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破教学困境:实现一篇课文的优化

突破教学困境:实现一篇课文的优化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文隐藏的诸般教学困境,由此带来的种种教学挑战,是阻遏课堂教学深入的障碍。调查显示,15位同学均感觉《永久的生命》这篇文章有阅读难度。《永久的生命》一课,学生的“惑”是文本理解的种种阅读困惑,这在学情探问中已有显示;所传之“道”是深藏文本的生命真谛,这是作者的写作本心所在。课文的这种宏观体貌是课堂教学首要展示给学生的。了解课文的宏观体貌,清晰了“写什么”并不意味着课文内容的理解。

突破教学困境:实现一篇课文的优化

课文隐藏的诸般教学困境,由此带来的种种教学挑战,是阻遏课堂教学深入的障碍。但课文还在那,学生还在那,课堂教学不能因为困境与挑战停滞。转换角度思考,教学的困境与挑战也是教学突破的机遇,是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天然契机。正所谓“江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郭沫若满江红》),正因为课文隐藏下了这般“六道轮回”的教学困境,方才需要教师拿出足够的教学勇气,以教育英雄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求索绕过困境、超越挑战的破解良方。既然课文隐藏的教学困境是组团式的围攻,破解之法也只能是综合式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探问学情,用学生阅读困惑明教师备课路径:学生的阅读困惑是影响理解深入的关键,而阅读困惑又大都滋生于文本的特殊关节,比如陌生的文体气质、独特的行文表述、深邃的情绪抒发、缺失的背景资料、关涉的薄弱语文经验等等。学生阅读困惑中蕴藏着教学内容生成的可能,但学生困惑是散乱无序的,其中的教学价值也有高有低。这时,将学生的阅读困惑明确、分析、选择、分类便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备课路径也会逐渐清晰——击破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困惑,就是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引导学生形成有序深入的文本理解,获得有益的生命体验,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达成。

具体到《永久的生命》,在课堂教学前,我选择了15位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做了一项阅读学情调查,调查设计了三个问题:

1.这篇课文阅读起来有无难度?

2.如果有,你的阅读疑问有哪些?

3.影响你阅读理解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调查显示,15位同学均感觉《永久的生命》这篇文章有阅读难度。其中,有两位同学对课文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提出了疑问。这说明前期教读散文的教学还是有效果的,一些学生已经懂得了“知人论世”的阅读策略。但这个困惑点直接攻破确有文献材料的局限,只能依托其他教学方案予以绕过。

有7位同学对课文中涉及的二元对立的矛盾思辨性词句表示无法理解,比如“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和“永远的小牛犊”“我们都非常可怜”“感谢生命的奇迹”这些句子之间的关系;“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几个句子的矛盾表述。这些疑惑表面看似语言理解不到位,深层是生命体验的欠缺,植根于文本写作对象的玄虚。对这个问题,我希望借助其他探讨生命体验的文本,展开互文性阅读,依托外围“副文本”的支撑,加深学生对“主文本”《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更多同学的阅读困惑是作者表达情感时的意象选择或词语运用,多达9人(学生可以提多个疑问,人数有交叉)。比如“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样的语序有何特殊含义,为何要选用“盲肠”意象;“地面上的小草”“严寒的冬天”和“春天的风”有什么深意;为什么选择小牛犊的意象;文中“暴君”有什么喻指;为什么爱情是“不声不响的”,为什么用爱情赞美生命……作者选取这些意象或修辞,本意是让语言表述更加形象生动,继而助推生命哲理的表达。但在实际阅读中,学生因生命体验与语文经验的不足,反而成了阅读障碍。在教学设计上,就需本着“读者中心”的文学接受观念,展开文本的细读,以文本的当下理解发掘文本的当下意义。

还有一些细碎的、教学价值极低的问题,此处不再细述。

以文授业,解学生阅读困惑与传文本生命之道。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道、业、惑是教育造就人、成就人的根本旨归,也是语文教学深入的坚实抓手。《永久的生命》一课,学生的“惑”是文本理解的种种阅读困惑,这在学情探问中已有显示;所传之“道”是深藏文本的生命真谛,这是作者的写作本心所在。它们共同集聚文本,文本解读的知识、技术则是破解二者的有效门径。课堂教学以文本解读为靶标与手段,一路拓进,其承载着语文教学的授业之责。

1.横渡课文,清晰作者写什么。《永久的生命》是哲理散文,宏观把握作者表述的“生命的永久”是基本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深入的起点。课文五段,尾段一句可视为文章主旨句,有文眼之用,前四段都奔此主旨而来。这四段起首都以判断句的形式呈现,从段内地位看,是段落中心句,整段以此为表述论证的核心;从段落关系看,有严密顺承逻辑,连起来就是“永久的生命”这一主题的阐发,最后汇聚到尾段主旨: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我们的心应该(为此)感到舒畅→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课文的这种宏观体貌是课堂教学首要展示给学生的。教学完成这一点,课文承载的生命真谛才有迁移内化于学生生命感悟的可能;学生对于文本细节的解读才不会陷入“盲人摸象”的片面无效。要理解课文承载的生命真谛,就要理解课文本身。这个教学过程的展开,师生间的主体、主导作用一定要理清,教师万不可“越俎代庖”。事实上,依托“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理清几个段落中心句的关系”“确定文章的主旨句”三个问题,学生完全能够胜任上述教学任务。

2.深入文本,理解作者怎么写。了解课文的宏观体貌,清晰了“写什么”并不意味着课文内容的理解。文本理解在“写什么”的整体之下,还有“写什么”的局部空间。它们影响每一个段落的理解,进而制约课文生命真谛的传达。课堂教学的真正落地内化,是以这些文本局部细节的理解为终局的。

臼齿、盲肠、头发是人身体物质部分;玩笑的兴味是人思想精神部分。臼齿、盲肠是人内部进食消化器官,头发是人外表的皮肤器官。它们的丢失意味着时间对人的消耗是全方位无死角无可挽回的,辅以后文衬衣脏旧洗补类比的修辞助力,个体在时间面前的弱小无奈感一览无余。

小草是世间卑微柔弱的生命;冬天、春天是四季之二,是时间的变形化身,风依托四季变化,借时间而具其势。时间可“摧残”生命,也可唤醒生命。时间流逝,小草枯荣,万年前后皆是如此。时间与小草,孰强孰弱,并不一目了然。小牛犊也是“小草”,是弱小而强大、柔弱而鲜活的生命。

暴君,《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名词,暴虐的君主”。暴虐君主可杀人,能杀人者甚多,反观前文,时间、疾病、衰老都有“暴君”之相,都可有“暴君”之名。唯有如此放大“暴君”范畴,生命所受摧残方烈,生命顽强之姿方显。(www.xing528.com)

因为爱情,才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两性结合,才有人之婚姻,才有生育繁衍,才有父母、子女、姑舅、叔婆等伦理关系人际可能。爱情是生命的开端,这样的赞美才“从一而终”。个体卑微脆弱,生命的延续虽不声不响,却能绵延不绝。

互文性阅读,借“他山玉”破此文壁垒: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中的词语指向先前的或共时层面的文学文本集合,每一个词语(文本)都是词语与词语(文本与文本)的交汇;在那里,至少有一个他词语(他文本)在交汇处被读出。[4]事实上,人的理解深化也遵循互文性影响原则,对先前文本的阅读理解可与后续文本的阅读发生良性的互文影响,进而影响读者对于目标文本的理解。《永久的生命》所讨论的生命问题在教学史上有大量的相似文本存在。借助互文性阅读,这些他文本可以推进学生对课文深奥主旨的理解。

个体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永久的,时间碾压生命的方式是单向而干脆的,不留一丝余地犹疑,生命的柔软卑微由此释义。苦短人生是文学的母题之一,被人们反复书写、咏叹,并试图超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我与地坛》),这些文本都是阐述生命之短暂、人生之渺小的,其中有人类时间心理的焦虑、有勘破后些许宽慰。他们的阐发又都有具体实物的激发、依托,借助这些文本的互文性阅读,学生理解生命短暂背后的人类心理,难度会小一些,效果会好一些。

“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对生命的观察,只有超越个体,将个体合在一起,回归种群的视角,才能发掘生命的伟大奇迹。整体意义上的生命种群,才有力量与单质的时间抗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从单体的角度,人与月不可同日而语,但从人的代际种群角度审视,人生与化身江月的时间一样永久“无穷已”。以此而言,严文井与张若虚在精神上是殊途同归的。

“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从种群的角度审视生命,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的无意义,生命的真谛恰在于个体之间串联起的生命长河。消失的个体、凋谢的生命与不朽的生命传奇一样伟岸。只有从种群不朽的角度回看个体的凋零,生命才真正能称之为奇迹。“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足已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羚羊飞渡》),老斑羚以牺牲个体自我,保有种群的延续,斑羚的生命种群是天地造化的奇迹,但这个奇迹只有将老斑羚的凋零融入,才是完整、有意义的。严文井的生命真谛又与沈石溪不谋而合。

选取的这几篇文章以陵柏、长江、江月、地坛、斑羚为对象,抒写生命感悟。借这些写作对象更具象可感的文章,与课文发生互文阅读,学生更容易突破课文逻辑辩证的语言,对理解文章所涉玄虚渺远的生命真谛理解,也能起到更多积极的助推。

教师备课中围绕诸般教学困境,一番“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教学突围,为谁辛苦为谁甜呢?为学生,为学生能彻底地突破言语的束缚、生命的局限,感受语文文学之美,体验生活生命之真,这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亦为教师,教学困境不突破,教师的课堂就立不起来,教育教学均难企及;教学挑战被超越,教师的教学素养才能升华,讲台站得稳,教育的芬芳才能醉人,这是教养有道

《永久的生命》是一篇教师、学生都能尝到教育甘甜的佳品,值得细细玩味。

(袁海锋 中山纪念中学)

【注释】

[1]参考本课《教师参考用书》中对“哲理散文”的文体表述。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老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62.

[3]巢扬.《严文井评传》[M].太原:希望出版社,1999:270.

[4]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石忠义等.《符号学:符号分析探索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