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次大陆与欧洲文明: 英国殖民统治与影响

印度次大陆与欧洲文明: 英国殖民统治与影响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印度与欧洲文明亲密接触的通道,统治的特性决定了印度受欧洲影响的方式。在印度的英国人是股份公司的员工,前来印度是要为英国股东谋取利润,而非为了印度社会的欧洲化进行某些困难又无利可图的计划。然而东印度公司在自己领土上却禁止传教活动,认为此举将激怒印度人,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会危及公司的业务。东印度公司虽然在传教禁令上做了让步,但并不干涉印度人的家庭事务,其影响直到今日依旧存在。

印度次大陆与欧洲文明: 英国殖民统治与影响

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印度与欧洲文明亲密接触的通道,统治的特性决定了印度受欧洲影响的方式。

英国在印度推行欧洲文明的政策是逐步形成的。英国统治初期的条件更适合推行相反的政策,也就是尽量少涉入印度人的传统和习俗。在印度的英国人是股份公司的员工,前来印度是要为英国股东谋取利润,而非为了印度社会的欧洲化进行某些困难又无利可图的计划。因此,当时的政府是最低限度的政府,功能仅限于维护法律和秩序。虽然在英国议会要求下,东印度公司曾拨出可怜的10万印度卢比以推动教育和知识复兴,但这只是个便宜行事的政府,对教育、改革和改善人民生活并无责任感。此外,当时人们认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不会长久,若采取冒犯行动,激起印度人民动乱,统治会更早结束。外国人的统治必然不受欢迎,用第一任总督沃伦·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的话来说,政府的目标是“减轻钳制当地人的枷锁”,也就是在不影响公司利益与稳固统治的前提下,尽可能在各种事务上减轻统治的“重量”。如此思维形成数种政策,最重要的是关于宗教、家庭和土地税收的政策。

天主教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在葡萄牙人的协助下长期居住于印度,传播基督信仰。最成功的传教行动之一,是意大利耶稣会士康士坦丁努斯·贝斯奇(Constantius Beschi)完成的,他将大量基督教文献译为泰米尔语,并成了泰米尔语专家。清教徒加入传教的脚步较慢,最早的是丹麦人,活动在南印度[特兰奎巴(Tranquebar)]和孟加拉[靠近加尔各答的塞兰布尔(Serampore)]的贸易站点。来自德国哈雷市(Halle)的路德宗传教士在丹麦国王支持下,与南印度建立了长期联系。

然而东印度公司在自己领土上却禁止传教活动,认为此举将激怒印度人,无论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会危及公司的业务。因此1812年的战争后,首位离开新英格兰前往印度传教的美国人艾多奈拉姆·耶德逊(Adoniram Judson),刚抵达马德拉斯(Madras)就被送进了监狱,他不得不转向缅甸宣教。禁止宣教的命令固然降低了印度人对英国统治产生不满的潜在风险,但在英国本土却饱受批评,因为这一政策并非没有代价,特别是19世纪初英格兰正面临福音派的浪潮。无论如何,这道禁令推行了数十年,直到18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更新特许状时,英格兰支持传教的意见才终于迫使议会终结了这道禁令。这时,早在英国国教会遣送传教士进入印度前,英国浸礼派传教士克里(Carey)、马士曼(Marshman)和沃德(Ward)已通过丹麦在加尔各答附近的塞兰布尔传教,并取得些许成果。虽然相较于印度全体人口,改宗基督教的人数极少,但传教团带来了许多重要影响,特别是通过学校和批判印度教所产生的影响。

东印度公司虽然在传教禁令上做了让步,但并不干涉印度人的家庭事务,其影响直到今日依旧存在。在英国,家庭法律的相关事务由英国国教会的教会法庭裁决,印度殖民政府以英国模式为本,在初期就认可印度存在独立的印度教法和伊斯兰教法,并由各自的法庭管辖婚姻和继承等相关事务。至于刑法和合同法则全印度皆同。在家庭事务上,殖民统治延续了印度教徒的古代梵文法典(法论)和伊斯兰教法,甚至可以说扩大了这些古老经典的权威,后者几乎要取代地方习俗。英国政府不想干涉这些法律,在家庭事务方面的立法十分有限。因此,当欧洲开始发展世俗婚礼时,印度世俗婚礼的发展仍旧十分有限,多数必须由宗教权威主持。虽然印度独立后,议会为印度教徒及其他人制定了新的婚姻法继承法,但印度的伊斯兰教法仍旧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自殖民时代以来,并行的盎格鲁法和伊斯兰教法基本未曾改变。以印度教徒为主体的印度议会,将法论权威搁置一旁,为印度教徒制定家庭法。但是,议会也感到若插手以宗教为根基的伊斯兰教法在政治上会十分敏感,因为穆斯林在印度是少数。结果是,印度并没有一套适用全体印度人的婚姻继承法。印度教徒的法律改革后已与当前情境同步,而穆斯林的法律则仍由宗教权威控制,议会无法改变:这一僵局是印度共和国中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持续冲突的根源。

最后,在土地税收方面,东印度公司早期也倾向于尽量少干涉,采行永久地税制。在这一制度下,拥有数以百计村庄的柴明达尔(Zamindar)每年需要交固定数额的税,此外每一分多出的收成都为柴明达尔带来净利,不需与政府分享。这就促使柴明达尔投资改良农业以提高收成。永久地税制对英国统治者也有利,将向农民收税的责任转嫁到柴明达尔身上后,政府便不需要维持大批低阶收税官员。

最低限度干涉与不改革的政策立场,在19世纪初逐渐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各方力量合流,在英国形成一股依照欧洲模式改革印度的强大声浪。改革浪潮始于土地税收。绝大多数印度人都是农民,因此土地税收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农产品如何入税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均有重大影响。1792年,南印度内陆区域落入英国手中时,托马斯·门罗(Thomas Munro)是测量新获得的土地并制定租税的军官之一。他将地税定在莱特(ryot,印地语为raiyat,农民)身上,而非大地主柴明达尔身上。通过门罗的倡议,莱特瓦尔(Ryotwari)制度取代柴明达尔制度,成了南印度和孟买地区未来租税协定的标准。这套制度的目的,在于赋予农民明确的土地所有权,因此拥有田地的是农民而非富裕的柴明达尔,农民才是提高农业收成的动力。这种举措同样带来政府组织的革命。为确保农民缴纳应付税款,政府需要一大群低阶收税员,在各省各区的英国租税官之下,测量每块田地,评估并收纳税金。由于这些收税员薪资低却有大把盗用公款和敲诈纳税人的机会,租税官被赋予可任意调查并解雇手下的无限权力。此外,租税官的行政权与东印度公司法庭的司法权原本是分割的,但现在,租税官也获得了极大的司法权。这项情况与英国政府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截然相悖。然而自这时起,这已然成为印度地方政府的通用模式:一名高薪的英国租税官,享有极大的行政权与司法权,管理着大群低薪的印度收税员。通过这种方式,政府能够直接触及每位农民,而非以大地主为媒介。

除了土地税收改革及其背后通过私有财产权和激励个人收益促进发展的自由主义倾向(虽然明显是在不甚自由的租税官监视下),改革还受英格兰的两股自由改革力量推动:寻求政府改革的功利主义运动与寻求社会改革的福音运动。这两股与印度有关的力量,分别由功利主义领袖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以及与福音派有关的托马斯·巴宾顿·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查尔斯·特里维廉(Charles Trevelyan)为代表。他们并非天生的盟友,事实上麦考莱曾针对穆勒知名的关于政府的论文发表严厉攻击。是环境促使他们结盟,特别是在印度。穆勒高度欣赏门罗的税收制度;麦考莱和穆勒在印度人中推广英语教育,而非印度法律使用的传统语言——梵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双方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都希望通过大量传播欧洲思想来改变印度。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也面临许多改革,比如扩大选举权及改革议会以使其更具代表性、更对选民负责。英国的自由改革促使印度也由上而下推动自由主义概念,然而这个政府负责的对象却不是被统治的人民,而是遥远的英国议会。这一矛盾可视为某种自由主义的专制(liberal despotism)。上述新的政策立场得到了新印度政府理论上的支持。早期的英国统治者的头脑十分清醒,他们的工作是为了公司股东的利益,而非别的;现在志向改革的新统治者则说服自己和他人,他们是为了印度人的利益,是在以欧洲文明为范本,通过社会和政治的逐步改革,为他们在遥远未来的自治做准备。

英国统治期间,欧化改革的浪潮逐渐平缓。例如,1857年起义后,英国人认为印度人反抗英国统治是由于过度欧化的改革,有必要采行比较保守的政策,以平息印度人对宗教和生活方式受政府政策侵蚀的恐惧。因此,与宗教和社会习俗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家庭法,被从欧化改革中移出。即便如此,欧洲势力和在印度流传的欧洲思想,仍旧在印度人身上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些影响并非总是清晰明朗的,有时甚至相互矛盾,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分析。

在家庭和亲属关系方面,维护古老婚姻法和继承法的强烈愿望,使得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长期以来适用于各自的法律体系,某种程度上,这个愿望也扩大了梵语法论和伊斯兰教法在印度社会的范围。家庭和亲属关系的事务,仍主要掌握在宗教权威手里,受到政府法庭支持。新法改革除了通过法官在诉讼中的裁决外,几乎没有触及家庭和亲属关系这一层面的事务。如此看来,英国统治带来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另一方面,基督教传教士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妇女地位上,尤其是童婚和女性隔离等议题。这些传教士对印度教社会行为的批评,虽未能带来大批改宗信徒,却在印度人之间激起要求改革家庭法的运动。这些运动最终带来了重大改变,例如提高法定结婚年龄及给予子女平等的继承权。(www.xing528.com)

欧洲文明影响最深刻的领域,莫过于政治。虽非出自本心,但英国人确实将人民主权的理念作为政府模型带到了印度人面前。印度政府是在英国人民主权之下,而非印度人民主权之下;换言之,对印度而言这个政府实为专制政府,恰恰违背了人民主权理想。在新成立的殖民地高等教育机构中,印度人通过英语不断接触欧洲习俗和思想,不可避免地发现人民主权的理想正席卷欧美,此一理想开创的政府自此成为国际纷纷仿效的典范。印度人在古代就知道共和政府形式,然而王治(rajya)自形成之日便已成为政府模型,因此到了殖民时期,人民主权的概念是古老的,几乎被人遗忘,但也是新颖的。人民主权是大英帝国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而印度自治则是英国监管的终点。将人民作为政府权威唯一合法来源的思想,与殖民关系全然冲突,因此很快引发了要求民族自治的运动,其中最早的运动就出现在19世纪中叶。这一影响引发了反抗英国统治的民族主义抗争,以及最终的独立。

欧洲文明对印度影响的第三个方面是关于高等教育,特别是科学和技术。在这一点上,大英帝国形成的时机有重大影响:取得印度领土统治权后不久,英国就经历了工业革命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的成果深刻地改造了英国,也同样深刻地改变了英国与印度的经济关系。直到1800年左右,欧洲一直支付大笔金钱购买来自印度的昂贵商品,特别是各种织品。许多与织品有关的词汇通过贸易被引入英语,例如印花布、平纹细棉布、轧光印花布及头巾。英国人擅长在欧洲市场销售羊毛织品,却无法将其销往印度,甚至还需要通过阿姆斯特丹的市场取得新大陆白银来交换印度布料。这种贸易形式自罗马时代以来,几乎未曾改变;当时印度也是以手工业制品交换钱币的。然而1800年后,当曼彻斯特的英国实业家发展出以机器生产棉布的纺织业时,英国与印度开展贸易的形式开始剧烈变化。新工业制造出廉价棉布,即便算上从美国、地中海棉花运往曼彻斯特再从曼彻斯特将棉布运往印度的运输费,英国生产的棉布的价格也还是低于印度的手工棉布。此外,英国统治确保曼彻斯特棉布在印度不受关税阻碍;若印度仍由印度人统治,则必然会有关税壁垒。当然,工业化在英国也造成了社会动荡,手工纺织业也遭到破坏,许多自营织者失去生计,被迫成为赚取薪资的工厂工人。这些影响传到全球,无法遏止;若印度享有自治权,也许可以减缓、减弱这波社会影响。但整体结果是印度成了原料产地和(机器生产的)产品进口国——恰好与过去的贸易方向相反。然而,手工纺织业的毁灭并非故事的终结。长期来说,印度企业家也开始进口英国机器设备,在印度发展机械纺织业,并击败了英国的纺织产业。长远来看,自由贸易环境下,新科技的传播有利于印度企业家经验的积累,但也导致了印度工人的低工资。

纺织品的故事体现了欧洲新科技对印度的巨大影响,另一个案例则是铁路的引进。铁路完全融入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对各地人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印度人快速吸收工程与科学知识,为己所用。印度过去在数学天文方面的成就,不仅对欧洲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有所贡献,还为印度人吸收欧洲的科技新知奠定了基础。古印度的科学,在中亚、东亚及东南亚的印度文化圈留下印迹;其语音学和语法学也通过欧洲的梵语研究及印欧语系的发现,改变了欧洲。思想交流从来不是平等的,但也并非单向发展。

最后,欧洲知识对印度最深刻的影响,也许在于历史观念。欧洲人深入研究《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往世书》,完全推翻了对于印度古老过往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将印度与其他国家和文明的历史联结在一起。新的历史和崭新的民族国家政治理想,共同形成了关于印度的新概念,并铺就了通往未来、通往独立的道路。

【注释】

[1] 托勒密地图(Ptolemaeus,1545)是根据托勒密地理学绘制的早期地图。

[2] 达·伽马航行开始时间应为1497年,1498年是其达到印度的时间。——编者注

[3] 即东印度群岛。——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