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韦尔斯利:英明总督与印度统治

韦尔斯利:英明总督与印度统治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86年,出于一种责任感,很可能是应乔治三世的特别要求,他不情愿地接受了印度总督的职位。泽明达尔被授权征收一定数额的租金,并且向政府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租金。1804年,他再次回到印度,担任威廉堡省总督,时年六十六岁。《亚眠条约》签订现场1798年到1805年,理查德·科利·韦尔斯利担任威廉堡省总督。1833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获得新的特许状,被完全禁止从事贸易。1839年8月,英军占领了喀布尔。

韦尔斯利:英明总督与印度统治

小威廉·皮特的《印度法案》生效后,改革派总督有查尔斯·康沃利斯、理查德·科利·韦尔斯利、威廉·本廷克和达尔豪西侯爵詹姆斯·布龙-拉姆齐。

查尔斯·康沃利斯伯爵—后来成为侯爵—既是一个优秀的士兵,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尽管他以1781年在约克镇的失败而为人熟知。1786年,出于一种责任感,很可能是应乔治三世的特别要求,他不情愿地接受了印度总督的职位。乔治三世非常尊敬他。1790年,查尔斯·康沃利斯与迈索尔王国的苏丹提普开战。提普作战勇武、性格残忍,坚决反对大不列颠王国的统治,曾率军入侵与大不列颠友好结盟的印度土邦特拉凡科。查尔斯·康沃利斯与海得拉巴的尼扎姆结盟,亲自率军攻打提普,占领了塞林伽巴丹,极大地削弱了提普的势力。

小威廉·皮特

理查德·科利·韦尔斯利

威廉·本廷克

达尔豪西侯爵詹姆斯·布龙-拉姆齐

在民政管理领域,查尔斯·康沃利斯贡献突出。他坚决禁止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官员从事私人贸易,并且提高了官员的工资和地位。1793年,在孟加拉邦,查尔斯·康沃利斯建立了“永久定居点”。截止到20世纪30年代,孟加拉邦农民欠政府的地税或地租,每五年或十年确定一次,由世袭的泽明达尔[1]征收。泽明达尔被授权征收一定数额的租金,并且向政府支付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租金。查尔斯·康沃利斯有效地评估了孟加拉邦的土地税。由于只给政府支付土地永久退出租金,泽明达尔实际上成了收取租金的土地所有者,而农民则成了佃户。因此,在孟加拉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主阶层。这些人可以增加自己的资产,而不必担心会因额外的税收降低收入。因此,孟加拉邦的政府失去了对土地征税的权利。在孟加拉邦以外的土邦或省,定居点都是临时性的,每隔几年就要改变一次。一位评论家称,建立“永久定居点”是一种毁灭性的行为。[2]

1793年,查尔斯·康沃利斯的总督任期结束了。当时他才五十五岁,此后还有多年的公职生涯等着他。当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议会通过联合法案后,查尔斯·康沃利斯担任爱尔兰总督。1802年,与拿破仑·波拿巴谈判《亚眠条约》时,他是英国的全权代表。1804年,他再次回到印度,担任威廉堡省总督,时年六十六岁。次年即1805年,在贝拿勒斯(瓦拉纳西的旧称)的加齐普尔,查尔斯·康沃利斯去世。自始至终,他都不遗余力地辛勤工作。

《亚眠条约》签订现场

1798年到1805年,理查德·科利·韦尔斯利担任威廉堡省总督。他是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哥哥。在理查德·科利·韦尔斯利担任威廉堡省总督期间,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一直在印度服役。《大韦尔斯利小韦尔斯利快报》极好地叙述了当时印度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情况。理查德·科利·韦尔斯利消除了来自迈索尔王国的威胁,遏制了马拉塔人,又通过“补贴”或“附属”条约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印度王公联系在一起。为了防御,迈索尔王国的海得拉巴和阿瓦德同意接收大不列颠王国驻军。作为回报,海得拉巴和阿瓦德将一些领土割让给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以支付军队的费用。这一附属制度确保了海得拉巴和阿瓦德的和平,但一开始并没有促进当地的王公建立起良好的政府。无论王公的统治如何,他们的地位都会受到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因为每个省或者土邦都出现了新的“居民”—负责向王公提供咨询并与其合作的英国官员。

1807年到1813年,威廉堡省的总督是明托伯爵吉尔伯特·埃利奥特。他见证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外交体系的进一步扩张:与锡克帝国的国王兰吉特·辛格缔结条约;向阿富汗派遣大使或临时代表团;在波斯首都德黑兰设立永久大使馆。

1813年到1823年,弗朗西斯·罗顿-黑斯廷斯担任印度总督。他与廓尔喀王朝,即沙阿王朝的国王建立了永久同盟。于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逐渐构建了一套周密的同盟体系,以及一套有影响力的和平与安全的外交政策

1824年,威廉·阿默斯特勋爵任威廉堡省总督时,在印度东边的边境上,英属印度与缅甸发生了纠纷,接着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了。在这次战争中,英属印度吞并了缅甸若开邦和特纳萨姆省。1852年,勃固省被吞并;1886年,缅甸剩余地区被吞并。

继威廉·阿默斯特勋爵之后,威廉·本廷克勋爵担任威廉堡省总督。他是一个士兵,曾在佛兰德斯、亚平宁半岛与拿破仑战争中享有盛名。1803年到1807年,他担任马德拉斯总督。威廉·本廷克勋爵有很强的政治原则,属于改革派。他很幸运,在没有任何战争的情况下顺利度过了总督任期(1828年到1833年)。人们永远记得他热切、同情的态度。他为促进印度社会的改善尽心竭力,废除了娑提制,即寡妇自焚制度,限制了鸦片种植,削减了公共开支,增加了印度官员人数。

娑提制—寡妇自焚

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

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后成为麦考利爵士—是威廉·本廷克勋爵议会中的一名成员,也是公共指导委员会主席。1835年2月,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发表了《分钟》报告,促使印度政府采用欧洲的文学和科学知识,而非亚洲知识作为印度高等教育的纲领。

在加尔各答的威廉·本廷克勋爵雕像上,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写下了著名的题词,赞扬威廉·本廷克勋爵“作为一个强大帝国的领袖,从未放弃一个普通公民的朴素和节制”,并说“他永远不会忘记统治的结束是被统治者的福利”。[3]

1823年,一项国会法案废除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垄断权。1833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获得新的特许状,被完全禁止从事贸易。四十年内,持有股票股东可以领取相当于百分之十股息的年金。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只作为一个管理机构,代表英国王室继续管理英属印度。

奥克兰勋爵乔治·伊登

接替威廉·本廷克勋爵任总督的是奥克兰勋爵乔治·伊登。他是一个虚荣和鲁莽的人。在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英国和俄国的特工为争夺地区优势进行了一场外交斗争。俄国人胜利后,奥克兰勋爵乔治·伊登决定派遣一支军队前往阿富汗。这次远征成功了。1839年8月,英军占领了喀布尔。阿富汗埃米尔多斯特·穆罕默德汗逃走了。但在一系列冒险后,他被抓获并被送往加尔各答。被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废黜的前任埃米尔—沙阿·索亚再次即位。在喀布尔,威廉·埃尔芬斯通将军、亚历山大·伯恩斯爵士和威廉·麦克纳顿爵士,率领两万五千名士兵驻扎下来。多斯特·穆罕默德汗的游击队员,开始武装起来反抗英国人,并且在喀布尔包围了英国人。1841年12月11日,威廉·埃尔芬斯通将军和亚历山大·伯恩斯爵士与多斯特·穆罕默德汗的儿子,签订了一项撤离阿富汗的条约。英军撤走了,但阿富汗人违反了条约。他们发动大规模进攻,消灭了威廉·埃尔芬斯通将军的军队,其中只有威廉·布赖登设法活了下来。逃到杰拉拉巴德堡(那里有一支英国驻军)时,威廉·布赖登已身受重伤,奄奄一息。

奥克兰勋爵乔治·伊登没有能力处理阿富汗的问题。幸运的是,他的任期在1842年2月结束了。继任者是埃伦伯勒伯爵爱德华·劳。随着精力充沛、装备精良的英军攻占喀布尔,英国的威望得以恢复。奥克兰勋爵乔治·伊登决定永久占领阿富汗的错误没有重演。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被攻占后,英军就撤走了。多斯特·穆罕默德汗被允许返回自己的王国。在加尔各答,他受到了优待,并且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离开时,他对埃伦伯勒伯爵爱德华·劳说:“我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庞大和富饶的帝国的统治者竟然横穿印度河,来剥夺我的贫穷的国家。”

1843年,信德被英国吞并了。它过去是独立的,由埃米尔治理,通过条约与英国紧密联系。当威廉·埃尔芬斯通将军的军队在阿富汗失败后,信德埃米尔对英国表现出了不满。1843年2月17日,在米亚尼战役中,查尔斯·内皮尔爵士指挥军队推翻了信德埃米尔的统治,吞并了信德。这勉强可以看作是对信德埃米尔的一种“惩罚”。

1844年,埃伦伯勒伯爵爱德华·劳被召回英国。于是,六十岁的亨利·哈丁爵士成了印度总督。他是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在半岛战争中训练出来的杰出士兵之一。

喀布尔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向英军投降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沙阿·索亚

米亚尼战役

和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许多“学生”一样,亨利·哈丁爵士也步入了政坛,成了国会议员,并且展现出行政管理的才能。到印度后,他决心避免像奥克兰勋爵乔治·伊登和埃伦伯勒伯爵爱德华·劳那样陷入复杂的战争,但很快就被卷入了锡克战争。(www.xing528.com)

亨利·哈丁爵士

在旁遮普,一直由锡克教徒的首领巴尔吉特·辛格维持秩序。1839年,巴尔吉特·辛格去世后,旁遮普陷入了类似无政府的状态。就像后来罗马帝国禁卫军一样,锡克军队及其首领维持着专制、危险的统治。历史上有一条公理,即秩序和无序共存,肯定会带来冲突。1845年11月,锡克军队首先发动攻击。锡克军队越过了萨特莱杰河。英国的休·高夫将军率军前往抵御这次入侵。他们长途行军,疲惫不堪。1845年12月18日,在穆德基,休·高夫将军的部队遭到锡克军队的攻击,并被击败。此后,通过亨利·哈丁爵士的不懈努力,英军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士气也恢复了。作为总督,亨利·哈丁爵士比休·高夫将军职位更高,但在战争中他只担任副手。1845年12月21日,在费罗泽沙的一场艰苦战斗中,锡克军队和英军都损失惨重。最后,休·高夫将军的部队以非常微弱的优势击败了锡克军队。夜里,筋疲力尽、缺乏弹药的英军撤退了,英军经不起再次作战了。

英军需要长时间的修整才能主动出击。哈里·史密斯率领部队挺进了萨特莱杰河。在半岛战争中,以及在开普殖民地任总督时,哈里·史密斯就展现出卓越的才能。1846年1月28日,在阿利瓦尔,哈里·史密斯的部队击败了锡克部队。1846年2月8日,在位于萨特莱杰河的浅滩的索布拉恩,第一次锡克战争的最后一场大的战役爆发了。索布拉恩战役由休·高夫将军、亨利·哈丁爵士和哈里·史密斯共同指挥。锡克军队最终被彻底击溃,而旁遮普人则完全被英国人控制了。英国占领了拉合尔,与锡克教徒、印度王公杜勒普·辛格签订了条约。在锡克教徒支付战争费用、割让萨特莱杰河南岸地区的条件下,和平得以恢复。

亨利·哈丁爵士—之后受封勋爵—对发展印度的教育和修建铁路比战争更感兴趣。1848年,离开印度时,他赢得了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尊重。此后,非军人出身的达尔豪西侯爵詹姆斯·布龙-拉姆齐接任总督。这位侯爵是到过印度的热心、能干的文职行政人员之一。不到四个月,他就被迫卷入了第二次锡克战争。第一次锡克战争后,旁遮普的酋长和士兵一直蠢蠢欲动,并且与英国的官员产生了冲突。接着,锡克帝国的人民都开始反抗了。在第二次锡克战争中,休·高夫将军仍是英国军队的总司令。1849年1月12日,在奇利安瓦拉,休·高夫将军绝望地拼起了刺刀战,勉强守住了阵地。一个月后,即1849年2月20日,在古吉拉特爆发了最后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休·高夫将军准备充分,运气不错。英国彻底胜利了。旁遮普被吞并,印度王公杜勒普·辛格靠养老金维持卸任生活

穆德基战役

费罗泽沙战役

阿利瓦尔战役

奇利安瓦拉战役

1852年,冲突不断的缅甸又爆发了一场战争。尽管只是以政府代表的身份,达尔豪西侯爵詹姆斯·布龙-拉姆齐亲自出征了。战争的结果是英属印度吞并了勃固。

达尔豪西侯爵詹姆斯·布龙-拉姆齐确信,英属印度吞并勃固的行为符合有关各方的利益。战争结束后,他不仅吞并了旁遮普和勃固,还吞并了萨塔拉、那格浦尔和占西三个土邦。在这些土邦中,已故的统治者没有孩子,于是权力转移到了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这被称为权力失效原则。至于阿瓦德王国,被吞并的理由是统治者管理不当。达尔豪西侯爵詹姆斯·布龙-拉姆齐推进良好管理的愿望是真诚的,他将热心、谨慎的官员派往被吞并的地区,并且确保执行宽松的法律。在各个方面,他都是一位英明的改革家。他修建铁路,开启了在亨利·哈丁爵士时代还只是计划的铁路系统建设工作。他引入了电报,并且在印度各地设立了半安娜,即三法寻[4]邮政系统。1856年3月,他离开印度时,只有四十四岁。由于总督的工作使他筋疲力尽,1860年,达尔豪西侯爵詹姆斯·布龙-拉姆齐逝世了。

达尔豪西侯爵詹姆斯·布龙-拉姆齐离开印度前,下任总督查尔斯·坎宁勋爵抵达印度,他顺利接管了政府。第二年,即1857年5月,兵变爆发了。此次兵变的很多原因已经找到了。涂有牛油和猪油的子弹伤害了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的士兵的感情,这是兵变爆发的契机。此外,印度本土的士兵薪水不高。自1808年以来,印度发生了多次小规模的反抗,尤其是在马德拉斯的韦洛尔,发生了一次特别严重的反抗。亨利·纽博尔特曾以一首荡气回肠的诗来赞颂这次反抗。1857年,集市上到处是越来越疯狂的谣言—关于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人的遭遇,以及英国人在印度正在做或将要做的可怕事情。有些部队纪律松懈,士兵因此不满、脾气暴躁。有一些预谋正在发生。那些认为对“失效的土邦”依然有主权的人参与了谋划。

1857年5月10日,密拉特的当地军队发动了第一起兵变。反叛者杀害了军官及军官的家人。后来,反叛者出发前往德里,并且在德里杀害了军官、妇女和儿童。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阿瓦德的首府—勒克瑙。亨利·劳伦斯爵士在勒克瑙成功地保卫了当地居民,尽管他未能活到最后。在坎普尔,一个声称拥有萨塔拉主权的马拉塔人纳纳·萨希卜和手下一起屠杀了所有卫戍士兵。妇女和儿童获得了他的许可,安全离开了这座城市。在阿拉哈巴德,当许多欧洲军官和他们的家庭成员被谋杀后,詹姆斯·尼尔上校恢复了秩序。密拉特、德里、坎普尔、阿拉哈巴德,以及印度中部的瓜廖尔和占西是受到兵变影响最严重的地方。这是有史以来降临到英属印度统治者身上最大的考验。兵变没有扩展到整个印度,甚至未波及英国最近征服的旁遮普。在没有发生兵变的地方,仍处于和平状态,但英国需要进行艰辛的战斗来遏制兵变波及的范围。

1857年7月,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亨利·哈夫洛克将军重新占领了坎普尔。1857年9月,亨利·哈夫洛克将军解除了勒克瑙的驻军。不久,哗变的印度士兵控制的德里遭到了围攻。1857年9月14日,英军在遭受巨大损失后,特别是在损失了一些军官后,攻占了德里。1858年春,休·罗斯将军在一次战役中非常巧妙地镇压了印度中部的所有兵变者。持续十一个月的兵变终于被镇压了。镇压部队由欧洲人和忠诚的印度士兵组成,其中印度士兵约占一半。

兵变结束后,一项取消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法案在议会通过。维多利亚女王向全印度发表宣言,自己已经接管了印度政府和其他行政部门。此外,宣言还公布:

我们对印度领土上的当地人和其他所有臣民负有同样的义务。在全能的上帝的祝福下,这些义务将由我们忠实、认真地履行。

我们坚定地相信基督教的真理,感谢宗教带给人们的慰藉。同样,我们拒绝将我们的信念强加给任何一个臣民。我们宣布,没有人会因其宗教信仰或宗教仪式而受到任何恩惠,没有人会因其宗教信仰或宗教仪式而受到骚扰或干扰。所有人都将享有平等和公正的法律保护,这是王室的意愿和荣幸。我们也严格地嘱咐并命令所有在我们之下掌权的人,不要干涉任何臣民的宗教信仰或对神的崇拜。

杜勒普·辛格

查尔斯·坎宁勋爵

密拉特兵变

反叛者在德里杀害军官

勒克瑙兵变

我们进一步的意愿是,尽可能地让我们的臣民,无论其种族或信仰如何,都自由和公正地获得我们提供的职位。他们可以根据受到的教育、能力和诚实正直的品格,恰当地选择各自的职责,并且适当地履行。[5]

这一庄严、崇高的宣言给全体印度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会发现,虽然许多困难无法避免,但宣言中的政策逐渐执行了。

【注释】

[1]泽明达尔,波斯语“土地所有者”之意,是印度次大陆的世袭贵族。泽明达尔拥有大片土地和为他们耕作的农民,在东印度公司和英属印度时期有权向农民征税。政府通过泽明达尔充当中间人,向农民征收田赋的制度,被称为泽明达尔制。—译者注

[2]文森特·史密斯:《牛津印度史》,1919年,第569页。—原注

[3]拉姆齐·缪尔:《英属印度的形成》,“一段来自《分钟》的长摘录”,1915年,第298页到第301页。—原注

[4]法寻是英国旧货币单位,一法寻值四分之一旧便士。—译者注

[5]选自拉姆齐·缪尔:《英属印度的形成》,第381页到第384页。—原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