭关自守。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英、法、美、俄等列强加紧向东亚扩张,企图打开日本的大门。第一个打开日本大门的是美国。1853年7月,美国派海军少将柏利率军舰四艘,强行驶入浦贺港,要求开放港口,并限期一年答复。1854年2月,柏利率军舰十艘组成的舰队再度来到日本要求开港,并提出最后通牒,以武力相威胁。3月,幕府被迫接受开港要求,与美国订立“日美亲善条约”,日本开放下田、函馆两港,允许美国在两港设立领事馆和享受最惠国待遇。不久,英、俄、法、荷等国也援例与日本订立了类似的条约。1858年(安政五年)6月,美国进一步强迫日本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又称安政条约)。日本被迫开放长崎、函馆、神奈川、新泻、兵库五港,给美国低关税率、领事裁判权和建立租界等特权。接着,荷、俄、英、法也相继强迫日本签订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给日本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日本开港以后,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民族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自1860年到1867年,输入增加十三倍,输出只增加二倍半。由于外国商品充斥日本市场,手工工场和手工业者受到严重打击,纷纷破产和失业。西方商人还利用日本黄金价格低于世界市场价格的情况,大量套购黄金,攫取暴利,致使日本黄金大量外流,引起日本钱价下跌,物价猛涨,从而使城乡劳动人民和下级武士生活愈益艰难。美、俄、英、法等国更利用其攫取的特权,得寸进尺,为非作歹,粗暴地侵犯日本领土主权,干涉日本内政,屠杀日本人民,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各阶层有识之士深感日本民族陷于空前的危机之中,于是激起了倒幕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