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匈牙利成功脱离土耳其统治与奥地利建立友好关系

匈牙利成功脱离土耳其统治与奥地利建立友好关系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匈牙利并没有从这场胜利中获得任何好处。圣戈特哈德战役《沃什瓦尔和约》似乎是为符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地利大公国在匈牙利王国的利益而缔结。然而,威胁匈牙利自由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匈牙利只能寄希望于寻求外国人的援助。对这三人的审判并没有遵守相关法律规定,而是在匈牙利王国领土之外进行。

匈牙利成功脱离土耳其统治与奥地利建立友好关系

(1629年到1746年)

尽管加布里埃尔·拜特伦的遗孀勃兰登堡的凯瑟琳自命不凡,拉科齐·捷尔吉一世还是受到法兰西、荷兰、瑞典和勃兰登堡宫廷的支持,被选为加布里埃尔·拜特伦的继承人。在三十年战争瑞典阶段,特兰西瓦尼亚一直风平浪静。在匈牙利,巴拉丁伯爵尼古拉·埃斯泰尔哈吉努力维护公共自由,提防土耳其人的入侵,但并未能阻止枢机主教彼得·帕兹马尼成立耶稣会。耶稣会创办了一所大学,负责教育年轻的天主教教徒。1637年,斐迪南三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于《维也纳条约》不断被触犯,匈牙利新教教徒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拉科齐·捷尔吉一世认为向奥地利大公国宣战的有利时机到来了。尽管尼古拉·埃斯泰尔哈吉恳求他不要从土耳其人手中去夺取匈牙利王国,但拉科齐·捷尔吉一世还是与法兰西王国和瑞典帝国就此事进行了商谈。法兰西王国和瑞典帝国承诺每年给拉科齐·捷尔吉一世十二万克朗补贴,并承认了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的宗教自由和政治独立。1644年,拉科齐·捷尔吉一世开始进攻匈牙利。他自称是卡萨的主人,前往埃佩里斯[1]并发表宣言,号召匈牙利人起义,但由于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军队的牵制,不得不返回特兰西瓦尼亚。拉科齐·捷尔吉一世没有等待《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谈判结束,就自行与斐迪南三世缔结了条约。1645年,斐迪南三世在《林茨和约》中将加布里埃尔·拜特伦已经拥有的匈牙利北部各郡和两座堡垒割让给拉科齐·捷尔吉一世。

拉科齐·捷尔吉一世在宫廷和军队中推行宗教改革。在他的统治下,特兰西瓦尼亚呈现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他的继任者,即儿子拉科齐·捷尔吉二世野心勃勃,差点葬送了特兰西瓦尼亚公国的未来。拉科齐·捷尔吉二世希望像斯特凡·巴托里一样,借助瑞典登上波兰王位。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会允许边境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因此,接下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停侵扰特兰西瓦尼亚公国。特兰西瓦尼亚公国遭到残酷的抢掠,拉科齐·捷尔吉二世在战争中被杀。拉科齐·捷尔吉二世的主将、当时优秀的作家凯梅尼·亚诺什[2]继承了总督之位。他试图击退土耳其人,并得到斐迪南三世的帮助。后来,凯梅尼·亚诺什在战争中身亡。特兰西瓦尼亚人既害怕同盟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又害怕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抢掠,便接受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加给他们的总督——阿帕费·米哈伊一世。

拉科齐·捷尔吉二世

凯梅尼·亚诺什

阿帕费·米哈伊一世

利奥波德一世的统治给匈牙利留下了最痛苦的记忆。在这位君主的加冕典礼上,匈牙利议会要求重新恢复巴拉丁伯爵的头衔,并将外国军队撤出匈牙利;新教请求支持信仰自由,因为这种自由常常受到侵犯。1664年,在大维齐尔科普鲁律·法兹勒·艾哈迈德帕夏的率领下,土耳其人的入侵让匈牙利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暂时团结起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由著名的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伯爵指挥。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伯爵的强劲对手为蒂雷纳子爵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3]。匈牙利人由著名英雄锡盖特堡著名英雄尼古拉·舒比奇·兹林斯基的后裔米克洛什·兹林斯基[4]指挥。米克洛什·兹林斯基英勇非凡,极具骑士风范,而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伯爵则体现了三十年战争中伟大指挥官的严谨作风。1664年8月1日,匈牙利领土上爆发了圣戈特哈德战役——匈牙利人称其为克尔门德战役。土耳其人在战役中惨败,这让整个基督教世界为之欢欣鼓舞。然而,匈牙利并没有从这场胜利中获得任何好处。不久,未经匈牙利议会参与,在沃什瓦尔达成的《沃什瓦尔和约》并没有解放匈牙利的一寸土地;奥地利大公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达成了二十年的休战协议[5]。事实上,土耳其人还得到了其他几个堡垒,尤其是大瓦拉丁。

圣戈特哈德战役

《沃什瓦尔和约》似乎是为符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地利大公国在匈牙利王国的利益而缔结。利奥波德一世在耶稣会的引导下,受宗教宽容和君主专制主义的启发,提议同时阻止宗教改革运动并限制匈牙利王国的自由。“我要把匈牙利先变成俘虏,后变成乞丐,再变成天主教教徒。”尽管历史上找不到证据论证此话为利奥波德一世所说,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句话是利奥波德一世说的。利奥波德一世曾试图压制匈牙利议会,然后由贵族和高级教士在维也纳召开的集会取而代之,但匈牙利议会拒绝并挫败了这一计划。

然而,威胁匈牙利自由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匈牙利只能寄希望于寻求外国人的援助。1665年,克罗地亚权贵弗兰·克尔斯托·弗兰科潘侯爵与米克洛什·兹林斯基家族结盟,向美因茨大主教发表了一篇纪念演说:“匈牙利王国到了一种几近毁灭的悲惨境地,如果上帝再不激励基督教诸侯保卫它,那么处于基督教世界和各民族堡垒中的匈牙利就会走向灭亡……匈牙利的贵族阶层已经绝望了,看不到其他任何安全保障,唯有把自己交给土耳其人来保护……由于本民族的反感情绪,匈牙利人一直对土耳其人的统治感到恐惧……然而,如今的极端局面只能让人们将希望寄望于土耳其人了。”阿帕费·米哈伊一世依然无动于衷。然而,佩塔尔·兹林斯基[6]和弗兰·克尔斯托·弗兰科潘侯爵还是试图煽动匈牙利发动起义。他们召集了一些军队,不过不久,由于获得赦免允诺,他们就停止了起义,但之后被逮捕监禁。同谋陶马什·纳道什迪也遭到逮捕监禁。对这三人的审判并没有遵守相关法律规定,而是在匈牙利王国领土之外进行。陶马什·纳道什迪在维也纳接受审判。佩塔尔·兹林斯基和弗兰·克尔斯托·弗兰科潘侯爵被带到维也纳新城,都被判处死刑。利奥波德一世“以帝王和皇室的纯洁恩典”饶恕他们的右手不被砍掉。

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

对这三个人的审判更多的是发出了爱国者和新教教徒将遭受残酷迫害的信号。许多人被流放,被强迫劳动,或者被卖到那不勒斯总督的战舰上当苦役。但这些残酷暴行并没有扼杀匈牙利人的独立精神,“库科兹”再次出现。此时,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正与奥地利交战,这样就为匈牙利起义者提供了便利。法兰西王国驻波兰大使也给这些起义者提供了人力和财力。伊姆雷·特克伊是起义军的领袖。伊姆雷·特克伊娶了勇敢的伊洛娜·兹林斯基,即拉科齐·捷尔吉一世的遗孀为妻。伊姆雷·特克伊成功召集了一支军队,旗帜上写着“为了上帝和国家”,气势恢宏地向摩拉维亚进军。伊姆雷·特克伊用自己的肖像铸币,行使真正的主权。伊姆雷·特克伊希望自己能成为匈牙利国王,并指望与土耳其人结盟,而土耳其人当时正向维也纳进军。伊姆雷·特克伊与科普鲁律·法兹勒·穆斯塔法帕夏会晤并将普雷斯堡授予他。此时,土耳其人正围攻维也纳。对伊姆雷·特克伊来说,土耳其人被扬三世·索别斯基打败,也就等于他自己战败了,因此这位有“库科兹”国王之称的伊姆雷·特克伊不得不进行游击战。与此同时,战胜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深入匈牙利,占领了一些要地,并收复了被长期占领的布达。土耳其人一直被追赶到莫哈奇,在这片平原上,土耳其人损失了两万人,算是为曾在此地获得的胜利赎罪。科普鲁律·法兹勒·穆斯塔法帕夏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伊姆雷·特克伊,于是将他逮捕并关押在贝尔格莱德。伊姆雷·特克伊的被俘结束了库科兹起义,库科兹领袖的游击队四散而去,交出了占领之地。只有穆卡切沃城堡还在独自坚守,由伊姆雷·特克伊的妻子——英勇无畏的伊洛娜·兹林斯基守卫。很多匈牙利诗歌歌颂伊洛娜·兹林斯基展现的英雄主义。

伊姆雷·特克伊被逮捕

起义已结束,匈牙利恢复了部分和平。此时,战胜方的首要职责应该是进行大赦,但利奥波德一世和官员不这么认为。利奥波德一世宣布了一项大赦,但被无视,意大利将军安东尼奥·冯·卡拉法[7]成了为帝国复仇的无情刽子手。在埃佩里斯稳固后,安东尼奥·卡拉法建了一个大法庭,这个法庭的恐怖足以让人想起西班牙王国曾在低地国家实施的血腥暴行。一连三十天,三十名刽子手对无辜或有罪的受害者施以酷刑,甚至将其折磨致死,惨绝人寰。匈牙利历史上最悲惨的记忆就是所谓的“埃佩里斯大屠杀”了。利奥波德一世还假装为自己辩护,说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些恐怖行为。

在这般恐吓匈牙利王国后,利奥波德一世希望匈牙利王国能妥协。17世纪,尽管到处是迫害,国王仍由选举产生;不过,利奥波德一世决定采取王位世袭制。1687年,匈牙利议会按利奥波德一世的意愿,宣布哈布斯堡王朝的男性后裔世袭王位。世袭程序在匈牙利与波希米亚是一致的,先是按照法定程序,后可经由人民同意,自由变化。国王必须宣誓遵守国家的基本法律,但废除了《金玺诏书》第三十一条,或者说废除了安德烈二世于1222年颁布的《金玺诏书》,因为正是第三十一条宣布了起义权。除了这些妥协,匈牙利议会还规定应废除死刑,让囚犯恢复自由,因此,宣布大赦。伊姆雷·特克伊到亚洲的尼科米底亚[8]休养身体,伊洛娜·兹林斯基也交出了穆卡切沃要塞。

巴登的路易

现在匈牙利全境皆已收复,奥地利人想要从土耳其人手中解放这个国家。1688年,奥地利军队渡过多瑙河,占领了贝尔格莱德和尼什。但在新领袖科普鲁律·法兹勒·穆斯塔法帕夏的带领下,土耳其人已从懒散中苏醒。他们行军到多瑙河,重新夺回贝尔格莱德和尼什。科普鲁律·法兹勒·穆斯塔法帕夏继而入侵匈牙利,但在1691年被巴登的路易[9]带领下的奥地利军队杀害。战争仍在继续。伊姆雷·特克伊返回了匈牙利。在其援助下,土耳其人进入特兰西瓦尼亚,在此坚守阵地,一直坚守到弗朗索瓦-尤金亲王接过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指挥权。年轻的弗朗索瓦-尤金亲王是土耳其人的强大对手。1697年,当时正在上匈牙利的弗朗索瓦-尤金亲王突然听到土耳其人正经由泰斯山谷步步逼近,便立即命人在森塔附近的蒂萨河上架起一座桥,准备攻击土耳其人,没想到这时接到利奥波德一世的命令,不许他参加战斗。在看到自己军队所处的情形后,弗朗索瓦-尤金亲王决定不服从命令。森塔战役的辉煌胜利证实了他这种大胆无畏之举是正确的。一万多名土耳其人战死沙场,大批土耳其士兵的尸体被扔进蒂萨河。苏丹穆斯塔法二世逃往泰梅什堡,随后逃到君士坦丁堡。即将来临的冬季阻止了弗朗索瓦-尤金亲王乘胜追击。然而,利奥波德一世一心想着西班牙的王位继承问题,于1699年与土耳其人达成了和平条约。双方在卡洛维茨签订了《卡洛维茨条约》。按照此条约,苏丹同意不帮助匈牙利本土起义者,并放弃特兰西瓦尼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匈牙利拥有的所有旧领地中,只被允许保留泰梅什堡。利奥波德一世则得到了其余领地——匈牙利、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地区,斯拉沃尼亚及对特兰西瓦尼亚的宗属权。《卡洛维茨条约》中的一项特别条款规定,布达要维护穆斯林玫瑰之父”托钵僧居尔·巴巴的坟墓。直到今天,该坟墓依然存在,依然是穆斯林虔诚朝圣之地。后来,匈牙利人为了表达对土耳其人的怜悯,筹集资金修复了这座坟墓。

森塔战役

1690年4月,利奥波德一世代表匈牙利王国对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宣称主权,并号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斯拉夫人拿起武器反抗土耳其人。不久,利奥波德一世邀请伊佩克的塞尔维亚族长在自己的领地上定居,并向塞尔维亚人承诺,他们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并拥有独立的政府。1691年,塞尔维亚族长接受了邀请,有三万五千个到四万个家庭在穆列什河河岸及斯雷姆、斯拉沃尼亚和巴奇卡,甚至在布达郊区定居。这些移民因其享有的特权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为奥地利大公国提供士兵——就像曾在匈牙利定居的塞尔维亚人为匈牙利王国提供士兵一样,并在对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中为哈布斯堡王朝做出巨大贡献。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匈牙利南部发现这些塞尔维亚移民的后裔,他们对这里产生了很大影响。

伊姆雷·特克伊离开后,特兰西瓦尼亚成了奥地利大公国的一个省。在对抗土耳其人的战争中,奥地利的军队驻守在特兰西瓦尼亚的大部分城镇。年轻的阿帕费·米哈伊一世被带到维也纳接受教育,特兰西瓦尼亚则由神圣罗马帝国官员管理。《卡洛维茨条约》对特兰西瓦尼亚的处理获得了整个欧洲的认可。1699年,利奥波德一世通过一项特别宪章承认了特兰西瓦尼亚公国的权利和特权,并允许新教和东正教在特兰西瓦尼亚公国自由行使宗教权力。但特兰西瓦尼亚的贵族并没有立即接受这种兼并,因为这种兼并使特兰西瓦尼亚回归匈牙利王国的同时,也将使自己被残暴士兵和压迫性政府统治。

匈牙利贵族发现拉科齐·费伦茨二世具有领袖的气质。拉科齐·费伦茨二世继承了一种英雄传统和世袭仇恨,并把这种英雄传统和世袭仇恨带到了匈牙利贵族反抗外国压迫者的大业中。他的母亲伊洛娜·兹林斯基是在断头台上死去的佩塔尔·兹林斯基的女儿,也是拉科齐·捷尔吉一世和伊姆雷·特克伊的遗孀;拉科齐·费伦茨二世的父亲拉科齐·捷尔吉一世与三个伯爵一起密谋了叛乱[10]。但比这三个伯爵幸运,拉科齐·捷尔吉一世逃脱了。拉科齐·费伦茨二世十二岁时就被带到维也纳,接受天主教教育,这让他最初打算成为一名神父。在获准返回匈牙利后,拉科齐·费伦茨二世娶了黑森-莱茵菲尔斯[11]的绍罗尔陶·阿姆利亚。绍罗尔陶·阿姆利亚尽管当时很年轻,但具有的英雄气质与冒险精神丝毫不输拉科齐·费伦茨二世。拉科齐·费伦茨二世精力旺盛,具有道德正义和非凡抱负。他第一次密谋反对神圣罗马帝国没有得逞,被关进了维也纳新城监狱,但他设法逃了出去,逃到波兰避难。虽然利奥波德一世没收了拉科齐·费伦茨二世的财产,并高价悬赏其头颅,但拉科齐·费伦茨二世还是在波兰与法兰西王国大使馆取得联系,并获得了法兰西王国大使馆提供的资助。1703年,拉科齐·费伦茨二世回到了匈牙利。

穆卡切沃附近刚刚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使整个匈牙利都非常愤怒,因为维也纳宫廷不断破坏匈牙利的自由。随后,利奥波德一世召见匈牙利大贵族和高级教士,并向他们提议镇压各郡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小贵族。此外,许多家族对《卡尔洛维茨条约》的条款感到愤怒,因为该条约禁止在近期叛乱期间移民土耳其的匈牙利人返回匈牙利王国。因此,1703年的起义不仅仅是农民发起的一次简单运动,一些大家族的代表甚至包括天主教教徒也加入其中。1704年年初,起义已蔓延到特兰西瓦尼亚,甚至越过瓦赫河,蔓延至维也纳附近。就在此时,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始了。当弗朗索瓦-尤金亲王忙于与路易十四的军队作战时,法兰西王国的盟友巴伐利亚人入侵了奥地利。路易十四写信给拉科齐·费伦茨二世,称其为“我的堂弟”,并派法兰西王国军官去拜访他。

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埃马努埃尔(www.xing528.com)

尽管在军事上遭受了一些挫折,拉科齐·费伦茨二世还是组建了一个政府,并在一次议会上被任命为匈牙利王国领导者。另一次议会宣布拉科齐·费伦茨二世为特兰西瓦尼亚总督。这样一来,匈牙利王国的大部分地区很快就处于拉科齐·费伦茨二世的管控下。只要被允许保留特兰西瓦尼亚,拉科齐·费伦茨二世就非常乐意与约瑟夫一世达成协议。但匈牙利人非常愤怒,决意要与哈布斯堡家族决裂。在欧诺德议会上,三十一个郡组成联盟(当时匈牙利王国共有五十二个郡)宣布约瑟夫一世不再是匈牙利王国国王。这个联盟不敢继续把王位交给拉科齐·费伦茨二世,而路易十四建议把王位让给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埃马努埃尔,但他拒绝了。就这样,宝贵的时间在谈判中溜走了。1708年,德意志将军利奥波德·菲力·冯·海斯特在特伦钦打败起义军队,重新收复了匈牙利的部分地区。紧接着,施塔伦伯格和西金根相继获得胜利。路易十四因战败而身心俱疲,暂停向拉科齐·费伦茨二世提供补贴。拉科齐·费伦茨二世无法继续作战,只能离开匈牙利,到波兰避难。匈牙利议会接受了《萨特马条约》。该条约规定赦免拉科齐·费伦茨二世及起义军并恢复匈牙利王国的自由。后来,拉科齐·费伦茨二世去了巴黎,拜访了曾承认他为君主的法兰西王国宫廷。这次拜访有助于他传播声名。人们经常在当代文献和回忆录中尤其是圣西蒙[12]的作品中看到他的名字。当奥地利政府对拉科齐·费伦茨二世在巴黎的逗留感到不安时,拉科齐·费伦茨二世又去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按照《帕萨罗维茨条约》,土耳其宫廷安排他住在靠近马尔马拉海的罗多斯托城堡。即便被逼迫到如此地步,拉科齐·费伦茨二世也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野心,他多次请求法兰西王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支持自己,但都没有成功。为了打发时间,拉科齐·费伦茨二世写了《匈牙利革命回忆录》,于1732年在海牙出版。拉科齐·费伦茨二世的名字还与一首著名的进行曲有关,该曲作者已不详。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进行曲经常在拉科齐·费伦茨二世的军队里演奏,并且已成为匈牙利人的民族颂歌,是匈牙利人进行革命的“马赛曲”。匈牙利的自由一旦被限制,奥地利政府就会严格禁止演奏该曲目。如今,该曲已被埃克托尔·柏辽兹改编成了管弦乐。

匈牙利的起义失败了。最终,通过《萨特马条约》,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大公国达成和解。约瑟夫一世有幸促成了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大公国的和解。1707年,约瑟夫一世被宣布对匈牙利王国没有统治权,但他一直统治匈牙利王国直到1711年驾崩。这位君主三十三岁就驾崩了,他性格温和又大度,如果能活得久一点,一定会赢得那些与之和好的臣民的永久爱戴。约瑟夫一世的继任者查理六世——在匈牙利被称为查理三世——将马扎尔民族与哈布斯堡王朝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查理六世加冕后,为了避免哈布斯堡家族的男性后裔绝嗣,根据一项特殊法律,承认匈牙利人有选举自己国王的权利。然而,《国事诏书》证明,查理六世对匈牙利不留情面,不做丝毫让步。在执政的最初几年,查理六世一直致力于在匈牙利建立秩序,但没有摈弃那些迂腐惯例。大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宗教迫害依然存在,虽然其形式没那么残忍,但依然非常严酷。这种迫害同时攻击了匈牙利新教教徒和新来的塞尔维亚东正教移民。维也纳法庭并不是迫害这些人的唯一罪魁祸首,大部分匈牙利天主教教徒也参与了迫害。

苏丹艾哈迈德三世

在查理六世的统治下,土耳其人最终被驱逐出匈牙利。1716年,苏丹艾哈迈德三世的大维齐尔西拉达尔·达马特·阿里帕夏越过萨瓦河,向彼得罗瓦拉丁进军。弗朗索瓦-尤金亲王在此等待反击土耳其人,随后取得了彼得罗瓦拉丁的胜利。这一胜利让整个基督教世界沸腾了。在这场战争中,匈牙利人英勇作战,并将泰梅什堡和土耳其人在匈牙利占有的最后一批领地收回。西拉达尔·达马特·阿里帕夏在此次战役中丧命。1717年,贝尔格莱德被攻陷。随着贝尔格莱德的陷落,多瑙河中部来自土耳其人的一切危险消失了。贝尔格莱这座堡垒的丢失是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权的致命一击,艾哈迈德三世同意签署《帕萨罗维茨条约》,并完全放弃了多瑙河右岸、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的部分地区。这些征服将通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要道交到了奥地利大公国手中。而奥地利大公国有可能在获得成功后,赋予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的人民以自由和文明,并逐渐将其吞并。为了达成此目的,哈布斯堡王朝必须把全部精力投入多瑙河下游。然而,他们选择兼并更遥远的神圣罗马帝国的莱茵河部分土地,甚至意大利的土地。哈布斯堡王朝对土耳其人采取的防御政策不够强硬,这给接下来的战争带来了不利后果。

1737年,奥地利大公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再次爆发。当时,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莎的丈夫,即洛林的弗朗茨一世受命指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弗朗茨一世在试图入侵波斯尼亚和瓦拉几亚时受到重创,被迫撤退到特兰西瓦尼亚。1738年5月,土耳其人占领了奥尔绍瓦,而贝尔格莱德——唯一一个可以让奥地利人在萨瓦河右岸立足的地方,局势危急,马上就会被占领。在这种情况下,1739年,查理六世虽然已与俄罗斯帝国结为盟友,但还是同意签署了《贝尔格莱德和约》。该和约规定,贝尔格莱德和整个塞尔维亚再次归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有。奥地利大公国失去了在巴尔干半岛的绝佳机会。在和谈中,人们明显感觉到法兰西王国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成员的存在。此后,法兰西王国、俄罗斯帝国和后来的英国对君士坦丁堡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样便给了奥地利大公国自由插手巴尔干半岛的机会。

彼得罗瓦拉丁战役

贝尔格莱德战役

查理六世统治时期,奥地利大公国重新获得的领土的历史并不乐观。匈牙利的政治活力已经丧失,匈牙利议会变得非常顺从。只要查理六世承诺匈牙利议会至少三年召开一次,承诺只要情况允许就定居匈牙利,并且能在由巴拉丁伯爵主持的摄政议会的协助下安排国家事务,承诺使阜姆成为一个自由港,那么匈牙利议会就同意支持《国事诏书》。匈牙利境内的塞尔维亚移民沦为农奴,并因东正教信仰而受到迫害。1734年,被迫害和压迫的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的农民发动起义,一些同样遭受苦难的匈牙利新教教徒也加入了起义大军。然而,这次起义遭到军队的镇压,起义的匈牙利人也受到了残酷的惩罚。

【注释】

[1]埃佩里斯,斯洛伐克人称其为普雷索瓦市,是12世纪德意志人在多瑙河支流陶尔曹建立的移民区,现在是匈牙利沙罗什县的首府。——译者注

[2]凯梅尼·亚诺什(1607—1662),匈牙利贵族、作家和特兰西瓦尼亚总督,在加布里埃尔·拜特伦和拉科齐·捷尔吉一世统治期间担任各种政治和军事职务。——译者注

[3]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1611—1675),六大法兰西大元帅之一。——译者注

[4]米克洛什·兹林斯基(1620—1664),克罗地亚和匈牙利的军事领袖、政治家和诗人。他是克罗地亚的匈牙利贵族兹林斯基的家族成员。——译者注

[5]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伯爵先于1663年9月的埃尔塞库伊瓦尔战役中败北,但却在1664年8月的圣哥达战役中大胜。土耳其人遭此打击后,进攻势头大大减弱,遂于1664年8月10日与奥地利缔结和约,约定二十年内保持和平。——译者注

[6]佩塔尔·兹林斯基(1621—1671),克罗地亚总督、作家、兹林斯贵族,因试图发动1664年到1670年匈牙利的克罗地亚叛乱而闻名。这场叛乱最终导致他以叛国罪被处决。——译者注

[7]安东尼奥·冯·卡拉法(1646—1693),哈布斯堡王朝的将军,还担任其他各种高级职务,包括上匈牙利的军事长官和后来的特兰西瓦尼亚的皇家委员。——译者注

[8]尼科米底亚,古希腊城市,位于现在的土耳其。——译者注

[9]巴登的路易(1655—1707),巴登的统治者,也是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首席指挥官。他因多次击败土耳其军队而被称为“土耳其路易”。——译者注

[10]此处是指1664年到1670年克罗地亚-匈牙利叛乱,在叛乱中死去的三名伯爵为:陶马什·纳道什迪、佩塔尔·兹林斯基和弗兰·克尔斯托·弗兰科潘。——译者注

[11]此处是指黑森家族,黑森家族是德意志历史上的一个家族,曾统治黑森选帝侯国(1803年到1866年)、黑森大公国(1806年到1918年)、瑞典王国(1720年到1751年)及保加利亚亲王国(1879年到1886年)。——译者注

[12]圣西蒙(1760—1825),即克劳德·亨利·德·鲁弗鲁瓦伯爵,法兰西政治、经济和社会主义理论家和商人,其思想对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