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宣传与认知的交流与互鉴

宣传与认知的交流与互鉴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认知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的观赏态度和理解评判。[5]因此,文物交流展被誉为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国家名片”。1965年,我国利用文物交流展开始进行文化交流;1971年正式成立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2015年12月31日《交流与互鉴——陕西文物对外交流50年》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展出。

宣传与认知的交流与互鉴

1.沟通中西方文化认知,就是沟通世界文明

要欣赏文物之美,就要广泛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呈现形式和历史,才能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并产生文化和艺术上的共鸣。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礼器、酒器、随葬品等是一种祭祀品或生活器物,是人们长期生活行为方式的结晶,而不是一开始就是去创造一件艺术品,其目的性不同;认为艺术品的创作代表了作者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是自由的发挥与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品是有生命的,它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形象来面对社会[3]。而我国主要把各时代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遗物作为文化遗存,其基本特征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已经成为历史的,是不可再生的[4];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通过工匠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是实用与艺术的结合,是经过历代人们的鉴赏、传承和文化认可,并具备一定的文化积淀和代表性。

文化认知不同,就会造成不同的观赏态度和理解评判。但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不需要统一,大可求同存异。其实这就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我们要做的就是力求更好地展现文物最具魅力、最精湛、最厚重的一面,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激活它们的生命,使之光芒四射,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对它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2.文物交流,加速并拉近了世界文明

文物,因文明而产生、而传承。习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5]因此,文物交流展被誉为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国家名片”。1965年,我国利用文物交流展开始进行文化交流;1971年正式成立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200多个文物交流展,展览遍布世界五大洲29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观众超过6000万人次。展览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唐壁画(摹本)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青铜器展”“中国“丝绸之路”文物展”“伟大的青铜时代展”“天子——中国古代帝王艺术展”“中国古代艺术珍宝展览”“秦始皇及其时代展”“中国帝王陵墓展”“考古黄金时代展”“中国五千年文明艺术展”“中国考古发现展”“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中国国宝展”“世界四大文明——中国文明展”“走向盛唐展”“兵马俑金缕玉衣展”等高规格的大型文物展览。出境文物展览不仅向世界人民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及其巨大贡献,也展现了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国际形象。其中“秦兵马俑”“故宫”和“汉唐文化”等已成为中国名片。

在交流展中引进外国文物和艺术品的展览如:“古罗马文明展”“古埃及国宝展”“扶桑之旅——日本文物精品展”“法国时尚100年”“人与神——古代希腊”“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地中海文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藏文物精品”“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佛罗伦萨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吴哥文物与艺术”“时光之芯——瑞士钟表文化之源”等,一度让中国对西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因此,文物走出去、迎进来,不但远播了文明,也激活了文物的生命,这样才能实现其文化艺术价值的共享。(www.xing528.com)

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陕西的文物对外交流也走过了50余年。2015年12月31日《交流与互鉴——陕西文物对外交流50年》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展出。该展分为“华章”“交流”“互鉴”“追忆”四个部分,展现了陕西50年来对外交流的阶段性成果,让中外广大观众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厚重。据不完全统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仅陕西文博单位接待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就多达200多人次[6]。这种高规格的首脑接待,更有利于彰显和传播民族文化,也有利于文化差异上借鉴和融合。近日,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在接受《华商报》总编杨君采访时说:“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陕西文物到达四大洲的40多个国家150个城市,有几亿人看过陕西周秦汉唐的文物,陕西已成为中国的金色名片。”[7]

3.提升文物展示平台,推广基层博物馆文化资源

国家或省部级提供了文物交流展这样一个平台,对于一些地方的县级博物馆来说是一种文物和文化的大力推介。鉴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地方县级博物馆的基础设施还远远跟不上广大观众的需要,一些好的文物无法让观众看到。交流展汇集了众多的精美文物,会提供一个高平台,让这些隐藏在地方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大放异彩。如陕西乾陵博物馆的一些珍贵文物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随着国家的一些大型对外交流展在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也随着国内交流展在陕西省博物馆(现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杨贵妃墓文管所等地展出。通过这种不断的参与,这座号称“唐陵之冠”的乾陵也随着文物的外展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而它更高的历史价值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心有所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唐乾陵也必将会出现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

4.加大文物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文化认知

为提高我国全民文化综合力,国务院宣布从2008年1月起,将首次免费开放2700个博物馆。从此各大博物馆竞相超越,致力于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建设,运用多种文字、语音、图片、3D图像、临展、讲座、互动、幻影成像、三维立体动画影视、文创产品开发等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精细化、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文物的精妙,让文物说话。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在参观西安博物院时说:“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8]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表示:“我们必须深怀敬畏之心、自豪之感、历史之责,切实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9]同年3月20日,国务院公布实施了《博物馆条例》[10],标志着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正式出台。《条例》的出台,对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具有重要意义。《条例》还把教育提到了首位,所以博物馆变为“社会教育的大课堂”将会是未来的首要任务。为了广大观众欣赏、研究需要,进一步“让文物活起来”,2017年12月28日,国家文物局网站公布,将公开346.13万件全国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以供查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