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智慧的倾慕与探索

印度智慧的倾慕与探索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语堂倾心创作《中国印度之智慧》这本论著,是为了让世界各国都能真正而清楚地了解印度与中国的文化。接下来具体探讨,林语堂推崇哪些印度文化的内容,哪些印度的智慧引起林语堂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印度文化的智慧之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林语堂的深刻影响。对中国不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印度的智慧》说

印度智慧的倾慕与探索

印度,是世界文明主要发源地之一,东北部与我国接壤,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度。林语堂对印度文化充满了倾慕之情。林语堂创作的文化论著《中国印度之智慧》,于1942年在美国兰达姆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阐明了将印度与中国两国放在一起探讨的理由:其一,是因为两国都有着古老的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伟大的民族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二,是因为欧美国家对中国与印度这两个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尤其对印度这个国度的文化更是一知半解。林语堂指出,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在西方国家至今是一个未探索的领域;西方人总是误解、甚至贬低两国文化;这样文化隔阂现象不仅对西方各国毫无益处,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类文化的繁荣及和平的发展。林语堂倾心创作《中国印度之智慧》这本论著,是为了让世界各国都能真正而清楚地了解印度与中国的文化。

关于印度这个国度,在很多中国人中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如果读书就到美国去,而旅行就到印度去。或许这些人的观念里,美国才是智慧与文化的象征,而印度只是消遣与旅游的目的地。林语堂也曾有过这样的表述,倘若能到印度进行旅行,那将是非常惬意的经历。不过林语堂所说的意思是与一般人完全不同的,因为印度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国度,远不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能相提并论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各国文化观念的不同;但也应该看到历史发展的另一面,尽管已经进入新世纪,但中国人仍未真正理解林语堂当年所表达的深意;不必说欧美各国,就是中国也对印度的智慧不太了解。林语堂当年曾在《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著作中对印度有过这样的描述:“我极端怀疑一般读者不相信印度有丰富的文化,创造性的想象,机智与幽默,像中国所能贡献的一切。同时在宗教及想象文学上,印度是中国的老师,在三角学、二次方程式、文法语言学动物寓言、棋学以及在哲学上鼓励过波加奇奥、哥德、赫德固、叔本华、埃默生,甚至也可能影响过老伊索”。如今再看林语堂这些表述,再考虑中国及西方众国对印度的忽略甚至误解,那么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关于这一点,今天的印度人恐怕也是这样。接下来具体探讨,林语堂推崇哪些印度文化的内容,哪些印度的智慧引起林语堂浓厚的兴趣。

印度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对世界与宇宙的理解和阐释,是对宗教与形而上哲学的酷爱。林语堂在《信仰之旅》著作中指出:“它简直是神秘主义,但却是很特殊的一种。”在很多信奉科学主义的人看来,世界是清晰的、可见的,当然也是可知的,至少可以经过人类的努力最终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在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看来,这个世界和宇宙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看都不可能真正被完全获知,因为它太过于广大、太过于庞杂,也太过于玄妙和幽深,以人之有限性对于无限性的世界和宇宙是不可能真正获知的。这种充满神秘主义的文化赋予了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真正的“知”,真正的“明”:既然世界与宇宙带有如此神秘色彩,文化就是用温煦之情或虔诚之心去理解和感悟这些内容,而不是无所顾忌地执着于用科学理性和科学方法去考察、剖析、甚至分割这个世界和宇宙。所以,在中国这个国度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文化,产生了道德与宗教的融合,产生了以世俗化人生来理解天地自然神秘性的乐感文化;而印度则产生了宗教信仰,产生了宗教和哲学的合二为一,产生了一种具有神性色彩的社会人生。因此,作为印度文化基本组成部分的印度宗教与哲学更为发达,也更具有系统性。它后来对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宗教的作用在印度是不可低估的,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宗教意识淡薄的国度,人们更是容易忽略之。《信仰之旅》中说:“佛对人类生命的评语可并合为四个字:怜悯一切!”这种善良之心对人心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与此相关的是佛与人本身的关系,更具体的说是佛对人心的作用。既然这个宇宙和世界有着不可获知的特点,就只好将内心寄托给宗教,寄托给想象中的天国、那个神圣美妙的圣境,即所谓“天国在你心中”;于是让人的心灵回归于平静、自在、快适与自由,使它从尘世的喧嚣中超脱出来,这是林语堂钦佩印度智慧的第二个方面。林语堂在《信仰之旅》书中说:“佛自己和佛教徒的努力是除去常态的扰乱,及它的对记忆及感觉印象的负担,而把我们能感觉的心置于最佳的情况之下,达到完全自由及一个较高的心、神秘的心的本质。”尘世中萦绕着太多的声、色、欲、迷,一个信奉佛教的人士就要不为其所迷乱,静心修养,让内心的世界清明通透、平洁如镜。

相比较来说,林语堂更欣赏佛家的禅宗。禅宗不像有些佛教流派有着繁琐的教义、甚至进行苦修和厉练。禅宗特别强调顿悟和直觉,就是那种没有任何约束,直接达到内心本质的自由。就像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在佛讲道而讲到某一点时露出来的微笑,林语堂称之为“会心的微笑”。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智慧之意,是全身心愉悦通透的一种极致境界。这种佛心和会心是印度宗教迷人之处。有了这种佛性本身,一切恐惧、苦恼、欲望与焦虑等等都会被洗涤和清除掉,而获得如同佛一般的稳定、宁静平和与欢乐。

林语堂在谈及好的小品文时,曾写出《会心的微笑》文章。文中描绘到性灵充盈、闲适平和的气象,就有着摩诃迦叶的影响,就是林语堂那种平静、从容、和平和快乐的内心世界,那种颇重直觉与顿悟的思维方式,亦都与此相关。由此可见,印度文化的智慧之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对林语堂的深刻影响。因为中国老庄也是强调直觉与感悟,重视心灵的平静,自然从容以及逍遥自在。对中国人来说,印度那些关于宗教的教条,那些苦炼方能修成正果的十年一剑式的磨励并不重要,反而认为那是多此一举;因为佛的一句话,摩诃迦叶的一个微笑足矣,仅此即完全可以诱发灵机,启动性灵,得获世界和人生之真义。也是站在这一角度,林语堂对佛教的静地外修并不赞同,尤其那种表面修行内里糜烂的和尚和尼姑们多有讽刺之意。林语堂反对一切宗教的超凡脱俗的欲望,而看中人生和人世,认为这是人类惟一的天堂。禅是什么,林语堂形象的说:它是一朵云,它是一种突然来临的冒险经验。

印度文化中还有非暴力不合作式的抵抗运动,成了林语堂最为赞叹与最为推崇的。林语堂对圣雄甘地充满着敬意和崇拜。对中国不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印度的智慧》说道:“中国四万万同胞,不能产生一个甘地,国耻之耻,莫大乎此。”《印度的智慧》还说道:“印度的奇特现象即是全世界和平主义者的奇特现象。但和平只能从非暴力与不信武力获致。而非暴力只能从印度来,因为印度人似乎相信它。”在推崇暴力文化中的人们,对印度这种非暴力文化不屑一顾,甚至认为其非常荒唐。由此也演绎成这样的结论:弱国无外交。(www.xing528.com)

实际上,这只是从表面上看到的“强”与“弱”。老子的“弱能胜强”思想,即是从内在性来体悟强与弱的。这如同水,它虽然甘居下位,表面上看来好像没有什么比它更柔弱的了,但是水却能做到无孔不入、滴水石穿,清静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人不能离开水生存。甘地虽手无寸铁、身处异地他国,但能够坚持绝食七日,最终迫使大英帝国妥协。所以,林语堂不同意“弱国无外交”的这种理论,而认为“无外交乃不得不弱”是也!人类文化发展到今天,最大的缺失之一可能是对“强”或者是“暴力”的表面化的理解、甚至是信任和崇尚。如“胜者为王和败者为寇”以及“以武力争胜负”都是如此。其实,武力轻易不能采用。由于武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表面看来挫伤了对方,其实也是伤害了自己。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就是一个鲜活的说明。日本文化中含有武力崇拜的倾向,一场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沉重的灾难,但日本本身受到的损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已无必要再进行过多说明了。

换言之,只有在崇尚暴力的文化氛围中,非暴力才被人忽视、甚至鄙夷。当然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到非暴力所蕴含的力量,尽管其力量在短时期内不会显现出来或者立刻奏效,但迟早有一天会让人感受到它的效果。林语堂推崇的是“不敢为天下先”和“半半哲学”,但这其中的内涵却有着不败的哲理,是一种大智和大慧,这就如同绵里裹铁、力透纸背的道理一样。也如同中国的毛笔,表面看来它有着一种软弱的特性,但中国人就是靠柔软的毛笔书写出人类最伟大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在中国书法绘画中呈现出的力量、气韵与神气是用钢笔等硬笔工具所无法表达的。还有对女性力量的重视也可这样理解。当然,林语堂也指出“柔性哲学”有其前提的,不能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林语堂非常反对或者说反感像泰戈尔那样肯定“亡国救国”下的“与宇宙和谐”与“处处见神”的思想。因为“毛之不存皮将焉附”,如果一个国家已经灭亡还谈什么文化复兴的问题。所以,林语堂说他不欣赏印度大文豪泰戈尔,泰戈尔也没有给他多少启示,当然也没有过多的阅读他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林语堂的文学观念还是以国家观念为前提的。

印度文学与哲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点与中国文化比较相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却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这方面,林语堂高度评价了印度哲学与文学。《印度的智慧》说:“印度除佛教以外实际上产生了广大丰富的想象文学和哲学,而印度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创造性。”林语堂的这种认识在印度各个时期的文学中都可得到相应的印证。

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十五世纪前后的诗歌集《梨俱吠陀》,即呈现出人类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幻想力。在大自然的神秘面前,人们为了除灾降福,保有平安,于是将宇宙中的天、地、日、月、水、火、雷、电和风等想象成为神祗,并将其人格化。如《梨俱吠陀》作品是这样用想象的翅膀歌颂黎明女神的:“这个光华四射的快活的女人,从她的姊妹那儿来到我们面前了。天的女儿啊!像闪耀着红光的牝马似的黎明,是奶牛的母亲,是双马童的朋友,遵守自然的命令。欢乐的光芒,像刚放出栏的一群奶牛,现在到我们面前了。黎明弥漫广阔的空间。”

后来的印度史诗时代,人物的塑造也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从中可看到印度文学强大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如写恒河女神和俗人福身王的爱情故事,即充满了扑朔迷离、令人难以预料的大胆想象。恒河女神对福身王结婚时约法三章,不允许他干涉她任何事情;于是她可以为所欲为,她先后生了七个孩子并且都被抛到恒河里淹死。为了遵守承诺,福身王不得不忍受着。到恒河女神生下第八个孩子并且还要像过去一样抛到恒河里时,福身王再也顾不得自己许下的誓言,坚决制止了王后的行为。于是,恒河女神就和福身王的婚姻结束了。而这个活下来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婆罗多族老族长毗湿摩。如此,充满奇思妙想的印度文学最对林语堂的胃口,也颇受他的好评。当然印度文学优美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及其叙事方式,也获得了林语堂的称颂。

林语堂认为,印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和中国文化比较相近,都洋溢着伟大的智慧;但印度文化更富有冥想的魅力,更富有天国式精神世界的诉求,也更相信和平与弱者的潜力。印度文化在心灵的纯化上和对神秘宇宙的探讨上,往往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些都值得世界各国也包括中国在内,好好地学习与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