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小学生的现实考察与优化

新时期小学生的现实考察与优化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时期的小学生群体特征小学生一般处于7—13岁的年龄阶段,这也是心理学上的儿童期。除此之外,新时期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在变化,家长素质也在变化,小学生群体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而自信、大胆、大方正是新时期小学生最显著也是最可贵的特征。

新时期小学生的现实考察与优化

(一)新时期的小学生群体特征

小学生一般处于7—13岁的年龄阶段,这也是心理学上的儿童期。儿童期的学生受其年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出幼稚、单纯、爱幻想;思想简单、易塑造;服从“权威”、好模仿;活泼好动、好表现;缺乏自律、易变化等特点。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理性思维的发展,小学生在3—5年级,特别是4年级,其生理、心理、品德、行为会发生重大变化,心理学将其定义为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以此为分水岭,小学生群体特征也会发生明显变化,例如,小学生大都好动、爱玩,但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以玩为主,不会考虑遵守规范;而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可能在玩的时候会考虑到集体荣誉、游戏规则等,其表现比低年级小学生更成熟。除此之外,新时期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在变化,家长素质也在变化,小学生群体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自信、大胆、大方

社会进步科技创新要求社会进行改革、坚持开放,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培养高素质人才。而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在带来社会大踏步前进、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为少年儿童勾勒了一幅更美、更宽的画卷,使得他们的视野更宽广、思维更开阔,学得多、看得多,也就敢说敢做,更加自信。自信,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有自信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有自信才能有胆子,有胆量才能遇事不慌、处变不惊,表现得落落大方。而自信、大胆、大方正是新时期小学生最显著也是最可贵的特征。

2.个性鲜明,多才多艺

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策略已经大刀阔斧地全面展开。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与应试教育相对,以提高和培养受教育者多方面素质综合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不仅重视人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还重视人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和健康素质的发展。而小学的素质教育也是以开发小学生潜能,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如火如荼、沸沸扬扬的教育改革中,人们的人才观念转变了,学校的教育策略革新了,家长的培养方案更科学了,塑造了一批批个性鲜明又多才多艺的优秀小学生。如有的学生擅长歌舞,用甜美的歌声和优雅的舞姿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和美的享受;有的学生能挥毫作画,用画笔描绘出五彩缤纷的生活和绚烂亮丽的世界;有的学生口才出众,用标准流利、饱含激情、抑扬顿挫的话语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乐趣。

3.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其由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后天环境塑造的产物。小学生群体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逐渐深刻,对自我的调控虽然落后于前两者,但也渐渐增强。自我意识反映了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认识活动。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第二代独生子女,他们在看待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时,更容易从自我出发,过分注意自己,表现为“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这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在个别小学生中又凸显出以下三种问题,一是自私,缺乏同情心、责任感。个别小学生缺少关爱、帮助他人的思想,缺少对社会、对家庭、对集体的责任感。二是情绪多变、好冲动。这一方面是由于小学生自身情绪控制能力差,另一方面是独生子女的生活状态使得他们受不得委屈,但小学生又表现出情感转移、情境变化比较快的特点。他们虽然好激发矛盾,但也很容易和解,仇视心和嫉恨心不强。三是抗挫折能力差。家中“独苗”的地位和家人的溺爱,以及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物质条件,使得个别孩子依赖性重,独立能力差,承受压力和抗挫折及克服困难的能力差。

(二)新时期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上的需要,指个体需求以一种匮乏感的体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匮乏感通常会以愿望、意向等形式表现出来,并最终会形成推动人为弥补这种匮乏感而行动的动机。需要具有周期性,而且随着满足人们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变化,人的需要也会不断变化和发展。需要的合理满足是人保持身心健康、愉悦的基本条件,反之,不利于其生理、心理健康的发育和成长。一个生命从孕育到出生、从婴儿到幼儿、从童年到少年、从青年到成人的成长是不容易的,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其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希望被理解和关心

小学生年龄偏小,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相对于中学生大学生来说,他们特别需要家长和教师细心、体贴的照顾,需要父母、教师的理解和关心。小学生还有活泼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他们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够引起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并给予评价。但是,家长在“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的认识上往往走入让他们吃得好、住得好就是最好和幸福的误区,却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另外,在一些教师中也存在不关心、不注重观察、了解学生的情况,使得一些学生感受不到温暖,以为没有人关心、在乎自己。如果这种需求不被满足,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甚至有时候他们会故意犯错,借以引起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体谅学生的这种心理,多关心和理解他们。

2.渴望被尊重和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主要体现在物质需求有求必应上,但在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社交、交友等方面,有的家长还是喜欢大包大揽、独断专权。对于小学生心中所期待的被尊重的情况,笔者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希望家长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还他们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忽略不同年龄儿童的成长特点,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把孩子视作成人,为了面子上过得去,错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剥夺了孩子最宝贵的童年。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在万事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成成人,把孩子当成孩子。”二是希望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隐私,相信孩子的能力。现在有很多家长都信誓旦旦对孩子说尊重孩子的意见,可实际上当事情真正发生时,他们又会这样说:“你的想法也不是不对,办法不是不好,但是爸爸妈妈会给你一个更好的提议,你就按照父母说的办吧。”结果还是被父母包办了。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条重要的教育主张,即要相信孩子。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对异性的好奇心增强、吸引力增大,他们的交往往往是纯真的友谊,即使有些青春期的惜懂也是正常的,而有些父母却不相信孩子,不懂得尊重孩子,偷看孩子日记、跟踪孩子行踪、限制孩子交友,这些都成为现在小学生的困扰。三是希望家长维护孩子的尊严。为什么要维护孩子的尊严呢?因为尊严带给人的是自信。有尊严的人才能从容不迫地应付生活,不卑不亢地面对一切,为自己的生活保驾护航。维护孩子的尊严,要让孩子感受到他同大人一样是人格完全平等的人,这会激起他的自豪感,使他建立自信。尊重、信任孩子,是父母对孩子最负责任的爱。

3.期望被宽容和肯定

根据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维护自尊的需要。小学生自尊的获得和维护就体现在他们期望得到他人的宽容和肯定。童年的快乐与成长,与成人的宽容和肯定有关,对于犯错误的小学生,他们渴望得到家长、教师和同伴的谅解和宽容,而且被宽容和谅解的小学生也更容易改正错误和更容易回到班级或团队中去。以粗暴方式惩罚犯错误的孩子或对孩子的过错不断指责和嘲笑的行为很可能会使学生觉得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自尊心受挫,很可能会变得落落寡合、沉默不语,学习成绩也不断下滑,甚至会形成偏激的性格。而那些犯了错误被宽容的孩子很可能因此重获自尊、重树信心,成就不一样的人生。一个“你能行”“你真棒”的肯定,会成为孩子奋进的动力;一句激励人心的话,会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建立信心。

4.归属、交往的需要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归属社会、集体和与人交往的需要是人的一个基本需要,小学生也不例外。从跨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小学生的交往空间就更开阔了,归属集体、与同伴、教师友好交往的需求也就更强烈了。只有满足了在这两方面的需要,他们才能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生活,才能在感悟教师的关爱、同伴的友爱与体验集体的温暖中健康成长。如果小学生在班级、学生团体中不能满足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需要,对他们的发育和成长就极为不利。例如,如果一个小学生在班集体中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和表扬,得不到其他学生的关心和喜爱,在同伴团体中长期不被接纳和认可,总是受到歧视和排挤,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和同伴的友谊,他就不会感受到安全、温暖和幸福,而是感到孤独、寂寞和抑郁,就有可能形成孤僻的性格或是产生逆反心理,做出叛逆行为,这些都不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www.xing528.com)

(三)小学生的思想困惑

1.“他们”喜欢“我”吗

上学之前(不包括幼儿园),儿童生活的圈子主要是家庭,与外人的接触很少,他们主要关注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喜爱程度,评定标准是看家长是不是给自己买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实际上,孩子在家里得到的疼爱也是源源不断的,因此,这种困扰并不强烈。但是,上了小学之后,孩子的成长空间突然变大了,接触的人也多了,他们认识到人们不会只关注自己,所以别人对他们的态度也就成了孩子的一大困惑。这种困惑对高年级小学生的困扰要明显高于低年级小学生,对女生的影响要高于男生。

2.“利己”还是“利他”

小学生不仅接受学校常规化、系统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接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道德品质教育。但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由于受其身心年龄发展特征的影响,在人生全过程中处于萌芽阶段,通常表现出道德认识浅表化、道德情感不稳定、道德意志不坚定以及道德行为不恒常。同时,小学生很随性,言行举止也常常会受个人喜好和情感倾向以及个人利益的主导。因此,他们常常受到是先利他还是先利己的困扰,如有小朋友向自己借没有玩够的玩具,是马上借还是玩够再借;打扫完自己负责的卫生区域后,是帮助未完成的学生还是找个安静的地方休息;有好吃的是和别人一起分享还是留着自己独自享用等,这些都是小学生常常遇到而又经常困扰的事情。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碰撞”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道德素质、言谈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当前,一些家长存在很多问题,如“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只关心孩子是否考高分、拿奖状,却没有关注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品德是否高尚的意识;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低,很难给孩子以心灵的启迪和思想的震撼;还有一些家长本身的道德素质差,很容易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思想,进行不道德的教育指导,熏染孩子纯洁的心灵等。而学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科学的教育内容、明确的教育目标、合理的教育方法、专业的教师队伍,这些都可能与家庭教育不相协调甚至相悖,这使学生在家和在学校接收不协调或完全相悖的知识和思想,从而给认知水平、理性思维和判断评价能力都不成熟的小学生带来困惑。

(四)小学生成长问题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也就不能对解决问题报以积极的态度。同时,小学生的成长问题由于年龄和年级等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有部分问题比较集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1.生活问题

社会进步了、生活改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里也暴露出了新一代少年儿童的生活问题。首先,他们独立自主能力弱、劳动观念淡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的一份“关于城市独生子女中10—14岁儿童参与过家务劳动的状况”的调查结果反映,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不做或很少做家务。其次,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现象严重。部分学生不懂得珍惜,经常会有只用了一页的本子、只削了一次的铅笔到处乱扔或被“遗忘”在角落的现象;过生日要送礼、请客吃饭,家里不行还要在饭店大摆宴席等。

2.学习问题

在教师访谈中,教师普遍反映(家长也认同)个别小学生学习问题比较多也比较突出。主要存在以下三种问题:一是,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厌学情绪。这一方面与儿童期孩子爱玩、自我观念强有关,突出反映在做作业时粗心大意、毛毛躁躁、丢三落四;另一方面在学习态度上是典型的“要我学习”,而不是“我要学习”,他们不明白“我要好好学习,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要对自己负责任”,总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学、教师学。二是,不会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小学生身上体现最突出。受自身年龄影响,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易受周围事物干扰而走神。他们是否听课还受情绪影响,对授课内容的喜好不同对听课的认真程度就不同,对自己不能适应的授课形式或不喜欢的任课教师,也会“迁怒”于听课。三是,考试焦虑,考试怯场。主要表现在考前情绪紧张、心跳加速,甚至生病;考时手抖头晕、大脑空白、注意力不集中,严重时看不清题等。这一方面受生理条件影响,另一方面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期望过高、教师要求过严、自己对考分看得过重等。此外,小学生还存在学习疲劳、学习方法不当、偏科、时间观念差等学习问题。

3.交往问题

小学生身心发育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使得他们往往不善于处理与亲人、教师和同伴的关系。小学生交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亲子交往问题。这种问题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最明显,一方面,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成人感逐渐增强,他们渴望独立,极力想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和来自学校、教师的束缚,但由于自身并不成熟,社会阅历又少,往往遇事就慌,想独立却又做不到。另一方面,对于家长而言,孩子从小就没有独立处事的能力,万事都需要家长的“指导”“安排”,这又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逆反,使亲子关系逐渐降温、恶化。第二,师生交往问题。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完成的,教师每天都和学生接触,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因某些原因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与分歧。引发师生关系紧张的因素有很多,如师生之间对社会的评价标准及相应要求存在差异性;教师自身知识涵养、道德素质不高,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低;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和方法不合适,批评学生不顾时间、场合、地点,惩罚学生之前没有弄清原因导致处理不公,有时还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这都会给学生造成伤害,影响师生的和谐相处。第三,同伴交往问题。归属和交往是小学生的一大心理需求,但由于现代家庭的独立化、封闭化,小学生自身不懂得交往技巧和艺术,交往能力低等,使得很多小学生“不合群”,不能与同伴正常交往,这主要表现在交往恐惧心理、交往中的自我中心和交往中的自卑问题等。

4.品行问题

小学生受身心发展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认知水平较低、情绪情感发育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自控能力差且易受不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影响,以致常常引发品行障碍问题,如攻击性行为、对抗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说谎、偷窃、自伤行为等。在新时期,小学生典型品行障碍主要有两点:一是攻击性行为。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故意、主动挑起或参与打架斗殴,故意侵犯伤害他人或虐待、残杀小动物,故意摔打、损坏家里或公共物品等。二是欺负行为。这是小学生中一种常见的攻击性行为的特例,在某些特点上与攻击性行为相异,如未受激惹性、重复发生性、欺负者与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平衡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