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音运动在北管演艺推动方面的作用

正音运动在北管演艺推动方面的作用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倡正音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沟通,在国家加强对地方统治的背景下,也是权力规训的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证官方政令通畅,加强管理。[21]于是,一场正乡音而习官话的运动在闽粤地区迅速开展起来。闽南地区还出现《较正官音仕途必需雅俗便览》《集注官音套话》《官音汇解》诸类辅助学习官话的书籍,朝廷选派浙江、江西等地官话水平较高的官员充当正音教职,辅助闽粤正音教习活动。

正音运动在北管演艺推动方面的作用

闽粤两地古时均因穷乡僻壤远离中原而被称为“省尾国角”,向来被官方视为“蛮音驻舌”“蛮风瘴雨”之地,官话远不及方言普及。因此,代表权力的官话、代表地方文化的方言与戏剧之间便产生微妙的关系,戏曲是方言土语还是正音、正字,与政治上是否正统是分不开的。当坐稳龙椅的雍正皇帝发现,在其召见的大小臣僚中,唯广东、福建两省人士操乡音而“不可通晓”,得出语言不通则不利其统治,难传旨意,甚至错传圣训的结论,于是下达正音上谕,称曰:

凡官员有莅民之责,其语言必使人人共晓,然后可以通达民情,熟悉地方事宜,而办理无误。是以,古者六书之制,必使谐声、会意,娴习语音,皆所以成遵道之风,著同文之治也。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福建、广东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夫伊等以现登仕籍之人,经赴部演礼之后,其敷奏对扬,尚有不可通晓之话,则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断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共知而共解乎?官民上下语言不通,必使吏胥从中代为传述,于是添饰假借,百弊丛生,而事理之贻误者多矣。且此两省之人,其语言既皆不可通晓,不但伊等历任他省不能深悉下民之情,即伊等身为编氓亦必不能明白官长之意。是上下之情扦格不通,其为不便实甚。但语言自幼习成,骤难改易,必徐加训导,庶几历久可通。应令福建、广东两省督抚转饬所属各府、州、县有司及教官,遍为传示,多方教导,务期语言明白,使人通晓,不得仍前习为乡音。则伊等将来引见殿陛,奏对可得详明,而出仕地方,民情亦易通达类。特谕。[20]

雍正皇帝让翰林们编纂了一部《音韵阐微》,此后,《正音咀华》《老乞大》《朴通事》等官话教科书便如雨后春笋。提倡正音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沟通,在国家加强对地方统治的背景下,也是权力规训的手段,其目的在于保证官方政令通畅,加强管理。不通晓官话者甚至不让应试,以示明惩并上引谕议作为推行官话的官方意见下达各省:

伏读上谕,广东、福建人多不谙官话,著地方官训导,仰见圣天子睿虑周详,无微弗照,欲令远僻海疆,共臻一道同风之盛。查五方乡语不同,而字音则四海如一,只因用乡语读书,以致字音读惯后,虽学习官话,亦觉舌音难转。应令该督抚、学政,于凡系乡音读书之处,谕令有力之家,先于邻近延请官话读书之师,教其子弟,转相授受,以八年为限。八年之外,如生员贡监不能官话者,暂停其乡试,学政不准取送科举,举人不能官语者,暂停其会试,布政使不准起文送部;童生不能官话者,府州县不准取送学政考试,倏学习通晓官话之时,再准其应试。通行凡有乡音之省,一体遵行。[21](www.xing528.com)

于是,一场正乡音而习官话的运动在闽粤地区迅速开展起来。福建地方官府即于雍正七年(1729)在“省城四门设立正音书馆,教导官音”,各地相应纷纷设立正音书院。据《重纂福建通志》及各府州县志统计,闽地十府二州辖六十二县,先后建有正音书院一百零八所,闽南地区正音书院分布情况如下:泉州府八所,其中晋江县四所,南安县、惠安县、同安县、安溪县各一所。永春直隶州有正音书院五所,其中州城三所,德化县、大田县各一所。漳州府有正音书院十七所,其中龙溪县七所,漳浦县五所,海澄县、南靖县、长泰县、平和县、诏安县各一所。台湾府有正音书院八所,其中台湾县一所,凤山县五所,嘉义县、彰化县各一所。可谓壮观。闽南地区还出现《较正官音仕途必需雅俗便览》《集注官音套话》《官音汇解》诸类辅助学习官话的书籍,朝廷选派浙江、江西等地官话水平较高的官员充当正音教职,辅助闽粤正音教习活动。福建各地有相关记载,如民国《永春县志》卷十三《学校》曰:“正音书院在文公祠内,乾隆元年奉旨设正音一人,以邻省候选教谕晓官音者为之,时委浙江仙居县贡生郑先行主之,岁给廪俸。”光绪《重篡邵武府志》卷十二《学校》亦载:“正凌晨书院在北隅宝严坊,国朝雍正七年奉文建,延师教习正音。”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皇帝终于完成清王朝的统一大业并开创有清一代以昆曲为主的盛大庆典,倡导仁孝治国。时人记载道:“二十二年癸亥,上以海宇荡平,宜与臣民共为宴乐,特发帑金一千两,在后宰门驾高台,命梨园演《目连》传奇,用活虎、活象、真马。”[22]此次公演,不仅充分表明以康熙帝为代表的满族统治者对昆曲艺术的认同与支持,也促使全国上下百姓对昆曲更加喜爱。与此同时,康熙帝对于当时流行的弋阳腔也颇有研究,他在圣旨中说:“又弋阳佳传,其来久矣。自唐霓裳失传后,惟元人百种世所共喜,渐至有明,有院本北调不下数十种,今皆废弃不问,只剩弋阳腔而已。近来,弋阳亦被外边俗曲乱道,所存十中无一二矣。独大内因旧教习,口传心授,故未失真。尔等益加温习,朝夕诵读,细察平上去入,因字而得腔,因腔而得理。”[23]就在康乾大力提倡昆曲之时,京腔在北京也盛极一时,及至乾隆年间,秦腔压倒京腔、乱弹与昆曲争胜,道光咸丰、光绪、慈禧等帝后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戏剧,推动弋阳、昆曲与京剧艺术发展的一次又一次高潮。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各省官员无不以与帝王喜好相同为荣,必然推动官话戏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与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