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饮酒雅兴:南朝时人的豪放情怀

饮酒雅兴:南朝时人的豪放情怀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识得酒中趣,喝出雅兴来,酒就越喝越有味了。南齐时,颜延之与张镜是邻居,颜延之好酒贪杯、文气豪放,宾朋相聚饮酒,高谈阔论“喧呼不绝”。袁粲曾做过中书令、尚书仆射等大官,“虽位任隆重,不以事务经怀”,爱好在园林中散步饮酒作诗,看到哪处田舍竹石相映成趣,便独自前往。袁粲饮酒好客,但不以酒肉者为朋友。[25]袁粲的酒兴,便是翻脸不认人。南朝时人尚有晋代遗风,使酒仗气,酒后敢说真话。

饮酒雅兴:南朝时人的豪放情怀

几千年来,骚人墨客喜酒,武夫勇士喜酒,凡人百姓也喜酒,这是为何?晋代的孟嘉就喜欢豪饮,喝得越多越不会乱性。桓温就问他:“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孟嘉回答说:“公未得酒中趣而。”[18]识得酒中趣,喝出雅兴来,酒就越喝越有味了。

南齐时,颜延之与张镜是邻居,颜延之好酒贪杯、文气豪放,宾朋相聚饮酒,高谈阔论“喧呼不绝”。颜延之这边经常喧闹无比,张镜那边却“静翳无言声”。颜延之感到奇怪,一天偷偷在篱边听张镜家的动静,听见张镜正与客人交谈,声音不大也不喧闹,但是辞意清晰深奥。“延之心服,谓宾客曰:‘彼有人焉。’由此不复酣叫”。[19]在张镜的比照下,颜延之从善如流,改掉了喝酒高声喧哗的不良习惯。梁时,羊侃富豪但不吝啬,性格豪放,喜欢奢侈的生活,特别喜欢结交朋友。羊侃不能饮酒,但是喜欢邀约朋友来喝酒,整天陪朋友喝酒“同其醉醒”。他对人宽厚,有胸怀气度。一次运货回到涟口,设酒宴招待朋友,有客人叫张儒才的,喝醉了酒引起船上失火,大火连绵开去,烧毁了七十余艘货船,烧毁的金银和布帛不计其数。“侃闻之,都不挂意,命酒不辍。儒才惭惧,自逃匿,侃慰喻使还,待之如旧”。[20]羊侃更看重朋友情谊,视金钱如粪土,烧了这么多的财物,依然喝酒不停,而且对待引起失火的张儒才,不但没有追究,还是和以往一样。韦粲为散骑常侍时,听说侯景叛乱,便带领精兵数百前去支援,到了豫章,与内史刘孝义共同商量平叛的事,刘孝义说,即使侯景出兵来乱,也当有上峰的信报,不要轻信传言,轻举妄动,我们喝酒。于是刘孝义设酒宴招待韦粲,韦粲发怒把酒杯摔到地上说:“贼已渡江,便逼宫阙,水陆俱断,何暇有报;假令无敇,岂得自安?韦粲今日何情饮酒!”[21]韦粲拒酒不饮,斥责刘孝义,然后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发拒敌,最后战死在沙场。韦粲怀抱忠义,而不喜美酒,最后以身报国。

方第为世祖长子,但其母亲徐妃生性嫉妒,失宠于世祖,方第因此意不自安。世祖听说,更加厌恶方第,方第日益恐惧,于是作文写道:“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耳。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箪之食,足以怡形”。[22]表达他追求自然,喜欢散淡平凡的生活;生在王宫,却不如鱼鸟自由,举手投足都唯恐惹祸。谢几卿好酒好交朋友,因兵败被免官,与免官归乡的庾仲容气味相投,二人经常乘车游历郊外,喝酒放歌,自诩清高,“不屑物议”。庾仲容也是“颇任气使酒,好危言高论”,[23]两人没有多少朋友,虽然也有争吵的时候,但放纵酣饮却遂相追随。谢几卿喝酒任性,放诞不羁,在当时颇有名气。一次仆射省召集公卿们议事,谢几卿在外喝酒,回到公堂上酒醉不醒,仍然呼呼大睡,旁若无人。又曾在公堂上裸体酣饮,喝醉了乱撒尿,把尿撒在令史身上,被南司弹劾,谢几卿也不介意。当时的文人名仕都有任气使酒的兴趣,谢灵运一次在“千秋亭饮酒,裸身大呼”,太守孟本来对他很是不满,派人来谴责他。谢灵运大怒说:“身自大呼,何关痴人事?”[24]喝醉了酒,王公贵戚都不在眼里。谢灵运说我在这里呼叫,关你何事啊!

袁粲曾做过中书令尚书仆射等大官,“虽位任隆重,不以事务经怀”,爱好在园林中散步饮酒作诗,看到哪处田舍竹石相映成趣,便独自前往。等到他的车马来接他,才使主人大吃一惊,原来是丹阳尹袁粲!袁粲饮酒好客,但不以酒肉者为朋友。一次在外游荡,“道遇一士大夫,便呼与酣饮,明日此人谓被知顾,到门求进。粲曰:‘昨日饮酒无偶,卿相要耳。’竟不与相见”。[25]袁粲的酒兴,便是翻脸不认人。身为朝廷大官,巴结他的人不少。他在半道上遇到一个士大夫,酒兴起来,没有喝酒的伴,便拉住这位先生喝起酒来。士大夫以为被袁大人青睐了,第二天就上门求见拉关系,没想袁粲竟不见他,说那是临时拉你喝酒,你不要自作多情了。沈昭略性狂狷,仗气使酒,口无遮拦。一次喝醉了酒,带着客人和弟子们在娄湖苑游玩,遇到王景文的儿子王约,便说:“你就是王约啊?为何又肥又痴呆呢?”王约也说:“你就是沈昭约吗?为何如此狂妄和精瘦呢?”沈昭约拍掌大笑说:“瘦已胜肥,狂已胜痴,奈何王约,奈汝痴何!”[26]看来古人早就懂得健康和审美,瘦比肥好。所以沈昭约挖苦王约:瘦胜过肥,狂胜过痴,你拿我有什么办法,你是何等痴憨啊!南朝时人尚有晋代遗风,使酒仗气,酒后敢说真话。颖达封为豫章内史,内心愤愤不平。朝廷在华林设宴,颖达喝了酒后言语不快,沈约见状,劝他并作解释。颖达大骂沈约:“我今日形容,正是汝老鼠所为,何忽复劝我酒!”[27]颖达话一出,满堂都惊愕了,皇帝不得不出面了,皇帝说:你是我家阿五,沈公素有威望,如何能轻易责骂。如把你绳之以法,你有何道理?颖达无言以对,大哭一场。皇帝也觉得内心有愧,不久升迁颖达为江州刺史。颖达当着最高领导的面,讨官要官,放在今天也是不行的。不过他以酒遮面,敢于发愤说出,也是具有名士风度。王珍国就没有这等好运了,当年梁武帝起兵时,王珍国杀了东昏,投靠了梁武帝。本以为是国家栋梁,没想到只出任梁、秦二州刺史,心中非常郁闷。一次和梁武帝一起喝酒,喝多了就在那里说:“臣近入梁山便哭。”梁武帝大惊说:“卿若哭东昏则已晚,若哭我,我复未死。”[28]梁山可能是埋东昏的地方,王珍国说他走近那里就要哭。这就把梁武帝搞蒙了,你哭谁呀,当年是你杀的东昏,你哭他有何用啊,这显然是哭我咒我了!王珍国也有脾气,竟不解释,离座而去。这就被梁武帝疏远了,很久都没有得到升迁。

北朝时的李元忠,也是一个酒神仙,起于酒,也败于酒。做南赵郡太守时,因为好酒,没有政绩,庄帝死后便辞去官职。适逢齐神武帝准备起兵,李元忠就带着酒背着筝去投奔神武帝。神武听说是个酒鬼,就不见他。李元忠就堵在门前喝酒吃肉,对门卫说,本来听说神武招贤纳才,如今国士到了门前却不接见,可见你这个人不怎么样。把我的名片还来,不用再通报!门卫一听这人不简单,再禀报神武,于是神武接见。李元忠喝酒弹筝,慷慨高歌,然后一番高论,直说得神武如醍醐灌顶,遂采纳李元忠的建议,后封李元忠为殷州刺史。李元忠后来虽然身处要职,但不管家事,也不理家财,“唯以声酒自娱,大率常醉。家事大小,了不关心”。年龄渐大,时常醉在酒中,神武要想委任他为仆射,大臣们劝阻,说他放任醉酒,不可委以重任。李元忠的儿子也劝他节制酗酒,李元忠却说做仆射没有我喝酒快乐。有两位官员去拜见李元忠,只见他坐在树下,拥着破被子独自喝酒。庭院荒芜,见客人来,唤奴婢卷两床被褥去换酒肉。他的妻子出来,也是衣衫褴褛,两位官员叹息而去。李元忠死后,他的遗产仅是“有米三石,酒数斛,书籍药物,充满箧架”。[29]虽然李元忠沉溺于酒中,不理家务,但他做官是很廉洁清贫的。最后的遗产只有几斗米几斛酒,满架旧书。

北朝人喝酒,也是不计后果,喝得痴癫了也还要喝。裴伯茂学涉群书,文藻丰富,颇好文学,曾做到中书侍郎、中军大将军。但因好饮酒,性格疏傲,长久得不到迁升。“伯茂末年,剧饮不已,乃至伤性,多有衍失”。裴伯茂因为后来过量饮酒,酒精中毒,引起精神恍惚,人也痴呆了。在死的前几天,裴伯茂忽然对妻子说,我得到密信,有人要逮捕我,于是与妻子一起往西逃走。后来他指着墙壁说,里面有官人追捕他,妻子才知道他已经痴病了。没几天就死了,死后,他的朋友们来祭奠他,知道他的脾性,围坐在墓前,一人一杯酒,边喝边哭。其中有诗句凭悼:“临风想玄度,对酒思公荣”。[30]

唐代的进士唐衢,感情丰富而脆弱,一激动便号哭不已,引得周围的人也跟着悲伤。读别人诗篇,读到悲伤处,“发声一号,音辞哀切,闻之者莫不凄然泣下”。尤其是喝了酒,“酒酣言事,亢音而哭,一席不乐,为之罢会,故世称唐衢善哭”。与唐衢喝酒,不是乐事,他先生动辄号哭,搞得大家不愉快,只得散席。所以白居易送他一首诗说:“贾谊哭世事,阮籍哭路歧。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31]白居易评价唐衢的哭,说贾谊哭的是世事不平,阮籍哭的是人生坎坷,唐衢的哭,引得大家跟着悲伤。他哭的是什么呢?唐衢哭的是忠和义,对忠义有感而哭啊!白居易还感慨说,我也是有情有义的人啊,但我郁积在胸哭不出来,就只能用乐府辞来表达了。白居易虽然是对唐衢感情表达的评价,但也说出了诗词创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真谛。

[1] 司马迁:《史记》,242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班固:《汉书》,254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 陈寿:《三国志》,85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 房玄龄:《晋书》,228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5] 房玄龄:《晋书》,231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6] 房玄龄:《晋书》,256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7] 房玄龄:《晋书》,356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8] 房玄龄:《晋书》,259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9] 房玄龄:《晋书》,26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0] 房玄龄:《晋书》,39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1] 房玄龄:《晋书》,392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2] 房玄龄:《晋书》,399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3] 房玄龄:《晋书》,403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www.xing528.com)

[14] 房玄龄:《晋书》,421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5] 房玄龄:《晋书》,48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6] 范晔等:《后汉书》,318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7] 陈寿:《三国志》,296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8] 房玄龄:《晋书》,504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9] 萧子显:《南齐书》,96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0] 姚思廉:《梁书》,103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1] 姚思廉:《梁书》,112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2] 姚思廉:《梁书》,114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3] 姚思廉:《梁书》,131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4] 李延寿:《南史》,93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5] 李延寿:《南史》,122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6] 李延寿:《南史》,167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7] 李延寿:《南史》,183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8] 李延寿:《南史》,202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9] 李延寿:《北史》,205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0] 李延寿:《北史》,238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1] 刘昫:《旧唐书》,836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