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社会上几乎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美好事物。择偶观作为步入婚姻殿堂的基础,极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或制约。爱情亦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几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接触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典民间爱情故事。这些中西方爱情故事在熏陶着读者的同时,亦对读者在形成其择偶观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些作品亦能反映当时社会的背景文化。自古至今,择偶历来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目前更是成为了学术界的一大热点。然而,中西方经典民间爱情故事在以往学术界的研究中并没有充分涉及。
关于中西方民间爱情故事和人物类型,以往学术界的研究普遍认为被奉为爱情经典的“灰姑娘”故事在西方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了的情结[1],“灰姑娘”己经成为一个文学典范,被不断地模仿并搬上文学舞台。当下,人们也往往用“灰姑娘”这个词去形容那些勤劳勇敢、心地善良、性格坚毅的女子凭借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嫁给白马王子、麻雀变凤凰的故事。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的男权社会,然而在中国的爱情文学作品中,却鲜有“小鸟依人”的“灰姑娘”和为心爱的女子遮风避雨的“大男子”,取而代之的是敢爱敢恨的女主人公和贫困潦倒的“灰公子”。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酉阳杂姐》中《叶限》的故事被认为是为数不多的中国的“灰姑娘”型故事的代表,而该类故事并未在中国社会中广泛流传在简单地回顾西方民间经典爱情故事后会发现,西方经典民间爱情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包括“麻雀变凤凰”型的灰姑娘,也不乏如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和《青蛙王子》、安徒生童话《豌豆公主》以及希腊神话《美狄亚》中本身就生长在王宫的公主。同时,西方经典民间爱情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还包括大家族的名媛后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同时,西方经典民间爱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不仅包括王子或贵族后代,也包括希腊神话《美狄亚》中父亲的王位被夺走、境遇不佳的男主人公伊阿宋。这些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并不是“灰姑娘”型。另一方面,在中国经典的民间爱情故事中,女主人公除了下到凡间的仙女或大户人家的小姐,也包括《秦香莲》中出身家贫的秦香莲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名妓杜十娘。同时,中国经典民间爱情故事中男主人公不仅包括出身贫困的农民或书生,也包括《孔雀东南飞》中的庐江小吏焦仲卿。这些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并不是“灰公子”型。由此可见,以往学术界的研究将中西方爱情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或故事类型简单地划分为“灰姑娘”和“灰公子”的局限性。
针对“灰姑娘”的西方经典爱情故事,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这体现了西方社会地位低下的阶层与上层阶层之间的矛盾以及男权思想受崇,女性在社会、经济地位无法独立的情况下只能被动地将希望寄托在婚姻上、通过爱情迫切要求改变自身地位的人生理想的心理[2],男女矛盾和阶级冲突最终在爱情的名义下得以象征性的调和;针对“灰公子”型的中国经典民间爱情故事,以往的研究成果通常认为“灰公子”是中国古代下层社会具有“灰姑娘”情结的“穷书生”,他们往往期望通过婚姻和爱情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获得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条件,尤其是仕途,对婚姻怀有一种经济上的、物质上的期待。“灰公子”型爱情故事反映了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一个勤劳、善良、忠贞、有情的男人,应该有一个美丽、善良、聪明的妻子爱他,不管这个妻子多么有背景,这个男人都配得上她。这种淳朴的思想至今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3]。(www.xing528.com)
然而,鲜有研究从择偶理论的角度去考查这些爱情故事是否符合择偶理论、、在当今社会对人们的择偶观的影响。比如,“灰姑娘”型故事虽然反映了阶级冲突和男女矛盾,但灰姑娘寻求综合条件较高的王子、王子拯救落难的公主并与公主结合是否符合择偶理论?“灰公子”型的故事虽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但贫困的书生或农民配仙女或富家小姐的美好愿望是否现实、是否符合择偶理论?原本清贫的男主人公努力提升自己,最终获得了家境富裕的女主人公的父母的首肯或女主人公的芳心进而与之结合,这反映了什么样的择偶规则?原本社会地位低下的男主人公为了飞黄腾达而抛弃了糟糠之妻成为负心汉,这些令人唏嘘的故事又反映了什么样的择偶规则?为了自由恋爱不顾家庭反对甚至殉情、化蝶的壮美爱情虽然可歌可泣,但缺少父母支持的婚恋是否符合择偶理论?这些符合和不符合择偶理论的中西方经典民间爱情故事对人们的择偶观会带来什么启发、造成什么影响?此类问题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在此,从择偶理论的角度审视中西方经典民间爱情故事。基于择偶交换理论、择偶梯度理论、同类匹配理论和父母偶像理论,分析中西方经典民间爱情故事与择偶理论的契合与错位之处,揭示中西方经典民间爱情故事所反映的择偶规则及其对人们的择偶观的影响,为当下中国社会的青年男女形成正确的择偶观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以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