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示存在状态的令人恶心之处

揭示存在状态的令人恶心之处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恶心》这部中篇小说是萨特在1934年完成的。而萨特则用“恶心”这一感觉来描述人对“存在”的体验。总之,萨特用“恶心”表达存在状态,揭示人对存在的体验。《恶心》体现了存在的偶然性,洛根丁通过“恶心”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是偶然的,自己是偶然出现的,自己的存在和一块石头、一株植物、一个细菌一样,是毫无理由的。《恶心》就是为了说明这种存在的偶然性。因而存在也是荒谬的。

揭示存在状态的令人恶心之处

《恶心》这部中篇小说萨特在1934年完成的。早在1931年,萨特就在思考“恶心”的问题,他曾经打算写一本关于偶然性的论文。但他最终还是写了这个中篇小说,它原名《忧郁》,写完后送交出版,出版商拒绝了,几经周折,改名为《恶心》才得以出版。这是萨特最重要的一部小说,也是萨特最有成就的一部小说。萨特自己对《恶心》也甚为得意,他曾经说:“从纯粹文学的角度来说,《恶心》是我最好的文学作品。”

《恶心》用日记的形式写成,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小说主人公叫安东尼·洛根丁,他是一个孤独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他自我意识很强,有点儿神经质。因为失恋,他几乎精神崩溃。经历了长途旅行之后,洛根丁终于在海滨城市波维尔市安顿下来。他住在车站附近的旅行推销员的旅馆里,他每天所接触的都是些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人。洛根丁有时在街头闲逛,有时在酒吧间与老板娘调情。他心爱的女人安妮离开他已经整整四年了,在他的记忆中,安妮曾经追求过理想的完满时刻,但所得到的却是虚无,一切都化为乌有。洛根丁为了充实空虚的人生,他去研究历史,他打算写一篇关于十八世纪法国贵族德·洛勒旁的冒险史的论文。因此他天天上图书馆读书,搜集资料。在图书馆时,洛根丁认识了一位自修者,在自修者的劝导下,他根据字母排列顺序逐一阅读各种书籍。到了晚上,洛根丁便坐在铁路员工俱乐部里,反复欣赏同一张唱片《在一些日子里》。洛根丁感到他自己正在一点一滴地丧失自己,陷入一种奇异和混乱不堪的状态之中。他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他开始对世界感到恶心。他好像漂浮在冷酷的时间里,周围的墙、花园、咖啡店都令人感到恶心。有一天他突然感到有一种腐烂的臭味散发在空气中,在光线中,甚至在人们的态度中。洛根丁曾经到处游逛,后来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冒险生活的含义:这就是恶心。这种恶心就是存在本身的自我显露。他在恶心的感觉中领悟到存在,存在是一种丑态,难以忍受。

终于有一天,洛根丁收到了安妮的来信,这使他抱有一点希望,但他很快就发现,安妮已经变得下流和绝望,她早已放弃以往所追求的那种完满的时刻。洛根丁和安妮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发现了存在的含义:虚无。没有什么可以诉说的,一切都不值一提。这样,洛根丁又重新回到空虚孤独之中。如何摆脱这种虚无呢?向别人求救吗?可是别人都是貌似文雅的人,他们见面时相互脱帽致敬,感觉不到生活的虚无,对自己的存在更是毫无感觉。洛根丁决定离开波维尔市。他最后一次光顾了铁路工人俱乐部,最后一次欣赏《在一些日子里》,就在欣赏唱片的最后时刻,他隐约地感觉到了一种渺茫的希望。

小说通过主人公洛根丁的心理漫游,病态联想,荒诞的意念,莫名的情绪,梦魇般的幻觉,构成全书的主线,也就是洛根丁对“恶心”的感受和认识过程。最后洛根丁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恶心:沙滩上的鹅卵石,侍者的吊带,展览馆的肖像画,映在镜子里的自己的面孔,公园里的树根等等,他逐渐认识到存在的本质:虚无与偶然。

《恶心》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它可以说是萨特的精神自传,萨特曾经说:“我就是洛根丁,我毫不满足地用他来表现我的生活气质。”《恶心》所表现的思想内涵是丰富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恶心》:对“存在”的一种体验

“恶心”是人对“存在”的一种体验,前面已经讲过,哲学家海德格尔用“烦”,“畏”,“死”等概念来描述人对“存在”的体验。而萨特则用“恶心”这一感觉来描述人对“存在”的体验。萨特发现,人一旦真正体悟到自己的存在,就必然产生“恶心”感,也只有在“恶心”的感觉中,才能更深刻地领悟“存在”。

《恶心》的主人公洛根丁对“恶心”的感受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开始,他为了摆脱空虚和孤独而去研究历史,但是乏味的研究,无聊的生活,使他深深地陷入烦闷之中,周围的一切琐碎之事都使他感到厌恶。他仿佛觉得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抓住了他,这种感觉一天天加深,终于有一天,他突然领悟了,那个无形的东西便是“恶心”,他被“恶心”抓住了,同时他也领悟了“存在”。洛根丁通过自己对“存在”的体验,发现了“存在”的意义:“我明白了,我已经找到了存在的答案,我恶心的答案,我整个生命的答案。其实我所理解的一切事情,都可以归结为荒诞这个根本的东西。……我要确定荒诞的绝对性。”

总之,萨特用“恶心”表达存在状态,揭示人对存在的体验。海德格尔在《何为形而上学》中有段话说得很好:“深沉的烦恼像寂静的雾,遍布于生存的深渊里,把外在事物、他人和我自己莫名其妙地搅在一种普遍的冷漠之中。这种烦恼显示出生存的全貌。”海德格尔的这段话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萨特所揭示的人对“存在”体验的理解。

存在是偶然的,人生是荒谬的。

《恶心》体现了存在的偶然性,洛根丁通过“恶心”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是偶然的,自己是偶然出现的,自己的存在和一块石头、一株植物、一个细菌一样,是毫无理由的。《恶心》就是为了说明这种存在的偶然性。偶然性是绝对的,因而也是毫无根据的,一切都是没有根据的。

在偶然性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不可捉摸,难于理解的。“一切存在之物都是毫无理由地生出来,由于软弱而继续活下去,最后随遇而死。”“存在是充满各处的东西,人是无法摆脱它的。”因而存在也是荒谬的。(www.xing528.com)

洛根丁说,他找到了“存在的关键”、“生命的关键”,那就是荒谬。一切都是荒谬的。“我们的生是荒谬的。死也是荒谬的”,存在就是荒谬,这种根本的荒谬也就意味着存在的偶然性。

洛根丁发现了存在的偶然性,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他迷失了方向,对生活的目标发生了疑问,世界是什么,自己是什么?他感到茫然。他的内心充满烦闷和荒诞之感。他不再相信布维勒人对尘世的幻想,不再相信雄才大略,甚至不相信文化,他什么也不相信,什么也没有,凝视着这个世界,他只觉得恶心。上帝死了,把他抛弃了,“别了,美丽的百合花,别了,我们的骄傲和我们存在的理由,别了,混蛋们。”

恶心是对一切的反感,不仅对人而且对物,世上人事纷繁,在洛根丁看来,都是无谓的,微不足道的。为什么有这块鹅卵石,为什么有这树根,存在是不必要的,存在就是在那里,这是显而易见的,这公园,这城市,以及我自身,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当意识到这些时,他心理就翻腾,一切都在他的面前浮动起来,于是就想呕吐,这就是恶心。他们是多余的,我们也是多余的。

萨特在表现存在的偶然性时,显然带着阴郁悲观的情绪,小说中充满着这样悲观的色彩:

“周围的一切事物和我一样是由同样的物质构成的,属于同一种类的丑恶。”“世界的存在本身是那么丑恶。”

“存在是阴郁的,苦恼的,自己妨碍自己。”

“我也是多余的,我永生永世是多余的。”

“我的整个一生都留在我的后边,……对它没有什么好说的,只不过我赌输了,如此而已。三年前我庄严地进入布城,我输了第一回,我想赌赢第二回,我又输了,我全盘输了。这一下子我懂了,人总是输的。只有混蛋才会相信自己会赢。”

这是洛根丁的人生观,也可说是萨特早期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消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特定时期西方世界普通的一种失败情绪的反映。

萨特曾经说,《恶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攻击资产阶级的。这样说当然自有其道理,当时的欧洲正处在经济危机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相互交织,整个欧洲可说是阴云密布,人们不免有大难临头之感,他们感到自己的生存和自由受到了威胁,对冷酷的现实感到无法理解,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痛苦迷惘,焦虑不安、甚至绝望的情绪。

对这样的一种混乱荒诞的现实,萨特遵循“介入”的文学创作原则,感到有必要加以揭露和攻击,启发人们正视现实,加以思考,加以批判,从而改变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萨特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诞现实,作者所揭示的存在状态是整个人类的存在状态,就是说,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这是人类的普遍存在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